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教案荟萃
文章标题: 《程少堂《子衿》香港教学实录》
出处:语文味网    作者:清景无限整理   阅读次数:17413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程少堂《子衿》香港教学实录

程少堂《诗经·子衿》香港教学实录

用优美的汉语描绘优美的人性——《诗经·子衿》欣赏

 

执教:深圳市教研室   程少堂
时间:2005年11月26日上午 9:30——10:20
地点:香港教育联合会礼堂
班级:香港香岛中学中四年级
记录、整理(根据录像光碟):清景无限老师

 

一、导入

 

师:各位同学,各位老师,大家好!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齐声)

师:今天我观察了一下,这些同学听说都是香港最好的一批同学。男同学长得英俊,女同学长得很漂亮。我还观察到今天的男同学很少,(众生笑)女同学很多。我想这可能也和我们今天要讲的诗有关系。今天要学的是一位少女想念她的男朋友的一首诗。现在你们可不能谈恋爱啊!你们年龄还很小。(众生笑)

    好,我们刚才是开个玩笑。下面我请同学们围绕一个字说词,就是组词,看你能说多少个词。在中国文化当中,有非常重要的一个字,也是非常普通的一个字,就是“风”,刮风下雨的“风”。以“风”字起头组词,比如说:风流。说得越多越好。

1:风姿,风雨。

2:风水(众生笑),风筝。

3:风花雪月。

师:你比较喜欢风花雪月是吧!(师生笑)

4:风萧萧兮……

师:风萧萧兮易水寒。好,不错不错!

5:风向。

6:风暴。

师:风能构成很多词,中国文化里面,“风”是非常独特的一个字眼。刚才我们讲到“风流”,“风流”这个字眼,刚开始是很好的一个字眼。毛泽东有一句诗“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知道这首诗吗?

生:知道。

师:在我们现在生活中“风流”是什么意思?

7:一个男孩子喜欢女孩子,男孩子是很花心的那种。

8:一般说男孩子用情不专,家里有老婆还出去找。(众人大笑)

师:比较准确。(笑)那你以后不要太风流好不好?

生:(大笑)

师:这个词最有影响的来源就是《诗经》中的“国风”,当然还包括我们后来说的“风骚”。女同学说说看,风骚的“骚”本义指什么?

9:指代诗人。

师:它也可以指代诗人,没错。但它刚开始是指什么?哪位同学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那么“骚”指什么?

10:《离骚》

师:《离骚》,好!不错!就是屈原创作的代表作品——《离骚》。那我们现代汉语中的“风骚”是什么意思?

11:妇女轻佻的行为。

师:这个同学说的很准确,是指妇女轻佻的行为。看来我们这些同学确实是很好的,对“风”的解释,对“骚”的解释,对“风骚”合在一起的解释,对“风骚”的本意,对“风骚”的引伸义,对“风流”的本意,对“风流”的引伸义都知道得很清楚。那么“风”最开始就是指“国风”。

 

请大家看发的这个资料,《诗经》分为三大部分,从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类别。“颂”一般是指为当时的国君、国王在祭祀祖先的时候表演的一种音乐舞蹈,被认为是当时最高级别的音乐。“雅”是朝廷的一般官员中流行的音乐舞蹈。诗经当时是可以唱的,现在可惜没有把乐曲保留下来。“雅”是较低级的音乐 ,当时认为最低级的音乐的就是“风”。“风”本来是什么意思呢?学术界有多种解释,有一种解释就是说瓦罐子,就像洗脸盆那种的瓦罐子,农民没事干的时候就敲呀敲的,一边敲一边唱歌。后来把“风”作为民歌的代表。《诗经》产生的时代人们认为“风”是最低级别的一种歌谣,但是从文学史上看,“风”的成就是最大的,文学地位是最高的。

 

今天学习的这首诗——《子衿》选自“郑风”,是郑国的民歌。郑国是现在河南洛阳附近一个国家。郑国处在当时中国的中心地带,是交通中心,经济中心,所以人民比较“风流”,类似于现在的香港。(众笑)我们大陆的经济比较落后,香港比较繁荣,所以香港的流行歌比较发达。香港人是不是比较“风流”我是不知道的。(生笑)但是香港的流行歌比较发达,大陆人都迷香港的流行歌。郑国在当时相当于现在的香港,流行歌写婚姻、爱情的比较多,郑国的民歌也是如此。

