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敢说她不是今天最快活的人
包思诺
一
听说过一些有关 “芙蓉姐姐”的事,最近又亲眼目睹她在公共媒体上“舞蹈”(那是她2006年首次亮相视频)。她让我想像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在妈妈的怂恿下,跳起了一半是园里阿姨教的一半是自己想出来的动作。孩子的目的是要表现她的乖巧。不管怎么样,我们都会击掌称赞。“芙蓉姐姐”难道需要这样的赞扬?网上的帖子有骂她恬不知耻、有病,但也有佩服她的勇气,鼓励她继续做她自己。难道她真的是在做她自己?
我们都是根据自己的行为规范来对别人的行为进行品头论足。在当今这个时代,有了当今这样的人、事,这样毫不留情地品论,还真是一件痛快的事。想駡就駡,不负责任,被駡的人也不在意,因为她知道这种駡声也许会给她带来意想不到的效应。
以往任何时候都不如我们这个时代这样如此充分地意识到自己的处境。人类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力也有所发展,特别是心理学拓展了我们的认识领域。但是人的内心冲突依然、永远不会消失。
二
“芙蓉姐姐”的所作所为是需要勇气的。不但赞同她的人自知没有勇气这样做,那些臭骂她的人就更不用说了。我想起70年代中的一件事情。在大街上,突然间一位完全裸露的女人,自言自语,疯疯癫癫地横穿马路,这时,街边的一家小布匹店里冲出来一位妇女,手里拿着一块白色的粗棉布。这位好心的妇女用那块白布把那个疯癫的女人不该暴露的地方裹了个严严实实。我想只要是一个正常人,谁也不敢让自己在大街上裸奔。好心的妇女因为自己也是女人,因此会有联想和移情,所以最快伸出援手。
一个人的羞耻感是有程度差别的。它的内涵与外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变迁。作为语言的符号,那块裹在疯女人身上的头子布的内涵就上升为“遮羞布”了。人类的语言往往是通过这种极端的事例(外延)得以发展自己的内涵。这也是有意识的人,区别于动物的有力的佐证。人,是唯一意识到事物的现状与它们应该是什么样之间有差别的生物。是人,即使是疯女人,就需要一块遮羞布。
羞辱“芙蓉姐姐”的人们,把她看作了在大街上裸奔的正常人,通过移情,不是扮演了兄弟姐妹的角色,就是充当恨铁不成钢的父母亲形象。那些称赞她的人仿佛与她毫无瓜葛,也没有要与她结交的意思。
三
“芙蓉姐姐”到底想干什么?难道她真的意识不到自己的那两下子太小儿科了吗?有人说今天的人太浮燥,为了名利,失去了自知之明。在“超女”初賽期间,我们不是见过许多五音不全的女生勇敢地面向上亿的观众,同时还要面对刻薄尖酸的评委。难道她们真的是没有自知之明吗?
生活里某种东西总是驱使我们去探究人生的意义。然而一种孤独感,像一个黑洞,始终笼罩着人的一生。我们既不能超越,也不敢与它为敌。人类的这份孤独,也许只有民俗地域上的差别。美国诗人W. C. 威廉斯是这样驱逐自己的那份孤独的。
在那间朝北的房间里
我赤裸裸地对着镜子
一边怪异地舞蹈
把上衣挥过头顶
一边轻轻地歌唱
我寂寞,我孤独
我天生就是孤独的
我是最孤独的人
如果我赞赏自己的
手臂,自己的脸庞
自己的肩膀,自己的
腰腹,还有那黄色
阴影里的臀部
谁敢说,我不是
这个房间里最快活的人
我们偏偏会把这样的情形看作变态或是精神异常。人的理智与情感都渴望得到满足,但是又难同时到达彼岸,由此折磨着人的内心。亘古至今人类都在努力寻求心灵的平静。我倒希望“芙蓉姐姐”的行为不是单纯地为了满足自己某种情感的需要,而是为了某种目的,如名如利。如果是这样,她的行为在人类的历史里是暂时的、过渡的、瞬间的。她的勇气却富有现代的审美情趣。谁敢说她不是今天最快活的人。
2006/3/5
一线天
作者:包思诺
人情不远
燃烧后
像木炭聚合了
千年的火种
我们始终
学不会用咖啡勺
来度量一生
自由
由得自己浮想
我们还是会
透过天窗, 观望
精巧的一线天
思想因此喷涌
瘦劲如常山
之蛇, 护首顾尾
沮丧、虚无
还是没有侵扰
灵魂的深处
狭隘、偏执
像遮羞的裤衩
我们跃入大海
之前,必须
把它披挂
我们不时地走向天窗
2006/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