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课题纵横
文章标题: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读者》
出处:我的星空 wbs转载    作者:遥远(姚远富)   阅读次数:2106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读者

                   四川绵阳东辰国际学校中学部 遥远(姚远富) 

    新课程高中语文教材应该是以文学为线索编排的,粗略统计,诗歌(含古代诗歌)4单元,小说(含文言小说、古代白话小说)7单元,散文3单元(文言散文除外,加上文言中的散文,估计也不下六七单元),戏剧2单元,其余杂文、随笔、文艺学论文也当属于文学,因此,六册教材,除了文学,剩下内容就不多了。再看《中学生推荐书目100种》,文学作品占40部,其实《人生修养》《科技读物》中绝大部分也可归属于文学作品,如人物传记、科普读物等。应该说,新课程真正把文学教育落到了实处,文学教育的春天已经来到。
    然而我的文学教育现状怎么样呢?可以说是陷入了一种空前的悲哀,以至于老师宁愿上说明文、议论文,也不愿意教学文学作品。起主要表现在:
     一、形同陌路。即学生入不了境界。如教师在朗读祥林嫂压抑不住的述说时,学生还不住窃笑甚至大笑。教师尴尬还在其次,学生游离境外,毫无体验,学又何益?
    二、万马齐喑。即学生谈不出见解。课堂一片寂寂。综观所选作品,不是古代就是现代,不是老人就是中年,时代上隔,年龄上间,题材上疏,事不关己,怎么不高高挂起?
    三、越俎代庖。即教师代替鉴赏。调不动学生,学生入不了境,于是只好教师代替讲解、鉴赏,不经过学生体验,作用何在?
    四、刻板教条。即照搬参考资料。由于应试教育的需要,文学教育建立了一套顽固、强大的阐释体系。它刻板、教条、贫乏、单一,它把我们与文学的联系隔开了,它取代了文学,在我们这个精神已经极度匮乏的社会里发挥着使其更为匮乏的作用。我们无法体会小人物的辛酸处境,无法理解小人物的挣扎和被命运作弄的悲哀,我们连起码的同情心也没有得到培养,那套阐释体系反而摧残了我们本来可能有的同情心,也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等等。那么,如何拯救呢?
2
    我们每个人都是读着文学作品长大的,文学给予我们什么,我们应该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在很大程度上,是文学让我们认识了社会、认识了人生、认识了他人、认识了作者,更重要的是是文学让我们发现了自己、认识了自己、超越了自己甚至塑造了自己,当然,我们也从文学中学会了想像,学会了审美,学会了表达等等。但这一切好像都同自己有关!
    的确,拯救文学教育靠的是学生自己,而不是他人!靠的是学生的个性化体验(鉴赏),而不是强求一律!
    也许有人要问:你这样做有什么理论依据?首先,从接受美学来看,读者的参与才使得一个文本变成了作品。接受美学认为:作家写了什么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读者从文本中发现了什么。在接受美学看来,作品的意义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文本本身,一是读者的赋予。文学文本是包含着思想感情的形象体系,是一种具有内在生命和活力的“召唤结构”。它具有许多的“不确定性”和“空白”,所以作品意义的不确定性和意义的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换言之,作家输入文本中的“密码”,对读者的阅读产生着潜在的导向作用和“神秘”的召唤作用,读者的阅读正是在这种密码或“召唤结构”的诱惑和吸引下,去能动地、创造性地寻幽探微,推测破译文本中所隐含的密码,从而产生阅读效果,获得审美快感。在接受美学的理论视角下,读者被发现了,被赋予了主体地位和主动接受的权利,读者是主动的、开放的、创造的接受文学的站着的读者。其次,新教材“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终身教    育、继续教育已逐渐成为国际公认的教育理念。作为跨世纪的新一代公民,不会自学,就不可能具有自我发展和创造的潜力。基于这一认识,新教材的着眼点不是教师的‘教’,而是学生的‘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顾之川《高中语文新教材解读 》)。再次,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也有一千个林黛玉,根源于一千个读者就是一千个读者,一千个个性的读者。鉴赏、体验要统一答案,就是要求全国人民生活经历、阅读积累、鉴赏水平等等一致,那是要多畸形有多畸形,要多可笑有多可笑的。
    也许有人还要问:这样一来,能够达到鉴赏的深度吗?首先,什么样的程度是深度恐怕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其次,深度不要期望一次性达到。只要他自己思考过、体验过、表达过,总会逐步接近本质,达到深度。更重要的是,随着阅历的增长,对作品的感受的深度也将逐步加深。如读《三国演义》,小学初中时为追求情节,高中时追求谋略,成人时追求智慧。名著往往经得起反复阅读,而且常读常新。
也许有人更要问:这样一来,如何应付考试?一则考试越来越开放,只要答案意思相同即可。当然,能够发展到言之成理即可更好,相信有一天会发展到这一步的。二则,达到训练的学生,不管训练深浅高低,肯定都比老师“拔苗助长”的情况要好得多。所以,让学生自己来,是不会与考试矛盾的。
3
    那么,如何调动自己来参与、来体验、来个性阅读呢?
