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课题纵横
文章标题: 《怎一个“放”字了得》
出处:岭南闲樵 编辑    作者:彭宏云   阅读次数:2711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怎一个“放”字了得

       怎一个“放”字了得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开放”的艺术

深圳市海滨中学   彭宏云

 

新课标倡导民主和开放型的课堂,给我们语文教师带来了福音:学生似乎不由老师控制了,他们的大脑和手脚挣脱束缚,获得思维与表达、设计与创造上的自由;教师劳“力”的任务轻松多了,文学常识和作品背景等文章相关知识可由他们自己查阅,作业和作文不必全批全改,因为这是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最好路径;课堂变成他们互相切磋、共同探讨的主要阵地,甚至课也可以交给学生来主讲,他们的个性创造和合作学习也许会产生更多的乐趣和奇迹……“一支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一个“放”字竟然可以把曾经温温热热、死气沉沉的语文课堂也弄得生机勃勃、繁花似锦。

语文新课标要求“创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那么,是不是教学形式丰富了,教学手段多样了,课堂气氛活跃了,教师放手了,学生敢作敢为了,就能达到新课标所说的这个“开放”要求的效果呢?有道是“业精于勤荒于嬉,形成于思毁于随”,我想如何做到“放”之有理、“放”之有度、“放”之有方、“放”之有效,是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深入思考、认真研究的问题,否则把一个“放”字变异为“放松”甚至“放任自流”,又怎样保证学生良好品格、语文素养以及人文精神的形成?

这个“放”字,紧扣目标、遵循原则就是“有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目标的核心理念。语文素养包括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情感,字词句篇的知识积累,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等内容。如果你的这一个“放”字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就是好的,就是“放”之有理的。如教学《木兰诗》,教师在指导学生弄懂诗歌的大意后,就应该大胆放手,把“讲述花木兰故事”、“‘花木兰’这一形象为什么深受喜爱”这些内容交给学生去探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学生自主翻译诗句、积累文言词汇、背诵诗文名句等层面上,这样就能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在增强他们的审美品位同时还能增强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又如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新课标要求学生学会“体验、合作、讨论、查找资料、搜集材料、调查访问、写作研究性报告”等技能,这些内容既是目标,又是要求,实际操作时教师则应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查找、合作探究、充分体验、共同主持、相互交流,教师只能以一个真正的组织者和促进者或者是平等的参与者、活动顾问的角色出现,绝不能自行作主、越俎代庖。比如我在教学“雨的诉说”这一综合实践活动时,就让学生分学习小组,进行专题研究,他们在个别准备后在全班展示了小组和个人的成就:听听我的足音专题:我用生命敲击世界,滴落在屋檐瓦楞之间,花草树木之中,江河湖海之上……滴落在夏日的午后,在凉凉的秋夜,在茂密幽静的竹林,在悠长寂寥的小巷……你是否听到我的足音,学生共收集到表现各种雨景的有声图像共28个,有“润物细无声”、“雨打芭蕉哗哗响”等各种雨声;还有“说说我的功过”、“读读我的韵味”专题,共收集展示梅雨、冻雨、雨中灾难、雨中即景、雨的美文美作等共一百多幅作品,有的按照春夏秋冬四季展示,有的按照古诗、现代诗、散文展示,有的还背诵了关于雨的谚语,组织猜答了关于雨的歇后语,演唱了关于雨的歌曲,叙说了雨中的动人故事等等。学生的表现真是精彩纷呈、其乐熔融,无论是课堂容量还是学生的课件设计,无论是知识积累还是能力开发、兴趣培养,都不是一个老师在有限的时间内所能完成的事情。像这样的“放”就是紧扣目标的“放”,符合新课标科学精神的“放”。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放”,既要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又要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既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又要处理好基本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关系,既要注重真善美的整体统一,又要有层次的进行思维训练,既要兼顾相关的课内外结合原则,又要注意最优的自能学习原则。如我们教学《孤独之旅》这一课,“孤独”这一种情感到底美不美?学生的片面理解(教学前我进行了相关调查,许多学生把它同‘孤僻’、‘孤单’、‘孤傲’、‘孤立’等词语的含义等同,只有少数学生能够读出他的积极意义)能不能在本课的学习中消融,得到新的领悟?那么这个“放”字讲究的“理”,就是用教师的个性理解撞击学生的个性理解,用“孤独中的成长、孤独中的美丽、孤独中的卓越”来对照学生对“孤独”的初始理解、偏狭理解和个性理解,教师的讲述只能是画龙点睛,学生自主搜集自然界中的孤独之景图片、社会历史人物中孤独者的故事、文学作品中关于孤独者的描写等内容,就应该让学生自主完成,而学生品味文章主人公杜小康在孤独中成长、坚强的过程、学生叙说自己“孤独”的体验则是任何人任何方式任何过程都不能替代的;只有这样,他们的认识才会在自我尝试和主动创造过程中得到矫正和升华,他们的审美情趣才会在交流碰撞中得到陶冶和激发,他们的价值取向才会在表达和领悟的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所以,从这一点上说,行之有“理”的“放”,实际上就是要求我们能够给学生提供最优的学习辅助、为学生创造最佳的自主学习机会。因此,只有紧扣目标、遵循规律的“放”,有选择、有意识、有方向、有重点的“放”才是科学的、合理的。

