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既要追求高品位,又要提倡多品味
——程少堂老师K12语文论坛答谢辞
先感谢各位对语文味以及鄙人所讲的《荷花淀》一课的垂注!仅就K12语文论坛的两个讨论看,到我发这个帖子为止,关于语文味的讨论有5332人点击,关于《荷花淀》一课的讨论有2683人点击,而且由于K12语文论坛的讨论,语文味课题的论文和《荷花淀》一课实录在互联网上广泛流传。我想,我应该按中国人的传统习惯,拱手作揖:感谢K12语文论坛的版主(我不认识他们中的任何一位)!感谢所有关注讨论的同仁!尤其要感谢那些花费宝贵时间发帖子的同仁们!
我一直是非常非常关注这个讨论的。我的语文味网站一直在跟踪报道K12语文论坛有关鄙人所讲的《荷花淀》一课以及语文味的讨论。此前我之所以不愿意出面“说课”,是因为我认为:第一,对我自己而言,一节课也好,一个学术观点也好,它一诞生,就应任人评说,讲授者、作者事后说明纯属多余,因此我多次控制了出面“说课”的冲动(尽管并没有完全控制住,实际上还是发了言)。第二,对评论者而言,我以为我的默默关注,紧紧闭嘴,择善而从,就是对评论者最大的尊重。但版主七大山人力邀我出面讲几句,一些朋友也劝我出面回应,那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下面讲几点想法(未经严谨思考,率性而作,但并不是乱写):
一、语文味是一个动态性的历时性概念。不同时空的人可能对语文味有不同看法。语文味定义应该百花齐放。就像“诗味”“意境”的定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定义一样(这也许不是坏事),我对语文味的定义只是“程氏定义”,是我个人的看法,换句话说,我就是这样认识语文味的,至少目前我是这样认识的。应该允许也一定会存在多种多样的语文味定义。我们期待着。
二、语文味是不大容易讲清楚的,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没必要讲清楚。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首次提出 “意境”概念,但他在《人间词话》从头至尾未给“意境”下定义,有学者认为是他疏忽,但也有学者认为他是有意疏忽,甚至是一个“有益的疏忽”——因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通过很多感性的例子,把不好言传的“意境”讲得很感性,让人印象深刻。王国维不给“意境”下定义,这给后人留下机会,也留下难题。2002年11月广东省中语会在深圳市南山区召开年会,我在大会发言讲语文味,主持会议的广东省中语会副会长、华南师大中文系主任、语文教育理论研究专家陈建伟教授在我讲到“语文味有可以讲清的一面,也有讲不清的一面”时插话道:“语文味没必要讲清楚!”我基本同意他的看法,但是,话是这样说,但我们不是王国维啊(他是和尚我们是阿Q啊。一笑。)我们研究语文味,到时要出国内第一本以语文味为核心的《中国语文教学美学》,总要厘定语文味这一核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吧?我们不一定能提出大家都认同的定义来,但至少,对语文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要有自己的看法。
三、我对语文味的定义。我在《语文味:中国语文教育美学的逻辑起点》(2003年7月16日《中华读书报》发表本文并加发编者按。《教育文摘周报》2003年7月16日转载本文。另河北《语文教师之友》2003年第8期也发表本文)疑问中指出:经初步研究,我们把语文味概念的内涵界定为: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育(主要是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
迄今为止,我仍然坚持这一定义的基本精神,但经过本次讨论,我觉得有许多同仁虽对我们提出的语文味理念有兴趣,但对我们的研究了解不多,因此,有必要对语文味定义作以下补充修订: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育(主要是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富有学科个性和教学个性的审美快感。这个定义补充的内容,“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意理阐发” “富有学科个性和教学个性”本是语文味课题的重要研究对象,也是我上述论文中的重要内容,以前认为定义不能包罗万象,简洁些好,因此未涉及,但七大山人建议补充“意理阐发”(我论文中语文味味类研究中即有“理趣”一类即是),考虑再三,作了以上修订。有点罗嗦。
这个定义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是指导思想,“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是出语文味的教学环境, “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等”是出语文味的教学手段(一节课要出语文味,可以调动多种手段,也可以以一种手段为主),而“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富有学科个性和教学个性的审美快感”则是语文味的实质。
