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教育视野百家争鸣
文章标题: 《现代八股“术”与语言技术主义》
出处:程少堂转贴      阅读次数:2024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现代八股“术”与语言技术主义


现代八股“术”与语言技术主义
——技术主义教育观批判
点睛


  八股,明清读书人科举必学之技艺。八股文的基本形式——首先是破题,其次是承题;再是起讲;最后便是提比、小比、中比、后比、(或者说是提比、中比、后比、束比),也就是四比、八股;文末是收合。据说这是宋代大文学家王安石退休后自己写着玩的,到了明朝,教育部(或考试院)发现这种格式很能测量出一个人的文字表达能力,于是拿来用作测试考生文字运用或曰表达能力。能戴镣铐跳舞,想必舞技出众了!于是凡读书人,只要你想入仕途,愿意也罢,不愿意也罢,都得戴着这镣铐。[明清取士,考试内容只限于宋儒所注的“四书”、“五经”,内容的表达形式定为“八股”文。如果统治者对内容已限定死了,那么以“八股”形式考,与以“律诗”形式考,显然前者更能“测量出一个人的文字表达能力”。这同当今高考作文文体不限,但摒弃“诗歌”形式可谓异曲同工。
  本文开头便不顾“内容”只论“形式”,后面大篇综述已失良好根基。]

  退一步想,如果八股不拿来考试或者说不是拿来作为评测考生的能力,而是用作教师训练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倒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例如:
  有网友提问:“请谷老师把语文写作的所谓的新八股格式在这里说一下。”谷衍奎教授答:“关于作文上的所谓新八股,实际上是应试使用的快速结构模式,就是说,一篇应试文章要包括三大块,八段文字。第一块引论部分包括两段,一段引述原材料要简练。第二段,在这个基础之上引发自己的感想,作为中心观点,这个观点要用论断的口气,旗帜鲜明,一定要独立成段,不能隐藏前一段的未尾,或后一段的开头。第二块本论部分,包括四段,其中一段要用材料做例子加以分析,可以简论。不必要重复引用材料。第二段要从社会生活中,取一个角度不同的例子,进行详论。第三段,从社会生活再取一个角度不同的例子,进行略论,作为扩展面。第四段,在前三段的基础上延伸一下,联系一下社会实践,作为论述的扩展,只点明社会现象即可。不必再论述。这四段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至此,文章的本论部分就结束了。第三部分是结论,结论部包括两段,其中一段要对全文论述的观点进行总结。总结的方式是多样的。第二段是结尾。表明文章已经结束。这一段有很多考生往往忘掉。结尾的方法很多,最起码要会用小学生的方式,比如:“让我们.....吧!”这当中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本论部分的论述三段,每段都要分五步进行,一步引出分论点,二步引述例证,三步是最重要的,要分析例证,指出例证当中含有上面的分论点。这是很多考生容易丢掉的部分。所谓议论文,主要指的这一部分的分析。第四步,要回过头扣一下分论点。第五步,再用一句话联系总论点。这五步是写好议论文的关键。”(《MBA联考名师谷衍奎作客新浪谈写作复习》)
[受方老师课案的启发,特制“新八股”写作图表分析器一份如下:
index.php?t=getfile&id=36780&private=0

  按照谷教授所言,进行必要的语言文字训练,使学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学起写议论文来确也很容易入门了。但如果我们也把这一套“硬性”规定为考试必须的格式,作为评价考生的作文水平,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然而事实上确实有这样的情况,在学术期刊领域,他们也承继了中国近千年的八股传统,与西洋“标准化”的学术格式是一拍即合,我们的论文写作就是这样活用着八股:
一般的学术论文,标题之下是作者姓名,姓名下是带括号的作者简介。文章最前面的是论文摘要,摘要下是关键词,关键词下才是正文,正文一般是要有“一、二、三、四”的,正文后就是参考文献。一般来说作者还得一并提供英文的标题、摘要和关键词。而且具体到细节上也有苛刻的要求,比如参考文献的序号必须用中括号,否则不行。《程实:学术期刊之十大怪现状》
遥想当年虎克发现微生物后,把它的第一篇又像论文、又像记录、又像是一封信的文字寄往英国皇家学会时,学会主持人胡克怎么会接受的?应该是看都不必看,这种一点也不符合论文规则的文字不必退回只消“待一个月不见消息请自动处理”了!学术期刊对稿件有一种格式要求,是必须的;但如此强求一律,却也是一大奇观。能把它装进某个框子里思想,不会有什么新意可言的。
然而这样简单的道理,却常不被人理解,人们非要像使用八股作为文章标准来考试一样简单化。在语文教育界,人们就把语文的学习简单化为“语言技术”的运用。在语文教育界,不论是人文学派还是工具学派,都把“语言技术”的训练当作首要目标。分之析之,合而称之为“听说读写”。还有那更令人叫绝的还是“语法”和“修辞”。当考卷上问道:“XX这个词在句中是什么成份,起怎样的作用”或者“本段中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作用”时,我们的考生无不为出卷老师的博学而佩服的五体投地,而且为自己的浅薄而羞愧难当,恨不得马上在地上找个洞钻进去,最后只好对这般高深莫测的语文望而却步,知难而退了。
这就是我们的语文界,这就是我们的学术界。每当想起这些,我这个保守分子会忍不住笑出声来,而屡遭老婆的谴责(在她眼中,我精神有问题;而在我眼中……)。那些“创新”主义者,那些“个性”主义者,怎么也想不到会在这里翻船!关键在哪?技术主义!那些技术主义者,与八股文有太多的共同语言了。他们都以“术”为目标,他们认为只要能把“术”的运用训练到极熟,就是“人才”了……而他们所谓的“创新”、他们所谓的“个性”,竟然最后归结到“术”的发明与独特运用上,唉!你说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下,能产生思想家吗?
于是又一个悖论出现了:培养各类文章的阅读和写作全能(听说读写),是《语文》课的伟大目标。而技术主义讲究的却是“专才”,所谓“术有专攻”是也。你想练成“样样能”,结果只怕是“件件混”。因此,在技术主义者看来,你专攻文学,你就去写文学作品,就不必去写什么科技论文甚至也不必写文学评论;反过来亦然。而《语文》却不,它要包揽所有文体的听说读写,它要使学生“全面发展”。前文说到,一个以“术”为训练目标的教育理念下,至多也不过能培养几个“术士”而已;而术士们却连思考都成问题,因为他们的思维是非常单纯而专一的,竟要把他们培养“全面发展”的神,想得出这个点子的人,是不是精神有问题?
因此,语文一出生,就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求“术”而不求“道”。于是有人把种种社会问题都归结为“教育的失败”;而教育的失败论都把它归结到语文教育的失败!倒也是实情。这类文章简直是汗牛充栋,但指出语文教育失败的根本原因时,却都不知是简单化的八股主义和西洋的“技术主义”所合谋的!
那么阅读与写作的训练不需要讲求“术”吗?当然要,应该是以大量的人文积累为基础,应该从具体的语境中求“术”,而不能抽象成数学或某些自然学科一样的去求“术”。就像前文提到的谷教授的八股作文法,只有在充分的人文资料积累的基础上,才能根据具体的主题需要活用此术,否则,即使背熟了谷教授的话,又有何用!语言文字是精神文化领域的学问,而不是演绎的数学或实证的科学。人文学科的阅读与写作讲求的是“理解”与“直觉”,“顿悟”与“灵感”;绝对不是数学或科学学科的演绎或实证。硬要把它们混为一谈,只会造成思维方向的错误,其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南辕北辙。

最后更新[2006-4-2]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