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网骂”白烨涉嫌人格侮辱惹纠纷
2006-03-06 来源: 北京娱乐信报(北京)
“迂腐固执的家伙”、“行文啰嗦”……3月2日,韩寒的个人博客发表文章,将激烈措辞和部分骂人用语加到文学评论家白烨身上,并称自己的作品为“中国难得的纯文学”。
白烨在“震惊”之余,于昨日向本报发来声明,表示韩寒已“涉嫌人格侮辱和人身攻击”。韩寒随即在博客上声明,自己没有骂白烨。
韩寒说法 白烨迂腐固执
韩寒3月2日在自己的博客上贴出一篇文章,该文章不满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白烨在文章中“以年代划分作者,每个优秀作者都是个性鲜明的人,哪能分类”,并称“非常讨厌并假装以引导教育的口吻,指引年轻作者”。
文章反对白烨80后作家“进入了市场,尚未进入文坛”的说法,称白烨有“狭隘的圈子意识”,“文坛什么、文坛什么,要进入文坛怎么怎么,听着怎么像小孩玩过家家似的。好像白老人家一点头,你才算是进入了文坛。”韩寒称,自己的写作“可以说是中国难得的纯文学”。
这篇文章一共有1600多字,对白烨进行了言词激烈的批评,形容白烨的文章“行文啰嗦,观点重复,很没有灵气和文采”,形容白烨是“迂腐固执的家伙”。文章中还使用了不少粗陋、难听的骂人用语。
白烨回应 韩寒与文学无关
记者昨天联系到白烨。白烨表示,韩寒批评的是他名为《80后的现状与未来》的文章。在看完韩寒博客上的文章后,他对记者表示“震惊”,并发来相关声明。
白烨在声明中表示,“韩寒对我的文章反感的真正原因,是我对他的写作评价不够高”。他介绍说,他曾认为韩寒的作品“现在恐怕只有观念的意义,与文学已经没有什么关系——在他写《三重门》的时候,那种语言和感觉还是具有着相当的文学性的。 ”
“韩寒可以不同意我的观点,不喜欢我的文章,但不可以用粗暴又粗鄙的字眼骂人;这不是文学批评,这些语言已经涉嫌人格侮辱和人身攻击。”白烨在声明中表示,他同时认为,韩寒的这些措辞也给他自己所说的“难得的纯文学”作家以绝大的反讽。
网友评论 千条留言分两派
韩寒博客的点击率目前已超过700万。截至昨日下午2时,这篇文章已有23441人阅读,评论数达到1583条,支持者、批评者都大有人在。
有网友支持韩寒的观点,评论说“总是浪费很多唾沫星子来解释一个本来再清楚不过的问题,非得搞得我们晕头转向,不知所云才叫好的评论……本来是明白的,现在难说了。”
而批评者认为:“纯文学?说实话,这是很让我也让很多人笑话的一句话,我不得不承认你在为文方面其实早已没什么新的东西。”有人甚至说“可能2005年场地赛的小胜和近日绯闻的炒作让你昏头了吧。”
专家观点 双方存在代沟
上海大学教授、作家葛红兵一直关注80后文学的创作,对于韩寒此次批评白烨一事,他有着独到见解。他认为,80后是个中性的概念,没有否定意义,目前文学批评界用这个概念也是权宜之计。“韩寒对80后这个概念的看法有一定道理,将这些年轻作家概念化不是最好的办法,他们毕竟还有个性。”
他同时表示,白烨认为80后作家还没有进入文坛,“这有些苛刻”。“老一辈作家认为文坛由杂志、评奖、作协等构成,但年轻作家觉得网络、单行本、媒体也构成了一个文坛。在这一点上,双方有分歧,还是存在代沟的。”
信报记者 张守刚
【深度剖析】
“80后”啥时摘帽子?
听到韩寒在博客上“开骂”白烨的消息,我的第一反应是:会不会搞错了?
我曾多次见到白烨,看到他在一些会上为80后文学鼓与呼。很多专家总是不屑地说:80后啊,那帮孩子的东西我没看过。然而白烨却给予“这帮孩子”的创作很多鼓励,甚至被认为是80后文学的“理论代言人”。如今,这位“理论代言人”却遭到“80后”的反戈一击。
其实事件的关键在于,在写书、赚钱、赢得媒体与粉丝热捧之后,80后作家再也难以忍受被文学批评界漠视的状态,所以韩寒有这种感觉,“好像白老人家一点头,你才算是进入了文坛。”于是,韩寒站了出来:我是独立的纯文学作家,不要再笼统地称我是“80后”,请叫我“作家韩寒”!在他身后,是张悦然、李傻傻、郭敬明、胡坚、丁旸明等组成的庞大80后创作群体。
除了白烨,80后新的“理论代言人”在哪里?答案是:还在学校读博士呢!
葛红兵教授介绍,在今年的硕士毕业论文中,已经有人在做“80后文学研究”。而随着这批博士硕士进入文学批评界,对韩寒自称的“个人纯文学”的关注,也将为期不远。
但让韩寒、张悦然们分外郁闷的是,至少在目前,他们还得继续戴着这顶署名“80后”的公共帽子,尽管这些头角峥嵘的脑袋,已把这顶帽子撕扯得濒临破碎。这顶公共帽子何时才真正破碎?葛红兵的回答是五年。
有些人,话韩寒糙理不糙;有些人,话不糙人糙
2006-03-16 17:35:56 作者:韩寒
用脏话连篇的语言骂人,象“屁”、“逼”、“马桶”、“我操”、“牛逼”、“淫坛”、“装丫挺”这样的垃圾文字。
不喜欢我的文章,但不可以用“屁”、“逼”、“装丫挺”这样粗暴又粗鄙的字眼骂人;这不是文学批评,这些语言已经涉嫌人格侮辱和人身攻击。
网上匿名发表言论的自由,也给一些人提供了胡作非为的可能。但任何人都没有借此来骂人的特权,也没有骂了人不负责任的豁免权。他和他们至少要接受道德法则的自审与公审。我希望这样一个事件,能为如何为网络立法和建设网络道德提供一个反面的例证。
今天朋友发来了白烨的回应。(http://blog.sina.com.cn/m/baiye)看了很有意思。可能文学评论家就是有不仔细看人文章就可以开始进行道貌岸然的评论的本领。
那我也申明一下吧。
我通篇文章里没骂您一个字。
“屁”是骂文坛的,您别自作多情,以为您就是文坛。
“逼”是生殖器,但“装逼”的意思不是假装自己是个生殖器,您别断章取义。我说的是装逼的逼而不是你妈逼的逼。
“我操”是我在操,和你没关系。
“牛逼”并不是牛的逼,不相信您不知道。
至于“马桶”,我觉得马桶很无辜。难道所谓进了文坛的人都不用马桶?也是,排泄物都写出来了,自然不用马桶。
仔细看看文章吧,有一个字是骂你的吗?牵涉到您的地方全是白先生,如果您硬要说白先生等同与白痴先生就是我在骂人的话,那我也没办法。
文章的意思其实就是,别文坛不文坛,每个码字的都是作家,每个作家都是码字的。尤其是我看了看很多人的博客,都是好文笔,都是文学。您别教导人家应该怎么写,不是你说了是文学,就是文学,你说不是文学,就是作文。文学不需要任何人的肯定和指引。这年头,除了新华社通稿以外,什么都能是文学。
当然,作为中国的文学评论家,特点和长项就是,1:不知别人所云。2:自己不知所云。3:不知所云还特能云。这事都提升到互联网立法了。您看人李亚棚包括我经常被网友留言被骂,您怎么没跳出来要立法要建设网络道德啊,哪个承受的责骂比您少啊。骂您头上就不行了。这就是立法以人为本?
