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社试验修订本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教学整体设计
深圳市宝安高级中学 李明清
【教材分析】
本单元由四篇课文组成,它们是:冯友兰《人生的境界》、赵鑫姗《人是什么》、鲍鹏山《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黄仁宇《孔孟》。这些文章都是哲学论文,内涵深,难度大。从四篇课文中可以提炼出一个中心理念,那就是“人:向上的行走”。
【学生分析】
我面对的学生刚刚接手,基本估计是他们在全省高三学生群体中语文素养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他们平时积累不多,对人生价值问题的理性思考较少,阅读理解能力一般,语文学习习惯有待优化。
【教学目标】
将本单元作为一个专题,实施专题阅读教学,让学生在这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提高质疑解疑的能力,并认真思考,深入理解人生价值。
【教学重点】
人生价值论。
【教学难点】
将“哲人之思”化为“我之信念”。
【教学过程】
一、通读文章,初步感知。
在学生通读后,整理出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再读文章解答。
1、《人生的境界》
(1)“中国哲学的精神在于提升人生境界,中国哲学对于未来人类的进步可能有所贡献”——什么叫“提升”?人生的境界可以分为几个层级?划分的标准是什么?中国哲学的精神与西方哲学(或印度哲学)有什么不同,能否举例说明?未来人类的进步可能朝着什么方向?中国哲学对未来人类的进步可能的贡献是什么?、
(2)“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可以构成传统的“中国哲学”指什么?中国哲学如何承担起“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这一任务?这一任务完成得如何?“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不是哲学的任务,那应该是什么学科的任务?如果按照西方哲学(或印度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是什么?
(3)“觉解”,课文注释为“了解和自觉”,原文是如何解释这一概念的?你能从自己的行为和对行为的觉解的角度,举例说明自己的人生境界属于哪一个层级吗?
(4)柏拉图的“理智世界”与冯友兰的“天地境界”是不是相同的?
(5)“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国的哲学也是既入世又出世的。”——哲学意义上的“圣人”与“一般人”的区别是什么?我们如何判别谁是“圣人”?如何理解“既入世而又出世”?
2、《人是什么》
(1)列举中外哲学家、文学家对“人是什么”的回答和作者的评论。
(2)人由三部分组成,具体分析人的这三个部分在人生中的作用。
3、《庄子:在我们无路可可走的时候》
(1)为什么说“庄子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
(2)庄子选择“曳尾与涂中”体现了怎样的精神和追求?
(3)庄子的哲学困境指什么?为什么说《庄子》是对人类的怜悯?
4、《孔孟》
(1)孔子与孟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他们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2)我们如何评价历史与历史人物?
二、通读效果检查与课文内容的整合提高
众多的哲人,他们是如何解答“人生”这个难题的?
1、这个单元由四篇论文组成,请说出文章的题目和作者。概括各篇文章的大体内容。从这些文章中,你能得到一个什么中心观念?
2、“哲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它的中心任务是什么?学习哲学,更重要的是反思自己,你人生哲学的中心观念是什么?
作业:再次通读整个单元,摘抄文中精彩的语句,数量不少于1000字。
三、分篇讨论中心话题
1、《人生境界》
作者所说的人生境界的四个等级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
简要说明四种人生境界的内涵。
一个人的人生境界是由什么构成的?
回顾你所走过的人生之路,你认为你的人生境界属于哪一种?
如果你希望提升你的人生境界,你打算采取什么实际行动?
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的形式逐一讨论这些问题,然后将自己的思考写成一篇随笔。(这样做是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行动起来,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问题涉及对自己人生的反省与预设,可以真正触及精神。)
学生写完后,先在小组交流,可作适当的修改,然后提交班级欣赏。
作业:再读《人是什么》,反复朗读下面三个部分,选择其中的一个部分背诵。
(1)从“人生思幼日!谁没有童梦重温的经历”到“我们把这种最高的美学享受称为甜美的忧郁或忧郁的甜美”
(2)从“没有希望的人”到“你永远都不能说结束这两个字”。
(3)从“至于笔者”到文末。
2、《人是什么》
(1)先给学生5分钟时间,巩固诵读的成果,再用20分种时间检查背诵情况(抽三位同学背诵三个选段),并讨论下面的问题
对往事的追忆有哪几层意义?
对未来的憧憬,或曰希望,在人生中有何意义?