四、语文味不是文本本身所具有。一般意义上说这篇课文(或试卷)有语文味,那篇课文(或试卷)没语文味,也是可以的,但严格的说,这种说法中的“语文味”与我们所说的语文味有所不同。我们认为,文本可以具有或不具有语文味因素,但,语文味不是文本本身所具有东西。我们所说的语文味,是教出来的,是教学过程中各种主客观因素综合地积极的作用后所形成的一种美感。用抽象一些的语言说,我们所说的语文味不是纯客观的东西,而是教学过程中主客观的统一。这有点类似于美学中美的本质的一种解释。以我们的观点看,语文教学的语文味,教学过程中的客观因素的影响,要大大小于主观因素(教与学的个性、教与学的积极性等)的影响。
五、语文教学要教学出语文味,教与学的个性、教与学的积极性等都是很重要的因素。个性就是创造性。从某种意义上讲,语文味就是创造性地教(与学)。以我们的观点看来,语言品味与分析是出语文味的必要条件,但非充分条件。根据这种见解,方教授讲的美国方式,照我们看来,如果教学过程没有个性魅力的话,教与学的积极性调动不好的话,即使语言训练抓得很好,也不一定具有我们所强调的语文味,或语文味不一定浓。至少,这种语言抓得很好但没有语文味的现象,在国内的语文教学中大量存在,据我所知,在香港的语文教学中更是普遍(香港中小学语文教学语言训练是抓得比国内目前多的,但当前香港语文教与学的水平很差,很难听到一两节有语文味的课,学生对于语文课更是少有兴趣。)不仅如此,实际上,有些语文课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但就是没有语文味,因为没有教与学的个性、教与学的积极性。(当然,只有教与学的个性、教与学的积极性的课也不一定有语文味)
六、美学中常讲“美是真与善的统一。”我在K12讨论语文味的回应帖子中(讨论的帖子目前还挂在在K12语文论坛)说道:“众所周知,就语文教学的内容而言,既有真的问题,也有善的问题,更有美的问题,但语文课要教成语文课,就既要把真教成真,又要把善教成善,更要把真(知识或所谓哲学)和善(伦理或所谓宗教)教出美来。把教学过程中的真、善统一于美,是语文教学的最高目标。否则就不是语文课。” 这个统一过程是一个很复杂的个性化的过程,搞不好统一,就会出现一节课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但就是没有语文味的现象。长弓网友回应道:“这个目标订得太狭窄。每节课都要求教出“美”,集真善于一体,否则就不是语文课?我认为还是太理想化了。作为一线教师,我知道语文课有时是很平淡的。”从他的角度看,他的批评是有一定道理的——没有语文味的语文课也是语文课呀,只是不是好的语文课而已。我们的研究本来就包括语文味的类别和层次问题。不过,没味的语文课太多了,说句刻薄话,一辈子也教不出一节有语文味的语文课的语文老师不是个别的吧?一学期,或者一年教不出一节有语文味的语文课的老师不少吧?一学期,或者一年,教出一节有语文味的语文课行不行?一个署名“把伤痕当酒窝”的网友在K12讨论鄙人所讲的《荷花淀》一课时发帖子说:“我在高中时哪怕能听上一节这样的课也就知足了,可惜没有。能听到的只是怎样应试,考出更好的成绩,上语文课总是瞌睡,非常庆幸的是我并没有对语文失去兴趣,因为有这么多好的文学作品在!”我这里引用这个帖子,不是自夸,而是说明有语文味的课的确太少。不少语文老师只强调“要应付考试”——其实,就是在大学中文系,没有考试压力了,但有的老师就是讲课有味,有的老师就是讲课无味,不是这样吗?
七、语文味与语文老师素质关系太大了,我甚至提出过这样的观点:语文课要有语文味,语文老师首先要有语文味!做一个好的语文老师要有天分!做一个好的语文老师要有功底!做一个好的语文老师要有个性!做一个好的语文老师要有才情(激情、想像、创新等)!
八、语文味无论从纵向还是从横向都可以大致分为三类:以前我把语文为分为情、意、理三大类,随着研究的深入,我觉提情味、知(理)味、趣味(主要指谑趣)更好。小学、初中低年级以情味为主,初中高年级和高中以知味为主,男老师以知味为特色,女教师以情味为长处。至于谑趣,无论中小学,也无论男女教师,都宜提倡。
九、关于我讲的《荷花淀》一课。尽管对我讲的《荷花淀》一课大家有不同意见,但这是很正常的,不过我也发现,即使有不同意见的老师,也一致认为这是一堂好课,各地的老师都说了很多溢美之辞。敝帚自珍,我自己也认为真TM是一节好课。它之所以引起争议,我以为主要是不同的语文味观造成的——这也是好事。我们研究语文味,但从不奢求以我们的语文味一统天下——我们的观点只是一家直言而已。当然,其他观点也是一家之言。
我讲《荷花淀》一课的意图是什么、我想达到什么目的,该说的我都在课前说明中说了,有网友也把它从语文味网站下载后,挂上K12语文论坛参与讨论了。在此我只强调说一句话——语文课只能这么教,就不能那么教吗?
十、2004年11月深圳市高中教学大赛,全市六区和市直中学7个单位,共选拔出7位优秀老师参加比赛,我有意为难一下这些选手,选了(可能是)高中课文中最难的两篇课文——《离骚》(节选“帝高阳”)、(4人)《逍遥游》(3人)两篇课文作为比赛课文。我觉得,要看一个语文老师的水平有多低,就让他讲《离骚》和《庄子》;要看一个语文老师的水平有多高,就让他讲《离骚》和《庄子》。这两篇文章是很难,能讲好这两篇课文,讲好其他课文怕是不成问题的吧。总的比赛情况还过得去,但出类拔萃让人眼睛一亮的的课没有。我当场宣布我的下一节全市公开课就讲《离骚》和《逍遥游》(共两小时),听比赛课的老师马上对我的 “勇气”热烈鼓掌。我知道大家的用意,也知道自己没有底气但有勇气——董存瑞那样用手举炸药包炸碉堡他是能炸吗?他是敢炸啊!黄继光用胸膛堵枪眼他是能堵吗?他是敢堵啊!我也是,我是能讲吗?我是敢讲啊!革命先烈连死都不怕,我作为一个受党教育多年的半老共产党员,怕讲课像什么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