至看我博克的朋友:
大家觉得前天《文坛是个屁,谁也别装逼》那篇缓解赛前紧张心情的文章写的爽,不要是因为一些平时在报纸在没看见的字眼。那些字眼都是语气助词,取掉对文章也没有任何影响。还有,大家在我这发表看法就行了,别追杀到人家那纯洁的自留地里。(所以,本来说了不回应的我就替大家做一下总追杀)人家那里是多么纯洁,多么文学,多么高尚,多么文坛啊,您不觉得去了浑身不自在吗。
白烨:我的告别辞
2006-03-16 17:40:45
各位朋友和网友:
我的这个开了近半年的博客,在我写完这篇告别辞后即告关张。
博客这种新兴的媒介形式,有开张的,有关张的,这都很正常。
我一直觉得自己不了解也不适应这种方式,开张本身就比较勉强。我曾就怎么经营博客一事向一些朋友作过请教。有的说要经常写点逸闻、趣事与随感什么的,我缺乏这些素材也太顾不上上网,因之就贴了一些现成的文章;还有朋友告诉我,要能忍受被骂和学会骂人。我很不解,心想为什么会被人骂,还非得要骂人呢?现在我都在自己的亲身体验中有了一定的了解。了解了何物为博客,更了解了我的不适合博客。
因而韩寒对我的骂式批评和他的拥戴者对我的跟踪谩骂,只是事情的一个诱因。通过这件事,我更清楚地知道这个对别人利大于弊的方式而对我来说是多么的弊大于利。面对诸如韩寒尤其是他的拥戴者那种非文雅又非理性的恶语,我即便能够容忍,但却不知怎么面对。这样一个一明一暗、一实一虚的交流平台,他们可以随便骂你,而你只能正面应对。这种先天的不平等性,无形中就使得恶毒占了上风。即使你不招惹人骂,靠这种方式去交流文学或学术,也往往是一厢情愿。我曾就文学博客的发展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过一些比较乐观的话,那是我对博客一知半解时的看法,现在我对文学博客的看法要悲观的多,我认为博客这种形式,目前来看,可能只适合于明星人物特别是偶像明星与他们的粉丝的密切互动。诸如徐静蕾,韩寒等。韩寒的追随者们在给我的一个帖子里说道:“你歇菜吧,这不是你该来的地方。”这话有道理,就按他们的意见办。
少了这个博客,虽然少了一个交流的渠道,但也少了一些不可预知的麻烦,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自己想做和能做的事情。所以,关了这个博客,很有一释重负之感。
谢谢近半年来上过我的博客并给我以支持的文友,谢谢那些善意批评过我的诤友,谢谢给我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的新浪网,也谢谢韩寒和他的拥戴者们以他们的方式给我的帮助!
再见!
白烨
2006年3月5日
对世界说,什么是光明和磊落
2006-03-16 17:33:11 作者:韩寒
比赛完了,睡个好觉,下午练车。
先上网看看,看到解玺璋老师的一篇文章,我吓了一跳,眼眶湿润了,觉得自己做的很不好,后悔不已,马上打电话给朋友,结果朋友说,白烨活的好好的。
这就是解老师的不对了,人白烨明明还活着,你怎么就给人写悼文了呢。
不就是吹捧个朋友吗,替朋友说好话,谁不会,你身为又一大评论家,有点观点行不。
白烨关博客,是因为自己批评惯了别人,就受不了别人批评他,完全不用同情。事实证明,猥琐的他马上转战纸质媒体,报纸爽啊,打一枪换个地方,尽管诋毁,也看不到评论。再拉几个朋友,歌颂歌颂,互联网上名声臭了,咱有报纸呢,报纸不行了,咱后院还有文坛主流----那么多纯文学杂志和迂腐作家呢。白烨被我捧红后第二天,他就开始到处接受采访,道貌岸然,并提出建设网络道德,质疑一代人的人品和修养。把什么都当自己家后院呢。
玩不起就别玩,尽玩阴的,迟早玩完。
于是,我搜集了一些证据,都不用走访调查,GOOGLE一下就行,广大网民也向我提供了证据。我惊奇的发现,白烨比我想象的还要肮脏。在互联网时代,做人要比以前更加的正直磊落才行,可惜,他没有对他做的烂糟事做任何解释,居然向报纸说我挖人老底,文革一套,没有修养。
你强奸了文学,被广大人民,也就是文学的父母发现,你居然连文学的妈都想强奸,太狠了。你别以为你多强奸了几次文学,文学就归你了。因为谁都可以强奸文学,所以,文学是大众的。是所有草根的。
您怎么没跑去检察院,警察局,法院说,你们是红卫兵,你们挖人底。这叫搜集证据。而且全是真的。911那事怎么解释,卫慧的事怎么解释,蔡小飞的事怎么解释,下半身写作那事怎么解释,春天文学奖那事怎么解释,这样的人居然还有国务院津贴,如果我是白烨,早就羞愧难当。闭关苦练,洗心革面,当然要小心一出关就被粱朝伟的靴子给砸死,就永不出关了。部分评论家脸皮就是异于常人。
喜欢意淫断论的,收人钱说人话,收鬼钱说鬼话的,书名都写错楞能进行评论的,阻碍文学发展的文学评论家该说的就说完了。
看到作家陆天明的一些言论。作家陆天明的反腐败书写的还是不错的,腐败如果真能像他书里写的那样被反了,那是国家幸事。http://blog.sina.com.cn/m/lutianming(喜欢我的读者默默观赏就行了,他们是不能接受批评的)一个看上去有责任心的作家,说起话来真是像写小说似的。陆天明连事情来龙去脉都不知道,功课也没做好,搜索引擎都不启动一下,被记者一激,就仓促跳了出来,太傻了,记住,听着,这是关于文学评论家是否干净和所谓主流文学的文坛有多迂腐观点的争论,不是长辈教训晚辈。别把中国文学搞的跟敬老院似的。
白烨为什么没有权利批评他?白烨是社会公认的文学批评家,批评家不进行批评,还算什么批评家?文学作品一经发表,就应该接受社会公众的检验。我们现在的文学界,缺少的正是肯站出来说真话的批评家。
白烨当然可以批评我,但别把我书名写错了。白烨算哪门子说真话的批评家。白烨的职业道德我们也不是不知道。社会公认的文学批评家就那道德,真是社会的不幸。骂我的人万万千,为什么挑了白烨,自然有白先生独特的地方。
记者:我们可以乐观一点,韩寒的态度只和他个人有关,不代表这个群体。
陆天明:恐怕不能太乐观。这件事出来之后,不是有很多小孩子跑到白烨的blog上去谩骂么?一直骂到白烨不得不关闭自己的博客。他们的这种做法,总让我想起当年的红卫兵
这是我一个人的事情,就算道德败坏,也是我一个人道德败坏,别动不动就扯到一代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在陆天明眼里,所谓演唱会恐怕是一个人在台上批斗,底下两万多个红卫兵。别什么都向文革靠,怀有不良居心,偷换概念,惟恐天下不乱。
韩寒的作品,有他独到的地方,有我们这些人写不出的东西。但是单论文字,坦白地说,我认为并不好,最起码也不是那么的好。这也难怪,他也就是十七八岁嘛,又没有读多少书,他所能知道的也就是一个中学校园里的那点事。但世界很大,岂止一个小小的校园就包括在了的?!