对往事的追忆、对未来的憧憬和对现实的把握三者有什么关系?
(2)参考爱因斯坦、歌德、康德、孔子等人对“人是什么”的回答,谈谈你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作业:以“我的人生观”为话题,写一篇随笔。
3、《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1)朗读课文第一段。如何理解第一句话?庄子的美表现在哪里?为什么说庄子的美让我们无所适从?在欣赏庄子的美时,你意识到自己的局限吗?你意识到的局限是什么?
(2)朗读“是的”到文末。如何理解“树”和“月亮”?翻译文中所引胡文英的话。如何理解庄子的“冷”和“热”?最后几句话有什么特点?
作业:请概括《孔孟》一文各段的中心意思,在此基础上,将《孔孟》一文缩写成为一段不超过300字的文字。
四、综合写作实践
跋涉在人生路途中的我们,时时需要回忆往事,拾掇起来路上深深浅浅的足迹,也需要憧憬未来,设想前途或美丽或险恶的风景,以便更好地把握现在。学习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的几篇课文,为我们思考人生,寻求个体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提供了契机。为了总结我们学习这个单元在思想和精神方面的收获,并将其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请以“我为何而生”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不少于1000字。
写作前,可以参阅我们学过的一些课文,并思考相关的问题:
高中语文第一册P21《记念刘和珍君》,那个时代像刘和珍这样的青年,他们为何而生?
高中语文第二册P60《我与地坛》,、史铁生是如何解答“为什么活以及怎么活”的?
高中语文第二册P110《五人墓碑记》,“五人”为什么而死?
高中语文第三册P108《我为何而生》,罗素为何而生?
高中语文第三册P105《门槛》,那位俄罗斯姑娘为何而生?
高中语文第三册P8《我爱这土地》,那只鸟(艾青)为何歌唱?
高中语文第三册P15《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的生与死?
高中语文第四册P4《祝福》,祥林嫂为何而生,又为何而死?
高中语文第四册P50《项链》,玛蒂尔德十年的辛苦在她的人生中有何价值?
高中语文第四册P102《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为爱情破灭而死有何价值?
高中语文第五册P4《人生的境界》
高中语文第五册P7《人是什么》
高中语文第五册P15《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教学后记】
人教试验修订本高中语文第三学段的教材都贯穿着一个很明显的专题意识,就第五册课本来说,各单元都有一个很突出的内容或能力的中心点。我按照专题阅读(阅读——思考——写作)的理念来设计整个单元的教学。
第一步,要求学生通读整个单元,摘抄一些感受深的句子。独立自主性的阅读应该是阅读教学的起点。
第二步,对多篇文章的内容进行整合,形成精读的思考中心点。这一步必须处理好教材、学生与目标三者的关系,找到一个恰切的点。本单元我以提高学生对人生特别是对自己的认识为主要目标,拎出“人:向上的行走”作为精读的中心。
第三步,分篇设计精读要点。根据文章本身的特点和教学训练的要求,选择重点,设计课堂活动形式。
1、《人生境界》以五个问题为线,让学生围绕“我的人生境界”写随笔,并组织交流讨论。
2、《人社是什么》一积累语言和思想为重点,背诵三个文段,整合几位伟人对“人是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反思自己的人生观,课后完成“我的人生观”为话题的随笔。
3、《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以欣赏语言为重点,抓住两个句子和一个故事来展开教学。
4、《孔孟》以训练概括能力为主要目标,要求学生将文章的内容简写成为300字内的短文。
第四步,设计综合写作实践来总结和提升学习的收获。在设计作文题时,我注意引入读写结合与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又注意到高三教学以新带旧的理念,将高中1-5册课本中与“我为何而生”这个话题相关的文章聚集在一起,以便给学生打开一个广阔的思考的空间,同时引导学生梳理自己的阅读积累宝库,让阅读成果为我所用,通过写作,转化为我的信念。
这个单元的教学较好地体现了整体性和高效性,让学生领略到了语文学习的精义。同单篇散教散学的处理方式相比,好处不少。这应该是高三教学的主要方式。
几节课下来,我觉得学生是服气的,学习的积极性在不断提高。两个班所有的学生,在我的课堂上都表现得较为积极,多多少少都有收获,从而一扫大部分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无所事事的弊端。这一点正是我这样一个新接手这些学生的老师要努力追求的,就这几节课来看,我感到欣慰的是,我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