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教育视野百家争鸣
文章标题: 《教育的误区》
出处:qbs001 转载自sina    作者:黄鸣   阅读次数:1908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教育的误区

教育的误区

  误区一:吝啬赞扬·缺少鼓励挫伤求知欲
 我认识的一位爷爷说他五岁的孙女,各方面都很好,就是数学笨。我说我的妈啊,她才五岁就说她笨,吓死我了。正好有一次机会,我到他家看到了那位小女孩。小丫头很活泼可爱,很伶俐,一点儿也看不出哪个方面笨,结果我随便地问她,你们数学学什么了?会算加减法了吗?算对了爷爷奶奶给你鼓掌鼓励。结果她算了一个又一个,都对,为她鼓掌手都拍红了,到了最后这孩子说"我还会!我还会!你再给我出题”,确实她的很多算法作为五岁的孩子来讲有点神奇!我就问孩子的爷爷,“笨什么啊?”他都不好意思了,这孩子笨吗?仅仅缺少鼓励而已,这仅是做了一个小小的试验,我说幸亏发现的早,时间长了就因为她爷爷说笨,这个小孩就会受大人的影响在数学上真笨起来。
 这里面也牵扯到长者、专家、老师、主管,领导对员工这方面的心理暗示是无比严重的,成天对下属讲他没有发展前途的话,就会在下属心里有障碍——“我在某某头那儿没戏了,我在这个方面不行,我干什么都不行了”。就是这种或者直接暗示,或者直接指明批评,或者别人转传过来,或者就是一种肢体语言、表情语言,或者他从很多事情分析出来,会严重挫伤了他人的进取心。 
 我一直说过,下属或者是下一级的人,对他的上一级人的态度是极其敏感的,他对他的观点、对他的态度你不用直接评价,直接告诉他,你用什么事情暗示他,或者一些事情分析出来,他就说我在他那儿没戏了,我完了。听到这话还不错,他只说在他那儿没戏了,在别的地方还行,如果说我这个人完戏了,彻底完戏了,他就真没有信心了。所以说谁是最大的障碍啊,谁是最大的“杀手”?在家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是孩子的障碍和上级、强权者,所以特别小心自己的言辞,自己的态度,甚至自己的每件事的行为,你有意地避开让他做这件事情,他慢慢觉察出来,你在这件事情上不相信我,我不行,他说不相信我的时候,病的还不算重,那时候还觉得自己行,就是你不相信我,到一定的时候就觉得我完了,所以当你们下结论这孩子不好学,这孩子不上进,这孩子根本不努力,这孩子没出息,你们是什么?是无作为者,是我们自己的责任。孩子无所谓,如果讲一个极端的话,大家知道《阿甘正传》,阿甘智商是75,正常的人是多少啊?100,75就是呆傻了,结果人家厉害了,这个故事恰恰是经典情商作用的一个经典版,极具讽刺意味,一个傻瓜,从情商上呆傻的人他在事业上,在社会成就上往往超过那些智商正常或者智商超常的人,这一点我们周围   有很多的例子,所以大家不要陷入这个误区。