这个就不用说了,可以断定,陆也是一个没看过别人书就能胡说八道的人。叔叔,我二十四了,退学七年了。麻烦你在说我前先GOOGLE一下。这是对人起码的尊重。要诚实,知道的说,不知道的就别说。为什么这些批评我的人都这么傻,都喜欢自己抽自己耳光,抽完后留下一个大把柄。白烨写错我书名,陆天明都彻底编造我履历了。这也说明,现在越来越多的作家,已经习惯心安理得的闭着眼睛说瞎话。这种不务实还特诚恳的态度,是很可怕的。
等韩寒长大一点,他自己一定也会明白的。他会懂得,一个真正的文学家,一本真正有生命力的文学作品应该是什么样的。但现在,愣就是没有人愿意真诚地向他指出这一点。
这点您和白烨很像。觉得谁都要经过您指点一下,才算文学。我一直觉得文学是不需要任何人的指引的。任何甘愿被人指引的人,都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作家。文学不是任何人说了算的。
(居然有某些身为“专家”的评论家,将我的支持者和读者全都诽谤为红卫兵。别忘了,红卫兵正是说这些话的这些评论家岁数的人年轻时干的事,他们的特长就是上纲上线,正像他们现在做的事情一样,不负责任的随意评论定性一代人,不读别人的作品就能进行评论,不做功课就跳出来肆意说另外一个人不是。无论谁,想指责另一个或者一批人时,都要调查清楚,用事实说话,不要意淫后根据自己的意淫结果妄下断论,那就是意淫自己的意淫。)
我也意淫一把,这一切,难道是因为我没有交保护费?你们收了不少保护费,有没有上缴个人所得税?没有,因为你们老在一本正经的吹牛,而吹牛不上税。
白烨:垃圾放在垃圾桶里就好了。
2006-03-16 17:27:01 来源: 中青网
备受关注的网络博客“韩白之争”又起波澜,昨日中午,韩寒在自己的博客上再次“网骂”白烨,同时还将在自己博客上为白烨辩解过的解玺璋和陆天明一同“网骂”。白烨对此表示“垃圾放在垃圾桶里就好了”,解玺璋则说,韩寒是“有人养没人教”。
韩寒一篇文章连骂三人
韩寒在新的博客文章中,将解玺璋3月9日在博客中为白烨辩解的一篇文章说成是“悼文”,认为解玺璋的那篇文章没有任何观点。而对白烨,韩寒说他是因为自己批评惯了别人,就受不了别人批评,完全不用同情。还认为“他在挨骂后马上转战纸质媒体,十分猥琐”。“玩不起就别玩,净玩阴的,迟早玩完。”韩寒在博客上这样评价白烨。
而对于陆天明在自己博客里为白烨的辩解,韩寒在博客上称陆是“一个看上去有责任心的作家,说起话来像写小说似的。”并说白烨是写错自己的书名,而陆天明是彻底编造他的履历。
解玺璋认为事情挺好玩
在得知韩寒新的博客内容后,解玺璋说觉得这个事情挺好玩的,这些天自己本来很郁闷,但是因为这件事变得很开心。解玺璋说:“拿我媳妇的一句话,就是跟一帮孩子瞎逗。”解玺璋表示,韩寒的第一篇文章观点上没错,但是方式不对,即使是同龄人都不应该说骂就骂。他说自己和白烨就是工作关系,并没有大家认为的那样关系很亲近,只是觉得白烨很老实,所以自己应该站出来说话。“如果我是韩寒的家长,我绝对大嘴巴扇他,有人养没人教。我倒是期待他能骂出个花样,至今却没有,我就不信一个人能被骂倒。”解玺璋最后气愤地说道。
白烨不回应“职业道德质疑”
当记者向白烨求证韩寒质疑他职业道德的那三个事件是否属实时,白烨一直不肯做正面回答,只是强调自己工作忙得根本顾不上这个“韩白之争”,并表示昨天上午和朋友商量之后已经决定什么都不再说了。
对于关博客一事,白烨称自己本来就不愿意写博客,以前都是拿旧文章往上贴,现在因为工作太忙所以干脆关掉博客。在白烨看来,这件事情本来属于一个网络事件,“垃圾放在垃圾桶里就好了”,不必把它扩展到纸质媒体上。(记者姜妍刘晋锋)
文学群殴学术造假大结局,主要代表讲话
2006-03-16 17:29:27 作者:韩寒
其实当初写第一篇文章纯粹因为我心情不好。但这样的文章我想写了至少得有五年了。白烨文章里的圈子意识是我极度厌恶的。相声为什么发展成今天的样子,就是因为太讲究圈子辈份资历。文学是艺术的大宗,某些人还以为自己是邓小平,以为哪里划个圈那里就是特区。大圈圈就是这帮人组成的所谓文坛。他们把持部分话语权,胡说八道,指鹿为马,拿钱说话,策划图书,迂腐愚昧,停滞不前,倚老卖老,道貌岸然,阳奉阴违,装逼扯蛋,强奸文学。
其实,归根结底,不用任何争论,他们会被自然淘汰。
这今天的采访里,著名文学评论家,解玺璋说:如果我是韩寒的家长,我绝对大嘴巴扇他,有人养没人教。
这就是一个文学评论家的素质。
以后成语词典里倚老卖老的解释就改这句得了。多生动,还带表情的。
解说的对,文学要的就是有人养没人教。这帮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对晚辈的看法永远是:你要我教教才行,才能知道什么是文学。
谁上当谁完蛋。什么主流文学,文学血统,全是在玷污文学。
文学评论基本是不可信的,从白烨的光辉历史上我们已经能看出来了,这也算是一种学术腐败,他还是社科院的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津贴的人。白烨是千千万这样的人中的一个,为什么偏偏选择了白烨,至少也要给白烨一个交代,飞来横祸为什么,究竟为什么!
对不起大家,我这理由有点不够豪迈,是因为您姓白,B开头,在新浪右边的评论家的名人博客索引里排在最前面,被我第一个看见了。谁让你姓白,以你干的那些事,你应该姓黑才对,这样H开头,还能和我挨着。最危险的地方说不定就是最安全的地方。
今天的采访里有一段:
当记者向白烨求证韩寒质疑他职业道德的那三个事件是否属实时,白烨一直不肯做正面回答,只是强调自己工作忙得根本顾不上这个“韩白之争”,并表示昨天上午和朋友商量之后已经决定什么都不再说了。在白烨看来,这件事情本来属于一个网络事件,“垃圾放在垃圾桶里就好了。
我一直找不出合适的词来形容白烨们和当今文学小坛子的关系,关键时候还是老前辈厉害,给了我启发,原来这关系就是“垃圾放在垃圾桶里”啊。
和任何场合把自己当爹的解玺璋们,收了钱就能把自己当儿子的白烨们,是无法争论什么的,因为他们脸皮太厚,伪君子已经做的自己把自己当君子了。说到底,这是一场互相看不顺眼。80后是一个多么缺心眼的概念啊,79年生的人和80年的生的人区别大还是80年生的人和89年生的人区别大?一秆子能打翻一船人,打不翻一代人。
=================================================================
电影结束后,都有花絮,我们的花絮就是这些道貌岸然的人说的一些经典。
白烨代表卫慧:大有作为,她完全可能扮演一个传达时代的情爱新声的代言人角色。
白烨代表李亚鹏:我希望这样一个事件,能为如何为网络立法和网络道德建设提供一个反面的例证。
白烨代表韩寒:韩寒骂我,是因为我对他文章的评价不高。
白烨代表社科院:“80后”作者和他们的作品,进入了市场,尚未进人文坛;这是有感于他们中的“明星作者”很少在文学杂志亮相,文坛对他们只知其名,而不知其人与其文;而他们也似乎满足于已有的成功,并未有走出市场、走向文坛的意向。
白烨代表作协:80后继续这样写下去,成为主流文学的后备是完全可能的。
白烨代表环卫工人:垃圾放在垃圾桶里
解玺璋代表韩寒父亲:如果我是韩寒的家长,我绝对大嘴巴扇他,有人养没人教。
解玺璋代表他老婆:拿我媳妇的一句话,就是跟一帮孩子瞎逗。
(这绝对是对朋友学术造假的藐视和放纵,所以,自古女人坏事啊)
作家王晓玉代表毛主席:怎么像文化大革命时候的红小兵?这种做法非常恶劣!白烨不过批评你韩寒文章写得不怎么样,你就这样恶狠狠搜罗证据,一二三四列出来,我们从前文革时候就是这样的,不允许别人说话,当时整死了很多人。(事实上是没人不让白烨说话,他自己把博客关了,王晓玉也是一个不明白过程就瞎起哄的主,是打群架的好帮手,好冤大头)
作家王晓玉代表白烨的朋友:(白烨学术造假这事)白烨现在没说话,所以我不相信。白烨是一个评论家,这是肯定的。他可能出于某种原因不愿意搭理这个事儿。
(现在好,白烨说永远不就此说话了,按照王晓玉的缺心眼观点,那这事就不存在了。白烨觉得不服气,可以告我,我这还有你一堆证据,博客是关的,法院开着呢)
人民文学主编李敬泽代表给死猪肉注水的小商贩:郭敬明,张悦然,韩寒他们不是文学现象,只能算作文化现象,他们没有给文坛注入什么。说实话,写的不好。
陆天明代表所有爹:这孩子被宠坏了!
(叔叔,我自力更生不靠父母七年了)
陆天明代表不使用搜索引擎的人:也难怪,韩寒才十七八岁嘛,没读过多少书,只知道学校里那点事。
陆天明代表神仙,并指路:愣就是没有人愿意真诚地向他指出(真正的文学是什么样的)这一点。
所有演员代表文学:这不是文学。
因为没得到这些演员的认可。
落幕,看着恶心吗?
