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更多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
率性写吧
>
我们当年
文章标题: 《衰人美如斯》
出处:cst 阅读次数:1943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衰人美如斯
衰人美如斯
南方周末 2006-03-23 15:04:42
吕约
“秋不读史,春不读集”,春天已经够乱的,不能再读那些添乱的书,干出违法乱纪的事情。那么春天读什么好呢?在这个无情有趣的季节,可干的事太多,只有精神紧张、身体迟钝的人(衰人的一种征兆),才试图以阅读来缓解对世界的恐惧。四肢灵活的人们(简称活人),闲的时候在忙着写博客。就像“博客银行”这个词所暗示的新方向,博客将每一天发生的,或在想象中发生的事情,零存整取,最后变成一笔巨款:回忆录。有了博客,活人们还需要在临死前赶写回忆录吗?
眼看回忆录要像书信体一样消亡了。市场上,只有揭密型、励志型的回忆录在竞赛,前者宣告过去都是黑幕,后者许诺给我们一个更光明的未来。此时,一本既不揭密也不励志的回忆录突然降临,在市场中刮起一阵微风,媒体的文化记者像马蜂一样扑上去,传统文人回忆录迎来了回光返照的时分。这就是捷克诗人塞弗尔特的回忆录《世界美如斯》(中译本)。这位于临死前一年获得诺贝尔奖,但却长期在其祖国处境尴尬的诗人,写了一辈子的诗,以“小国家的抒情诗人”自居,临死前转向散文,写出了“原文达500多页”的回忆录,于80岁那年(1981)在捷克发表。据另一位同样在祖国处境尴尬的诗人布罗茨基的分析,诗人转向散文,我们不清楚诗歌输掉了多少,但毫无疑问的是,散文由此狠赚了一笔。布罗茨基眼中的狠赚,不是让书商们梦见的数字,是指散文从诗歌那里获得了“简洁与和谐”。
如今,“美”这个词像“诗”一样,已成为全人类的笑料。世界还美吗?有多美?长年守在烽火台上观测敌情的思想家们早已通知我们,在这个时代,最重要的问题是鉴别真假,而不是美丑。在这个真假难辨的紧要关头,听到“世界美如斯”这样的叹息,恍惚听到火星上发出的猫叫。世界美不美,是缥缈的史前期的事情,与眼下人类决定是否值得活着无关。世界越不美,越能刺激肾上腺激素,激发斗志。怀着仇恨兴致勃勃地活着,可能不美,却为老人类注入了新激素。在激素管辖的世界,没有美,只有臭美,没有是与非,只有是非,氧气稀薄的土壤里,只适合播撒仇恨的种子。文明与文明在竞赛,看谁先赢得石油,坟墓与坟墓在抢占地盘,看谁先赢得风水,我们则从中赢得乐趣。谁还好意思夸世界美,一定是个败坏大家兴致的人,翻译过来就是:衰人。
80岁的塞弗尔特之所以好意思对“世界”甜言蜜语,是因为他首先自认是一个衰人———行将衰亡的人。在序言《茫茫大雪覆盖的一切》中,他提到,他躺在病房里,病房的大窗户正对着墓地和十字架。这是“衰人”的标准位置。他在生与死之间写作,与遗忘作斗争,试图将枯瘦的小手伸进遗忘的茫茫大雪中,找到“积雪下的钥匙”。他的身边环绕着窃窃私语的亡灵。在这个被他称为像屠夫的抹布一样腥臭的世纪,他活得太久了,谁都活不过他。一起通宵喝酒谈诗的朋友,笨拙的初吻后“吓得眼睛一亮”的姑娘,在煤炭市场的一夜,包括差点被纳粹处决的临刑前5分钟,都如同春天的花粉(他以此来比喻自己的诗),在冬雪中飞舞。
切·米沃什在诗中说:我曾发誓不成为/一个仪式的哀悼者/我曾发誓决不触摸/你的国家深深的伤口。幸存者总是试图摆脱成为“例行哀悼者”的命运,但亡灵往往不放过他们,亡灵的爪子抓住了他们的笔。哀悼者一方面痛失故人,一方面也有一种幸存的满足感。亡灵的忌妒是生者最为害怕的,于是他们试图靠赞歌和供奉来安抚死者,似乎是为了让他们满足地离开,不再回来折磨生者。80岁的塞弗尔特动不动去墓地散步,坐在被处决的老朋友的坟边神秘地微笑,很多篇章都是写于从墓地归来之后。与通常的哀悼语调不同,他的写作是“含着微笑的哀悼”。此人似睡非睡,似醒非醒,似笑非笑,如梦初觉,如醉方醒,类似于佛教中所说的中阴身,舍此而未入彼,像蝴蝶一样在阴与阳的气流中穿梭。
似醒非醒经常会带来诗学上的成功,而以这种形式获得的诗学上的成功,又经常会带来道德上的风险。对于一个屠夫抹布般的世纪,在一个受尽惊吓的“小国家”,临死还坚持做一个抒情诗人,是不是太甜蜜了?而在一个受尽惊吓的大国家,作为一个读者,被这种甜蜜迷醉,是不是显得不够挑剔?塞弗尔特的好友、诗人哈拉斯曾批评他,“今天的诗不应写得这样甜,富有麻醉性”,认为应该“像挣脱了锁链的狗那样狂吠”,他伤心地承认,“可是我做不到!”虽然在现实行动中,他是一个勇敢的人,参与过各种反对奴役的激进运动,并为此付出了代价,但在诗歌中,他“生怕碰掉了完整无损的春天的花粉”,热爱童话里说的“他们欢欢喜喜地过了一天”。他的一本诗集名为《避瘟柱》,不言而喻,诗歌就是他在屠夫世界里的避瘟柱。他承认并接受自己的有限性,但却以他的有限性最终获得自由,反过来让我们这些耻于承认自己曾被“美”打动,只习惯于以冷嘲热讽压抑情感的人,看到我们的绝症。
坐在坟墓边的老人,还保持着对美好事物的惊人敏感和判断能力,还能津津有味地将事物或词语加以对比、鉴别、提炼,树皮般的皮肤还能感受到春天花粉的飘拂,这是一个奇迹。
奇迹就是原始意义上的“美”。更大的奇迹在于,他哼着安眠曲,把世界和自己一起安葬,然后在墓碑上题上“世界美如斯”,世界还为此对他感激不尽。
最后更新[2006-3-24]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
友情链接:
我爱语文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