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高中毕业班五校联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9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学校、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卷密封线内相应位置,在右上角“座位号”栏正确填写座位号,在答题卡指定位置填写学校、姓名、考号。用2B铅笔将答题卡试卷类型(A)及考号、科目等信息点涂黑。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 选择题(33分)
一、语言知识及语言表达(12分,每题3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清冽 裂缝 趔趄 劣迹昭彰 列席参加
B. 觊觎 觐见 靓妆 面面相觑 航空母舰
C. 秕子 毗连 砒霜 如丧考妣 蓬荜生辉
D. 散佚 秩序 更迭 卷帙浩繁 铜墙铁壁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擎肘 口头禅 张皇失措 一年之季在于春
B.荟萃 吊书袋 鞭辟入理 八字没有一撇
C.慰籍 阻击手 虚与委蛇 赶鸭子上架
D.融资 执牛耳 钟灵毓秀 百万买宅,千万买邻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时间真如行云流水,一晃这么多年过去了,望着镜中两鬓的白发,他不由得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
B. 在关键问题上,领导干部应该能够控制全局,做出正确的决策,而不能只是敲边鼓,说一些不疼不痒的空话、套话。
C. 文化传统观念既然可以影响和制约人们的行动,就必然会在人们的经济活动中发生作用,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区域经济发展。
D. 旅居海外多年的老同学回国前与他联系,要来看他,他却因故不能接待,只好谢绝了,这真是拒人于千里之外。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蓝牙”是一种短距离无线传输技术,它能以内置的蓝牙芯片取代传统的线缆,让不同的设备在10米左右的距离之内,以无线的方式连接起来。
B.年轻人一定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充分认识学习社会科学、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意义很有必要。
C.为北京申奥成功作出贡献的《申办报告》是一幅全面展现中国北京风采的锦绣画卷,国际奥委会已经收藏,目前陈列在瑞士洛桑奥林匹克博物馆中。
D.由于一至六号“神舟”飞船的成功返回,使中国加入了航天开发大国的行列,这也是中国国防力量日渐强大的标志。
二、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大气水资源演化的原因与影响
近50年来我国大气降水和水面蒸发变化的原因还需要深入研究。在我国东部地区,影响降水年代以上尺度变化的因子非常复杂,但一般认为主要包括自然因子和人为因子及其相互作用。例如,我国华北地区近20多年的长期少雨干旱与长江中下游的多雨洪涝相伴出现,可能代表了我国东部气候对太平洋和印度洋海面温度年代以上尺度变化的一种响应,也可能是受到青藏高原和欧亚大陆高纬度地区冬春季积雪变化影响的结果,还可能与太阳活动的长周期变化有关。北大西洋与北极地区海气系统涛动对我国大气降水的影响也不能排除。此外,近年来科学家对人类活动的可能影响问题非常关注。仍以华北地区为例,人们怀疑可能有三种人类活动已经对区域性大气降水变化产生了影响,它们分别是:人为引起的全球性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及其全球性气候变暖,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及其由此引起的下垫面特性的改变,人为排放的硫酸盐和黑碳等气溶胶含量的增多。目前,人们对于上述影响因子及其相对作用的认识还处于不断深化过程中。
对于水面蒸发量变化的原因.现在也没有完全认识清楚。但是,在华北地区,观察到的水面蒸发量下降可能主要是日照和太阳辐射减少以及风速减弱造成的,而日照和太阳辐射减少又可能和人为引起的气溶胶含量增加有关。我国长江中下游及西北地区水面蒸发量下降可能还和云量与降水增多有联系。近50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地表气温趋于变暖,但我国的水面蒸发量并没有象指望的那样随气温上升而增加,说明气温对水面蒸发变化的影响很小。