结局
白烨早早悬挂免战牌,韩寒“大获全胜”。
和菜头:要论战,不要道德战
2006-03-09 09:21:37 来源: 新京报(北京) 网友评论 5 条
[编按]白烨韩寒的交战,引发各色评论,双方支持者各执一词。这一篇的火气似乎大了点,倾向性也很明显。我们相信网友读者对此争论一定有自己的看法。我们也相信不同的论点的论争肯定对文坛和80后作家的发展都是有利的。
白烨先生,中国著名文学评论家。最近在新浪开了博客(不过又关了),在博客里和青年作家韩寒对掐,教育韩寒要“走进文坛”,不要再做“文学票友”。被韩寒一篇千字文当头棒喝以后,回家运了两天气,提出来要“建设网络道德”。北京有媒体也顺风而呼,讨伐韩寒带脏字,一副导师气派。
掐架掐到比道德,高下立判。有理说理,有谱摆谱,只有讲不过人家,才会指责别人道德有问题。而一个人道德和他说的话有理没理是两个概念,诈骗犯道德和信用双破产,但是不等于说他讲“地球绕着太阳转”就是错了。
我个人觉得在使用道德大棒的时候,白老先生以及媒体应该比一般人更需要谨慎一点。还拿白老先生举例,如果我记得不错,几个月前闹过一次“蔡小飞”自杀事件。白老先生在媒体上言之凿凿地说自己读过蔡小飞的文集,而且觉得这孩子是非常有希望的80后作家。但是,媒体随后的调查发现这根本是个骗局,就是一个小孩子用自杀来炒作自己。不知道白老先生怎么读到的这本根本就不存在的文集?韩寒在私人博客上骂人与著名文学评论家面对媒体撒谎,不知道这两件事的道德指数又是谁高谁低?
作为传统意义上文学阵营里的评论家,白老先生上网写博客是一种进步。因为很明显他也看出了历史的趋势———所谓的文坛,所谓传统意义上的文学评论家们,已经被这个时代所抛弃。一句话,大家不带你们玩了,所以白老先生上网了,要跟上时代的脚步。但是白老先生不甘寂寞,还要在网上发挥一个长者的余热,教育文学后进青年。
这么多年来,白老先生的那个所谓的“文坛”出过几个有价值的作家,产生过几篇什么有价值的作品?就“纯文学”上了?远到王朔,近到王小波,都不为白老们的文坛所容,都不入白老的“文学评论”法眼。那又怎么样?50年后谁还会看那些各色泡菜坛子奖获得者的作品?而《我是你爸爸》、《黄金时代》永远有人会去读,会被震撼。
本来,白老先生们自己圈个山头,关了门自己玩,每年轮流分奖,没人会说你们什么。但是,跳上网络来教育人就是白老先生的不是了。
既然“文坛”那么高尚,那么高雅,何必走下神坛和网络上的人玩泥呢?恕我直言,白老先生,您老了。二十年后,中国阅读的主体人群是今天看《三重门》、《沙僧日记》成长起来的一批人,到那个时候您嘴下的“文学票友”就是作家。不用您来封,不用您批准,您手里的小光环就要熄灭了。
赖斯(CaleYoung Rice)在《青年人向老人说的话》(Theyoungtotheold)里,告诉老年人:Youwho areold,Andhavefought thefight,Andhavewonor lostorleftthefight,Weight usnotdown,Withfearsof theworld,aswerun!翻译成中文就是:你们老了。打过了这场仗,赢过,输过,又丢下了这场仗。当我们在奔跑,你们对世界的恐惧,不能把我们吓倒。
作为“文学裁判”的白老先生,还有拿帽子压人的“道德裁判”们,如果想在网络上建立你的文坛,我觉得这对于文坛还是网络,都是双重的浪费和侮辱。(和菜头云南网络作家)
车手遇书商,韩寒赛前一脚踢飞白烨
2006-03-16 13:51:12 作者:古清生 网友评论 0 条
事情是这样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在当代文学的理论批评方面撰著了100多万字的理论批评文章,出版了6部文学理论评论著述”的白烨先生写了一篇《80后的现状与未来》的评论,始发于《长城》杂志,后搁入白烨先生建于新浪网的名人博客,这篇分上下两个部分的评论引起“80后”的反应,韩寒回应了一篇千字短文《文坛是个屁》。
事件大致的脉络如此,我之所以对此感兴趣,是韩寒一篇千字短文居然令白烨悍然关掉建在新浪的博客!今天,互联网上互殴和群殴的事情司空见惯,只是白烨如此不堪一击,实在令人惊讶!这文场上,再皮厚也厚不过批评家,难道是白烨先生从来只想“我能批你,你不能批我?”余未曾读过韩寒的文章,只知其大名远扬,以至令俺这一把子年龄的人心里发酸,看人家少年英气,写小说,开赛车,干什么像什么,从不哀声叹气。不只于此,《文坛是个屁》足以令人对韩寒正视起来,韩寒回应白烨道:“别凑一起搞些什么东西假装什么坛什么圈的,什么坛到最后也都是祭坛,什么圈到最后也都是花圈”,就这一句,堪令白烨100多万字的理论轰然崩塌!按道理这话应该是由白烨来说的,可惜了,偏是晚辈教育给长辈的。而白烨教育韩寒的竟是:“我以前说过 “80后”作者和他们的作品,进入了市场,尚未进人文坛;这是有感于他们中的“明星作者”很少在文学杂志亮相,文坛对他们只知其名,而不知其人与其文;而他们也似乎满足于已有的成功,并未有走出市场、走向文坛的意向。”
白烨这话,端的不像成年人说的,更不是学术人所言。他还在《80后的现状与未来》中表述:“80后作家这样一种姿态坚持下去,成为主流文学的后备作家是完全可能的,从文学的角度来看,“80后”写作从整体上说还不是文学写作,充其量只能算是文学的“票友”写作。所谓“票友”是个借用词,用来说明“80后”这批写手实际上不能看作真正的作家,而主要是文学创作的爱好者。”
做批评家要厚道,白烨对文坛中人,一贯宽容大度,以至余秋雨的“历史问题”,他都以“粉粹‘四人帮’时已经解决了”,然而对待后来新锐,居然连一顶廉价得三文不值的作家帽子都不肯给,而是给了人家整整一代人“票友”称号,这令“80后”群起攻之已是必然。凭心而论,韩寒的回应还算温和,且撰文劝阻他的粉丝不要去骚扰白烨先生,这与白烨先生的声明中的“欲纯洁互联网”之意恰是又一个反差,韩寒尤为有趣地说:“作为中国的文学评论家,特点和长项就是,1:不知别人所云。2:自己不知所云。3:不知所云还特能云。这事都提升到互联网立法了。您看人李亚棚包括我经常被网友留言被骂,您怎么没跳出来要立法要建设网络道德啊,哪个承受的责骂比您少啊。骂您头上就不行了。这就是立法以人为本?”
唉,文人的悲剧莫过于活着的时候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文字被人颠覆,至此,我也就明白了白烨先生为何关闭了个人博客,也许是把持话语权久了,未曾有听逆言的经验罢,此番不经晚辈千字短文一击,应该是给白烨和白烨们的一记断喝,该要警醒了,甚么走出市场进入文坛,这话也是学术语言吗?说到韩寒写小说开赛车,白烨则是做评论搞出版,很早就参与了布老虎丛书的策划,白烨之名,至少在我这里,是先闻其是书商,后才是评论家。未必白烨先生一头扎入市场,却要他人荣登文坛?是不是要像白烨先生一样,市场与文坛两栖?说到底,白烨先生是一手操纵舆论,一手操纵市场,根本还是出于不公平竞争,看看白烨先生的出版目录,再看白烨先生的评论,一切就大白于天下了。
再说,韩寒之厚道,未曾点明这一点,不过是对白烨先生将他们这一代人用捆白菜的方式打包评论不满,什么是“80后”啊?确实古今中外也没有这么搞评论的。话说回来,白烨先生这不过是遇到一小小挫折,不碍大事,他还可以继续他的“80后”、“90后”、“20后”,只不要上互联网罢了。
韩寒、白烨,一写小说的,一写评论的,一开赛车的,一做书商的,两人一碰,优劣皆明。(另,韩寒说他这篇文字是缓解赛前紧张之作
叫我如何不激动
2006-03-16 17:53:10 来源: 网易原创 作者:小饭
白烨吃评论饭而没有评论家之实,白烨做出版商而动用他的“评论家”身份和话语资源吹捧产品,白烨做评委把他自己的生意合伙人评为冠军,白烨堂而皇之地把一个子虚乌有的“网络少年”定义为“出版了两本书”的80后第二梯队少年作家……当然,自诩为“80后文学”这一可笑概念的发言人和仲裁者的白烨也不止一次说了诸如韩寒的文学不够文学之类的话(言下之意当然是他作为出版商人推出的作者才是正宗),呜呼,他这些话因为上了新浪名人博客而被韩寒看到了。于是,韩寒骂了白烨,白烨狡辩无力又被骂无奈又关了博客,有“评论家”出来做白烨“帮凶”诋毁韩寒,并且牵扯到80后一代人的道德问题。此时,我激动了。
的确啊,是道德问题。但这是谁的道德问题?不是80后,也不是一代人,是白烨,你们。
观众们,很多人都愿意就此闭上嘴巴息事宁人。暴动——他们想当然的这样认为——将会带来各种不可预测的恶果。能拿来说事的,比如说,红卫兵。当年红卫兵的年纪也许就是80后在今天。他们如此担心一个青年或者一群青年人盲目的激动,但是不会去讨论他们激动的原因。他们是真的不关心这底下的原因?还是不敢揭开这肮脏的规则?还是没脑袋去判断这件事情的对错?