    一、寻找兴趣的触发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维系阅读的动力,所以老师在教学中应切合学生实际,寻找学生兴趣的触发点,牢牢抓住学生的身心,让学生浸淫其中。如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由于作者采用了夸张幽默的写法,就可以根据学生喜欢动漫的特点,让学生熟读课文,设计连环动漫。学生参照插页——前苏联库克雷尼斯基的名作,设计出了“叹息的别里科夫” “蒙着被子的别里科夫” “恋爱中的的别里科夫” “滚下楼去的别里科夫”等高水平作品,不仅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让学生认识了别里科夫,认识了保守的危害,同时也体会到了漫画笔调的意味。
    二、寻找感情的契合点。“情投”才能“意合”。中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入不了境,往往是没有找到感情的契合点。为了理解“我与闰土”可悲的厚障壁,可以让学生表演一读名牌高中、一读普通高中的两位同学相遇的尴尬;为了理解祥林嫂压抑不住的述说,可以模拟表演受了老师、家长的误解,向他人述说的情形。相信,如此感情契合后,不但认识了人物,理解了人物,而且对人物产生了真切的同情。
    三、寻找思想的相通点。思想对接,才能灵魂震颤;思想陌途,即使擦肩而过,也“无缘对面不相识”。读《阿Q正传》,如果没有感到仿佛说的就是自己,说的是你失败了怎样精神开脱,怎样比前辈强,怎样比下辈富,怎样屈辱地悲哀地活着,进而思考怎样克服这样的国民弱点,或许就没有深入性、深刻性可言。而这一切正是思想碰撞的结果。
    四、寻找审美的谐和点。审美或审丑,都是一种心理感觉,只有与作者的心理律动和谐共振,才能产生一种心理享受。《世间最美的坟墓》托尔斯泰墓逼人的朴素美,可同他无与伦比的成就与震撼人心的崇高对比,从而产生心灵振动;《冬天之美》那种冬日围炉而坐、其乐融融的人情之美,可与家人冬天围炉而坐、其情恰恰的天伦之乐对照,从而产生心灵的交融;而阿Q那种让人“怒其不争”的无赖与无奈,更可与老师对那种不争气的学生的态度类比,从而获得心灵上的认同。
    五、寻找素质的生长点。我们是读着文学作品长大、更是读着文学作品成人的一代。我们读着匮乏的文学作品,生长着人生必需的素质。我们读着《少年英雄雨来》,学会机智;我们读着《刘文学》,学会勇敢;我们读着《雷锋》,学会奉献;甚至偷偷读着的《白蛇传》,也让我们学会同情善良、同情美好……然而,今天的文学教育怎么样呢?或许由于文学作品太多,信息太滥,并且良莠不齐,泥沙俱下,难以寻找到素质的生长点了。但也不是不能作为,可以从一些经典中经验到人生素质,如读《三国演义》,可以从诸葛亮身上学智慧,从身上周瑜学风度,从刘备身上学用人,从曹操身上学雄才,反之,也可以从他们的弱点中长见识。如阅读《群英会蒋干中计》,就可以学习周瑜那种忠心不二、应付裕如、才华横溢、豪放自信的儒雅。读文学作品,完善人生素养。梁启超说“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可见本论不谬。
4
    进一步,这种主动参与、积极体验,展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种阅读的形式有哪些呢?
     一、朗读(表演)。分角色朗读,甚至表演,因为要进入角色,必须有角色意识,应该是个性体验的好方法。如读《装在套子里的人》忠告柯瓦连科一段,不是很容易读出别里科夫深受毒害,而又诚心诚意、言之谆谆地可悲与可怜吗?而柯瓦连科年轻、进步、气势盛大、憎恶腐朽与衰落的垂死者形象,不也跃然眼前吗?