 

(投影标题:用优美的汉语描绘优美的人性——《诗经·子衿》欣赏)

 

师:这首诗是两千多年前的民歌,两千多年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童年时代。但是我们读《诗经》可以看出当时我们的祖先在运用汉语方面的技巧已经非常高超了。两千年后,我们现在看《诗经》,特别是其中的“国风”,每一首都是非常优美的。我们看人类物质生活的发展,五年一小变,十年一大变,更不用说一百年,那更不要说一千年!一千年就天翻地覆了,现在一百年都天翻地覆了。就连我们小时候跟现在的物质生活水平那也是不能同日而语。但是,人类的情感生活、人性的变化,那是非常小的。几千年前的人,他们的喜怒哀乐和我们现在的喜怒哀乐大体是一致的。所以,我们读《诗经》,能够被他们感动,就是这个原因。我们今天的主题是《用优美的汉语描绘优美的人性——〈诗经·子衿〉欣赏》,我们看看那么十几句诗,文字也很简单,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大部分还是重复的字眼,但是我们为什么说是优美的语言呢?为什么说它里面描绘了优美的人性呢?是怎样的人性呢?今天我们通过这首诗,我们探讨一下,共同走进《诗经》这个迷宫。

 

二、朗读

 

师:好,请同学们拿起课本,全班齐读一下第一节,《子衿》预备读。

生:“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师:好,读的很好。昨天我在香港另外两个学校上了课,但今天你们是读的声音是最大的,是不是你们老师让你们读的声音大一点啊?(师生笑)

12:本来就大。

师:啊啊本来就大是吧?好的。有几个字要注意一下,“青青子”的“衿”有注的,是古代的衣领。“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下面那个字读ning,四声。好,下面女同学来齐读一下第二节。

女生:“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师:女同学读的很好,那男同学怎么办?男同学只有四个,那以一当十。读一下最后一节。

男生:“佻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师:尽管人数少,但是很不错。(笑声)下面全班同学把全诗再读一遍,要读出那种思念而不得的感觉。

生(齐读):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佻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师:读得我很受感动!(笑)这样子,我们看一下,第一段和第二段只有个别字不同。第一段诗是“青青子衿”,第二段是“青青子佩”;第一段是“悠悠我心”,第二段是“悠悠我思”。我们全班再把诗读一遍,这一遍以后要尝试把它背下来。要注意有一些字眼是不同的。

生(齐读):“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佻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师:把书翻过来,我们尝试着来背一遍——应该可以吧?背不下来时可以看看书。这么聪明的学生,应该可以背下来的。

生:(齐声尝试背诵)

师:好哪,不错,大都背下来了吧?一节课背一首诗,后面老师不讲也算没白来。我们再请一位男同学来念念,尽管是一位女士思念一位男士的诗。(笑声)请你用广东话来读。(问前排男生)你是广东人吧。

13:(起立)是。

师:站不站无所谓。你还是坐下,你比我帅,比我高,你站着我有压力。(生大笑)

13:(用广东话读,其他学生在下面小声读。)

师:用广东话读的时候有一种特殊的韵味。我听不懂广东话,你读错了我也不知道啊。(生笑)但是,我的小孩喜欢听广东话的歌曲,有些歌用广东话唱更有味道些。同样,有一些古诗词用广东话读可能有一种特殊的韵味。但是我们国家推广普通话,所以我们要用普通话读。(转向一女生)好,请你用普通话深情地读一遍。

14:(女生读)

师:很深情的啊。(师生鼓掌)不过这首诗中的女的要比你厉害一点,我们等一下看,她很深情,但可能她比较泼辣。好,我们等一下来看诗里的女主人公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第一个环节,已经读了很多遍了,诗的意思我想大家也都大概了解了。后面讲不讲问题都不是很大。有一句话,“佻兮达兮”哪个同学谈谈,是什么意思?课文下面有注的,它是怎么注的?

15:来来回回。

师:哪位同学来讲讲,她在城阙来来回回盼望着自己的情哥哥,那是个什么样子啊?