不谈文学,只谈道德。不是都说现在的年轻人“从来不看新闻,不读报,外强中干,遇事就躲,没有道德观念”吗?然而这一次年轻人们在一个偶像般的人物站出来后纷纷表态希望能够就一件关于一个评论家道德沦丧(我并非危言耸听和夸大其词)的事情发出正义的的道德的声音时,“长辈们”却这么不负责任地认为这是“红卫兵”的举止,却对事情的本来面目轻描淡写打了马虎眼。如果说对一个作奸犯科之人都不能“扔臭鸡蛋”,这社会未免也太狭隘了。正义在哪儿?问题在于,也许丢失“扔臭鸡蛋”权利的,仅仅是我们,年轻人。因为我们的长辈们还在不停地扬言声称:如果他们中谁是韩寒的老子非要抽韩寒俩巴掌。真可以说是厚颜无耻了啊!我敢打赌说这话的人,你们能生出来教育出来的可远没有韩寒这么光明磊落勇气可嘉。真想问问,就以你们的品行如何做一个父亲?
这事情的确有点简单,我所不能接受的是这样一个至少在道德上存在缺陷的人,却没有得到应得的来自于社会主流的我们的父辈的哪怕只是舆论上的谴责?居然还有人来帮他说话打圆场企图蒙蔽过关?
我激动,不是因为韩寒骂了白烨,也不是白烨足够坏,而是因为那些帮凶的人完全没有道德感可言。这让年轻人怎么“道德”的活下去?你们可是社会的主流和支柱啊!
当然,我们还幸亏有韩寒。
韩白之争背后的若干问题之一
2006-03-16 17:08:40 网友评论 2 条
(陆天明注:这是上海申江导报对韩白之争的一个反应。昨天他们来采访了我。因此,文中有我的几段话。现在还没公开发表。先拿到这儿来,让网友们议议。)
“韩白之争”背后的若干问题文/职烨
翻开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被冠于“文学论争”的争辩可以列出一部几十万字的书来,所谓文学论争,说到底,是不同文学观与创作观之间的竞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向来被认作是文学界欣欣向荣的一种标志,姑且学着这样的模式,给这次网上的掐架冠一个文邹邹的名字——“韩白之争”。
一方的统领人物是:“车手”韩寒,其身后跟随数不胜数的拥趸者,他们将韩寒视作自己的第一偶像,跟随他的文章而在网络上展开了强烈的攻势。另一方则显得单薄,当事人白烨在事情发生的一星期内,也就是在3月11日,记者到达北京之后,就彻底消失,关掉手机,没有再公开发表任何言论,挺身出来的圈内人则少之又少。这个问题由一开始的评论作品衍生到现在一方向另一方进行恶毒的人格攻击,这场没有交锋的争论背后隐藏着若干值得深思的问题。
问题之一:到底谁对谁错?
但凡争论总有个对错,现在的格局确实乌烟缭绕。当事人白烨三缄其口,只剩下一方在网上不断发出谩骂攻击,总算这个时候,陆天明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明确表示“韩寒毫无道理”。
陆天明在圈内是以敢作敢为出名的,在某些单位明确表示,反腐剧和涉案剧不得在黄金时间播出,许多作者都对这样的题材退避三舍时,他却仍然以极大的热情和毅力创作了反腐题材的涉案作品《高纬度战栗》。
将那份韩寒在自己的blog上发表文章送到陆老师手里,仔细读完,陆天明便忍不住从沙发上站起来:“这些孩子的确被宠坏了!”
文学之争本是无可厚非,但发展到使用如此肮脏的粗话向对方进行谩骂,就已经超出文学争论的范畴了,就显得非常不正常了。“这哪里是在讨论文学?哪里是对话?分明是一些斧头帮分子在横行霸道嘛。”陆天明的观点是,从争论本身来看,事件已经越过了文学自身的界限。跟文学已经毫无关系了。
记者:陆老师您怎么看这件事情?
陆天明:文学争论发展到这一步太不像话,也太不应该!可以说是建国近六十年来从来也没有发生过的事。这哪还算什么讨论,给我的感觉就是一帮当年的“红卫兵”拿着皮带在肆无忌惮地对待别人。这完全不是在讨论文学嘛。
记者:很多韩寒的支持者们认为,白烨没有什么权利来批评韩寒,您怎么看?
陆天明:白烨为什么没有权利批评他?白烨是社会公认的文学批评家,批评家不进行批评,还算什么批评家?文学作品一经发表,就应该接受社会公众的检验。我们现在的文学界,缺少的正是肯站出来说真话的批评家。大家一味地跟着市场转、一味地说好话,一味地抹稀泥,才造成一些少不经事的、自以为是“文学天才”的人如此蛮横,如此娇贵,如此地经不起批评。退一万步说,就算你是天才,也得让人家说三道四,允许别人批评。曹雪芹、鲁迅、托尔斯泰、卡夫卡、陀斯妥也夫斯基……这样举世公认的文学巨匠,还有人在批评和议论,难道自认为是“天才”的这个年轻人,别人就不能评论他一下了?别人评论一下,就得经受如此下流恶毒的谩骂?这种风气如果不制止,这样的“年轻天才”再多十个一百个,中国的文坛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文坛?中国的文学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学?!!
记者:我们或许可以乐观一点,韩寒的态度只和他个人有关,不代表这个群体。
陆天明:恐怕不能太乐观。这件事出来之后,不是有很多小孩子跑到白烨的blog上去谩骂么?一直骂到白烨不得不关闭自己的博客K堑恼庵肿龇ǎ苋梦蚁肫鸬蹦甑暮煳辣肫鹨恍┖诘郎系娜似坌邪允小U庑┬『⒆哟有∩ぴ谝桓雒挥腥硕运撬怠安弧钡幕肪忱铩3ご艘酝趺锤删驮趺锤桑晕约涸趺锤啥际恰疤觳诺淖龇ā蹦敲吹彼浅ご笃鹄吹氖焙颍馐呛芸膳碌摹H绻梦宜担?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白烨">白烨先生有一点估计错误,就是还把对方当成文学人来对待了。我的感觉是,现在不是跟他们谈文学的时候,而是应先跟他们谈做人,实际上,现在连谈这个问题都很困难。当然,我不赞同“80后”的这个分法。不要把八十年代后出生的人一古脑儿都分在一起,我认为这些孩子正在长大。他们总是要出现分化的,就像我们每一代人一样。事实上他们也是各种各样的。我相信韩寒自己将来也一定会发生变化的。他会冷静地来看待自己这天的这些做法。就像当然许多狂热的红卫兵后来都有了变化,都能正常地生活了一样。
记者:看来这是一个挺值得深究的问题。
问题之二:白烨的批评家地位该不该受到质疑?
白烨,1952年生人。1975年毕业于陕西师大中文系,在本校留校任教,1979年调至中国社会科学院下属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调至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曾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文学室副主任、主任、总编辑助理,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文学年鉴》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兼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文学理论学会理事。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
针对这样一个在文学批评批评界的权威人士,韩寒在他的博客上抛出了三点质疑:一,白烨曾经策划过一个叫贝拉的女生写的《911生死婚礼》的书,该书很不文学,却被白烨表扬了一番;二,去年春天文学奖白烨担任终审评委,却将自己策划出版书的作者最后评为获奖者;三,白烨曾经在媒体上公开发表过对于蔡小飞的看法:“这个人我知道,写过一两本书,拿过一两次奖”,而后来证实蔡小飞这个人物根本就不存在于真实世界。
此文一经发布,就立即得到了所有拥趸者的欢呼,他们跑到白烨的博客上谩骂,公开抨击白烨的职业道德,甚至发出这样的言论:“滚吧你,别再说话啦!”
