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率性写吧我们当年
文章标题: 《饥饿的滋味》
   作者:南翔   阅读次数:2266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饥饿的滋味

饥饿的感觉,或许人人都有过体会,但因时代的不同,其感受的深刻与否,也断乎不会完全一样。

旅英作家虹影,她的自传体小说《饥饿的女儿》,我认为是她最好的一个长篇(抱歉,她以后的《上海王》之类,我没有读过),其中写到她18岁那年,父亲破天荒地给她五角钱,她买了两个热气腾腾的包子,不舍得吃,一路宝贝地捧着跑回家。路上滚落掉地一个,小心捡起拍掉灰,心痛得很。两个包子拿回家,被不懂事的从外地赶回家的大姐三口两口全吃了,全然不知“父亲和我舍不得吃,母亲和我还为这包子吵了一架。”比起一些作家艺术家所体验过的的饥饿的严酷,虹影很可能要叨陪末座,但以她1962年才出生的履历,能有这番体认,也算不凡了。没有经历过苦难的作家,令人怀疑是否有铿锵的作品存世。从这个角度说,虹影18岁的生日,连两个包子也没吃上,是另一种幸运。

美学家高尔泰,最早读他的书,是以他的美学观点名题的《美是自由的象征》。他新近出版的散文集《寻找家园》,写到被划成右派以后,发配到大西北的夹边沟农场劳改。早饭和晚饭都是白菜萝卜掺杂粮煮的糊糊,中饭是早晨发的带去工地的一个窝窝头或高梁饼。因为早饭一点糊糊根本吃不饱,中饭的一个窝窝头或饼子早上就吃掉了,吃掉再喝糊糊。吃喝糊糊的步骤是,一喝二舔三刮。所谓刮,是去刮饭桶。“刮吃那空饭桶壁上沾着的薄薄的一层。起先大家抢着刮,后来相约轮流刮。管教干部们都不干涉。桶是木桶,比汽油桶矮些粗些。我把它倾侧过来,转着用小勺刮,随刮随吃。刮下来的汤汁里带着木纤维、木腥气和铝腥气,到底上还有砂土煤屑,一并都吃了。吃了仍然很饿,就像没吃一样。只有盼望着十几个小时以后晚上那一顿了。”

须知,这淡淡的叙述背后,是没有劲尽头的饥饿;是早餐连中餐一并吃了以后饥肠辘辘地去劳动,然后焦灼地盼望与等待晚上的一碗糊糊。高尔泰说,有次在新工地枕着箩筐望远,倏忽惊喜地发现了一棵沙枣树,奋不顾身地摘吃沙枣而迷路,结果被认为是逃跑被拖进号子,摔在炕上。

已故经济学家杨小凯“文革”期间遭受牢狱之灾,感受与听闻了不少饥饿的事情。他有个牢友叫曾爱斌,来自湘乡农村。曾爱斌的村里有个妇女主任,厚道而积极,吃公共食堂的那年,她也是样样领先、不在人后。妇女主任有两个孩子,都是长身体的时候饿肚子,看着不忍,她就把自己的饭分给两个孩子吃,自己饿得全身浮肿,每天还要工作十来个小时。终于顶不住了,晚上偷吃了食堂几次饭,被当场抓住,第二天全队开批斗大会,把她定为“坏分子”。一个昔日的积极分子,哪里接受得了这样的名誉翻转,那天夜里,她回家后就跳进一口池塘自杀了。“曾爱斌村里很多人后来都出去逃荒了,有一对夫妻逃出去后,丈夫假称是妻子的哥哥,把妻子卖掉,换了三十斤米,才维持了自己和一个孩子的生命。”

作家写过饥饿的,还如宗璞、刘恒与莫言等等。那是个人阅历的文学化。或许是来自农村的莫言对儿时饥饿的印象最深,他笔下的饥饿写得最是穷形极相、惊心动魄。一个对过去苦难,尤其是苦难中的饥饿,念兹在兹,刻骨铭心的人,即使他现在华服美食、常常为推辞不掉的饭局苦恼,他的思想都不会远离历史的层积,他的眼睛都不会飘移弱势的牵绊。

我小时候也有过饥饿,但不值得多说。倒是目睹一件撑饱的事件,难以忘怀。那是1970年代,适在南昌铁路局所属的宜春火车站做装卸工。一群农村招工进铁路的,有家口了想节省点粮票,都不够吃。于是打赌,一个叫邓姓小伙子打赌在半个钟头内,吃掉10个大糯米油饼,外加10个咸蛋。他在最后一分钟抱着肚子,鼓胀腮帮子,险胜对手。但也撑得几乎送命,在床上躺了两天没吃东西,第三天,才如产妇般艰难下地。

还是因了饥饿,如其不然,他当不会这般押上命,赚一顿暴吃。


最后更新[2006-3-15]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