涤·清
李伦琰
我素来喜欢听深圳歌星吴涤清的歌,今日又拜读了本校黄琬雅老师的美文《涤》,突发奇想,胡诌了这篇《清》。窃望不辱吴涤清的美名,更望不污黄老师的清高雅淡。
——题解
涤过,才清。
清,人生之至境。看云淡风轻,伤花开花落,忧万民生计,愤官场污浊——以此养清高品性,蓄清静心态。
昔日屈子面对君王昏庸,群奸乱舞,国运衰微,他空怀报国之志,却受谗被逐,行吟泽畔。虽极度孤独,但决不合污。他幽愤难抑,慨叹“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为留一世清白在人间,毅然投身清流!屈子有此高洁之心性,是因为他在江汉绵延不绝的激流中洗涤过自己的灵魂!愈涤愈清,愈清愈高,愈高愈寒,终为玉碎!悲哉屈平,哀哉《离骚》!
屈原抱屈而逝后五百多年,又出了一个清高不逊于屈原的人,他就是陶渊明。谁料想,殷殷期盼我华夏“穆穆司徒,厥族以昌”的陶公,才华满腹,经天纬地的陶公,竟然避世南山下,躬耕垄亩!请看看他辞官后俊朗不群的形象:“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这哪里是一个侍弄农桑的农夫?!后世人们总人云亦云地说他“淡泊旷达、安贫乐道”,实在是没能读懂陶公有一颗自幼在菊香中洗涤熏陶的清高绝世的心!水至清则为澈,人至清则近纯。五柳先生的痴和真,就是那一种不为俗人所理解的眼里揉不进半点沙子的做人的纯!
陶公遗憾地告别人世后一千一百多年,中国又出了一个清高绝顶的人,他就是朱公佩弦自清先生。“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朱先生的名讳大概来历于此?还有先生的字,“佩弦”而吟,发出的是怎样清音?大概人们也很少想到,朱先生的清高,跟他自幼在古城扬州生长的经历有关。古城的绮丽风光和浓郁的崇尚文化的风气,于无形中陶冶着少年朱自清的性情,养成他和平中正的品性和向往自然美的情趣。而扬州美丽的山水,更如雨露般滋润他的心灵,哺育他的感情,丰富他的想象力,使他的情怀永远充溢着诗情和画意。“人生只爱扬州住,夹岸垂杨春气薰”,灵魂经过扬州的洗涤,自清先生焉能不清?所以,贫病交加的他在临终写下“我在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了名,我家绝不能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 这是一声多么清越人生绝响!
阳春白雪,和者盖寡;下里巴人,趋者若鹜。古往今来,清高傲人或清淡遁世的人往往免不了悲剧的结局。李白清高傲岸,终生与功名无缘;徐渭清高狂放,落了个“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的结局;郑板桥去官以后,卖画为生……也许正因为此,注重现实名利的中国人整天忙于“颜如玉”和“黄金屋”,有几人能保持淡泊宁静的清高?但也有例外的时代,那就是二十世纪初期。这真是一个星光灿烂的时期:陈寅恪、熊十力、黄季刚、梁漱溟、钱穆、金岳霖、马寅初、老舍……,他们过着“无有睽违三日不相晤者。每晤,宰平辄诘难横生”的生活,这种学者间诘难攻讦的论学方式,当代的中国恐怕是难觅形迹了吧?君不见,“教授剽窃论文”、“女生与教授的性交易”、“高校乱收费”等丑闻不绝于耳?难怪有人哀叹:今日的北大,还是过去的北大吗?
请洗涤双手,捧一杯清茗;请洗涤双目,赏清风明月;请洗涤灵魂,清心寡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