生:(笑)

师:我不是让你,是让你解释一下。“佻兮达兮”我小时候老师讲了很多遍,我一直不太理解这个“佻兮达兮”——来来回回走是什么情状。我估计她大概是打扮得很漂亮,穿了一双高跟鞋,在城墙上走来走去,发出了这种声音。所以小时候这个“佻兮达兮”我一直认为大概是个拟声的词——学术界没有这样讲的,是我瞎说的。(师生笑)同学们按课文上注解理解好了。第一个环节我们到此为止,现在我们进入品读、品析、品味、欣赏这个环节。

 

三、玩味

 

师: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第一句话,“青青子衿”课文上说是青青的你的衣领。“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以前学术界有个著名专家潘光旦先生认为,这首诗是写同性恋的,是写一个男子想念另一个男子的。(笑)当然这种观点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但是我更愿意想象是一个女子的想念一个男子的。什么原因呢?在古代,称“子”的有孔子,孟子,现在有陶子,(笑声)陶子是一个唱歌的。不是陶子,是老子。(笑)“子”是对古代男子的美称。不是一般人都能称子的,都是称男的。学术界一般都认为是写女子思念男子。“青青子衿”是说衣领是青的。我今天专门穿了一个青衣服,“青青子衣”不行吗?讨论一下也可以。

生:(纷纷议论)押韵

师:啊押韵,还有没有其他解释的?仔细揣摩其中的奥秘。哪位同学来说说?

16:我想以前可能没有这个衣字。

师:可能有的,

生(女)17:可能是衣领最吸引那个女孩子吧。

师:你说得太好了!你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吧?

生:(众生大笑)

师:她对那个男孩子的衣领……可能那个男孩子的衣领不是很脏,很脏她也不会被吸引住。(笑)肯定是那个衣领很有特点很有个性,把她吸引住了,她就记住了。你们看过曹禺的《雷雨》吗?

生:(小声说)看过。

师:他的那个情人鲁侍萍走了以后,周朴园的情人走了以后,周朴园老记得……不对,我说错了,是他的那个情人鲁侍萍还老记得他的衣服上有什么?

18:梅花

师:对对!你说得对!周朴园的一件衣服上绣有一朵梅花,鲁侍萍人虽然离开了周朴园,但是老记得周朴园的一件衣服上有一朵梅花。有时候有一些细节……《安娜卡列尼娜》看过没有?她和丈夫生活了很多年,她以前老没有发现,或者说她没有注意到她丈夫耳朵后面有一个痣。后来她碰到渥伦斯基以后,就开始讨厌她老公了,或者说她以前就讨厌她老公后来碰到了渥伦斯基。然后再回家看到她老公耳朵后面那颗痣,就觉得特别讨厌。(笑声)反过来说,细节都有着情感因素。所以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如果写“青青子衣”,那只是记住一件衣服。可能是初次会面时的那件衣服,她连领子都记得,你看记得多细!这是第一个地方。第二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意思是说?你来翻译一下。

19:即使我没去找你,你也应该寄个音讯给我。

师:你翻译的带点情绪行不?(笑声)

19:她的情人没有写信给她,她就觉得不高兴,有点怨她。

师:没有写信给她,没有发电子邮件了。(众生笑)

19:没有给她音讯了。

师:我是说她有点情绪嘛,你把情绪翻译出来。

19:情绪啊?

师:“纵我不往”,从这句话里,潜台词可以看的出来,其实这个女的是经常主动去的,就是今天忙了,要加班。(笑声)即使我不来,说明她经常去的,一天去两遍。“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大家看这一句,看注解第四,课文注解上,说它是设问的(程按:香港课文注为设问。应该是反问。),我的意思是说,把这个句子改成陈述句,味道又不同。哪位同学把它翻译成陈述句。

20:我不去找你,你就不给我音讯?

师:即使我不去找你,你可以主动点来找我嘛!是不是啊?这就是一种陈述句。如果用陈述句来写意思也差不多,但味道不同。什么味道呢?

21:即使我不去找你,你也应该来找我啊!

师:那和原文有什么不同?看看有什么细微的差别,学习语文就是要把细微的差别分辨出来。

22:设问更能表达自己的感情。

师:更能表达自己什么感情?