    二、评论。允许发表自己的理解,哪怕是浅层次的、与传统阐释相左的,甚至是异端的。我们强调的只是言之有据(作品、作者、时代),言之有理。比如《项链》,我们承认尖锐地讽刺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也同意作者感叹的“人生变幻无常”“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的人生体验,还承认赞扬劳动妇女敢于负责、敢于吃苦的精神。比如,一位同学这样写道,我们就给了高分:
《项链》是我最喜欢读的外国短篇小说之一。初学的时候,老师说,小说通过一对小职员夫妇的悲剧,讽刺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谴责了金钱万能、以贫富分贵贱的资本主义制度。当时一想,也对。甚而还对马蒂尔德产生了几丝厌恶。可事后一想,却不能完全接受。首先,关于虚荣心,难道是大资产阶级、地主阶级的专利吗?虚荣心是人性中普遍存在的一个弱点,你在哪都能见到。婚后的马蒂尔德,梦想着宽敞、华美的客厅,精美的陈设与悠闲的生活,你可以说它是梦,但不能说不应该去想,因为现在似乎人人都在这样想着。其次,关于马蒂尔德,我现在似乎除了同情心之外,似乎再无厌恶之心了。她欠下巨债,没有赖,没有逃,没有跳楼;没有蒙面持刀于大道,更没有依仗姿色搞“三陪”,而是与丈夫同心协力,付出了十年的青春代价!这,我们今天还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呢?
     三、仿写。你必须读懂,包括内容的与形式的,才能仿照,因而仿写,也是一种优良的个性阅读方式。比如读了里尔克的《豹》,有同学仿写出了“虎”:
囹圄虎
山中之霸王
动物之王者
困于——
一道钢筋框中
一道铁丝网中
一间矮檐屋中
一片假山水中
尽管人来人往
尽管笑语喧哗
却岿然 按照懒式
晒着肚皮
骨骼没有了灵魂
肌肉没有了张力
你能说,他没有很好地感悟《豹》吗?又如,阅读《我若为王》,让学生发散思维,以“我若为官(师、父、母、经典等)”,似乎也很能激发学生的自主阅读、个性体验的积极性。
    四、改写。也只有将原作烂熟于心,才能“天机云锦用在我”,才能深谙“剪裁妙处非刀尺”。如将杜牧的《清明》改成舞台剧,即活化了情节,又不失诗情,必定加深体验;而将《邹忌讽齐王纳谏》、《鸿门宴》等改成剧本,不但能进入情景,加深体验,而且熟悉了文言翻译,还有助于记叙文写作学习。学习《种树郭橐驼传》,读完故事,理解作者由此及彼——“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后,即可启发学生发散思维,“以子之道,移之师理(父理、母理、厂里、店理等)”,这样一触发,个体的思想的火花就碰撞出来了。
    五、续写。搞续写,至少要注意三点:理解原作,保持原味,把握衔接。如续写《项链》,你注意到地点是“极乐公园”没有?你回闪前文那个令人“陶醉”的夜晚以及那十年艰难与苦辛没有?注意到路瓦栽夫人性格或思想虽有所变化,但虚荣的根还是没有清除没有?等等。如果没有注意到这些,恐难以同原作内容很好地照应,进而保持原作风味。而当路瓦载夫人听说她花了十年功夫所赔的那挂项链是假的时,紧接着或是描写其不敢相信,或是描写其惊呼,此外,恐都难以同原作衔接上。下边这篇续写就将材料(原作)处理得很好,兹录于后,供参考。
     “嗨,珍妮,别同我开玩笑。我不相信,那串项链,那么精美,不可能是假的!”路瓦栽夫人目光呆滞,惨白的脸上布满惊疑。
     “不,玛蒂尔德,真是假的!”
      “天哪,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上帝呀!……”路瓦栽夫人绝望地惊叫起来,引得正在极乐公园里散步的人们都疑惑地向这边瞧。当他们看到是个衰老贫穷的女人在叫喊时,又都若无其事地走开了。
佛来思节夫人慌了,匆匆地说:“哦,对不起,玛蒂尔德。我得去照顾孩子了。”失神的路瓦栽夫已不知应答,呆呆地站在那里。
十年前那个令人陶醉的夜晚:华丽的礼服,修长的脖子,精美的项链,所有男宾惊奇的目光和女人们妒嫉的眼睛。然后,十年来的艰辛与困苦:大桶的垃圾,肮脏的衣服,满脸的皱纹。三万六千法郎和五百法郎,精美的真项链和假项链,都交替出现在她眼前……
 “假的?噢,不、是真钻石呢!哦,我多美丽,我是贵妇人了!”路瓦栽夫人忽然又叫起来,“我是贵妇人,哈哈,我有钻石项链啦,哈哈哈……”笑声接连不断。
可怜的路瓦栽夫人,她疯了,终于疯了!
