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更多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
教育视野
>
八面来风
文章标题: 《汉语,一场虚拟的危机》
出处:cst 阅读次数:1839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汉语,一场虚拟的危机
[文化杂谈]汉语,一场虚拟的危机
2006-02-25 10:17:48 来源:南方都市报
插图:李小焉
徐来
假如我们承认那个流行的观点:英语损害了汉语的发展。那么我们应该进一步强调,错误的,以书面、应试为核心的教育方式,才是汉语的终极杀手。
韩国报纸的一小撮文章再度引发了国人对汉语教育水平的忧虑。年初,有媒体报道说,在韩国《中央日报》上,有作者撰文称,在上海举行的一次翻译考试中,有人将“富贵不能淫”翻译成了“Be rich,but not sexy”。不久就有人在报端如丧妣考,大呼“谁该为中国人汉语水平差寒心”,要求国人“深思”这一问题。
这样的讨论从平媒延伸到网络,从“中国人的汉语水平”,一直杀到“青年人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这并不是汉语问题的第一次风波,早在1990年代初,就有人召开过学术研讨会,一帮清谈派专家鼓吹汉字将在21世纪发挥巨大威力。此后的十几年“汉语保卫战”几度兴起,名作家王蒙也置身其中,称“中华汉语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至于近几年来,随着新一代中国青年中新兴表达方式的大量出现,汉语纯洁论者又不断跳出来,讨伐网络用语或者港台腔,忙活得满头大汗。
可是,当下中国人的汉语问题,真的有专家们说的那么严重吗?
记录与交流
专家对汉语水平的担忧,与历史学家对“戏说剧”的批判类似,大抵来自话语优势旁落的忧患。媒体在向公众传递关于当代汉语状况,特别是当代青年汉语水平的消息时,有意无意地简化或者歪曲了事实。专家的忧患与媒体的简化、歪曲报道相互唱和,汉语“前线告急”的忧虑由此产生。
2004年7月,上海某晚报报道“第4届华人物理学家大会”时,称该次大会“禁说中文”。这篇报道被广泛转载后迅速引发一场力挺汉语、讨伐英语的“战争”。尽管很快就有其他记者撰文,指出它是虚假报道,但一年以后,依然有人将它当做“中国人汉语水平衰落”的标志。
而另一则被简单化处理的报道一样令专家、公众痛心疾首:在一次汉语水平竞赛中,由留学生组成的队伍取得了冠军。专家们几乎是哭着得出了“中国大学生的汉语水平还不如外国人”的结论。
这则报道将讨论者引入了一个圈套——汉语是神圣的记录工具——从而忽视了语言最基本的表达功用。事实上,在这条消息中,我们看不到参赛队伍的学科背景,不知道竞赛的方式与内容。何况,这是一个连中国籍英语教育专家都知道的事情:语言应试水平与实际语言能力无关。这些留学生最多只能算是在“汉语托福”中拿了个高分罢了。
中国人历来重视汉语的记录功能,而忽视更为重要的交流功能。这或许与汉字表意的特性有关。在古代,汉语被分成两类:记录文献,并在正式场合使用的,称为“雅言”,而通常使用的口语则称“方言”。前者雅正平和,又是记录上古经典制度所使用的语言,因此雅言逐渐演变成象征民族文化、神圣不可侵犯的事物。方言则横行于贵族、平民与奴隶的各个阶层,无从区别阶级与身份,不为人重视。入汉以后,有一个另类学者怀铅提椠到处寻访,总算是做了些方言整理工作,饶是这样,还落下了“好事者”的恶名。
对雅言的重视使汉语的记录作用被过分强调,同时“雅驯”成为衡量汉语水平的标准。“雅驯”通常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典雅地运用词汇与掌故,另一方面则是恪守前人订立的体例与规范。一旦有人试图逾越这些规范,斥责与劝诫便一齐发作了。若干年前,有人把这种思维方式与某个被称为“九斤老太”的人联系在一起。
需要指出的是,求诸语言发展史可以发现,记录并非语言最重要的特征。语言首先是交流与思考的工具。只要不影响交流效果,任何超出常规的语言编码方式都应该被接受。在某些情况下,接受这些超常编码的交流者增加到一定程度,“超常”就变成了“正常”的一部分。因此,衡量语言能力的,并非书面,甚至是应试的表达,而是盘桓在每一个人牙尖舌端的“啊哦俄衣”。这一点在英语教育领域已经达成了共识。
