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琬雅近作之三:
女儿的“家庭医生”
翠园中学(初中部) 黄琬雅
女儿满月的时候,兴冲冲地带她去做例行检查并准备打预防针。可是医生说:“孩子有点发烧,可能是喉咙发炎了,先去儿科看看吧。”
医生的话象给我当头浇了一盆冷水,一颗心就那样提起来了。接下来挂号、排队、检查,儿科医生看了后说要打针消炎。天呀,我的孩子才一个月大呀,皮肤嫩得一弹即破,骨头脆得连抱她都不敢用力,她、她怎么能承受一支又冷又硬的无情针!!
坐在注射室外的长凳子等候,看着我怀里的宝贝睡得沉沉的,她怎么会知道等一下针头就会毫不客气地刺进她的身体里!我的眼泪叭嗒叭嗒地掉下来,不管我怎样努力都控制不住——我们本来是开开心心来体检的呀,我的孩子还那么小、那么小呀!
后来才知道,这只不过是个开始,以后女儿生病的日子还多着呢!
女儿大概在七八个月大的时候开始生病,因为从胎里带来的强有力抗体,这时已经开始消失。我总是鼓励自己说:女儿生一次病就是多了一点抗体,这是好事、这是好事!可是,每次她一生病,我就手忙脚乱,不知该先干什么好。她最常见的“病”就是先莫明其妙地就流鼻涕,接着是发烧、咳嗽……每次女儿病快要好的时候,就要轮到我生病了。只因照顾她太费心力、太累!我戏谑地称之为“陪病”。
有一次去朋友家,她的女儿三岁了。吃饭的时候,保姆对她说孩子有点咳嗽,她淡淡然地说:“一会儿给她吃点止咳药吧。”
看着她的气定神闲,我讶异不止:“你自己给她吃药,不带她去医院?”
朋友笑笑说:“小事情嘛。”
那一刻,毫不客气地说,我对她简直是仰慕不已!
可是不久,我发现自己也可以如此“气定神闲”地对待女儿生病了,因为,她生病的次数真的是越来越多,尤其
是在她刚上幼儿园的时候。所谓“见多识广”、“久病成医”,我渐渐地几乎可以当女儿的“家庭医生”了。什么感冒发烧、肠胃不适拉肚子,我一概掌握得准备无误。最心疼的一次是因为自己工作太忙,对女儿疏于照顾,结果普通的感冒慢慢加重成为哮喘,在医院住了近一个星期,代价真的太大了!这一次教训自然也给了我许多经验。
后来,我摸到了女儿生病的“规律”,将之总结如下:
第一步,无端发烧。其实也不是“无端”,之前身体已经有点发热和上火的征兆。
第二步,流涕、喉咙发炎,并有发烧。
第三步,肚子不舒服,伴有呕吐和拉肚子的情况。
第四步,继续流涕,并开始咳嗽。
第五步,气喘,呼吸有点困难(这是那次哮喘留下的“后遗症”了)。
应变方法:
第一, 发现病征就要果断地采取行动,千万不要等到病情加重才给吃药,记住“病向浅中医”。这时,凉茶、抗病毒口服液,甚至消炎药都可以给她吃。注意多喝水。
第二,吃感冒药,消炎药,可加些维生素C和B。
第三,快喂保济丸或妈咪爱,消炎药继续吃。
第四,感冒药、消炎药、咳水、蛇胆川贝末、抗病毒口服液——老天呀,一大堆药!别忘了要多喝水。对了,如果病情较重的话,有些消炎药一天是可以吃四次的。顶住奶奶说“吃药多过吃饭”的压力,大胆的妈妈终于把女儿的病情控制住了。可是,后来这些药吃多了就不怎么见效了。“家庭医生”妈妈在太婆的引导下,把目标转向中草药。只因有一次,女儿的咳嗽怎么都不好,我日日为她悬着一颗心,来家玩的太婆在公园的草地上“东拉西扯”地弄了些花花草草,只三副就把女儿的咳嗽消灭了!我于是在太婆的教导下认真努力地认草药。从此,在女儿的“药方”中又加进了一些“不明来历”却蛮有效但不可常用的东东。
有一次女儿发高烧,39.3度。已经是晚上了,我对LG说:“要不要送医院?”LG思索着问是怎么回事。我说:“肯定是扁桃腺发炎啦,你看看下巴这里多热!上火罗!去医院就打打退烧针,再吊吊消炎水,吃点药,就这样。”
“不是已经吃了消炎药了吗?不去医院行不行?”
“嗯,在家注意给她降体温,不要让她烧得太高。消炎药还要过一段时间才能发挥效力。”
“那就不去医院了吧!”
难得LG如此信任女儿的这个“家庭医生”,这个晚上我豁出去了,和保姆轮班为女儿换冷毛巾,折腾了一夜。第二天早上,女儿的烧热终于退下去了!之后再好好护理,三天后女儿又恢复了她活泼好动的天性。我又做了一次成功的“家庭医生”。不轻易称赞人的LG眼里也有几分赞许。
最了解孩子的人是妈妈。现在,只要我一抱起女儿,就知道她有没有上火、有没有发热的征兆。女儿是个很容易上火的人,生病在呼吸道居多。平时除了注意不要吃太多煎炸的食物外,各种各样的凉茶是要随时准备的。尤其是在夏天,火辣辣的太阳下,上火是常事,隔三五天就喝一次淡淡的凉茶,是避免生病的好方法。
感谢上苍赐给我一个可爱健康的小孩,在她长大的过程中,我得到了在别处无法学来和得到的知识和经验,从而也完善了我作为一个女人的生命。
愿天下的孩子都健康快乐,愿天下的母亲都幸福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