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率性写吧说语论文
文章标题: 《读书的理由》
出处:《中国青年报》wbs转载    作者:文/冯雪梅   阅读次数:1814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读书的理由

 我们因为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而阅读了茨威格;因为奥斯卡巨片《时时刻刻》而买来《达洛维太太》;因为诺贝尔文学奖而将《钢琴教师》摆上书桌。多亏了徐静蕾。这个“演而优则导”的年轻女子,让茨威格和他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在中国成为耳熟能详的流行。茨威格如果在世,不知是否欢迎这封中国版的来信。不过没关系,作品早已过了版权保护期。无论任何人、想以任何名义改编作品,都无侵权之忧。

  一个外国作家的经典之作,在经过四合院、旗袍、黄包车,以及凄美色彩、感伤情调的精心演绎之后,成就了一个中国女子刻骨铭心的爱情,并一举捧回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奖。茨威格的作品也因此而流行一时。电影与茨威格的流行之间出现了这样一条逻辑链:国际奖———影片票房———图书出版。

  搭乘着影片获奖的顺风车,新版图书《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路人气攀升。那些被时尚文化浸泡多时的读者们,终于知道了一个写女性爱情故事的“姓茨”的作家。好在出版商还算克制。虽然新书封面上不乏“爱情和激情”的煽情字眼,但毕竟没有将“男人的一夜,女人的一生”这句电影广告语印上去。

  同样因电影而火爆起来的弗吉尼亚·伍尔芙可没那么幸运了。她的意识流小说《达洛维太太》被毫不留情地更名为《时时刻刻》。同步推出的新书在导读、封面及封底照片、附录中,都无一例外地引用了奥斯卡获奖巨片《时时刻刻》的资料。封面上的妮可·基德曼和她的两位明星同行,逗引着你把《时时刻刻》买回家去。没有谁在乎影片原著的作者到底是谁,已经离世的弗吉尼亚·伍尔芙只有沉默,谁叫她失去了话语权呢。

  如果没有奥斯卡奖这块金字招牌,《达洛维太太》还不知道在哪个角落里受冷落呢。出版商的脑子何等聪明,早已将市场畅销的秘诀玩弄于股掌之间。读者有时候就是这么不争气:一部火爆电影的吸引力,战败了作品本身。

  另一个例子是艾尔芙丽德·耶利内克。去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刚刚尘埃落定,这位奥地利女作家就成为几家出版社竞相争夺的对象。耶利内克显然对自己的作品有着绝对的话语权。但这种话语权,也仅限于出版商对其版权的尊重。尽管她此前获得过25种文学奖项,但都无法左右市场。诺贝尔文学奖,给了读者阅读耶利内克的最好理由。

  诺贝尔文学奖公布后的24小时内,亚马逊网络书店的排行榜上,耶利内克的书销量惊人地增长。她最著名的作品、曾被改编为电影并夺得戛纳电影节大奖的《钢琴教师》的订购量,从第1163804位一跃上升到第9位。感谢这部名为《钢琴教师》的电影,它几乎充当了耶利内克作品走近中国读者的通俗读本。在出版商的宣传语境中,戛纳奖和诺奖一样,是一个可以倚靠的砝码。

  砝码的重量显然不能低估。小说《钢琴教师》初版3万册,随后加印,目前销量过10万册,这甚至出乎出版商的意料。此前,这部翻译书稿曾因“市场不好”被封存数年。

  基于读者对耶利内克的好奇和喜爱,短短两个月内,5卷本的耶利内克文集和戏剧集相继面世。尽管文集中的一本,不过是中国学者关于耶利内克及其作品的评介,充满了表格、德文原文和逻辑不清的编排,但耶利内克文集的耀眼光环和《“钢琴教师”耶利内克》的诱人书名,使得这本庞杂之作有了不错的销量。但是,千万别去追究这些应时之作的质量。

  相信用不了多久,读者们的书桌上就会有一两本耶利内克的书,它们会取代格拉斯、库切或者米兰·昆德拉。至于书本中那些晦涩难懂的文字、冷漠尖刻的语调和精灵古怪的叙事方式,就让它们好好地呆在书里吧。

  没谁会关心这些。

  来源:《中国青年报》

 


最后更新[2006-4-4]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