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语文(Whole Language)”教学研究领域宽泛,它包括全语文学校、全语文教师、全语文教学法。英国有“全语文”教学理念下的“国家写作计划(NWP)”;美国有“全语文”教学理念下的“整体语言教学法”(Whole Language Approach)。这种教学法在我国香港被称之为“全语文取向"(Whole Language Approach)。在我国台湾,“全语文(Whole Language)”也译作“全语言”,被认为是一种教学模式,或是跨学科的学习模式。以“全语文(Who1e Language)”理念审视我国大陆的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可获得一个全新的研究视野。
【关键词】全语文;整体语言;教学观
一、“全语文”教学溯源
1.起源
全语文教学的缘起可溯及1967年Ken Goodman所发表的一篇有关阅读的文章(“Reading A psycholinguistic guessing game”)。1989年美国成立了全语文教学年会,每年聚会一次,发表研究报告,交流教学心得。“在美国教育史上,全语文是唯一由教师领导的改革运动。”(Goodman,1991)当今,全语文教学实践研究遍及美国、加拿大、澳洲及新西兰等地。就全球范围而言,该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Ken Goodman,他对全语文运动的形成和推动,产生极大的影响。
第一,使用或运用语言的形式(function before form)。如人类并不是先学如何控制每一个音(即语文的形式),才开始讲话,像婴儿便是用语文来表达他的需要而开口讲话,从运用语文(function)中学习语文。
第二,语言学习是由整体认知开始,而后才认识语文的各个部分(whole to part)。虽然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把语文分成“听、说、读、写”四个部分,但实质上,语言是一个包含四个部分在内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婴儿的语言表达并非始于学单字,然后把单字组合成句子。虽然婴儿只能用简单的文字表达,但是他却传达一个整体的意念。
1.Harste等人(1984)提出,每次语言的使用都包括语意(semantics),语法(syntax)和形音(graphophonemics)。所以语言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语言的使用包括了第四个系统——实用性(pragmatics)。实用性的含义是“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下,语言使用的社会规则(the social rules of language use in specific context)”,实用性是语文认知的过程与基础。语言文字的学习并不是认知语意和语法,而是包括语意,语法与应用三大要素。
英国母语教学一贯注重语法和组词,写作教学更是重表达的形式、轻表达的内容;重写作的准确性、轻文章的意义。学生以为学习写作是为了填表或长大后有用。因此,母语写作教学始终不令人满意。为此,英国学校课程发展委员会(School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mmittee,简称SCDC)在1985—1988年间推行国家写作计划(NWP)。旨在教学生语法和组词的同时,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鼓励学生创意和发展意念。当时有24个地方团体,约2000名教师参与了整个计划的活动。鉴于良好的效果,英国政府将1988—1989年定为计划的实施年(implementation year),鼓励其他母语教师加入、推广此项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