大气水资源演化的原因,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但它对我国地表水资和其他环境和生态方面的影响却是清晰可见的。近10多年来,我国华北地区、东北南部降水量的减少造成地表水资源严重紧缺,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产生重大负面影响。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就是在这一气候变化背景下上马的。在东北地区,有关北水南调和东水西调计划的酝酿也是在气侯干旱的背景下进行的。另一方面,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降水量长期趋于增多,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面临着不断增长的洪水威胁,1998年的长江特大洪水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
如果水面蒸发可以代表实际蒸发,那么观测到的大范围水面蒸发减少无疑对我国地表和地下水资源演化具有重要影响。这方面的研究还很少,但华北地区蒸发量的减少可能已经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由于降水量下降产生的干旱,西北干燥地区蒸发量减少与降水量增多的结合作用,巳使水资源条件得到改善,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蒸发量减少则可能已经增大由于降水量抬升产生的洪涝灾害风险。
大气水资源是决定地表和地下水资源数量与质量的主要控制因子。我国大气水资源既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也遵循着各种时间尺度的时间变化规律。大气水资源的时间演化可能同人类活动引起的气侯变化有关,也可能是区域气候系统自然振荡或外部自然强迫因子影响的结果。中国未来的气侯仍将发生变化,大气水资源特别是大气降水的变化不可避免。气候变化将直接关系到我国21世纪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关系到国家可持续发展。
(节选自2005、10《新华文摘》)
5、根据文意,下列不是我国大气降水变化的可能性原因的一项是( )
A、我国华北地区长期少雨干旱与长江中下游的多雨洪涝相伴出现。
B、青藏高原和欧亚大陆高纬度地区冬春季积雪变化的影响。
C、北大西洋与北极地区海气系统涛动。
D、人为排放的硫酸盐和黑碳等气溶胶含量的增多。
6、 下面有关水面蒸发变化的特点或变化的可能性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东部地区水面蒸发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日照和辐射减少,以及风速减弱。
B、我国长江中下游及西北地区的水面蒸发量随着云量及降水的增多而上升。
C、华北地区的水面蒸发量下降可能和人为引起的气溶胶含量增加有关。
D、全球气候变暖、我国地表气温上升造成我国水面蒸发量严重下降。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推断错误的一项( )
A、我国北方尤其是西北地区水资源极度匮乏,成为制约当地社会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B、南水北调工程就是针对东北部水资源严重短缺,而南方则面临不断增长的洪水威胁的情况采取的重要举措。
C、陆地上的大气降水和蒸发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和时间的变化。
D、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面蒸发量呈下降趋势,预示着今后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性增大。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8~11题。(12分,每小题3分)
李疑以尚义名于时,独好周人急。金华范景淳吏吏部,得疾,无他子弟。人绐之,弗舍。杖踵疑门,告曰: “我不幸被疾矣,人莫我舍。闻君义甚高,能假我一榻乎?”疑许诺,延就坐,迅除明爽室,具床褥炉灶,使寝其中。征医视脉,躬为煮糜炼药。旦暮置①其手,问所苦,如待亲戚。既而疾滋甚,不能起。溲矢污衾席,臭秽不可近。⑴疑日为刮摩浣涤,不少见颜色。景淳流涕曰:“我累君矣。恐不复生,无以报厚德,囊有黄白金四十余两,在故逆旅邸,愿自取之。”疑曰:“⑵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景淳曰:“君脱不取,我死,恐为他人得,何益乎?”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而归。面发囊,籍其数而封识之。数日淳竟死,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书召其二子至,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还之。二子以米馈,却弗受,反赆以货,遣归。人用事多疑,名士大夫咸喜与疑交。
宋学士曰:“吾与疑往来,识其为人。疑姁姁愿士②,非有奇伟壮烈之姿也,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⑶是岂可以貌决人材智哉?”语曰:“举世混浊,清士乃见。⑷吾伤流俗之嗜利也,传其事以劝焉。”
