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教育视野百家争鸣
文章标题: 《一个为语文课改哭泣的声音》
出处:语文论坛-韩军在线 wbs转贴    作者:韩军   阅读次数:1911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一个为语文课改哭泣的声音

——我想说真话,一个为语文课改哭泣的声音!!

摘自《 语文论坛-韩军在线》 

2003-07-23 15:30  

 

        日本有位禅师,年轻时曾千里迢迢到京都一山禅师处参学。他一再请师傅指点迷津,可一山断然拒绝,他觉得与大师无缘,便来到镰仓万寿寺叩参佛国禅师,哪知不等他把话说完,佛国的棒无情地落在他的身上。他对佛国发誓:弟子如果不证得大道,决不再见师傅。于是他来到深山,日日与大自然为伍,一天他在树下静坐,不知不觉已到深夜,他起身走进草庵,上炕睡觉。炕的一端是墙,可他却向另一端靠去,结果从炕头掉了下来。就在这一刹那,他豁然开朗,爬起来兴奋得哈哈大笑,连忙写下悟境:多年掘地觅青天,添得重重碍膺物。一夜暗中扬碌转,等闲击碎虚空骨。次日他去拜见佛国禅师,呈上他的悟道偈。佛国读后大为赞叹,说:祖师西来意,你已经明白了,要善自护持啊!

      掘地觅青天,犹如缘木求鱼,南辕北辙,幻想一下子成佛,却离佛道越来越远了。为什么呢?因为大道要亲身去体悟而成。我讲这个故事,是有感于今天的语文课改。

 

一、语文课——载不动,许多愁

        语文教学生学什么?这是一个最简单不过的问题。就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让孩子们会读书、会说话、会记事儿。可是由于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研究得太深,承载得太重,要求得太高,变化得太快,理论一套一套,方法一招一招,愣是弄得老师不知如何教,学生不知怎样学。中国的历史煌煌五千年,浩浩华章亿兆卷,不管是上级领导检查,还是同行观摩学习,语文课是必上、必听、必看、必评。升学考试更是越考花样越多。于是大学的题目高中做,高中的题目初中做,初中的题目小学做,小学的题目幼儿园做,幼儿园的题目在娘胎里做。古有经史子集,道德文章;今有小说传记,中外名著浩如烟海,更有甚者将天文地理、物理化学、数学生物……一古脑纳入语文试卷,美其名曰:语文综合学习。莘莘学子真不知身为何人,语文又为何物。我们面对今天这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新时代,世界各国都知道科学兴国、惟有科学可以富国、强国。邓小平振聋发聩地教导: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是不是该真正地去想一想语文是不是孩子们学习质量好坏的唯一标准?至高无上的标准?西方各国迅速发展、日本战后迅速崛起最大的秘诀是什么?就是重视教育、首先发展教育。可人家搞的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人材的教育。以社会需要为标准,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为目标的真教育。我们搞的是什么?是伪教育。嘴上把素质教育讲得轰轰烈烈:增加体育课、音乐课、英语课、课外活动课的课时,开设计算机课、综合实践课、开发校本课程,参观学习的人一拨一拨,学校的经验材料一摞一摞,教师的论文一篇一篇,多红火、多热闹。实际上应试教育是搞得扎扎实实,时间战、车轮战、题海战,一步一个脚印。天知道那些课时都加到哪去了,那些课有没有上,那些个材料、论文是可怜的老师们在怎样的一天精疲力竭之后糊弄出来的。面对这样的现实,此时我们还敢信誓旦旦地说:我们的素质教育早已硕果累累,从上到下谁不知要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教学它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主角。

 

二、谁是语文课改道路上的黑客?

        既然大家都知道语文不必搞得那么难,地位不必提得那么高,那么谁是语文课改道路上的黑客?究竟是谁要转变观念呢?笔者以为正是那些大大小小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他们就像一个九斤老太太什么事都不放心,什么事都要管。一会儿来个素质教育现场会,一会儿来个教学工作大检查,一会儿来个创建模范学校验收,等等等等,名目繁多,各级领导走马灯似的你方唱罢我登场。某县根据上级领导要求,组织一批人对县属学校课改实验情况进行评估考核,项目包括:课程改革实验的组织、实验规划、新课程培训体系建立、专业指导力量的加强、家长和社区的参与等,计十二项。将每项的主要指标合起来,计二十六条。且每一条中都含有若干个子项目,都必须有足够的资料供检查。学校不堪其负,教师不堪其苦,学生不堪其累。临了还得给你来个语数素质教育教学质量大调研,说白了就是统考。因此出现一些奇怪的现象就不足为奇了。在一个中心小学的课改资料中有这样一项:课改调查问卷(学生版)

 

一、 在你同意的( )中打“√”

1、你们班座位是怎么排列的?

)仍然是四个小组 )已经改变成了许多学习小组

2、你们在学习时,老师经常让你们参与新知识的讨论吗?