而此时,白烨已经不发表任何自己的观点,记者连线采访了王晓玉作家,请她就这个问题谈谈看法。
王:怎么像文化大革命时候的红小兵?这种做法非常恶劣!白烨不过批评你韩寒文章写得不怎么样,你就这样恶狠狠搜罗证据,一二三四列出来,我们从前文革时候就是这样的,不允许别人说话,当时整死了很多人。
记者:您认为他们所说的事是不是真的呢?
王:白烨现在没说话,所以我不相信。白烨是一个评论家,这是肯定的。他可能出于某种原因不愿意搭理这个事儿,但不说话并不代表默认,人家难道不能有姿态么?你们一叫嚣,他就一定得出来搭理么?可笑!我鄙视韩寒们的做法,人家不过是说你的文章写的不好,说了怎么了?说不得了么?别说你文章写得不怎么样,就是怎么样了就不能说么?值得你就这样肆无忌惮歇斯底里么?现在白烨没说话,媒体把一方的观点这样刊登出来,就等于是帮助“做实”罪名,都还没有考证过这个事实,这对白烨来说是不公平的。
问题之三:“80后”到底写得好不好?
其实争论的起因是这点。白说韩寒写得不好,于是他怒了,就扯出了下面的这些问题。韩寒们写得好还是不好?这个问题在80后们成名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处于被回避的状态。记者采访了一些作家,他们或含蓄或直白得表示了自己的看法。
李敬泽(《人民文学》副总编):说实话,写得不好。曾经有一个记者问我,郭敬明、张悦然、韩寒作为一个文学现象,给文坛注入了什么?我说,他们不是文学现象,只能算作文化现象,他们没有给文坛注入什么。
陆天明:看得不多,看过的一些,不好。
赵长天(《萌芽》杂志总编,新概念大赛发起者,作家):他们的文字有一些新鲜的东西,内容跟青年人很贴近,但离“好的作品”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王晓玉:80后作品的内容,使很多同龄者产生了共鸣,在这点上说,是有意义的,但要说文学性,不高。
陈村(作家):我不喜欢读这些作品,就像我不喜欢读金庸的小说一样。这个内容,我不喜欢。
韩寒:我的写作可以说是中国难得的纯文学,写我所想,不参加任何宣传活动,也从不假惺惺叫帮人开个研讨会之类。新书也更无任何发布会,卖得好,是因为写得好。
问题四:冲突的背后是什么?
当初韩寒们从新概念走出时,赵长天等一批作家是很欣慰的,他们看到一些新鲜的东西,一些20不到的青年人在文字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灵动、清新的东西。
当这批青年写手的书越卖越好,占据了整个主流消费市场,他们中的一些人不断被捧为“青年作家”、“新生代作家”,而他们之后的小读者们误以为这就是阅读的全部了,白烨们在这个时候站出来企图评论些什么,却被小读者们当场驳回,认为“神圣的偶像”地位受到了质疑。
原本的一个正常范围的讨论被完全错开,继而引发毫无道理的谩骂,这些年轻人所表现出的一种基本态度,是一个很值得深思的问题。
陆天明:我觉得从这个事件中我们应该总结一点,我们的批评界怎么了?现在缺乏真正好的、发自内心的、出于关怀的文学批评,市场左右了很多,很多作品出来大家都不看,批评家也没有发出自己客观的声音。韩寒的作品,有他独到的地方,有我们这些人写不出的东西。但是单论文字,坦白地说,我认为并不好,最起码也不是那么的好。这也难怪,他也就是十七八岁嘛,又没有读多少书,他所能知道的也就是一个中学校园里的那点事。但世界很大,岂止一个小小的校园就包括在了的?!现在捧他的也就是一些十来岁的孩子,但十来岁是要长大的,是要变化的。如果一本书只能让今天十来岁有孩子喜欢,其实是很局限的事。这一点,等韩寒长大一点,他自己一定也会明白的。他会懂得,一个真正的文学家,一本真正有生命力的文学作品应该是什么样的。但现在,愣就是没有人愿意真诚地向他指出这一点。这种情况,其实也是很病态的。不止发生在韩寒身上。至于怎么办,我认为大家都应该好好考虑一下。
第一焦点—白烨与韩寒的伪争论
2006-03-09 08:55:31
著名评论家白烨写了一篇《“80后”的现状与未来》,招来了韩寒的反击,由此掀起了一场骂战,名头真的不小,都是些“到底什么是文学?”、“80后作家划分科学不科学?”、“文坛的门槛在哪里?”等等问题。可是白烨再怎么摆出大师的架子,韩寒再怎么骂,再如何桀骜不驯,我只会感到一个词:“啼笑皆非”。
一、伪问题
因为一老一少大打出手的每一个问题,实际上各个都是“伪问题”。
伪问题往往有这样几种形式:(1)提法不科学。比如韩寒所说:每个写博客的人,都算进入了文坛。显然,他并不懂得博客的真正含义。
(2)部分正确,部分不正确。把相容问题对立化。比如,设立重点初中是好是坏?白烨在文章中说:“80后”写作从整体上说还不是文学写作,充其量只能算是文学的“票友”写作。所谓“票友”是个借用词,用来说明“80后”这批写手实际上不能看作是真正的作家,而主要是文学创作的爱好者。这是典型的伪问题,80后出生的年轻作家肯定存在着创作的不足,可是随着阅历的增加和视野的开阔,其中优秀者自然会崭露头角成为优秀的作家,本来是发展中的事情,可白烨偏偏把作家和“80后”撕裂开来,真的让人匪夷所思!
二、伪形象
在这个所谓的争论里,给人们一个印象,仿佛就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文坛泰斗,一个是新锐文学青年,可是,这些恰恰都是虚幻的,白烨根本称不上当代最优秀的文艺批评家,他的文章仅仅是一家之言,算不上什么批评佳作;而韩寒则更不是80后的文学水平最高的年轻人,可是白烨在文中颐指气使,口吻显然有失应有的谦逊谨慎;而韩寒有自我夸奖:“我的写作可以说是中国难得的纯文学。”似乎两个人都成了各自文化符号的代言人。而很多人在参与这个争论的同时,也就无形中认可了两个人为自己精心设计好的角色,这才叫“大象无形”啊!两位是在对骂,还是在互捧?
三、伪逻辑
白烨的文章从立论就站不住脚:“80后”这个概念现在看并不十分准确,包括“80后”的作者自己也很不满意,但目前还没有更好的概念来替换,因为“80后”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现象,还不能说是一种具备了文学思潮或文学流派特点的文学倾向。
可是文中却依然是在用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的概念去探讨,这样的手法真的令人诧异!这叫什么逻辑?
韩寒的逻辑更加淡薄,他所说的“那些字眼都是语气助词,去掉对文章也没有任何影响。”
这一老一少到底怎么了?
一场没有逻辑,没有规则的叫嚣式的争论,似乎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才叫浮躁,也就是自狂、自恋和自私!
