前几天,一位长期担任政府教育研究机构领导的高等教育研究员找到我,想和我谈谈对教育改革成败的评价问题。这个话题,我是很感兴趣的。因为,教育改革是否成功,来自官方的评价和来自民间的评价很不一致。
每个评价者有自己不同的立场。但基本的评价方法应该是一致的,即投入和产出比较。政府评价教育成功,是因为他自认为投入少而“获取”多,所以成功。而老百姓认为失败,是因为他们切身感受承担重而收获少。
我一直怀疑,依靠老百姓“砸锅卖铁消费教育”、“因教育致贫”“获得”的国家教育规模发展,国民平均教育水平提高,并由此支撑起来的经济发展,在政府眼里,真能谈得上收获了成功么?教育的本质是使人们生活更美好,而今,有多少国人因为教育而增加了幸福度、满意度呢?对此,至少在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的学者们的研究中,应该有比较客观的、科学的认识吧。可我完全错了。
记录下这段对话,是想展示我们一些拥有决策咨询权的学者,他们的成败标准是什么,他们的改革逻辑是什么。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教育改革,有没有老百姓认为成功的那么一天。
熊丙奇:10年来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比例增加甚少,教育机会的增加,其实更多建立在老百姓花钱买教育上。教育负担沉重,几乎成为众多家庭共同的感受。
辩护者:扩大机会就意味着增加成本。如果政府不增加投入,那就意味着需要靠老百姓来分担成本。我国大学、高中学生规模的扩张,很大程度是靠银行融资、市场贷款,同时向学生收费,我们在教育发展中,也引入了市场机制,过去是单一由政府提供的,现在是政府、市场、老百姓共同提供的资源。可以说,这极大的解放了教育的生产力,没有这种市场机制,教育发展不到今天。如果没有教育筹资的多元化,就没有今天教育的发展,就没有办学主体、筹资体制的多元化,没有政府和老百姓共同分担成本,就没有今天教育的普及率,就没有这么多的教育机会提供。
熊丙奇:非义务教育阶段,由老百姓分担教育成本,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个成本比例究竟应该多少?现在的数据是,高中教育经费,政府占40%,学生收费占60%;大学教育经费,政府投入占40%,学生收费占40%,学校社会服务收入占20%。而且,很显然的,政府从教育发展获得了很大的回报,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的加快发展,带动了国民平均受教育水平和劳动力素质的明显提高。教育的发展撑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我国集聚了更多的人力资本,这弥补了我们自然资本和技术资本的不足,才使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辩护者:教育要超前发展,社会、政府、家庭都要忍受痛苦,这样教育才可以上去。如果大家希望不忍受痛苦,教育不可能发展这么快。日本、韩国在发展教育过程中,他们老百姓也受过苦,我在山东听老百姓说,“砸锅卖铁也要给孩子读书”。
熊丙奇:砸锅卖铁了,他们还怎么生活?这样的教育,究竟对老百姓有没有意义?我看到的,只是老百姓在忍受痛苦。我国老百姓承受的痛苦是不是太大了?我们政府为什么一直在鼓励老百姓“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再苦也不能苦孩子”,而不能自己首先做到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再苦也不能苦百姓呢?有分析表明,我国老百姓教育开支占收入的比例,是世界上其他国家中最高国家的3倍多。以2004年我国农村城镇居民纯收入9422元,农村纯收入2936元,国家贫困线882元计算,供养一个普通大学生一年至少需要8000元(5000元学费,每月300元生活费以10个月计算)钱以上的费用,四年将达4万元,这需要一个城镇居民4年多的纯收入,需要农民14年的纯收入,对于相对贫困线下的农民则需要45年的积累。这仅仅是针对大学教育,还不包括高中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的书本费等等。这两年,我们经常听到父母因为子女上大学费用问题而自杀的消息,也看到一些贫困家庭孩子,因为学费问题而放弃上大学的机会。
辩护者:贫困学生上学,国家有助学贷款啊,而且父母要意识到投资教育,忍受现在的痛苦,对家庭将是有回报的。
熊丙奇:助学贷款并不是那么简单就可以贷到的。有多少学生可以顺利获得贷款?教育部的官员们其实很清楚。
投资教育,还有多少父母不知道其重要性?可是投资的的代价也未免太大了吧。而且,对于投资回报,现在的老百姓真是越来越担心。一是教育质量问题,二是今后的出路问题。
辩护者:没有老百姓的教育消费,我们不可能提供那么多教育机会,因此要清楚,教育机会重要,还是花钱重要。如果没有教育机会,连教育消费的可能也没有。就如民工,到城市打工说是被剥削,可是如果没有被剥削,那么,他们就只能呆在农村,仅靠土地上很低的收入维持生计。关于教育质量,我们不能再用过去精英教育时代的标准来看大众时代的教育质量,我们现在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21%,过去仅仅为7%、8%。不但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被摊薄了,而且入学的门槛也降低了。而出路问题,我认为是有的学生期望值太高,不是没有工作,而是一心想好工作。我们研究院里有一个来自广西山区的本科生,他读书时家里欠了很多的钱,他现在不仅把家里的债还了,今年春节回家还买了400斤大米。
熊丙奇:在不公平的社会体制下,老百姓怎么可能有选择的权利?你要孩子读书,就得交钱来,能给你孩子读书,已经是对你的恩赐了。这不就是特权社会的强权逻辑?还有,农民的问题,根源就在于我们的社会保障体制,不公平不合理,有多少农民有医保、社保?另外,我们有的大学生也并不是那么挑三拣四,他们甚至可以做一个月几百元的工作,可就是找不到。
辩护者:很多问题并不能立刻得到改变,因此必须面对现实。比如说教育乱收费问题。现在到处说教育部门乱收费,这其实是不公平的。扩大教育规模,要给老百姓提供更多教育机会,那必须建校舍,买图书资料,买实验设备,必须招老师,可是国家给的钱连日常运行也保证不了,你叫学校怎么办?只有向银行贷款,然后再向学生收费来还贷款。你看全国这几年增加了多少校舍,政府拿出了多少钱?教育部门总共用了1400亿左右,政府投入的却不到400亿。有人说教育行业是暴利行业,而实际上现在的教育是贴钱、负债的行业。
熊丙奇:难道能排除一些人靠办教育赚钱牟利的行为吗?你能给出充分的数据和理由说教育没有腐败?
辩护者:这几年暴露出来的腐败大案中,我看并没有来自教育的。你要相信,绝大多教育者是希望把教育办好的,可是他手上没钱,没有资源。教育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它需要成本,没有成本就不可能运转,没有足够的成本,教育的质量就不能保证。现在大家说教育不要收费,少收费,那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我们穷孩子读书的机会肯定更少,因为如果国家没有把减少部分的费用补足,教育机会显然将大大减少。
熊丙奇:为什么国家不能把财政性教育开支提高到占GDP的4%呢,以2004年GDP总量19317亿美元计算(当年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仅为2.8%),1%即为193亿美元(1544亿元人民币),再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人均GNP600-2000美元的国家,学前和小学阶段、中学、大学三级教育经费的比例应为40.5:29:17.9;生均教育经费为1:2.5:9.2,那么我国高等教育将增加276亿元人民币的投入,学生的学费就可大幅度下调。以1000万名收费学生规模计算,学费可以降低2760元。也就是在现有水平s上降低一半。
辩护者:如果国家要增加2000亿元教育投入,我觉得首先要投入到小学。小学首先要实现生均2000元,达到基本的义务教育标准,仅这一项政府就要补2000亿。对于非义务教育,我们要坚持收费,但同时应该尽力推动公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