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有理,文坛之争还请继续
2006-03-17 00:45:29 来源: 南方报业网(广州)
韩寒和白烨的吵架好像就要收场了,挺遗憾的。一方面是热闹还没看够,另一方面,也希望闹出点正经的东西出来。一位是“80后作家”,另一位是“文学评论家”,热闹虽然不够,毕竟已经很多了,正经的东西呢,还没开始说呢。跟近年来的每一次文坛吵架一样,本来都是从正经的话题开始,然后迅速转向了无聊的热闹,再也回不到正经上来了,只落得个草草收场。
先看十年前的一个例子。当年王彬彬发表文章说,中国作家过于聪明了。他的意思是说很多作家处事圆滑,不能执着于文学或者信念,所以写不出好作品,比如王蒙、萧乾等人。本来是很好的一个开头,孰料王蒙果然过于聪明,立即掉转话题,说王彬彬没地方发表文章,想靠骂大腕出名。不够聪明的王彬彬果然上当,赶紧证明自己其实是有地方发表文章的,比如哪里哪里。事态至此,看热闹的人围上来了,而想听点正经话的人掉头就走。
再看十年以后,文坛有什么长进没有。评论家白烨在博客上贴出文章说,80后作家写的东西还不能算是文学,只能算是玩票。其中一个理由是他们很少在文学杂志亮相,文坛对他们不了解,他们“进入了市场,尚未进入文坛”。80后作家韩寒大怒,在博客上贴了一篇题为《文坛算个屁,谁也别装逼》的文章予以回击。从标题到内容,都有很多脏话,但是意思是说明白了的:文学不文学,不由文坛说了算。文坛只会拉帮结派,害死文学。
这里已经出现了两个正经话题:一个是80后作家的作品好不好,一个是文坛到底算什么。按照他二人的逻辑,这两个问题又是相关联的,因为后一个问题涉及到前一个问题的判断标准--好不好到底由谁说了算。
真正关心中国文学的人,都会对这两个话题有兴趣。可惜白烨和后来加入进来的解玺璋、陆天明、王晓玉等文坛人士,都和王蒙当年一样聪明,就不理睬韩寒提出的问题,而是盯上那些脏话,提出了网络的甚至一代人的道德建设问题。韩寒也寸土必争,一口气揭发了白烨的诸多道德污点,包括看钱说话、胡吹乱捧等等。
于是出现了两个新的主题:一个是个人道德,一个是文坛道德。我个人显然对后者更有兴趣。而且我认为,不管韩寒动机如何,从结果看,他还没有超出自己的命题范围:文坛的道德问题正好证明了文坛算个屁的论断。而白先生从谈80后作家的文学到做人,则是改换了命题。假如韩寒离开文坛,去揭发白先生的私生活或同事关系,那就是和前辈们一样聪明了。
我为什么对文坛道德更感兴趣呢?除了慨叹于中国文学的衰败,我不得不说,作为一个编辑,我也知道一些文坛的荒唐和堕落。我们的读书版,要想约到真心诚意、真知灼见的评论文章,实在困难。一些评论家写文章,在报社拿了稿费,又到出版社去拿宣传费,这是公开的秘密。他们对一些低劣作品的胡吹乱捧,大倒读者的胃口。如果不是骂架,已经很少有人关注文坛了。所以,有人要谈谈文坛的问题,我很乐意去听。
文坛到底是什么?真的让人有些糊涂。如果有人建了房子卖,卖得很火,他自然就是房地产商人了,不会有人说他还在“房坛”之外。文学界却不是这样的,这里有一个坛。坛里的很多人,又拿工资又拿稿费。我们报社的记者也拿工资,但他们写的作品,不管多么好卖,换来的发行和广告收入,却归报社所有。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记者胆敢不顾事实地为熟人写宣传稿,早被开除了。
要讨论就得有事实依据。韩寒搜集了文坛堕落的几条证据,就被前辈们斥为红卫兵作风。我认为这是乱扣帽子。红卫兵的罪过绝对不是因为搜集老教授们的材料,而是因为:一,搜集材料的手段是否合理合法?二,搜集到的材料是否真实可信?三,这些材料和他们所得的结论之间是否有逻辑关系。如果这三条都立得住脚,搜集材料有什么错呢?考古学家和检察官整天不都在干这个吗?