(节选自《宋学士文集》)
【注】①置:同“执”,拉着。 ②姁姁(xǔxǔ):安乐、温和的样子。愿:老实。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延就坐,迅除明爽室 延:请 B.籍其数而封识之 籍:登记
C.举所封囊,举, 拿 D.数日景淳竟死 竟死:竟然死去
9、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⑴ 躬为煮糜炼药 ⑵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B、 ⑴ 李疑以尚义名于时。 ⑵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C、⑴非有奇伟壮烈之姿也 。 ⑵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⑴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 ⑵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10、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是具体表现李疑“尚义”的一组是( )
①李疑以尚义名于时,独好周人急 ②(疑)迅除明爽室,具床褥炉灶,使寝其中 ③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 ④ 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还之
⑤二子以米馈,却弗受,反赆以货,遣归 ⑥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为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④⑥ D.②③⑤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为我们塑造了李疑这个一心助人、轻财好义、有古道热肠的君子形象。即使今天读来,依然有其现实意义。
B.在吏部做官的范景淳得了病,身边的亲友们对他很冷漠,不肯收留他。李疑则慨然收留了他,表现了李疑于危难时周济他人的高尚品德。
C.李疑面对范景淳的酬金,分文不取,在拒绝收受范景淳两个儿子礼物的同时,反送人财物。李疑这种救人危难、乐善好施的品德让人敬佩。
D.作者在文章最后赞扬李疑是一个见义勇为的人,一个污浊社会中的清士,并说明自己写这篇文章的缘由和目的。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117分)
四、(21分)
12、翻译上文横线上的句子(8分)
⑴ 疑日为刮摩浣涤,不少见颜色。(2分)
⑵ 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2分)
⑶ 是岂可以貌决人材智哉?(2分)
⑷ 吾伤流俗之嗜利也,传其事以劝焉。(2分)
13、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阮郎归
曾觌
柳阴庭院占风光,呢喃清昼长。碧波新涨小池塘,双双蹴水忙。
萍散漫,絮飘飏,轻盈体态狂。为怜流去落红香,衔将归画梁。
(1)就有关宋词的知识填空(1分)
从风格流派来看,本首词属于 流派。
(2)结尾二句是全篇的警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试作分析(3分)
(3)全文处处说燕,却始终不着一个燕字,正如邹祗谟在《远志斋词衷》所说:“咏物固不可不似,尤忌刻意太似。取形不如取神,用事不如用意。”联系全词分析咏物的这一特点。(5分)
1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空缺的部分。(任选5小题5分,每题1分)
(1) ,月涌大江流。(杜甫 《旅夜抒怀》)
(2)它山之石, 。 《诗经》
(3)今宵酒醒何处 , 。 (柳永)《雨铃霖》)
(4)人生自古谁无死, 。(文天祥《过零丁洋》)
(5)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司马迁《屈原列传》)
(6) , ; 穷且益坚, 不坠青云之志 。 (王勃《滕王阁序》)
五、 阅读下面这篇小小说,完成后面的题目。(21分)
伞
汤学春
徒儿功成,拜别师父下山。
师父送至山门。
风雨凄迷,山色空蒙。
山风拂动师傅银髯,撩起师父衣带。师傅走了,就如山间一片飘零的黄叶。
这是师父最后一个徒儿,师父再也不会收徒了。师父潜心武功绝技“天罡刀法”的修炼,终生不娶,因而没有子嗣,以后就只有师父一个人孤守寒山了。这也是师父一生中最疼爱的一个徒儿,聪明好学,伶俐精明,平日饮食起居待师父如同亲父。师父于是把毕生心血全都传给了他。此时此刻,师父望着徒儿踽踽而行的背影,心想以后他立足江湖,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因而孤寒凄苦的同时,心中也就有了欣慰。
可是,就在这时候,徒儿回首了。
师父一怔。
徒儿不该回首,这是武林中的规矩。徒儿回首意味着他对师父还有所求。可是,这位风烛残年的师父已经一无所有了。
是师徒情份实在难分难舍么?
