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巫》教案
南华中学 常香彦
[自读要求]
1.能自主解决课文中生字的读音及难懂字的释义。
2.能复述课文的故事情节,并能用精彩的语言描述越巫遇"鬼"时的表现。
3.能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把握其社会意义。
4.能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本文语言的特点。
[学习重点]
1.深入而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题。
2.体会文章语言的简洁、生动、传神。
[自读程序]
1.下发有关方孝孺的资料,包括生平、经历、哲学思想、学术主张等方面内容。学生自读时,教师可适当加以解说。
2.学生自读课文,提示学生读准以下字音。
诡:guǐ 禳:ráng 馔:zhuòn 赀:zī 诿:wěi
愠:yùn 瞯:jiàn 岑cén 栗:lì 慑:shè 亟:jí
3.再读课文,解释句中加点词。
(1)病幸已:侥幸。
(2)死则诿以他故:以,用;故,原因。
(3)分五六人栖道旁木上:栖,居留;木,树。
(4)骇颇定:稍微,略微。
(5)不能角:名词用作动词,吹响号角。
4.用流畅的语言翻译文中的三个句子。
(1)终不自信其术之妄。
(2)振其铃,既而铃坠,惟大叫以行。
(3)巫至死不知其非鬼。
5.简述文章的故事情节。
6.用精彩的语言描述越巫三次遭砂袭击时的情景。
7.讨论以下问题。
(1)本文最后一句话在全文的作用是什么?
(2)本文在当时与当今各有什么样的社会意义?
(3)具体分析本文的语言风格及特点。
(解说:该程序体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既注意了知识点方面的稳扎稳打,又注意了学生基本能力的训练,同时兼顾了学生思维由表及里认识问题的过程。)
[自读点拨]
1.背景及主题说明
本文是方孝孺早年游历吴(今江苏南部)越(今浙江北部)时,依据客人的谈话而写成的一篇类似寓言的短文。它说的是"好诞者死于诞",此人至死都没能觉悟到自己死的真正原因。作者通过越巫这一典型形象,告诫人们如果不正视自身错误,认识其危害,那么后果将是严重的。本文在今天仍然有积极的意义。
2.关于内容的总体分析
本文写了越巫驱鬼骗财却被"鬼"惊吓,胆裂而死的故事。
开篇,作者便用生动的笔触刻画出了越巫诡诈的形象。第1段,仅63个字,却传神地刻画出了越巫于坛场上疯狂作法,于酒桌边放口大嚼,于人群中招摇取财,于民众前吹牛惑众的丑恶形象。2段以快如闪电的动感语言写出了越巫三次遭砂袭击时由慌到怕到惧的动作及情态。文章末尾处,作者以"巫至死不知其非鬼"收束全篇,用语冷峻、深刻,于诙谐之中写出严肃的主题,于讽刺之中寄寓深刻的鞭挞。
3于文章知识上的难点
(1)终不自信其术之妄:此句有的人将它译为"总归不让人相信自己法术的虚妄",我认为这不妥。越巫首先自己痴信世上有鬼,进而妄想自己可以驱除恶鬼,所以即使病人死了,他也不认为自己的法术是虚妄的。这句话是个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为"终不信自(其)术之妄",当译为"(他)始终不觉得自己的法术是虚妄的"。这更可看出越巫自欺欺人程度之深。
(2)相去各里所:相互间隔各有一里左右。去,距离。所,表示约数的虚词。
(3)亟扶我寝!吾遇鬼,今死矣:赶紧扶我躺下,我遇上鬼了,就要死了。今,现在,引申为马上,就要。
(4)巫至死不知其非鬼:巫师到死也不知道用砂石袭击他的是人不是鬼。
4、文章的写作特点
(1)用生动的故事揭示深刻的哲理。
(2)文章篇幅短小,立意鲜明,故事情节完整,描写细致生动。
(3)文章语言简洁隽永,字里行间流露出犀利的嘲讽与批判的味道。
(解说:本文知识上的难点不多,而且容易解决,真正的难点在于如何深刻而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题,认识到它在当时及当今的社会意义。所以"自读点拨"部分的重点放在文章内容的分析上,但同时也兼顾背景介绍、作者小传、知识难点及写作风格。这样,可以让学生既有面上的广泛收获,又有点上的深入把握。)
[自读思考]
1.找出文章中体现巫师自欺欺人的句子。
2.具体分析越巫三次遭砂袭击时的不同表现。
3.为什么文中越巫不论治好还是没治好他人的病,大多数人都并不怀疑他。
4.评价文中少年举动的意义。
5.想像一下,越巫死后,人们的反应。
参考答案
1.越巫自诡善驱鬼物;死则诿以他故,终不自信其术之妄;恒夸人曰:"我善治鬼,鬼莫敢我抗。"
2.初遇"鬼"时,越巫尚能"旋其角,且角且走",但已是"心大骇"、"首岑岑"、"行不知足所在,骗子色厉内荏的形象跃然纸上。"鬼"再见时,则"角不能成音,走愈急",已见得其气渐弱,气息下沉。而"鬼"又现时,他也是"手栗气慑"、"角坠"、"铃坠"、"惟大叫以行",这情景,简直可以用魂飞魄散、落荒而逃来形容。
3.被迷信思想毒害的不只越巫一人,民众对迷信的痴妄是越巫行骗成功的前提。
4.少年举动虽为恶作剧,却着实为人民除去了一害,也能趁机警醒一部分民众,值得嘉赞。
5.此题为开放性思考题,学生的回答只要符合故事中的时代特点与人物身份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