韩寒“网骂”白烨涉嫌人格侮辱惹纠纷
2006-03-06 11:03:06 来源: 北京娱乐信报(北京)
“迂腐固执的家伙”、“行文啰嗦”……3月2日,韩寒的个人博客发表文章,将激烈措辞和部分骂人用语加到文学评论家白烨身上,并称自己的作品为“中国难得的纯文学”。
白烨在“震惊”之余,于昨日向本报发来声明,表示韩寒已“涉嫌人格侮辱和人身攻击”。韩寒随即在博客上声明,自己没有骂白烨。
韩寒说法白烨迂腐固执
韩寒3月2日在自己的博客上贴出一篇文章,该文章不满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白烨在文章中“以年代划分作者,每个优秀作者都是个性鲜明的人,哪能分类”,并称“非常讨厌并假装以引导教育的口吻,指引年轻作者”。
文章反对白烨80后作家“进入了市场,尚未进入文坛”的说法,称白烨有“狭隘的圈子意识”,“文坛什么、文坛什么,要进入文坛怎么怎么,听着怎么像小孩玩过家家似的。好像白老人家一点头,你才算是进入了文坛。”韩寒称,自己的写作“可以说是中国难得的纯文学”。
这篇文章一共有1600多字,对白烨进行了言词激烈的批评,形容白烨的文章“行文啰嗦,观点重复,很没有灵气和文采”,形容白烨是“迂腐固执的家伙”。文章中还使用了不少粗陋、难听的骂人用语。
白烨回应韩寒与文学无关
记者昨天联系到白烨。白烨表示,韩寒批评的是他名为《80后的现状与未来》的文章。在看完韩寒博客上的文章后,他对记者表示“震惊”,并发来相关声明。
白烨在声明中表示,“韩寒对我的文章反感的真正原因,是我对他的写作评价不够高”。他介绍说,他曾认为韩寒的作品“现在恐怕只有观念的意义,与文学已经没有什么关系——在他写《三重门》的时候,那种语言和感觉还是具有着相当的文学性的。 ”
“韩寒可以不同意我的观点,不喜欢我的文章,但不可以用粗暴又粗鄙的字眼骂人;这不是文学批评,这些语言已经涉嫌人格侮辱和人身攻击。”白烨在声明中表示,他同时认为,韩寒的这些措辞也给他自己所说的“难得的纯文学”作家以绝大的反讽。
网友评论千条留言分两派
韩寒博客的点击率目前已超过700万。截至昨日下午2时,这篇文章已有23441人阅读,评论数达到1583条,支持者、批评者都大有人在。
有网友支持韩寒的观点,评论说“总是浪费很多唾沫星子来解释一个本来再清楚不过的问题,非得搞得我们晕头转向,不知所云才叫好的评论……本来是明白的,现在难说了。”
而批评者认为:“纯文学?说实话,这是很让我也让很多人笑话的一句话,我不得不承认你在为文方面其实早已没什么新的东西。”有人甚至说“可能2005年场地赛的小胜和近日绯闻的炒作让你昏头了吧。”
专家观点双方存在代沟
上海大学教授、作家葛红兵一直关注80后文学的创作,对于韩寒此次批评白烨一事,他有着独到见解。他认为,80后是个中性的概念,没有否定意义,目前文学批评界用这个概念也是权宜之计。“韩寒对80后这个概念的看法有一定道理,将这些年轻作家概念化不是最好的办法,他们毕竟还有个性。”
他同时表示,白烨认为80后作家还没有进入文坛,“这有些苛刻”。“老一辈作家认为文坛由杂志、评奖、作协等构成,但年轻作家觉得网络、单行本、媒体也构成了一个文坛。在这一点上,双方有分歧,还是存在代沟的。”
信报记者 张守刚
【深度剖析】
“80后”啥时摘帽子?
听到韩寒在博客上“开骂”白烨的消息,我的第一反应是:会不会搞错了?
我曾多次见到白烨,看到他在一些会上为80后文学鼓与呼。很多专家总是不屑地说:80后啊,那帮孩子的东西我没看过。然而白烨却给予“这帮孩子”的创作很多鼓励,甚至被认为是80后文学的“理论代言人”。如今,这位“理论代言人”却遭到“80后”的反戈一击。
其实事件的关键在于,在写书、赚钱、赢得媒体与粉丝热捧之后,80后作家再也难以忍受被文学批评界漠视的状态,所以韩寒有这种感觉,“好像白老人家一点头,你才算是进入了文坛。”于是,韩寒站了出来:我是独立的纯文学作家,不要再笼统地称我是“80后”,请叫我“作家韩寒”!在他身后,是张悦然、李傻傻、郭敬明、胡坚、丁旸明等组成的庞大80后创作群体。
除了白烨,80后新的“理论代言人”在哪里?答案是:还在学校读博士呢!
葛红兵教授介绍,在今年的硕士毕业论文中,已经有人在做“80后文学研究”。而随着这批博士硕士进入文学批评界,对韩寒自称的“个人纯文学”的关注,也将为期不远。
但让韩寒、张悦然们分外郁闷的是,至少在目前,他们还得继续戴着这顶署名“80后”的公共帽子,尽管这些头角峥嵘的脑袋,已把这顶帽子撕扯得濒临破碎。这顶公共帽子何时才真正破碎?葛红兵的回答是五年。
从白烨先生策划布老虎丛书谈起
2006-03-16 14:21:37 来源: 天涯社区 作者:古清生
这是白烨先生个人简历上的一段文字:“先后受聘于“布老虎丛书”编辑部和“新国版信息有限公司”,为前者策划了铁凝的《大浴女》、皮皮的《比如女人》、卫慧的《上海宝贝》等知名作品,为后者策划了旅加女作家贝拉的《9,11生死婚礼》等重要作品等。”
研究白烨先生就从这里开始吧。众所周知,布老虎丛书是中国新时期文学以来,商业操作影响最大的一套丛书,早些年因名家的加盟而异常火爆,然而进入巅峰却是《上海宝贝》,至今还能回忆起来《上海宝贝》在全国热炒的局面,《上海宝贝》的责任编辑就是白烨先生本人。但是在当时,我觉得特别奇怪,这样一本薄薄的小说,里面也不见得有什么深刻内涵,文字也一般化,全书的格调偏向低俗,中国社会又不是《班主任》那个骤然转型的时代,它怎么就成了一个文化事件了呢?现在看来,白烨先生亲手操作的能量不可低估。或者,也只有像白烨先生这样占据中国学术高位的人才有这样的能量。
那么,一个公职人员,身踞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又主持重要的代表国家的年度选编,手中把持着国家评价体系资源,再拿着这个资源运用到自己的商业出版牟利,这么做的性质是什么呢?毫无疑问,这就是学术腐败。白烨在图书商务运作时坦然承认: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做长篇小说,包括策划,评论等等,但是无庸讳言,长篇小说从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越来越在市场化的轨道上不断运行。而且较之过去市场化的程度越来越高,愈见成熟,从写作、出版、宣传、发行、销售,各个环节基本上都是链条式的市场运作。,
白烨先生这样一方面跻身中国社会科学院,一方面坐在书商的办公桌办公,左手学术,右手商业,而且连贯成一条龙运作,如此一来,中国社会科学院便与图书公司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这么做书,难怪布老虎丛书一直是中国图书商业市场第一品牌。毕竟,其他的出版社也一样能够组织到同等的名家作品,也有同样的资金投入运作,但是面对白烨先生竞争,莫不无功而返。
明摆着的不公平竞争,可惜的是中国人对此司空见惯,连白烨先生自己都毫不隐瞒,他每一次推出新书,都撰文予以高度评价。如《上海宝贝》这部小说,白烨先生在《以情取胜》这篇评论中评道:《上海宝贝》好读,也耐读,但并不以故事取胜,它藉以取胜的是作者以充沛的激情所塑造的女主人公特异的爱情。《上海宝贝》这部作品的问世,也是一个有力证明,证明在抒写情爱尤其是抒写新一代男女青年的情爱追求方面卫慧别有造诣,大有作为,她完全可能扮演一个传达时代的情爱新声的代言人的角色。类似这种评论,在网上打上关键词“白烨”就十分好搜。
如果说白烨先生推出卫慧的《上海宝贝》并带动了美女文学出版潮的话,他也挟持那一个时段的文学评论陷入糟糕透顶的低谷,言必美女作家,报纸和网络推波助澜,仿佛作家必美女,对中国的正常文学创作出版造成极大冲击。其他还有棉棉的《糖》,周洁茹的《小妖的网》等等,这些劣质小说铺满了书市,不仅遮蔽了当时出版的其他优秀作品,也使整个中国文学出版业产生了扭曲。不论社会道德风范如何沉沦,只道诸多位踞高等学府的学者纷纷失范卷入恶评之流,丧失了学人的最基本操守。中国文学评论家围着书商转,从地下浮上了地面,红包评论,色相评论频频出现。
《911死婚礼》是白烨先生与合伙人安波舜先生策划和出版的海外华人的一部小说,名叫贝拉的女作家在书出版时居加拿大。这部小说出版,投入的炒作空前,从网上搜到的未经证实的资料,已经有社科院三位教授撰写评论,其他如北京大学等高等学府的教授学者也撰文极力吹捧,并将贝拉这部小说吹到极致地步,讨论它能否获诺贝尔奖。这些评论,这些学者,在网上都能够搜索到,我的观点是,至此,中国文学学术批评已死!滥用批评资源已经大错,而误导和欺瞒大众实在不能原谅。当榨干了美女作家价值以后,又将目光投向“80后”,据称,“80后”的研究项目属国家课题,白烨先生藉此课题已经挖掘了部分作家。