师父想到这层,心中不快;似这等儿女情长,今后怎生成得大器?却又一热: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何况自己待他如同亲生,这孩子怎能丢舍得下也是人之常情。这么想着,又见那凄迷冷雨,徒儿可还是光着个脑袋呢!于是一阵心痛,慌忙回身找了把雨伞,给徒儿送去。
徒儿在前面断崖边的青石板小道上跪下了。
师父热泪盈眶,慌忙上前伸出双手,欲将徒儿扶起。
却是扶不起。
师父愕然。
一会儿心里明白了,师傅好容易冷静下来,说:“天罡刀法乃我平生绝技,于今你已经得到了,可以无敌于天下了,你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徒儿拜磕在地,说:“师傅曾教我,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克相生,徒儿想这天罡刀法总有解法,望师父教我。”
师父说:“刀法乃精、气、神所致,实在五行之外。”
“谢师父。”徒儿起来,拱手。然后背转身去,却是不走。横在小道上,如一截树桩。
“师父,天罡刀法就算无敌于天下,若是师父另传他人,徒儿与他也只是个平手。”
师父长叹,说:“为师已是风烛残年,你是我最后一个徒弟,这话可不是今天说的呵!”
“别怨徒儿放心不下。”徒儿说着,别过脸拿眼睛向小道一边的断崖斜斜,“师父从这儿跳下去,就算说了真话。”
断崖万丈,但见崖边烟缭雾绕。
师父心中打个寒噤,随即哈哈大笑。
师父说:“只是担心爱徒的刀法未必学到了家。”
徒儿想,他的刀法已经炉火纯青,这一点他自己心里绝对有把握;师父笑,说明这刀法果然有解。
“求师父指点。”徒儿又跪下了。
师傅把撑着的伞收拢,一边说:“何必如此多礼,起来吧。”
待徒儿起来,师父将那伞伸到他面前说:“你未必一刀能断得了它。”
徒儿知道江湖上有以伞为兵器的,并且巧藏机关,暗器伤人煞是厉害。但是师父所用兵器虽多,唯独没用过伞;况且,这把普通的竹骨纸伞,还是他自己给师父买的,就在附近小镇上一家伞铺里买的。难道师父有什么神功一下子将它变成了铜针铁骨?即使是铜针铁骨,他的天罡刀法只要斜削下去也能将它挥为两段。
徒儿于是想:好吧,就削了这伞,看你老东西还有什么说的!想罢,抽出刀来,运足平生功力,斜着照准那伞,一刀挥去。
这自然是一把极普通的伞,哪里需要许多功力。一刀下去,纸伞顿时骨散筋飞,老师父手里握着的只是一把竹匕。然而说时迟那时快,就在徒儿用力躬身的一瞬,师父的竹匕也就从他的后脑直穿咽喉,把他钉在青石板上。
山雨凄迷,山风如诉。
师父老泪纵横,一声长啸,扑下山崖。
(选自《小小说十年宝典》)
15、“风雨凄迷,山色空濛”,写景简洁,试分析这一句写景的作用。(4分)
16、说说“只是担心爱徒的刀法未必学到了家。”这句话的含义。(4分)
17、谈谈“伞”在文中的含义,并分析以“伞”为题的作用。(6分)
18.这篇小小说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7分)
六、语言表达(15分)
19、仿写。仿照下面的诗句,另选一物,在横线上组成一首小诗。(5分)
煤
虽然黑
只要肯燃烧自己
就会闪射出五光十色
20、针对下面两种情形之一,用一句话写出自己的看法。不超过40字 (5分)、
——早晨,上班高峰,总会有几个精神矍铄但步履略显蹒跚的老人晨练归来,也吃力地挤上公共汽车。于是,第一个发现身边站着老人的年轻人毫不犹豫地起身让座,紧接着邻近的几个年轻人也都自觉地让出座位,老人们满意地道谢落座,车厢里一片暖意融融……
——有时,并不是上班高峰,车上也不是很拥挤,只有一两位白发老人上车,而最靠近老人的座位上的年轻人却不知何时已闭上眼睛“熟睡”了,于是,你会发现那附近座位上的人或把头靠在车窗上,或低垂着头,几乎都在“熟睡”之中,老人尴尬而无奈地倚靠在座位旁,车内的站立者们只有无言地苦笑摇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日常生活中,谁都难免犯错误,有了缺点错误就可能受到批评,但下列两句批评却令人难以接受,请将它们改成易于接受的批评语。(5分)