无疑,作者已将原作“化为己有”了。
六、创造。改写、续写已经有创造的因子,但还远远不够。我们应经鼓励学生经常思考一些问题,在平常的阅读与观察之中,突然接通,点出耀眼的灵感火花。如学生经常在思考教育的一些弊端,在读了《装在套杂里的人》与《变形记》偶,感觉如火石般敲击,碰撞出灵感的闪电,写出了下文:
适者生存
陈老夫子四十开外,终于生了个儿子。“儿子!——我的天!”他终于松了口气,终于找到了他前世没做过什么歹事的证明。
他笑咪咪的。七遍八遍喊接生婆把孩子给他包好,包紧扎。“包得好,长大才规矩。”他以前就爱说那些骂他的野小子没有包好。
不生则罢,一生就硬生生的。转眼间,这孩子就爬得了。那样子果然“规矩”,合符尺寸,可就是爱乱爬。这也好办,陈老夫子早就想好了:编一个小篮篮,比别人的高,比别人的小,就像一间小黑房子。
真是风吹草长。这孩子已经走得了。可是陈老夫子总怕他绊倒,一步也不让孩子自己走。孩子走一步,他就牵一步,而且总是老两口子牵着。自然,两口子都觉得这样子最好不过了,自然,两口子总是笑嘻嘻的。
再后来,他不让孩子乱跑,怕被风吹凉,怕被太阳晒蔫。他们不让孩子给别的孩子做家家,怕被带坏了,怕被传染上病了。他们不让孩子唱,他们不让孩子跳……
时间过得真快。瞧,这孩子已经长大了。十几岁,像他父母般高。老两口子笑嘻嘻的。可是老两口又总是有放不下的心。不过这也好办,这孩子从小“包得好”,符合尺码,听他们的话。于是陈老夫子两口子笑嘻嘻地对孩子说:
    “规规儿呐,我的宝贝儿,听爸爸妈妈的话:你每天只去两个地方——学校和家。到了学校,就进教室,就读书,别去闹着玩儿,别去参加什么危险的活动,比如洗澡啊,踢足球啊……那可是要命的。——你没看见电视里边吗?
    “至于家里,就什么也别干,什么地方也别去,只在家里,只在你的小屋子里。你看,你这小屋子的四周都有高高的墙壁,虽然有个窗,也小小的,挂上了黑黑的窗帘。我告诉你吧:这小屋,就像你小时候的摇篮一样,既温暖,又清静,隔绝了世界上的一切乌七八糟——说不定比你小时候的小黑房子还好些呐!呶,这不是你小时候的小黑房子吗?我们还把它放在你这屋子里呐!你看看,你就是在这里边长大的。
“还有路上,我给你准备了好看的黑眼镜和药棉花。上路时,你最好戴上黑眼镜,在耳朵里塞上药棉花。规规儿啊,现在外头花哨得很呐:怪模怪样的色彩会刺痛你的眼睛的,怪里怪气的声音会刺痛你的耳朵的……”
    这规规儿啊,可是从小就“规规”的,果然照他爸爸妈妈的办,一点儿也不走样。
可是,渐渐地,规规儿的个儿矮了,小了,像一朵枯蔫的花儿。可是,屁股却出奇地掘高了。这,连他爸爸妈妈也觉得好奇怪好奇怪。
    终于有一天,规规儿不敢起床了。陈老夫子两口子好容易好容易撞开了小屋,展现在他们面前的竟然是:
眉骨突出,眼睛深陷,下颔向前,嘴巴撮尖,四肢萎缩成爪,尾巴高翘似扫,身体圆滚滚,全身毛绒绒的形象……
    应该说,作者对原作真正达到了深刻独到的理解,并且有新的创造,讽刺了新的现象,这难道不是非常好的个性阅读吗?
    新课改课程目标有三个量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观照以往的文学教育,注重分析讲解,注重解答题目,最多达到第一个量标。而现在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写作,让一千个读者爆发出一千个读者的阅读激情,发挥出一千个读者的阅读个性、阅读积累、阅读功力,从而读出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林黛玉,进而读出一千个自己,不正是充分融合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量标吗?
(2004.4.10)
最后更新[2006-4-4]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