  误区二:不尊重孩子的兴趣和志向
  我们有很多人不信任自己的孩子,总认为孩子考试不行,孩子不自觉,不努力,孩子天生贪玩,实际上并不是这样。
  对于学习,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追求知识是人类的天性。我们的孩子对于这种新鲜的东西,从来没见过的东西,是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像牛顿、爱因斯坦、伽利略这些伟大的科学家,没有一个是只是为了名利让他人催他们学习,包括曾处在贫穷时候的居里夫妇,很多艺术家如梵高、贝多芬,他们都是以最纯真的态度自发自动地追求科学、追求艺术。我们要追求、学习这些顶级的科学家、艺术家,他们几乎所有的动力都来源于这种强烈的求知欲,这是人类的本性,就像我在公司讲课时对他们的提问,用马斯洛的需求来说学习读书属哪种需求?很多人讲是爱与被爱的需求,尊敬的需求,也可能是社会实现的需求,结果有个员工讲:“黄总,这是人的第一需求,生理需求。”我当时想给大家讲是三、四、五种需求的,结果人家讲的是第一需求,大家想想是这样吗?所以每个孩子生下来求知欲、好奇心都是扼制不住的,到了再大一点,看天文、看历史、看动物世界、看自然等,这些东西都不用人去催他,其实我们现在看看我们的这些课本,无论是物理、数学、化学、历史、地理哪样不是新鲜的?
  只要好奇心还在、求知欲还在,就不用人去催他,最起码是平均水平,中上水平是没问题的,为什么孩子厌烦它们?这不是说孩子天性不想学习,这是环境,正所谓三字经讲的“人之初,性本善”,我发展了一下,是“人之初,性本上”,上是上进心,求知欲,是本来的性质,“性相近,习相远”,习相远是什么意思?坏境造成的影响,更多的是父母亲给他造成的习惯,这种习惯有可能是正面推动的,更多的是负面推动的。
  我讲过著名的心理学家巴甫洛夫的那个著名实验,就是条件反射,当给一只狗喂一块骨头,同时给它喂呕吐药,它呕吐,连续十多天,给它撤掉了呕吐药,喂它肉骨头它还呕吐,这就是条件反射。假如我们的孩子从小就是积极、主动、有兴趣地去学习,而后来你给他硬加上一颗呕吐药,使他耻辱、紧张、劳累、繁重、训斥、急躁等等,这一切一切的乱七八糟的药全给他,胃酸的药,呕吐的药,头昏的药全给他,你说他受得了吗?连续多少年啊,小学中学两个六年,包括现在学前班都已经开始了,再加上考级、绘画班、体育班,没完没了的东西,全弄在一起了,到了最后一到了大学,不求60分万岁才怪呢!当时我们还反对我们当中有的同学60分万岁。60分万岁?只要不让我留级,不让我休学0分万岁就谢天谢地了!怪孩子们吗?
  反过来,为什么77、78后来那几届学生正好倒过来,拼命地学习,那时候是怎样的情况?还是拿动物做试验,就是不给它肉吃,就是不给它骨头吃,等它突然有肉有骨头了,你想想它不吃得噎死才怪呢!这就形容我们那些被耽误了的学生,没有上学的机会,不让你学习,突然给你学习的机会,晚上半夜,跳窗户、砸门,跟看门的老头打架,不是偷玩去,不是偷玉米去,去干什么?去争取学习的机会,实在没办法了躲在被窝里,弄一个手电筒看书。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别?就是这样的。

  误区三:替孩子设计生涯
  替孩子设计人生,设计生涯,是我们的一个误区,这导致孩子的很多爱好给压抑住了。还是讲一个案例。他是我亲戚的孩子,他妈妈给他报名学钢琴,这孩子很有灵性,弹的钢琴很好,弹了一段时间以后他不干了,坚决不干了,为啥?水平高了,到了八九级了,要考十级、十一级了,一弹琴就恶心,一弹琴就烦,而且只要他妈在他就不弹了。为什么?他妈“扮演”着一种什么呕吐药呢?“她让我考级,让我功利。”其实音乐本身有很强的亲和力,很强的吸引力,是一种享受,演奏出美的旋律来打动别人,结果他就是不干了。后来我跟他简单地谈了谈,帮他寻找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结果,这个结果帮他找完了,分析完了之后问他,你现在对钢琴还有什么感情?“啊,我又想弹了,只要跟考级没关系就行。”
  其实我们许多家长们正在走进这样的误区,就像我女儿到国外给我们来的第一封信里写的话,“有的家长把孩子当作自己为实现梦想的工具和替身”,你想想孩子讲的这句话掷地有声,这是他们的感情啊。我们要保护孩子的兴趣,其实很简单,其实孩子的兴趣无限,他碰见什么他就喜欢什么,看见老虎喜欢老虎,碰见鳄鱼喜欢鳄鱼,碰见钢琴他喜欢钢琴。孩子这一生,说实在的能够让他感兴趣的太多太多了,只不过是由家长们一步步地扼杀,一步步地限制,让他们对所有的东西都索然无味。并且现在的孩子们天天功课特别多,实在没时间。我们不能不给孩子空间了,在这种情况下,很可能孩子的一些兴趣、导向、职业导向,或者是学习的、爱好的有偏差,比如说网吧啊等等这些偏差,解决这些问题其实很简单,你平常给他足够的空间,足够的自由,网吧就没这么大的吸引力。为什么国外网吧没这么多,影响没有我们这样大呢?因为他们有更多的自由空间,他们有更多的爱好,他们有更多的乐趣,更多的平等,更多的自由,更多的沟通,更多的机会,所以网吧问题是一个综合的问题,家长们应给他们更多的帮助,社会也应该更多的帮助。
  刚才讲的钢琴,再说一下体育运动的问题,很多家长送孩子到体校去,眼盯着是什么?眼盯着是奥林匹克、冠军、世界冠军,最起码是个全国冠军,又是一种极强的功利心。最大的误区在这儿,实际上国外,你到很多的学样去,你作为家长去选学校,人家给你本书,第一面翻的,不是有意无意,运动场,运动队,第一个带你参观的是他的荣誉柜,他的荣誉柜里没有学校是第几名,全是我的球队,橄榄球队,棒球队,篮球队冠军,别说是国家的冠军,就连县里的冠军,就连他学校里的锦旗他都给你看看,为什么这么看,迎合了家长的需求。家长为什么有这个需求,西方的家长他想他的孩子是什么?全面发展,首先有一个健康、快乐、愉快的童年、青少年,这就是他搞体育的第一需求。
  我们既然爱我们的孩子,我们就希望他一生幸福。一生是什么?一生是从0岁到八十岁,九十岁,到坟墓,这一段时间的儿童时段、少年时段,就是他的生命,这是最天真、最无邪、最珍贵的生命一段。我们中国对自己的孩子往往扼杀了,这一生命段就不重视了,只知道只有未来。所谓的未来也不知道是那个点,是考上大学的那个点?是找到好工作那一个点?是洞房花烛夜那一个点?是当博士那一个点?还是当老板、获得金牌那一个点?不知道哪一点。大家想想这一点在生命当中可以是无限小,就等于没有生命!你真爱你自己的孩子吗?你珍视他的生命吗?你蔑视他,你扼杀他,所以我一直强调这一点,我们的孩子们应该还他们一个他们本来应该有的童年,快乐的童年。

