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课题纵横
文章标题: 《生命的呼唤》
出处:初中语文资源网 wbs转载    作者:网友:冰雪马   阅读次数:2236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生命的呼唤

                               生命的呼唤——心随我动!

和谐就是一种美,而美就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和谐与适中。和谐教育是一种能抓住学生心灵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在生动、活泼、愉快、和谐的氛围中,获得知识的渗透、智能的发展、品德的教育、美的陶冶、行为的感染等,从而产生愉快的享受!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倡导以人为本的“生命课堂”模式也逐渐开始代替以知识为本的“知识课堂”模式。“生命课堂”要求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仅是为了知识和技能而教学,更是为了人的发展而教学。体现为对个人独特的潜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尊重。然而现实的教育却出现了贴着“生命课堂”标签的“知识课堂”现象。

为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对学生的人性关切,通过师生的和谐努力,完成对人文精神的建构。“生命课堂”呼唤和谐教育。

倡导生命课堂教学中的和谐、主动与发展的教育,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学生的智能,健康的发展学生的思维。

那么,生命课堂如何实现和谐教育呢?

首先,我们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善于利用情感作为调节生命课堂的杠杆,从而实现生命课堂和谐的教学氛围。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教学是与个性及社会心理现象相联系的情感力量和认知力量相互作用的动力过程。由于情感具有迁移功能,所以情感是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认知接受性的。因此,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我们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他们的喜怒哀乐。“生命课堂”中的和谐教育就需尊重学生的不同生命体现形式。使课堂教学处于师与生的平等的交际环境下,教师根据学生的情绪变化,情感体验方式,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满足学生在交往中的依恋需要、尊重需要、理解需要和求德需要。使之保持一种愉悦并满足的心理状态,这对完成教学目标,培育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大有益处的。

一堂以“感恩的心”为主题的选修课上,一曲台湾欧阳菲菲的同名歌曲,让所有学生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在优美、凄美的乐曲声中,我动情地诵读了一篇美文,关于这首歌的由来——个盲女孩,用手语表达对与自己相依为命,累死在家不远地方的他*的感恩之情。我眼睛湿润了,全场一片抽泣。同学们这样表达对诗歌与亲情的理解:

“生命如歌,亲情是人世间最永恒的感情!”

“妈妈,你就是我生命的全部,全部的爱,全部的诗与歌!”

……  

多么充满生命的感动,多么和谐融洽的课堂!

于是,我们又以“感恩”为话题,让学生在亲情的情感冲击中尽抒对亲情的歌咏,对生命的赞美之情。那情之深,意之切,可谓是天底下最美好的情感!

一堂“他离天堂的路还有多远?”的班会课上,一曲“天堂里有没有车来车往”,激起学生对因车祸而失去父亲的某同学的无限同情,无限关爱。

……

这就是生命的呼唤,这就是师生情感交融达到最佳和谐的生命课堂!课堂因生命的感动而精彩,课堂因和谐的氛围而充满生命的感动!

“生命课堂”呼唤对生命的尊重的和谐的教学氛围。这样的课堂能够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学会豁达,从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其次,以师生关系为主的课堂的人文关系的和谐,是实施生命课堂和谐教育的前提。

爱,是教育的前提。这是一条人人皆知的教育原理。师生情感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学校教育效果的高低和成败与学校教育环境中的人际关系的状况高度相关。一所学校中的干部与群众、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每时每刻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灵。其中,尤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状况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影响最大。教师在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人格,以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优良的个性品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和感染学生,以渊博的知识、完美的教育教学艺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在师生协力合作融洽的人际氛围熏陶中,学生身心才能和谐健康地成长。一所现代化的学校必须形成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和谐教育是把以师生关系为主的学校人际关系的和谐,视为教育的前提条件,它所追求的目标是形成“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情感交融,协力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

和谐就是一种美,而美就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和谐与适中.和谐教育是一种能抓住学生心灵的教学方法.能够是学生在生动、活泼、愉快、和谐的氛围中,获得知识的渗透、智能的发展、品德的教育、美的陶冶、行为的感染等,从而产生愉快的享受!

课堂教学中的和谐、主动与发展的教育,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学生的智能,健康的发展学生的思维。

下面结合课堂教学实践,谈谈生命课堂教学中的和谐、主动与发展。

在《叶》的专题课上,走进课堂,见着同学们手中那一片片不同色彩的叶片,闻着那馥郁的来自于自然的醇浓的芳香,我对同学们说,我都要醉了!一阵会心的笑声。

  我接着说,通过采摘叶子的过程,有什么感触?不用说,你们兴奋的神情告诉我,一定很愉快,对吧?

  同学们的脸上更是洋溢着灿烂的笑意。

  其实,当我们在做了一些事以后,你会感觉到很有意义。你会在同时感受到,这世界原来这般美好,生活原来这般有价值!甚至于我们会由衷的赞叹,活着真好!