22:愤怒的感情。

师:愤怒?愤怒?(生笑)也不算完全不对。不过如果一个女孩子,见她男朋友只是愤怒,那我要是她男朋友,下次就不见她了。(众生笑)可以有点情绪,但完全是愤怒好像重了一点。那应该用什么词语表达她的情绪?原文为什么好,表达的是什么情绪?

22:有点怨。

师:有点怨,有点恨,当然还有点爱。(众生笑)说得很好。刚才说的《子衿》,中国有句话叫爱屋及乌,由于喜欢他的人,喜欢他的屋子,连带着爱他屋上的乌鸦。这个人的领子有什么好怀念的呢?要是领带还差不多。其实还是对人的思念,我们刚才说了那么多,要仔细地揣摩,品味里面细微的情调。这是这个问题。我们再看一下,有一个代词——“子”,指的是第几人称?

23:第二人称。

师:第二人称,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你”。但是它和“你”表达的意思不完全相同。“子”在古代还特指有学问的人,是男人的美称,如“夫子”、 “孔子”、“诸子百家”等等。课文中这个“子”字是第二人称。“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里还有个第一人称,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交替使用。我在这里要提醒大家思考一个问题,我们把这个第二人称改成第三人称——“他”,古文第三人称经常用什么词?

24:其……

师:“其”是常见的,还有“之”啊,“彼”啊,彼此的“彼”。假如改成第三人称,我们改成“其”字来读一遍。“青青其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其宁不嗣音?”都改成“其”字,读一下好不好?读前两段。预备读!

生:“青青其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其宁不嗣音?

青青其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其宁不来?”

师:这个也不是绝对不可以是吧?但是不好,是不是?为什么不好?哪位来说一下?思考一下,可以交流。

生:(讨论)

师:哪位同学?哪位同学谈谈自己的感受?找女同学!

25:用“子”表达感情上比较直接。

师:说的很好,表达感情直接。那个男的实际上并没有来,但她把他当作来到她面前一样的,是吧?如果改用第三人称呢?

25:就没有那么直接。

师:心理距离就没有那么近了。说他……我们平时骂人的时候,用“你”还是用“他”,表达的感情不一样的。我们小时候,偷懒,不做事,大人骂我们的时候说“他这个狗东西”,骂得较轻。有时大人很愤怒,尽管我们不在他面前,大人也愤怒地骂“你这个狗东西!”两种骂法不一样,但是要表达很强烈的感情的时候,就说:“你这个狗东西,还不回来!”有时大人在家里自言自语地骂,就好像把你当作是在她面前一样的。如果用第三人称骂,就没有这个情绪了,就淡一点。课文中这个代词“子”,如果换成第三人称,味道就不同了,表达的情感没有第二人称这么强烈。你看,我们两千多年前的古人,我们的祖先就在这么精密地使用我们的汉语。

我们再思考一个问题。我认为这个女的不知羞耻,你怎么看?(生笑)男同学先说。

26:我觉得她不是不知羞耻,而是太爱这个男生了。一日不见就牵肠挂肚的,就这样子哪。

师:说的很好,小伙子很聪明。女同学,女同学说说看。

生(女)27:我觉得她是不知羞耻的。因为如果那个男子这么久都不给她音讯,应该知道这个男子已经不爱她。那么这个女子应该放弃他,再找另外一个。(众生大笑)

师: 好啊好啊,这是现代女子的观念!这个观念很好,但是可能现代了一点点!(众生笑)不过,《诗经》的时候,在爱情方面,人们是很开放的。中国,特别是以汉族为代表的中华民族,早期是比较浪漫的,我们看《诗经》中也有很多是大胆写爱情的。“国风”中就有很多。也有像刚才这位女生说的:你不来,你不来拉倒!(众生笑)东方不亮西方亮,西方不亮北方亮,北方不亮南方亮。(众生笑)天涯何处无芳草?缺了你,就没人啊?是不是?有这样的诗的,《诗经》里有好多首。这位女主人公,像刚才这位女生这样理解行不行?她是一种什么样的形象,在这首诗里头?

师:我想评价女性要男性来评价比较好——哪位讲?

28:她对那个男子很专情,虽然他不来找自己,但压制不住自己的思念之情,就写了这首诗,也应该有点,就像老师说的泼辣。因为她说“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就是说我不去找你,你就不来找我吗?

