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训练二题
马恩来
(说明:本训练题所选文本系著名作家冯骥才发表于《中华散文》2006年第2期的新作,题目设计及答案解析没有参考任何资料,全为本人独撰。若有朋友垂爱,可随意选用或转载,无需注明出处。)
)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3分)
作 画
冯骥才
今日早起,神清目朗,心中明亮,绝无一丝冗杂,惟有晨光中小鸟的影子在桌案上轻灵而无声地跳动,于是生出画画的心情。这便将案头的青花笔洗换上清水,取两只宋人白釉小盏,每盏放入姜思序堂特制的轻胶色料十余片,一为花青,一为赭石,使温水浸泡;色沉水底,渐显色泽。跟着,铺展六尺白宣于画案上,以两段实心古竹为镇尺,压住两端。纸是老纸,细润如绸,白晃晃如蒙罩一片月光,只待我来纵情挥洒。
此刻,一边开砚磨墨,一边放一支老柴的钢琴曲。不觉之间,墨的幽香便与略带伤感的乐声融为一体。牵我情思,迷我心魂。恍恍忽忽,一座大山横在面前。这山极是雄美,却又令人绝望。它峰高千丈,不见其顶,巅头全都插入云端。而山体皆陡壁,直上直下,石面光滑,寸草不生,这样的大山谁能登临?连苍鹰也无法飞越!可它不正是我执意要攀登的那种高山吗?
这时,我忽然看见极高极高的绝壁上,竟有一株松树。因远而小,小却精神。躯干挺直,有如钢枪铁杵,钉在坚石之上;枝叶横伸,宛似张臂开怀,立于烟云之中。这兀自一株孤松,怎么能在如此绝境中安身立命,又这般从容?这绝壁上的孤松不是在傲视我,挑战我,呼唤我吗?
不觉间,画兴如风而至,散锋大笔,连墨带水,夹裹着花青赭石,一并奔突纸上。立扫数笔,万山峥嵘;横抹一片,云烟弥漫。行笔用墨之时,将心中对大山的崇仰与敬畏全都倾注其中。没有着意的刻画与经营,也没有片刻的迟疑与停顿,只有抖动笔杆碰撞笔洗与色盏的叮叮当当之声。这是画人独有的音乐。随同这音乐不期而至的是神来之笔和满纸的灵气。待到大山写成,便在危崖绝壁处,以狼毫焦墨去画一株松树——这正是动笔之前的幻境中出现的那棵孤松。于是,将无尽的苍劲的意味运至笔端,以抒写其孤傲不群之态,张扬其大勇和无畏之姿。画完撂笔一看,哪有什么松树,分明一个人站在半山之上,头顶云雾,下临深谷。于是我满心涌动的豪气,俱在画中了。这样的作画不比写一篇文章更加痛快淋漓?
有人问我,为什么有时会停了写作的笔,画起画来。是消遣吗?休闲吗?自娱吗?
我笑而不答,然我心自知。
(选自《中华散文》2006年第2期)
1.本文描叙了作者作画的全过程,思路清晰,层次分明。请按照文脉,划分出层次,并概括大意。(4分)
2.第2段“可它不正是我要执意要攀登的那种高山吗”中,“那种高山”是指哪种高山?(3分)
3.结尾写道:“我笑而不答,然我心自知。”请问:作者为什么“笑而不答”?“我心自知”,自知什么?(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8题(21分)
夕照透入书房
冯骥才
我常常在黄昏时分,坐在书房里,享受夕照穿窗而入带来的那一种异样的神奇。
此刻,书房已经暗下来。到处堆放的书籍文稿以及艺术品重重叠叠地隐没在阴影里。
暮时的阳光,已经失去了白日里的咄咄逼人;它变得很温和,很红,好像一种橘色的灯光,不管什么东西给它一照,全都分外的美丽。首先是窗台上那盆已经衰败的藤草,此刻像镀了金一样,蓬勃发光;跟着是书桌上的玻璃灯罩,亮闪闪的,仿佛打开了灯;然后,这一大片橙色的夕照带着窗棂和外边的树影,斑斑驳驳投射在东墙那边一排大书架上。阴影的地方书皆晦暗,光照的地方连书脊上的文字也看得异常分明。《傅雷文集》的书名是烫金的,金灿灿放着光芒,好像在骄傲地说:“我可以永存。”
怎样的事物才能真正的永存?阿房宫和华清池都已片瓦不留,李杜的名句和老庄的格言却一字不误地镌刻在每个华人的心里。世上延绵最久的还是非物质的——思想与精神。能够准确地记忆思想的只有文字。所以说,文字是我们的生命。
当夕阳移到我的桌面上,每件案头物品都变得妙不可言。一尊苏格拉底的小雕像隐在暗中,一束细细的光芒从一丛笔杆的缝隙中穿过,停在他的嘴唇之间,似乎想撬开他的嘴巴,听一听这位古希腊的哲人对如今这个混沌而荒谬的商品世界的醒世之言。但他口含夕阳,紧闭着嘴巴,一声不吭。
昨天的哲人只能解释昨天,今天的答案还得来自今人。这样说来,一声不吭的原来是我们自己。
陈放在桌上的一块四方的镇尺最是离奇。这个镇尺是朋友赠送给我的。它是一块纯净的无色玻璃,一条弯着尾巴的小银鱼被铸在玻璃中央。当阳光彻入,玻璃非但没有反光,反而由于纯度过高而消失了,只有那银光闪闪的小鱼悬在空中,无所依傍。它瞪圆眼睛,似乎也感到了一种匪夷所思。
一只蚂蚁从阴影里爬出来,它走到桌面一块阳光前,迟疑不前,几次刚把脑袋伸进夕阳里,又赶紧缩回来。它究竟畏惧这奇异的光明,还是习惯了黑暗?黑暗总是给人一半恐惧,一半安全。
人在黑暗外边感到恐惧,在黑暗里边反倒觉得安全。