  误区四:强化尖子教育,忽视平民教育
  大家知道西方人很客观,认为所有的孩子开始是普通孩子。中国的家长们,一直接受的传统教育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急切地盼望孩子出人头地。尤其很多家长一辈子默默无闻,甚至穷困潦倒,把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摆脱困苦,摆脱贫困,他们还不甘心,还要飞黄腾达,鲤鱼跳龙门,这跟中国过去的历史有关系,如果你不当官,不富贵,你就是赤贫,你就要受压迫,严重的两级分化,没有中间层,没有中产阶级,这样的一种文化,造成一种极大的灾难,是很大的心理灾难。
  非上即下,非富即穷,非人上人就是人下人,这是中国封建思想的严重残余。实际上,这是极端残酷,也是不科学的。为什么西方崇尚平民教育,因为西方人很聪明,也很客观。如果有100万个同龄人,99.5万属于普通公民,零点几万很可能是比尔·盖茨、很可能是布什、克林顿,或者是阿诺等这样的人。大家知道,做他们这样的尖子,这样的名人是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代价的。实际上,愿不愿意做这样的社会尖子,社会名人,他们早已有了选择。很少有人愿意做这样的人,因为他付出的更多。那是个竞争的社会,竞争非常惨烈,很多人不愿意承受这样的竞争,哪怕是当普通的老板也不愿意当,为什么?因为他们要面临很多的劳工,福利,法律问题,承担很多的风险、压力,生活质量并不比一般人高。
  社会就是一个橄榄球,更多的是中层阶级,极高层的少,住贫民窟的也少,很多集中在中间层。大家的目标非常清楚,既然有一百万的同龄人,为什么我的孩子这么幸运,可以成为5%,或者0.05%的这样的一批人,要成为这样的人要承担多大的风险?所以,他首先确定他的孩子是一个平民,是一个普通人。而且,从人才的发展观来讲,一个人只有做好一个普通人,才能出人头地,才能脱颖而出。要不然,他连一个普通人也做不好,他要做人尖子,做人上人,他绝对是一个怪才,是一个歪才,他没法面对社会的竞争与人际关系,所以要先做好普通人,再去奋斗成人上人。
  实际上,父母不应该承担把他变为天才与人尖子的重任,而是应该教育他如何成为一个普通的、合格的公民。健全的人格,健康的身体,协调的神经,平和的心智,这是最重要的。刚才我讲了1%与99%的故事,牺牲99%,为了这1%,比率应该是100:1,这种比率绝对是高风险的,没有心理承受能力的人是不干这样的事的,所以我们中国人99%的人都去赌押那个1%的机会,大家算算吧,按统计规律随便算吧,成功的有多少?千军万马独木桥,一将成名万骨枯,就形成这样的局面,纵观中国历史,都是所谓帝王将相史,英雄史,农民起义史,也是几亿人为一人,我觉得这种封建思想应该在我们这代人当中应彻底抹杀,因为它导致了全民浮躁。


最后更新[2006-3-29]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