例如:“你怎么这么粗心,怎么会出这么大错?”改成“这个数字还是再查对一下好。”
(1) 你要小心点,再出错,我饶不了你。(2分)
(2)公司领导对某员工说:“你在这方面实在不行……”(3分)
七、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乌龟比兔子更能多讲些道路上的情况。——纪伯伦
追踪着鹿的人是看不见山的。 ——佚名
慢慢走,欣赏啊! ——阿尔卑斯山的路牌
但同时我们正处一个一日千里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出门有高速公路,我们就餐有各式各样的快餐,我们打开书报有各式各样的文化快餐,我们打开电脑更可以几分钟之内“网尽天下”。 品味上面的三句格言,感受快节奏的今天,相信你对“快和慢”会有较深的感受和理解。
请以快、慢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两个方面也可以只写一个方面。要求: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高三五校联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2006.1
(说明:本试题除个别题为改编外,均为原创,答案可能有不完美之处,请慎用)
一、选择题每题3分
1B(A项全读liè,B项分别读jì、jìn、jìng、qù、jiàn,C项秕、妣读bǐ、毗读pí、砒读pī、荜读bì,D项秩、帙读zhì、佚读yì、迭读dié、铁读tiě。)
2D(A项擎改掣、季改计,B项吊改掉、理改里,C项籍改藉、阻改狙)
3C(C项用“既然”才能与下文的“就”构成上下句因果关系,用“从而”才能表现上下句间顺承关系;A项“行云流水”比喻自由不拘执,多指文章、歌声等;B项“敲边鼓”比喻从旁帮腔,从旁助势。D项“拒人于千里之外”形容人态度傲慢,不愿意和别人接近。)
4 A(B项句式杂糅,删去“一定要”或“很有必要”;C项结构混乱,暗换主语, 宜改为“已经被国际奥委会收藏”。D、介词结构掩盖主语,去掉“由于”。
5A ( 属于大气降水变化的现象,不是原因。)
6 C (A、是华北地区而不是华东地区。长江中下游亦属于东部地区,该地区水面蒸发最下降的原因是与云量和降水增多有联系; B、云量及降水增多,蒸发量就下降; D、全球气候变暖,我国大部分地表气温变暖,与水面蒸发最关系很小)
7B (南水北调不能解决洪水威胁)
8 C (竟死:终于死了(到底死了);
9 A (B⑴ 以,因为 ⑵以,拿,用 C、⑴之,助词,的 。⑵之,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D、⑴而,但,表转折。 ⑵ 而,表修饰。)
10 D(①是概括介绍,不是具体表现。⑥为作者评价。)
11.B(有人的人故意欺骗他,不让他住房子)
参考译文1:
李疑因为(他非常)崇尚义气(而)在当时(非常)闻名,他最能周济别人的危急之处。金华的范景淳在吏部做官,得了病,而(他)身边又没有亲人(来照顾他)。别人欺骗他,不让他住房子。范景淳就拄杖到李疑门前,告诉(李疑)说:“我不幸遭病,人家不让我进屋住。我听说你的义德很高,能借我一张床吗?”李疑(马上)答应了,请(他进屋)就坐,(并)迅速整理(好一间)明亮干燥的房子,(同时)准备(好了)床、被子和炉灶,叫(范景淳)住进去。(为范)求医疹脉,亲自为(范)熬粥熬药。早晚拉着他的手,询问哪里不舒服,待(范)如亲人一般。不久(范)的病更加严重了,不能起(床),屎尿弄脏了被单,肮脏恶臭不能接近。李疑每天为(范)刮摩洗涤,(竟)没有一点不耐烦的脸色。范景淳(感动得)流泪说:“我拖累你了。我恐怕再也活不下去了,没有什么回报您的厚德,(只是)袋子里面有黄白金子四十余两,在原来旅社房间里,希望你去取来。”李疑:“患难之中互相救助,做人的道理本应该这样,凭什么(说)回报呢?”范景淳说:“您如果不去取来那些(金子),(等)我死了,恐怕被他人得到,那有什么好处呢?”李疑于是找了一个邻居和他一块去,带着(那些金子)回来了。当着(范)的面打开袋子,登记金子的数量并做了封记。几天后范景淳到底死了,李疑拿出自己的钱为(范)买了棺材,葬在城南面的聚宝山。拿出(原来)所封存的那个袋子,(把它)寄存在邻居家里,写信叫他的两个儿子来。等到他的两个儿子到了,(李)拿出袋子按(原来)登记的数(把金子)还给(范的)两个儿子。(这)两个儿子拿着大米馈赠(给李),(李)却不接受,反而送给(他们)路费钱,打发(他们)回去。人们因此称赞李疑,知名人士和士大夫都喜欢和李疑交往。