这个“放”字,方式得当、活而不乱就是“有度”。讲究艺术的“放”应该是“形散而神不散”、“万变不离其中”,应该是“放”而不失其“雅”,收而不失其“真”,学生的发言和行为可以是大胆、自由的,但绝不是“无拘无束”“放浪形骸”,教师的指导可以是高屋建瓴、画龙点睛、甚至是蜻蜓点水,但绝不是听之任之、放任自流的,形同“放羊”“放鸭”式的。从运用语文教育的基本方法来说,阅读、练读、悟读的时间不能被教师繁琐的分析讲解和题海战术所占领,我们要放给学生足够的读的时间,适合课外阅读的内容积极推荐或是简单点拨,更多的时间要放给他们自己在文学的世界里徜徉,让他们自己去感受世间的“阴晴圆缺”、人情的“悲欢离合”;适合放声朗读的内容,就应该书声朗朗,让学生自己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把静止的感情变成流动的心语,让他们调动各种感官,身临其境、披文入情、神游其中;适合学生默读领悟的内容教师就不要急着剖析、过多讲解,如果舍不得抛弃讲演的快感,“不肯嫁春风”、“却被秋风误”,那是十分自然的事情。学生只有拥有充分的时间、沉入良好的情境,才能和文本和作者和自己的心灵对话,从而度入“凝神”、“自见”、“怡情”、“砺志”的理想境界,获得情思智能的全面发展。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放”之有“度”,就是给学生读书的时间要充分,给学生自主感悟的过程要适当,课堂环节要有入情入境的设计。“问”是培养创造性人才和开拓性人才的重要途径。教师的“问”有利于了解学生现状,交流教学反馈信息,有利于激发兴趣,引发思考;学生的“问”是教学中难得的境界,既能表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有利于调动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既利于培养学生敢想敢说的创造和批判精神,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使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无论是课堂之上还是课堂之外,教师要给予学生“问”的机会,教学环节中应该有学生“问”的设计预案,不能因为怕被问倒,怕出洋相就扼杀学生求知探奇的天性。如在教师讲课途中出现学生自主发问,即使不着边际、有失文雅,教师仍然要灵活机智的引导,做到既保护学生质疑、探索的积极性,又不偏离课堂教学的中心,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不急不躁、不愠不火、循循善诱、游刃有余的风度就是“度”,这种“放而不纵”、“欲擒故纵”的方式就是有“度”。譬如,教学《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篇文章,就有学生问道:“既然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那么为什么我们所学的许多知识都只有唯一答案呢?为什么考试时我们填写了其他答案会被扣分?”面对这一发问,我们如果不作解释不可,跟学生一时半会也解释不清,就应改顺势利导: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也并不是说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时候就是不存在的或是错的,把学生引到辨正的认识客观事物上来;类似问题转交学生来解决、或把问题定为专题让他们课外研究再拿到全班交流也是一个很好的放之“有度”的方法,这样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的精神并满足他们的成就感。再如教学环节中的“讲”,包括讲述、讲解、讲读、讲析、串讲、评讲等,教师要有选择有重点的精讲,以达到动情授业,激思解惑、画龙点睛、因势利导的效果,该讲的时候理直气壮,不该讲的时候“沉默是金”。又如教学中的“议”,它是点与点、点与面、面与面之间纵横交错的立体教学方法,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切磋、共同研讨来发展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能够使智慧的火种在撞击中发出灵光,让师生共同领悟思维的快乐、激发研讨的兴趣;所以这个“议”的过程也要做到放的开、收的拢,不能“议”起来杂乱无章、没完没了,也不能正“议”的意犹未慊,议得热火朝天,你却当头棒喝、一瓢冷水、愀然作色,语文课堂教学中在有些问题上出现“见仁见智”“百家争鸣”的现象也是和谐有度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如何在“议”的环节中做到“有度”的放,关键在于选好小组中心发言人和选好议题,而教师则要注意把握哪些问题可以“组内同质,组间异质”、哪些问题可以“组内异质、组间异质”、那些问题要求“组内组间异质”的“度”的问题。又如“练”这个环节,是学生反复训练,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要在保持数量的基础上讲求质量,教师唯一能做的就是精心设计、科学分类、分层指导,盲目的题海战术只会事倍功半,譬如“写作”这一实践过程,以讲代练行吗?教师讲的“天花乱坠”,学生仍是“雾里看花”,你讲的再多再精,学生也不一定能写出好的作品来;所以,重视并保证这一的过程真实就是有“度”,教师言简意赅的明确要求,让学生进行真实的演练就是有“度”;真实,是新课程的起点,也是新课程的方向,只有以“真”为贵,“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才能真正落实。还有一个“看”字,是学生运用自己的视听感官直接感知客观事物,增强感性认识的一个基本方法,如演示、观摩、参观、考察等都应该让学生尽可能身临其境的去感受,他们的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在实践中发展,这是任何形式和言语都不能替换的。当然,演练教学开放的艺术决不是说,让学生久“读”不止,久“议”不“评”,常“练”不“讲”,常“看”不“导”,“放”而不“收”或是“放”不能“收”,而是说“该出手时就出手”,所以做好时间安排、环节穿插、灵活调控就是有“度”的表现。