另一个需要提醒“汉语保卫战士”的是,新兴词汇与新兴表达方式的出现,正是语言发展壮大所必须的。从某些层面来看,正是这些新的元素,增强了语言的活力,使之具有更强的生命力与延伸性。
所以,仅仅依靠字典开机印刷之前,连夜突击加入的“体认”、“愿景”,无法让汉语获得新的、持久的力量。正是那些被“汉语保卫战士”唾弃的、无聊、庸俗而低能的新表达,为汉语的延续与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
汉语与英语
关于当代中国汉语问题的另一个谬论是,英语在中国的过分强势,影响了青年一代对汉语的接受,并直接危及汉语的发展。
凭良心说我不喜欢英语。读大学的时候,正赶上英语一刀切政策横行。因为英语水平太过低劣,我接连遭受两次打击,至今在填写履历表到“所获学位”一栏时,依然不免脸红发汗。
但我并不认为英语在中国的过分强势,影响了汉语的正常发展。观察当代中国人的个人教育历程,我们可以发现,“过分强势的英语学习”事实上仅发生在进入大学以后。如果有人说英语四、六级的强制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中的英语要求,以及各种学历、职称英语考试,对人才的专业知识培养造成了很大影响,恐怕没有人会反对。但要说因为把大把的时间浪费在英语学习上,所以大学生无力认真学习母语,就实在太荒诞了。需知,大部分大学生接近甚至超过20岁。这个年纪的人,世界观早就形成了,何况语言能力。
如同大多数人所知的,幼儿期是人类语言学习的“关键期”。这个时期的语言训练,直接影响到语言的理解力与表达力,同时也会影响对语言的敏感程度。但恰恰是在这个时段,“重书面轻口语”的语言态度影响着语言训练的方式。尽管幼教专家们不停地强调,幼儿语言教育的核心是交流。大多数中国家长依然将背诗文、记单词视作语言养成的不二秘技。我的外甥女恰好处在所谓“语言学习关键期”内,错误的语言教育方法或许已经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她可以流利地背诵任何需要背诵的“课文”,甚至对同一“课本”不同版本之间的细微差别如数家珍,但她却无法准确地描述自己与小朋友一起嬉闹的情况。
从小学到中学,正是通过语言文字学习,增加词汇量,丰富语言表达方式以及逐渐进行语法训练的时候。但如你所知,在中小学的普通教育中,语文是传统“三门主课”中最受轻视的一科。从政策层面来看,1980年代以来的中国教育事业,受到“科教兴国”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的影响,过分强调对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形成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论调。从个人层面上来看,高考极端应试教育体系长期存在,如何在高考残酷的竞争环境里尽力争取高分,成为每一个应试学生的首要问题,而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等以客观试题为主的科目更容易被纳入应试训练系统,因此得到重视,而语文一项,由于主观题所占比例过多,难于通过重复训练获得较大提升,因此自然成为被忽视的科目。于是,语文课程在整个中小学教育体系中,成了鸡肋。
在语言“关键期”无法提升幼儿的语言理解、表达能力,在中小学的学习阶段无法提升学生的词汇量,丰富他们的表达方式。中国青年的汉语训练,始终以自生自灭的方式进行着。假如我们承认那个流行的观点:英语损害了汉语的发展。那么我们应该进一步强调,错误的,以书面、应试为核心的教育方式,才是汉语的终极杀手。
汉语与传统文化
将汉语与古汉语,甚至传统文化混为一谈。这是“汉语保卫战士”爱犯的又一个错误。他们多半认为,这就是汉语水平高超的标志:能够经常引经据典,每隔一两句蹦出个四字成语,每隔一个段落爆出一句唐诗。