)经常( 偶尔( )不让讨论,只要求听老师讲就行。

3、平时上课,当你要对老师讲的问题提出质疑时,老师对你什么态度?

)鼓励我,让我大胆说。( )装着没看见( )训斥我

4 平时上课,经常用投影仪和教具吗?

)经常( )偶尔( )只用小黑板,不用投影仪

5、学期别的班的老师到你们班听了几次课?

)一次也没有( )一次()二次( )三次以上

 

二、 说一说自己的心里话。

        许多同学都想对老师说一说心里话,这次就请你说一说:你希望你们的老师平时上课还要注意什么?

        答:我希望我们的老师上课多喊一些差同学回答问题,我还希望老师上课讲一些关于知识的笑话,让同学们对学习更有兴趣。

        考评组成员惊异地发现全班52个学生的答案如出一辙,一模一样,且不说他们亲见座位仍是秧田式,但从孩子们整齐划一的心里话中,你定能感受到那是些弥天的谎言。都知道中国树少,都知道中国纸多,谁又曾想过,这些个纸在学校竟是用来教孩子说谎的。课改改到这份上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其实学校姓公也好,姓私也罢,教学质量好不好,学生心里有把尺,老百姓心里有杆称,物择天竟,优胜劣汰,有没有生源他自个着急。他就会按照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去办学。到那时办学的多元化、特色化、就会形成有序的、良性的竞争。那时还会有人把语文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么?领导观念更新了,就可以宏观调控,微观自动,省心省事,写写论文、搞搞研究,多么惬意。你说各位领导是不是抬抬手,别瞎折腾人。

 

三、语文教师——三十岁的人,六十岁的心脏

        现在的学校要求老师要成为科研型人才,不但要会教,还要会写,各项评比考核、职称评定,论文发表占很大的权重。因此许多人绞尽脑汁、东拼西凑去杜撰所谓的论文,更有甚者花钱、托人做枪手。精明的商人看上这块市场好,摇身一变集评委、编辑、出版社为一身,可怜的教师也顾不得什么脸面,花两个钱将那些捉襟见肘的文章附上去,毕竟是发表在国家级新世纪教育教学论文大全上哪,评优、上职称,哪样不显得有底气!中国是世界上用纸量最大、每年发表论文最多实际收效最少的国家,我们正在做掩耳盗铃的事情,我们又不得不做,这是何等的悲哀。教师是否有必要非得都成为科研型的?完全没有必要。就语文教师而言,热爱读书,崇尚自然、有广博的知识,高尚的情怀、善于思考,善于引导,表现在课堂上有的是激情飞扬、有的是流水潺潺;有的是海阔天空,有的是春风化雨。当年蔡元培先生执掌北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聚拢英才,培养栋梁。西装革履、留洋归国的陈独秀、胡适洋洋洒洒大讲新学,长衣马褂、一代名儒辜鸿铭侃侃而谈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梁漱溟虽没有大学文凭,却在北大的杏坛上激扬文字、浅吟低唱‥…他们留下了许多绮丽散文、不朽诗作、文学评论,北大创个性教学之先河,展名校之辉煌。成为中国教坛的美谈。奇怪的是这些学术名流、教坛泰斗并不是以写论文而著称于世的,蔡老校长似乎也没在这方面对他们进行考核,只知道学生爱听就是好课,学生爱学就是好教授。不知这标准到今天弄得这么精密,那些名流们还敢不敢来上语文课,还会不会上今天的语文课,还能不能做今天的研究型教师?说到研究,现在的老师们给莫名其妙的负担压得喘不过气来,指不定哪一天你正在上课,喇叭里突然喊起来:放学后全体教职工开会。就知道又是哪尊佛到了。管卫生的来查卫生,抓安全的来查安全,课改验收组来了,校长沙龙来了,教科研现场会来了,一周一校调研来了,市领导督导来了……谁到了,谁都是个角,各种资料都得一应齐全。人家是专项治理,可语文教师谁还不得兼个班主任,资料得拿呀,试想一宿一宿的胡编乱造后,如何能神采飞扬地进课堂,拿什么时间去研究?三十岁的人,不是六十岁的心脏才怪呢!

        课改要搞,那种外科医生拿着手术刀将教材一块一块地肢解似的讲课要废除,那种以应试为目的的指导学生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掌握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点的教法要摈弃,要研究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要研究如何想方设法让学生热爱语文、快乐地学习语文;要研究教师如何以鲜明的个性、独特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如何使我们的语文课更多地注入人文情感,成为跨越时空、超越教材的教者、学者、作者之间情感与情感交流、心灵与心灵碰撞的纽带。让学生感受语文的美丽,享受语文的无穷魅力。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如今资料大于一切,课改就是看资料、听汇报、课堂里面绕一绕。这样搞下去,不知算不算是缘木求鱼、南辕北辙?不知何时能取得课改的真经、修得正果?


最后更新[2006-2-21]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