宋学士说:“吾与李疑往来(多年),(非常)了解他的为人。李疑是个温和老实的人,没有奇特威武的身姿。但他所做的事,却为古人义勇的风范。这怎么可能凭借外貌来判断人的道德品质呢?”俗话说:“全世界混浊,清廉的人才会显现出来。我感伤(当今)世俗的好利的(风气),写下他的事来勉励(世人)啊。”
12、古文翻译(8)分
译文:
⑴我不幸遭病,人家不让我进屋住重要得分点:被(1分)人莫我舍。(1分)
⑵李疑每天为(范)刮摩洗涤,(竟)没有一点不耐烦的脸色。重要得分点:少(1分)颜面,不耐烦的脸色。(1分)
⑶ 这怎么可能凭借外貌来判断人的道德品质呢?重要得分点:决(决断,判断,····)(1分)岂······哉?(1分)
⑷我感伤(当今)世俗的好利的(风气),写下他的事来勉励(世人)啊。”重要得分点:嗜利(1分),劝(1分)
注意:重点词翻译对了,全句大意翻译错误,酌情给分或不给分
(1)婉约(1分)
(2)暮春时节,落红阵阵,有的飘零岸上,有的落入水中,殊为人怜惜;写燕子惜花,同时也是将诗人怜惜美好事物的心情反映出来。(3分)
(3 起首二句,不说燕子而仅以“呢喃”二字,从声音上画其特点;三四句用“蹴水忙”三字,写燕子之神,活画了一幅飞燕闹春图;五六句写柳絮在风中飞来飞去,正好烘托出燕子在空中飞翔的优美姿态;结尾句中的“衔”正是燕子的动作。(2分)全文在似与不似之间,取其神,不取其貌,用烘托、陪衬的手法,写燕子所处的环境、声音、体态等。(2分)
(3)全词“不取其貌”,而通过燕子特有的呢喃声音和“
1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空缺的部分。(任选5小题,5分,每小题1分)
(1)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杜甫 《旅夜抒怀》)
(2)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 。 《诗经》(这是课外题,但不生僻,同时考察了诗经四字句的特点)
(3)今宵酒醒何处 , 杨柳岸晓风残月 。 (柳永)《雨霖霖》)
(4)人身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5)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举类迩而见义远 。《屈原列传》)
(6)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滕王阁序》)
文学作品阅读
选文理由:
1、近年的高考大阅读,大多选的散文。我们觉得,中学生读文学作品不宜太单调。尤其是小说不可不读。本次选“情节”作品出题,意在引导中学生读一点小说。
2、现行中学语文课本已选入金庸的武侠小说,中学生也爱读武侠。我们不能回避。我们除了应有雅俗共赏的观点外,引导鉴赏非常重要。中国武术是中华文化的精粹之一。它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哲学思想和美学观念,以及深刻的处世道理。但中学生读武侠,可能追求情节刺激的较多,很少思考这些问题。通过本文的阅读指导,也许会改变一些审美趣味。
3、本文文思俱美。曲折跌宕的情节,扣人心弦,可读性强,语言有张力,繁简皆妙有韵味,涉及教育、哲学、人生处世,耐人深思。
15、“风雨凄迷,山色空濛”,写景简洁,试分析这一句写景在全文中的作用。
——为作品定下了悲剧的基调,预示了作品情节的扑朔迷离,也为师傅雨中送伞埋下了伏笔。(“基调”2分;伏笔2分)
16、说说“只是担心爱徒的刀法未必学到了家。”这句话的含义