事实上,引用成语典故,或者使用传统的表达方法,与汉语水平高低毫无关系。中国古代文人大都有盲目崇拜前人言论,用古字僻字装点门面的癖好。比如司马相如写作文,就要把“揆其所始,至于所终”,写成“揆厥所元,终都攸卒”,把“大道于是成”写作“大行越成”,把“深恩广大”,写作“湛恩厐鸿”。这样的语句,今人看不懂,与他同时代的人也读得吃力。当然也有例外,白居易就以自己的诗能让老妪听懂为荣,古文运动也正是因反对言辞华丽、典故堆砌的“六朝之衰”而兴起的。古之贤人尚且知道说话作文应该明白晓畅。今人却反倒钻进了“规矩套子”里。
有时,看似堂皇的引经据典甚至是汉语水平低劣的标志。人大校长纪宝成错用了典故“七月流火”,引起过一场口舌之争。在讨论中,一位“著名画家”为纪宝成辩护,称古人有以“七月流火”形容天气炎热的先例,并引《十三经注疏》为之佐证。不久,就有人发现,这位人大国学院特聘教授在文章中所引的文字,根本就没有出现在《十三经注疏》中。本来,为尊者讳是中国文人一贯乐于从事的工作,而巧言诡辩正是从事这一工作所需的基本能力。但这位“著名画家”竟然拙于言辞,无法通过正常的狡辩协助尊者摆脱尴尬,而是发挥其“笨拙精神”,在众目睽睽之下捏造文献。在我看来,这一案例似乎更应该被视为“当代中国人汉语水平低下”的佐证。
当然,或许这确实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当代中国青年对传统文化缺乏了解。这个问题有时会因为学科设置等原因,被与语言捆绑在一起——比如高考语文试卷上的默写部分。但确实与当代汉语没有太大关系。
在这个问题上,教育制度中的某些缺陷要承担大部分责任。由于对数理化的过分强调,语文已经被某种程度地偏废了。而在这半身偏枯的语文课程中,典雅优美的汉语又被那些生硬的、带有显著中国政治特色的课文牵制着。很难想象,中学生如何通过那些政治讲章,或者革命思想家充满语言暴力的杂文里,感知汉语的优美与生动;又如何从课本最后,仅供背诵默写用的古文单元里,锱铢积累出传统文化的碎片。
学校教育无法帮助学生打下传统文化基础。与此同时,家庭中的传统文化教育也落了空。现在正在大学就读,或者刚刚走出学院的这一代人,其父母大都出生于1950年代。“史无前例”的运动让这一代人接受了“史无前例”的基础教育。在革命运动中,他们学不到传统文化,学不到典雅的汉语,只是在接连不断的批判会上受到充满暴力的“文革”话语方式的熏陶。在这一代人结婚生子以后,他们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下一代的教育问题。再加上适逢经商大潮初起,他们中相当部分人根本无心在家庭教育上劳心劳力,只是把所有责任推给了学校。再加上他们无法正确判断学校教育所存在的缺陷,只能简单地通过成绩衡量子女的学习效果,学校教育的缺陷被放大。“文革”在他们身上打下的文化烙印,或者因为“文革”而在他们身上漏打的文化烙印,通过家庭教育,在他们下一代人身上被复制传播了。
语言管理部门的粗暴举措也是导致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简体字”用一种简单粗暴的方法,斩断了当代汉语与古代汉语之前的根本联系。推行简体字的最初目的是提高文盲识字的效率,多快好省地降低中国的文盲率。那个时代的贫下中农自然是不需要和传统文化打交道的,推行简化字以后,他们接触传统典籍的难度加大,这更进一步有利于斩断中国民众接受传统文化中糟粕的渠道。1956年之前,尽管因为语法与词汇的变更,我们无法确知古籍中记录的信息。但“望文生义”依然可行。简体字的推行则最终使中文古籍变成了大多数人无法阅读的文本。
比中断古今联系更重要的是,推行《汉字简化方案》事实上是新中国政府第一次通过行政手段干预语言文字发展的尝试。而此前,语言文字发展的力量来自“约定俗成”。由于行政干预而不是“约定俗成”,汉字简化方案造成了一大批新的语言问题,当代汉语中很多常用字的多音多义现象由此而来。同时,依据推行《汉字简化方案》的经验,政府部门越来越习惯于也利用行政手段干预语言的正常发展。汉语中的“历史遗留问题”,在“约定俗成”之前就被快刀斩乱麻地处理掉。新的规则被强制推行,新的问题也随之不断生成。现代汉语从某种角度看,越来越多地带上了“人造语言”的色彩。
徐来,青年学者,现居上海。
最后更新[2006-3-6]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
友情链接:
我爱语文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