我还有一个疑问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有院章没有?或者说这个院章有没有类似乡村中学的校规“本校教师不得校外授课”这样的规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似乎顾了一个图书公司的公关广告部。文学批评?白烨先生的文学批评颇有针对性。至此,中国文学批评随着布老虎丛书面世,便紧随而去了。
新京报:韩寒和白烨的争执有望变成“群殴” |
|
□徐来(上海学者) |
韩寒和白烨的争执从博客延伸到了平媒,并且有望变成一次“群殴”。关于这一争执的起因,一说是脏字恼人,一说是传统作家与网络作家的积怨爆发。在我看来,这其实是一次意外的交接班事故。我们看惯了这样的情况,需要老年人传棒子的时候,他们却攥紧拳头,逼着年轻人上前抢。而这次则是白烨想方设法把年轻人扶上驴,又把棒子塞到他们手里,且作语重心长状地叮咛一句,“年轻人好好干”。遗憾的是,年轻人并不领情,啪一声,把棒子掷到了地上。
或许是与悠久的传统有关,中国人一直都很重视维持“代际传承”。为了保持与发扬优良的传统,上一代人在他们有生之年,要认真地遴选接班人。以便在临终之前,把手中珍藏了多年的接力棒交到他们手里,再作语重心长状地叮咛一句,“年轻人好好干”。
在这样的心态下,“老中青三代”传承体系逐渐形成。
老一代毫无保留悉心教授,做好传帮带工作,小字辈则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早日成材做栋梁。保持这一传承合法性的依据,就是棒子。这个棒子,在丐帮,就是绿玉杖,在艺术界,就是超女总决赛,在文坛,就是作协会员证。
前辈的关怀与爱护自然是后辈渴望的东西。毕竟只有获得了老年人的肯定,自己能继承其遗志,进入体系,并在最后熬成新一代的“老年人”。或许正是出于这个原因,“80后”当中的一些作者与白烨或其他老人们结成了忘年之交,有了师徒之谊。有新闻报称,在某地方作协的会议上,一些被看好的,在文学期刊上常常露脸的“80后”发出了申请加入作协的呼喊。按照白烨老师的说法,这样的年轻人肯定是正在由“文学票友”转向“文学角儿”,即将走上文坛,成为中国文学的接班人了。与此同时,中国文学也就开枝散叶,一脉永流传了。
可惜的是,文学界的这根棒子闹出了点问题。
原本老人们是有心要和年轻人在市场上一较高下的———白烨早二年颇做了些这样的事情。他曾经和中国出版界的“奇才”安波舜合作,在春风文艺出版社的框架下操作出一系列优秀的文学作品,其中著名者如《大浴女》。直到《9·11生死婚礼》被爆出炒作丑闻后,白烨才偃旗息鼓,减少了直接介入文学出版市场的活动。这些文学作品在市场上的反映尚可,只是尽管出版者在宣传方面颇费了点心思,但与几位重要“80后作者”的作品比起来,依然稍微逊色。后者在青年读者群中已经拥有了巨大的号召力。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
常常登上座的老人,免不了渐渐入祠堂的结局。白烨笔下的“文坛”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占据中国文化的主流地位,而今却在“80后”的凌厉攻势下,显露出了“沙滩”的光景。可以想见,未来几十年中国文化的主流,将被这一代用“80后”标识出的,新的力量所左右。这样一来,如何完成新老文化之间的沟通,借用80后的新兴力量,延续自己的文化生命,就成了摆在老年人面前的重要问题了。
白烨终于转向了“80后”研究。在“韩白之争”爆发前,白烨对包括韩寒在内的所谓“80后”作者赞许颇多。
他确实是花了一些心力阅读这一批作者的作品,以至于能对各“80后”代表人物的特点“如数家珍”。白烨也确实是动了一些脑筋研究关于“80后”的种种问题,在各种场合,以各种方式,用忠厚长者的声音指出他们“格局嫌小”、“用意飘忽”或者“要警惕市场化的左右和时尚化的影响”。
正是因为这种刻苦的钻研精神,白烨一点点搏到了“80后”权威的位置。但凡扯上点什么关于“80后”的事情,免不了总要请他谈下看法。谈得好不好的,有人听,有人答应,场面也挺隆重。原本的文学批评家,终于在“80后”的市场效应里借尸还魂了过来。老年人恢复了往日的号召力,交棒子的仪式,自然就摆上了议事日程。在研究“80后”的过程中,白烨亮出了文坛的棒子,告诉他们:努力一点,再努力一点,文坛就在前面啊。
这么看来,韩寒扔掉白烨那根硬塞过来的棒子,也不是没有道理 |
新浪首例名人博客关闭 白烨身陷博客困局 |
|
中国网 | 时间:2006 年3 月16 日 | 文章来源:中华读书报 |
|
一篇评论引发网上口水大战新浪首例名人博客关闭
因为无法面对网络对自己的“恶语”攻击,近日,白烨关闭了他在新浪网上的博客,从而成为新浪第一个关闭博客的名人。
起因来自一篇文学批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白烨前不久在其新浪博客上发表了《“80后”的现状与未来》一文。在该文中,白烨对“80后”作家的创作提出了一些批评意见,认为他们还不具备成为成熟作家的条件,也够不了资格进入文坛。他认为“80后”作者和他们的作品,进入了市场,尚未进入文坛。“从文学的角度来看,‘80后’写作从整体上说还不是文学写作,充其量只能算是文学的‘票友’写作。这批写手实际上不能看作真正的作家,而主要是文学创作的爱好者。”
作为文学评论家,白烨很可能没有想到一篇文章会引起那么大的风波。就在此文发表不久,“80后”的代表人物韩寒马上作出了回应——同样也是在新浪名人博客上,韩寒以一篇《文坛是个屁》的文章点燃了这场争战的第一把火。在此文中,韩寒除了批评白烨“行文罗嗦,观点重复,很没有灵气和文采”“显露出险隘的圈子意识”外,还对“文坛”进行了调侃:“别凑一起搞些什么东西假装什么坛什么圈的,什么坛到最后也都是祭坛,什么圈到最后也都是花圈。”
韩寒的文章引起了诸多网友的关注,看过或没有看过白烨文章的人都加入到这场“交战”中来,且双方都不乏支持者。在白烨的博客后,不少表明自己是“80后”的网友评论道:“‘走上了市场,没走上文坛’是什么意思?文坛的概念一定是曲高和寡和阳春白雪?市场什么时候成了区分文学和非文学的标准了?”还有人劝白烨“放下自己的偏见,不要用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来指指点点一群人。”
白烨很快也在博客上作出了回应,认为韩寒用脏话骂人,已不是文学批评,涉嫌到人格侮辱和人身攻击。而韩寒亦在博客上发文称白烨“不知所云”。3月5日晚,白烨在博客上发表声明,称博客这种形式“使得恶毒占了上风”,自己对“恶语”虽然“能够容忍,但却不知怎么面对”,宣布关闭个人博客。
博客虽然关闭,论争却依然在网上网下持续进行。对于白烨关闭博客一事,同心出版社副总编解玺璋上周媒体上发表了题为《白烨是“80后”文学的保姆》一文,表示对白烨的支持。他说,其实白烨一直是“80后”写作的拥护者和支持者,对“80后”作家了如指掌,说起他们每个人的特点如数家珍。解玺璋还说白烨曾经给他介绍过一些“80后”作者,在谈到“80后”写作时,白烨多次表示应该取一种宽容和理解的态度,不能不负责任地简单否定。解玺璋强调说,“‘80后’写作渐成气候,和白烨的支持、推广是分不开的。不感恩戴德也就罢了,居然有人以怨报德,是我无法想象的。”
《天涯》杂志主编李少君则表示,在整件事情当中他更同情韩寒。他认为,虽然韩寒的言论有些确实过分了,但对于“80后”文学保姆这种说法,李少君称,这正是引起韩寒等人反感的关键。白烨虽然是文学评论家,对文学现象、文学作品进行评论是职责所在,但要“同情地了解”,如果把自己视为“保姆”,认为自己有权利对别人包办、教育,甚至是所谓“保护”,怎么会不引起被“保护”者的反抗呢?“就算韩寒不出来批评,也会有其它人,这是必然的。”
尽管“挺白”与“挺韩”一战仍旧在网上激烈进行着,但白烨却表示不愿意再提此事了,语气显得相当无奈和疲倦。他说自己现在正忙于写作,不愿再分心应对其他事情了。对于目前仍在热烈进行的争论,白烨说“垃圾就让它搁在垃圾筒里吧,何必多理会呢”。至于那篇“惹祸”的文章——《“80后”的现状与未来》,白烨告诉读书报记者,它将会在4月号的《长城》杂志上发表。
而韩寒一直关注此事,白烨关闭博客后,韩寒发表了《辞旧迎新》(上、中、下)三篇文章和《下场我会再回来》宣告其在这场论争中的胜利,并表示这件事就此告一段落,然而就在记者发文前,韩寒又专门写了针对解玺璋和陆天明的文章发在其博客上。■本报记者熊彦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