这个“放”字达成目标、和谐共进就是“有方”。要做到“放”之有方,就要注意语文教学方法的灵活组合:运用综合交替式,可以扬长避短,譬如教学《智取生辰纲》一课:讲故事,看谁说得最生动;说外号,看谁了解最丰富;析情节,看谁分析最深刻;评细节,看谁赏析最精彩等,这一些以学生讲述、赏析为主的开放教学方法就能够避免小说教学的传统方法中分析人物情节环境的单调乏味,也许换汤不换药、研究的是同一内容,但的确是旧瓶装新酒了。运用主次相辅式,以“读”代“讲”、以“说”代“讲”、以“练”代“讲”、以“悟”代“讲”、以“演”代“讲”都是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放”的方法。运用并列配合式,同步进行,科学的、灵活的、创造的进行组合等。如何达成目标,可以分类而论。如,指导学生朗读:朗读中的朗指吐字清晰清、声音响亮,读指读书、读文章,不同于唱读、哼读、有口无心的念读。所以朗读教学应该是师生设身处地的“以意逆志”,务期尽情发挥,体现作者当时的情感,但教师的指导和演示终究不能替代学生的“读”,只能把这些方法和道理跟学生讲明白,让他们自己在实践中体会,真正实现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再如“作者有思路,遵路斯其真”,文章的语言脉络、结构流程、事理进程、情感线索都要放手学生去探求,不管是康庄大道,还是曲径通幽,不管是崎岖不平,还是匠心独运、另辟蹊径,都应该让学生去反复阅读,缘文寻路、举步探胜,驰骋其上、努力探索,领略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惊喜、感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情怀。又如,语文教学追求 “入境”,教学中的我们就更应该有的“放”矢了。如何根据课文提供的生活,抓住语文教育情感性、形象性、自由性特点,让课文中的人物、景物、事件鲜活起来,拓宽视听层面、适时展开联想、恰当迁移创造,都是必不可少的增进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可取方法。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作者用浓墨重彩描绘了八百里洞庭的优美和壮美,同时又融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情,仅仅通过讲解能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启迪和培养他们“以天下为己任”的情志吗?就应该让学生通过图片观赏、通过联想描绘其“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景象,通过朗读体验和迁移拓展来感受古人“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的旷达胸襟和高尚志趣。

这个“放”字,陶冶情志、卓越发展就是“有效”。你的“放”字,优化了学生的发展观念,激发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健全了学生的心理品质,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就是行之有效的“放”。如让学生动手编辑板报,他们也能从中懂得“劳动创造了美”;鼓励学生去观海登山,就能让他们领略“大自然是崇高而卓越的”;要求学生自主阅读《记一辆纺车》等红色文化作品,“美的观念有一种健康的内容,那就是整洁。朴素、自然”等他们才能有深刻的体会;又如“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如何让他们领悟这个“真是恰到好处。”的却就要动一番脑筋了,我想学生只有根据学习生活积累、通过实例分析和合作探究才能真正理解。总之,你的“开放”的语文课堂要让学生“像住在风和日暖的地带一样”,让他们“天天耳濡目染于优美的作品,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种清风,来呼吸他们的好影响”,让他们“不知不觉地从小培养起对于美地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好习惯,”让他们能够感受春暖花开、荷塘月色、香山红叶、玉树琼枝等“优美”,“激流澎湃、涛如雷鸣”、“虎吼雷鸣马萧萧”、“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壮美,体验舒缓、嫩弱、绚丽、微妙、小巧、细腻、光滑、柔软、圆润、精致、轻盈等词汇描写的妙处。

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这一概念的含义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它不应是教师一统天下的“讲堂”,也不仅是教师施展个人才智的舞台,更不是知识搬运的中转站;而应该是连接课内与课外、书本与生活、知识与世界的桥梁;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中心,是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是学生发展能力的加油站,是学生享受学习乐趣、接受情感熏陶的场所,是师生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聚集地。一言以蔽之,课堂应致力于促进学生生命的健康成长。而语文课堂教学之“开放”的艺术,除了丰富了“语文味”以外,很大程度上着眼并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所以,“开放”的教学艺术,应成为我们语文教师持之以恒的追求。

要“放”,就意味着教师要学会设计、学会聆听、学会组织、学会欣赏,也许你的“无声”能成就一个“有为”的课堂,要放就意味着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不断扩大,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和发展,也许你的宽容与鼓励能成就一个孩子的未来;要放就意味着,我们必须不断学习,才能与时俱进。开放的对面是保守,前面是自主,开放为我们和孩子营造了一个广阔的立体的空间,师生能不能互动起来,我们能不能实现观念和方法的跨越,必须常思索常探究常交流常实践常总结,只有真正用心去实践“开放”的教学艺术,语文课堂才会流光溢彩,奇葩璀璨。

 

2005-12-31


最后更新[2006-3-24]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