夕阳的生命是有限的。它在天边一点点沉落下去,它的光却在我的书房里渐渐升高。短暂的夕照大概知道自己大限在即,它最后抛给人间的光芒最依恋也最夺目。此时,连我的书房的空气也是金红的。定睛细看,空气里浮动的尘埃竟然被它照亮。这些小得肉眼刚刚能看见的颗粒竟被夕阳照得极亮极美,它们在半空中自由、无声和缓缓地游弋着,好像徜徉在宇宙里的星辰。这是惟夕阳才能创造的景象——它能使最平凡的事物变得无比神奇。
在日落前的一瞬,夕阳残照已经挪到我书架最上边的一格。满室皆暗,只有书架上边无限明媚。那里摆着一只河北省白沟的泥公鸡。雪白的身子,彩色翅膀,特大的黑眼睛,威武又神气。这个北方著名的泥玩具之乡,至少有千年的历史,但如今这里已经变为日用小商品的集散地,昔日那些浑朴又迷人的泥狗泥鸡泥人全都了无踪影。可是此刻,这个幸存下来的泥公鸡,不知何故,对着行将熄灭的夕阳张嘴大叫。我的心已经听到它凄厉的哀鸣。这叫声似乎也感动了夕阳。一瞬间,高高站在书架上端的泥公鸡竟被这最后的阳光照耀得夺目和通红,好似燃烧了起来。
(选自《中华散文》2006年第2期)
4、请说说文章开头“享受夕照穿窗而入带来的那一种异样的神奇”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4分)
5、如何理解第3段中“我可以永存”的含义?(3分)
6、第6段中为什么说“一声不吭的原来是我们自己”?(5分)
7、末尾段说“我的心已经听到它凄厉的哀鸣”,作者是怎样听到它的哀鸣?有何深刻含义?(5分)
8、作者笔下的景物(物品)生动神奇,请具体分析作者运用怎样的写作手法,达到这种艺术效果的。(4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整体把握文章结构和归纳要点的能力。全文6个自然段,可分为四个层次。第1自然段写作画前的心情和准备工作;第2、3自然两段写构思想象的情境;第4自然段写挥毫作画过程及效果;末尾两段暗示了作画的目的。
2、本题考查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作者执意要攀登的“那种高山”,显然喻指艺术上的高峰。是作者在文学和绘画艺术领域所要达到的一个高度。
3、本题考查通过理解文中句子的隐性含义揭示文章主旨的能力。从全文内容看,作者“笑而不答”,是对别人问他作画为了“消遣”“休闲”“自娱”的否定。“我心自知”是在暗示作画的真正目的。作者以手中之笔,写胸中之意。画中之境,寄寓了作者高蹈自立,孤傲不群的精神品质及其坚韧执着,勇攀高峰的艺术追求。
4、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词句的理解,进而整体把握全文内容的能力。“……那一种异样的神奇”是全文的“文眼”(或说“总领全文”、“文章的总起”)。作者凭着对光线和色彩的敏锐,捕捉到夕照下书房的“异样的神奇”,运用摄影中的移动镜头扫描,定格成若干画面,并抓住其特点展开艺术和人生的思索。
5、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作者认为世上延绵最久的还是非物质的——思想与精神,能够准确地记忆思想的只有文字,文字是我们的生命。“我可以永存”中的“我”代指能准确地记忆思想并具有不朽生命的文字,故说“可以永存”。
6、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隐性含义的能力。昨天的哲人只能解释昨天,今天的答案还得来自今人。作者在警示:面对如今这个混沌而荒谬的商品世界,我们指望不了先哲的醒世之言,但却不能在物欲中迷失和强权下失语,而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自己的思考权与话语权。
7、本题考查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作者由泥公鸡想到北方那个具有千年历史的著名的泥玩具之乡,如今已经变为日用小商品的集散地,昔日那些浑朴又迷人的泥狗泥鸡泥人全都了无踪影。仅存的泥公鸡对着行将熄灭的夕阳张嘴大叫,作者听来是凄厉的哀鸣。这是作者面对象征着传统文化的民间工艺,遭受商品经济的冲击而逐渐消失的现状,所表达出的忧虑与无奈。
8、本题考查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本文主要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如写暮时的阳光,“咄咄逼人”,“好像一种橘色的灯光”,苏格拉底的小雕像,“他口含夕阳,紧闭着嘴巴,一声不吭”,写镇尺中的小银鱼,“无所依傍,它瞪圆眼睛,似乎也感到了一种匪夷所思”,写小蚂蚁,“迟疑不前,几次刚把脑袋伸进夕阳里,又赶紧缩回来”,写尘埃,“它们在半空中自由、无声和缓缓地游弋着,好像徜徉在宇宙里的星辰”。另外描写泥公鸡,则运用白描手法。这些都是作家同时又是画家特有的观察力和表现力所创造出的生动和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