师:我不去找你是假的嘛,我故意不去,要摆摆架子的嘛,你怎么不来呢?你傻不拉几的,怎么不来呢?(生笑)她是泼辣而深情的。你喜欢这样的女孩子吗?

28:喜欢。

师:祝贺你上了大学以后再去找一个这样的女朋友,好不好?现在不能哦。这个女主人公是泼辣而深情的形象,开了中国文学史中这种形象的先河,后面好多小说里面,包括《红楼梦》里面,都能看到《诗经》里这个女子的影子。你说《红楼梦》里,哪个女子像?

29:林黛玉。

师:林黛玉像吗?林黛玉像吗?

30:薛宝钗。

师:薛宝钗?没看过《红楼梦》嘛!还是要看看啊!

31:她经常开贾宝玉的玩笑。

师:谁?

31:林黛玉啊,她经常开贾宝玉的玩笑,说他和其他女孩子一起。

师:林黛玉私下开贾宝玉的玩笑,因为他们感情很好。我举个他们感情好的例子:贾宝玉不喜欢读书,一读书就打瞌睡,考试不及格,所以他爸爸就打他屁股,把屁股都打得很厉害打烂了。当时有好多人去看他,有两个典型。一个是薛宝钗,一个是林黛玉。薛宝钗是从大门进去的,进去后说了什么话?看过的记不记得?

31:她拿着药跟那些人说,我是来送药的。

师:你是说林黛玉还是薛宝钗?

31:薛宝钗。

师:薛宝钗见到贾宝玉,她说了什么?

31:她说:“谁叫你不读书?……”

师:对,谁叫你不读书?考试不及格,考不到中一,是不是?(笑)更考不到大学,是不是?他就是这样一个例子,说你要好好学习啊,天天向上啊,(笑声)考上港大啊,多拿钱啊。就是这个意思,是不是?但是林黛玉去了怎么说?

31:她好像也劝了一下,但是并没有让他好好读书。让他注意一下那些方面……

师:注意一下什么方面?

31:就是不要惹他爸爸生气。

师:林黛玉是后门进去的,别人从正门进,她寄人篱下,从后门进。其实,贾宝玉挨打的时候,林黛玉在那里心疼得哭了。为什么?为什么那就不说了。(笑声)林黛玉来的时候,两个眼睛还是怎么样?

32:肿的。

师:对,肿的。这个小伙子记得很清楚啊。肿得像核桃一样,说明她哭的时间比较长,很心疼,板子打在贾宝玉的屁股上,疼在林黛玉的心上,她还不敢说,不敢让别人看到。所以她见了贾宝玉以后只说了一句话,说了什么话?很经典的。

33:不记得。

师:不记得了,我记得。她说:“你可都改了吧!”这里面啊,很深情的。有的专家学者,为这六个字,写了好几万字,(哄堂)来分析林黛玉复杂的心理状态。“你可都改了吧!”林黛玉好像不太像《子衿》中这个人,没有这么泼辣,《红楼梦》里面有个女性有这个性格,薛宝钗老谋深算……

33:晴雯

师:对了,晴雯有点像,很深情,但是又很泼辣。这个文学史,这个人物形象都不是凭空的。为什么说要读书,要读以前的经典作品,就是可以从中得到一种有形无形的借鉴。所以现在很多文学作品的形象都能在古代作品中看到影子,而《诗经》是我们现实主义的源头,里边的人物形象影响了后面的文学作品。

 

下面还有个问题,这首诗有三段,我们从结构上看一下,这三段能不能把顺序颠倒一下,为什么?

生:(讨论)

师:这是结构问题。我找一位,来,这位女同学。

34:我觉得不行,因为这三段的关系是一种层层递进的关系,比如说吧,第一段“青青子衿”第二段“青青子佩”。“衿”是领子,看了看那个领子。“佩”是那个男的随身戴着的东西。所以说就有种递进的关系,然后看后面,“子宁不嗣音?”还有“子宁不来?”,前一个就是传递一种讯息,后面一种就是说要去找她。所以说就是递进的关系。