⑴真的没有学到家。只学到了用刀之法,却没有学到为人之道;不懂得学艺先学做人的道理,更不懂得“刀法乃精、气、神所致”的武术真谛。2、担心。因为徒儿只重艺轻德,这样不仅不能修得真功夫,甚至会成为武林祸害,所以担心。因而师傅已在心中决定要惩治徒儿,这样说,为把伞变成武器作准备。小说也正是以此引出”削伞”的情节,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引出悲剧结局的。(1、“未必学到家”2分;2、“担心” 2分;答“推动情节”也可酌情给分)
17、谈谈“伞”在文中的含义,并分析以以“伞”为题的作用。(6分)
——①伞,凝结了师徒之情;②伞,又终结了师徒之义。③一把普通的伞,在师傅手中,能轻易化作一招毙命的利器,体现了师傅所说的“刀法乃精、气、神所致”变化随心的刀法真谛。④结尾处的这场较量,其实已是人格武品的较量,通过师徒对伞的处理,高下已分。⑤以伞为线索,⑥以小见大,深化主题。(每一小点1分,共6分,意思答对即可。)
18.这篇小小说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请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看法。(7分)
1、 学艺要先学做人。
徒儿成功,便要过河拆桥,算计师傅,岂料师父更有一手,将徒儿击毙,这就是高低之分。一个徒儿,只学武功,无人格可言,此人必败。学武功,首先要学会做人。历史上功成身败的例子还少吗?现代社会只,只重技能,不重人品,亦难立足社会。
2、 教徒应先教做人。
老师傅功深德高,但教徒不力,使徒儿学了武艺却没有修得武德,也没有领会刀法真谛,被迫要亲手将爱徒击毙,这是为师的失败。现代教育同样要警惕只教书不育人的错误倾向。
3、 哲学人格大于武功。
中国武术博大精深,处处闪烁着中国文化的芬芳。中国武术既能强身健体,又能击敌和自卫,更含深深的哲理和人生哲学。学中国武术岂能只学眼花缭乱的刀光剑影。只有哲理和武功结合学武功和学做人并重,才能学到真功夫,才能达到高境界。
4、 人不能失其本心。
饮水思源,知恩图报这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望恩负义,没有“感恩”之心的人,往往会失其本心,疯狂追名逐利,结果没有几个不身败名裂的。
以上几点供参考,持之有故,不脱离文本即可。
(一)说出以上“道理中的一个方面即可。(3分)本文主题的正确概括,其它言之有理的道理亦可。(二)联系现实2分;正确的看法2分)
19、仿写。仿照下面的诗句,另选一物,在横线上组成一首小诗。
说明:诗歌是属于青年人的,给他们一次机会吧。现在中学生的作文,语言拖沓干瘪,平庸无味,也许这样的训练对改变这种状况有些好处
得分要点:(1)转折和条件关系合情理(2)有哲理,押韵者为佳
20、针对第一种情形:⑴人们的心灵向善;(2)爱是可以传递的;(3)人们的行为可以传递:近朱者赤;(4)一个人的行为可以唤醒一群人的善良和热情。
针对第二种情形:(1)人们的行为都是可以传递的,近墨者黑;(2)一个人的行为可以促使一群人滑向冷酷和自私的深潭;(3)冷漠和自私有时像瘟疫一样蔓延,(4)人世间真正缺少的不是爱和善良,缺乏的只是爱和善良的传递。
评分细则:(1)有关键词“传递”,文理通顺的5分,只写到爱或自私,文理通顺给3-4分,(3)就“让座”而谈给0-2分。
21、(1)好了,事情已经清楚了,改了就好。
(2)你进公司以来工作一直不错,只有一点,希望你改进……
六、作文基本标准(建议)
一、议论文:
1、思想:观点鲜明,立意准确。 两个方面都能谈到,既能联系实际,又有哲理者为佳;
2、内容:真实充实:例证典型,材料丰富。提倡“三联系”即历史、社会、自我;
3、语言:提倡通顺流畅,简洁深刻。反对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空洞乏味。
二、记叙文
1、 叙事完整,中心明确(符合记叙文的要求)
2、 多种表达方式
3、 多种表现手法
4、 语言生动有文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