当然,我也认为韩寒说脏话是不对的,甚至认为他应该为这些脏话而道歉。但是,他提出的问题显然比脏话更有价值,更值得争吵。所以,我希望更多的人加入进来,继续吵下去。吵架没什么,苏格拉底不就整天站在街头跟人吵架吗?问题在于,人家总是把鸡毛蒜皮吵成哲学,而我们恰恰相反。 (作者系媒体从业者) 南方都市报
文坛算个屁,谁都别装逼
--转自韩寒新浪BLOG
前天看了文学评论家白烨的大文(此人行文还严重不简洁,看得我头晕,看了一大段观点重复的文字后,发现那还是下篇,太牛了,最牛的还在后面,一看标题,这还是篇简要分析),摘抄一些:
“80后作家这样一种姿态坚持下去,成为主流文学的后备作家是完全可能的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80后”写作从整体上说还不是文学写作,充其量只能算是文学的“票友”写作。所谓“票友”是个借用词,用来说明“80后”这批写手实际上不能看作真正的作家,而主要是文学创作的爱好者。
我以前说过 “80后”作者和他们的作品,进入了市场,尚未进人文坛;这是有感于他们中的“明星作者”很少在文学杂志亮相,文坛对他们只知其名,而不知其人与其文;而他们也似乎满足于已有的成功,并未有走出市场、走向文坛的意向。”
作为我本人,非常讨厌以年代划分作者,每个优秀作者都是个性鲜明的人,哪能分类。同一年生的就是一类,卖猪崽呢。难道1966年到1976年间生的人都叫“文革类”?文革失败了,难道那批人就叫“文革败类”?时代划分人,明显不科学。
但是,这不是关键,关键是,他坚持认为,他认识的那批人(也就是照过面的吃过饭的那些码字的),写的东西才算文学。并假装以引导教育的口吻,指引年轻作者。
文学和电影,都是谁都能做的,没有任何门槛。某些人所谓文学评论家就非常愚蠢,对畅销书从来置之不理,觉得卖的好的都不是纯文学,觉得似乎读者全是傻逼,就丫一人清醒,在那看着行文罗嗦晦涩表达的中心就围绕着“装丫挺”三个字的所谓纯文学。但倘若哪天,群众抽风了,那所谓纯文学突然又卖的特火,更装丫挺的评论家估计马上观点又要变化。
书卖的好不好,和文学不文学没多大关系。比如这位白烨,行文罗嗦,观点重复,很没有灵气和文采,我要不是憋着要说两句,真是没耐心看完这样水平的文字。所以,可以想象,他要写一小说,势必要花去一万字描写一棵树。小说卖不好,肯定又要觉得这年代阅读风气出了问题。绝对是便秘怪马桶。
比如我,我的写作可以说是中国难得的纯文学。写我所想,并不参加任何宣传活动。也从不假惺惺叫帮人开个研讨会之类。新书也更无任何的发布会。卖的好,是因为写的好。有终一日卖不好,是因为总有那天,也没关系。很多的畅销书作家,写的都是纯文学。因为,无论他们怎么写,都有人送钱,所以,就彻底不用考虑什么取悦读者,迎合市场,想写什么写什么。相反,很多书卖的不好的号称纯文学作家,必须时不时考虑,我要加点吸引眼球的东西啊,我第80页要上个床(还得野外)啊,100页要同性恋(并且3P)一下啊,200页得来点暴力(必须死人)啊,400页得来点乱伦(还是母女)啊。(通常种类作者写东西还特别长,没500页打不住),440页文革一下啊。评论家一看,惊了,我操,都是人性啊,都是社会的边缘啊,都是性格的错乱啊,关心人类啊,牛逼,纯文学。 蛋,就是这么扯的。
还有,白先生文章里显露出的险隘的圈子意识。文坛什么,文坛什么,要进入文坛怎么怎么,听着怎么像小孩玩过家家似的。好像白老人家一点头,你丫才算是进入了文坛。其实,每个写博客的人,都算进入了文坛。别搞的多高深似的,每个作者都是独特的,每部小说都是艺术的,文坛算个屁,矛盾文学奖算个屁,纯文学期刊算个屁,也就是一百人手淫,一百人看。人家这边早干的热火朝天了,姿势都换了不少了,您老还在那说,来,看我怎么手淫的,学这点,要和我的动作频率一样,你丫才算是进入了淫坛。
部分前辈们应该认真写点东西,别非黄既暴,其实内心比年轻人还骚动,别凑一起搞些什么东西假装什么坛什么圈的,什么坛到最后也都是祭坛,什么圈到最后也都是花圈。我早说过,真正的武林高手都是一个人的,顶多带一武功差点的美女,只有小娄娄才扎堆。
至于年轻人,文学就是认真的随意写。人能做的只有这些,其他都看造化了。文学是唯一不能死磕和苦练的东西。更不能如虚伪的大多数前辈们一样。文学的最危险境界就是,着实虚伪,但自己还觉得自己特真诚。
(此文稍色,日后改正。对付迂腐固执的家伙,就得行色。我发表完观点了,不参与任何愚蠢的笔战论战之类。我很忙,我要进入车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