师:你普通话说的很好!说的很好!是不能够换的,第一句话,我不一定赞同,说领子和那个佩,佩玉那个佩戴是递进关系,不是很好说。但是其中的情感是这样的,不仅记得青青的领子,而且记得青青的佩带。第一段说,即使我不到你那里去,你怎么不给我带个口讯来之类的?带个口讯来让我放心嘛。这里有一个字要注意:第一段是“悠悠我心”,第二段是“悠悠我思”,一“心”一“思”,有何细微区别?一个是具体的“心”,一个是抽象的“思”,那意味着,思念的人不仅牵动了她的肉体,更是牵动了她的灵魂。后面就是她的情感压抑不住,即使我不去,你怎么不来看看我啊?前面只要带口讯,后面带口讯还不行,要来看看我。这当然要求更强烈,这个情感是在递进的。这个递进关系刚才那个女同学说的很好的。所以,在结构上,我们说这个优美的汉语,也体现在结构的精确。文章的安排,顺序不是随意安排的。它的前后三段的逻辑关系可以有多种,但是从这首诗来看它是递进关系。那么有没有同学来说说,那第三段和前面两段的关系呢?我们怎么样解释它?

35:(思考)我觉得第三段和第二段可以调换,因为她从现在我在城门前来来回回等他,联想到以前衣襟啊,玉佩的事情。由现在的感觉写到以前的回忆。再加上为什么他不来找我不给我音讯?

师:你这个意思,备课的时候我没有想到。但我觉得你说得有道理,就是把“佻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放在前面去,也是可以的。先写她在那里徘徊,那个城阙是在城的边缘,古人在思念亲人的时候往往站在高处,那个地方比较高,看得比较远。她在那里徘徊的时候,开始就写“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也是可以的。但是这首诗把这个内容放在后面第三段去,有它的道理,这个道理是什么?前面两节是逐层深入的,一步一步更强烈,我们没有读到第三段的时候,假如我们是第一次读这首诗,我们读第一段和第二段的时候,我们会有一种错觉,这一对痴情的男女他们分开已经很久很久了。但是我们读到第三段的时候怎么样呢?

36:一日不见。

师:就分开一天哪。(生笑)那说明什么问题啊?说明他们的感情非常的深厚,比天高……

(齐):比海深!

师:比维多利亚港还深!(生笑)所以放在后面也有道理。它在审美心理学上,形成一个落差,它把我们的胃口吊得很高,假如我们第一次读,它开始说,即使我不去看你,你怎么就不能带一个口讯呢?第二段说,即使我不到你那里去,你怎么就不能来看看我?我们已经有一个很强烈的期待,看他们已经分开很久,结果只有一天,是思念之情把分别的时间拉得很长很长,“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37:如三月兮

师:如三月兮,对。《诗经》后面其他的诗里面有“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看,这样读诗,这样品味就有意思。

 

四、改写

 

师:刚才我们看了那个女性的性格之美。我们花了很长时间品味这首诗的优美。最后一个环节,我们做一点点练习。先不要动笔,现在不要动笔。等一下才要动笔,现在不要。你们学过《蒹葭》没有?学过没有?没有啊?但是你好像还背的出,你来背。

38: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师:你在那里看过的?

38:以前课本学过。

师:以前课本学过是吧?“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琼瑶写过一首歌,你们看过没有?琼瑶是台湾的作家。写过一个电影,后来拍成电视剧了。谁知道?

39:是《还珠格格》吗?

师:不是《还珠格格》。(生笑)《在水一方》啊!有没有同学知道那首歌?哪位女同学给我们唱几句?

39:我想是不是《情深深雨濛濛》?

师:我也不清楚是哪里的,是《在水一方》吧。有没有同学知道?

40:老师唱一下。

师:你们鼓鼓掌,我就来哼两句。(生笑)

生:(热烈鼓掌)

师:琼瑶是用现代汉语改编的,她没有直接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但她用了那个意境。她是这样写的:“绿草苍苍白雾茫茫 有位佳人 在水一方。”我唱几句,其他的不会。我来唱两句,酝酿一下情绪。(生笑)(师唱)

生:(热烈鼓掌)

师:我要把琼瑶写的歌词引进来,意思是说,《诗经》是用古代汉语写的,琼瑶借用了那个意境,然后用我们现代语言来改写,反映我们现代生活的。这首诗,我没有让大家翻译的,那么最后一个环节,我们把这首诗改编成一首歌词,我们看那个同学改的有味道,我们带到深圳去。现在就在这个纸上写,把它写成一首歌词,标题你也可以改。

生:(纷纷动笔写,兴趣很高)

师:那位同学念一念?