  在谈到歌德的诗文“二裂银杏叶”时,学生们从他们采摘的银杏叶片上,发现了许多:

  这二裂,实际上是叶子本身的一种裂变,但它依旧是一个整体。恰如歌德的诗句,“我是一,又成双。”这不正如一个人的思想与躯壳吗。这又让我们想起臧克家的诗《有的人》,更让我们想起歌德的诗剧《浮士德》。这浮士德一心想走出书斋,于是在魔鬼撒旦的引诱下,一生经历了5次自我否定,终于修成正果。我们每一个人不也是这样吗?我们的成长与成熟,就是在对自我的不断否定,不断完善。

  同学们在仔细观察了银杏叶片后发现其裂变的不规则性,讨论后感觉,原来,这银杏也是经过了自然与人工的选择与进化,发生了变异。由此,同学们更是从不同环境下的叶片的不同,发现更多。由于地球五带的不同,而使树的叶子有阔叶、鳞叶、针叶等不同。原来它们也是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而产生进化的结果,人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是啊,人类也一样,就是在不停的否定自我中,然后超越自我。

然后我说,阅读,阅读人生,阅读有字的书,阅读无字的书,联想到无字的书,你会顿生许多人生的感悟!

我们阅读别人的文章,你有没有感觉到,我们其实是在读他的人品,读他的人格,读他的思想,读他的灵魂.读到精彩处,也是作者在读你,在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灵魂与灵魂的交流!

第三、以教学领域的“教”与“学”关系为主的学校诸教育活动与学生身心发展关系的和谐,是实施和谐教育的核心

“教”与“学”和谐的实质就是要使教育的节奏与学生发展的节律和谐。这一要素所追求的目标是,“节奏适度、激活潜能、思维协调、和谐共振”。学校各种“教”的活动.既要为“学”的活动调整好学生自身内在的学习准备,如激活学生内潜的学习兴趣与愿望,调动起学生的能动精神与积极态度等;又要为“学”的过程创设良好的外在环境,如必备的学习设施与材料、良好的条件与氛围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着双重社会角色,他们既是社会对年轻一代要求的代表,又是将这些要求转化为学生发展需求的中介。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对学生的发展发挥导向作用,又要为学生发展寻找并创设所需要的条件,做好服务工作。教师要从微观教育教学目标的确定、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设计、教育教学时空的安排、教育教学情境的设置等方面来调控教育的节奏,积极地适应和影响学生发展的节律,不断地提高“教”与“学”和谐的水平和层次。

接着,师生展开有关叶的联想:

  我说,叶通过它的光合作用,为人类提供食物和能源。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叶,也就不会有生命。我们由叶想到树,想到大地,想到风雨、阳光,想到叶为自然为人类所带来的风情,婉约、动人而美妙!那哪里是叶,是树的精灵!而那默然飘落的,在风中翩翩起舞的,哪里只是树叶?那是树的灵魂啊!下面是几位同学在课堂上的发言:

  江亚(女生),我手上这片风干的叶子,就象人生。它现在虽然没有生命了,却依然体现其价值。返朴归真,化入泥土延续生命,而不只是放弃。

  胡威(男生),这是我从地上捡到的一片落叶,我感觉它就象是树的精灵。生命的再现不在于长久,在于它吸取了日月的精华,在于其突现的价值。

  赵余莲(女生),大家请看,我手上的两片树叶,有什么不同吗?(学生窃窃私语)一片是完整的叶片,而另一片则是残叶。残叶的色彩倒比完整的叶片深红,这使我想到了人生的残缺美,想到了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残疾人这些弱势群体,我更想到了春节晚会残疾人表演的让人荡气回肠的“千手观音”…… 这些给我生命的启迪与思考,生命对于他们的不和谐又让他们的表现如此的和谐!

  ……  ……

这些回答多么让人感动啊!真是片片叶含情呐!这难道不是一种和谐吗?和谐能产生美,而美就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和谐与适中!

  总之,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和谐,从教育过程看,影响生命可以课堂教育质量和效益的基本矛盾,是教育教学活动(包括教育的目标、内容、形式、途径、方式、手段等等)与学生身心发展(发展需求及发展水平)的不适应。这个基本矛盾长期未能得到很好地解决,因而导致效益不高、负担过重、厌学情绪滋长等问题的产生。问题的关键是要提高教师的 “教”与学生的“学”的和谐水平和层次。教学过程不是教的过程与学的过程的简单叠加,它是一个统一的完整的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学内容要与学生发展需求和发展水平相适应,教学方法要为教学内容服务。教与学的目标要一致,不仅与学生的发展而且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真正和谐的教育一定是具有服务精神的教育。要提高“教”与“学”的和谐层次,就要树立“教学就是服务”的新观念。

据说,瑞士表业制作到如今依旧保持着瑞士钟表业的奠基者——塔·布克的理念,真正影响钟表制作的不是别的,而是制作钟表者的心境。在过分指导荷严格监管的地方,别指望有什么奇迹发生。

是的,生命课堂的和谐教育业应该如此,因为学生的能力,唯有在身心和谐的情况下,在充满生命激情的指引下,才能发挥到最佳水平。

所以,生命的课堂就是要求教师要从单一的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辅导者、组织者,要看到学生思想品质的闪光点,多一些鼓励,少一些训斥。要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被人关注、被人爱护的温暖与幸福,更多地体验到自由探索与成功的快乐和自豪,更多地感受到人性的光明与和煦,感受到仁慈、宽容和敬业的力量。

生命课堂呼唤和谐教育!


最后更新[2006-3-24]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