40:(一女生主动吟唱)(同学鼓掌)

师:挺好。刚才那个同学用的是《水调歌头》的调子。有没有同学按照自己的调子哼几句,把那个意境哼出来。像民歌一样哼一下。就把第一段哼一下,你看这个班了不起。

41:我不能控制我自己,想起你那青色的衣领,牵动着我的心,却无能为力……(鼓掌)

师:深情地,你把那个衣领牵动我的心唱得很深情,把我的心也唱动了!(大笑)我叫几个同学念一下,我看你第一段写得很好!

42:我把那前面两句改为“你那青色的衣领不断扰乱我的心!”

师:你看你写的多优美!“你那青色的衣领不断扰乱我的心!”天哪,(哄堂)一个衣领就能扰乱我的心,那我们可以想象一件衣服呢?是不是啊?哪位同学再念一下呢?你们写得很好的,今天课堂上时间不够。有没有同学还想念,一句两句都可以的,这个要加进自己的创造,你要把自己想像成那个深情的少女。再找个女同学念一下。你怎么写的?

43:你那熟悉的衣领,总在我的心中徘徊。

师:她写得有点诗味,她把“徘徊”用到衣领上去了,有点像我们昨天讲的“陌生化”的手段。写的是衣领在徘徊,其实是她人在徘徊,心在徘徊。写得很好!“你那熟悉的衣领,总在我的心中徘徊。”很好的,有点诗的意思了。从语法上讲好像有点不通,但诗里面经常有这样的句子,还有歌词里面。开始我对流行歌不是很熟悉,我很少听,我小孩在家里唱“因为爱所以爱”,(生大笑)我说怎么这个句子怪怪的?是个病句啊!时间一长,我觉得是个很好的句子,“因为爱所以爱”,没什么道理,“因为爱所以爱”,再加其他的词都是多余的。(生大笑)再加几个词进去,多余的了。

最后,我想给大家留个邮箱地址,课后写好了欢迎发给我看看。另外,我办了个网站,网络实名叫语文味,网址是www.yuwenwei.net,我把网址写在这里,同学们记一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上去浏览浏览。下课!(全场热烈掌声)

 

 
附录一:(报道)程少堂"维港"吹清风 语文味"香江"酿甘醇

 


程教授和香港学生在一起

 

["语文味"网站特别报道] 为了进一步加强深港两地语文教学的交流和研讨,应香港教育研究交流中心和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邀请,深圳市教研室中学语文教研员程少堂副教授于20051125日——26日在香港三所学校讲学。这次讲学获得巨大的成功。可谓是:程少堂"维港"吹清风,语文味"香江"酿甘醇。

1125日程老师在旺角劳工子弟学校、小西湾福建中学,分别向学生讲授了香港中学语文教师普遍感到难以处理、学生则觉得“让人摸不着头脑”的香港教材中的现代诗《听陈蕾士的琴箏》(全诗主要用通感手法写古筝演奏过程,作者为香港诗人。)程老师讲课的题目为:《陌生化:艺术的“头脑”——以《听陈蕾士的琴箏》为例谈诗歌鉴赏》。在同一天面对全新的陌生的学生上两节同样的课,这本身就是一个挑战,更何况这篇课文又是香港语文老师和学生都讨厌的难啃“骨头”(因此香港老师才临时要求程老师不讲《再别康桥》,而改讲此课。),但程老师凭借自己深厚的功底和对教学艺术的热爱,以俄国形式主义美学理论为指导,用“熟悉的内容陌生化”、“熟悉的形式(本课中主要讲句式)陌生化”为两根红线贯穿全课,揭示出这首诗深刻的文化内涵和隽永的艺术魅力,进而引领香港学生从一首诗探索艺术的规律,摸索艺术的"头脑"。程老师把一首香港老师和学生都不喜欢的诗讲得既别开生面,又深刻启人,给香港师生送来了一股弥漫“语文味”的清风,特别是其新颖和极富创意的解读教材的角度和处理教材的方式,让香港语文教师大开眼界,惊叹不已。(连程老师自己也对自己在临时改讲的情况下却能有如此创意感到少有的快意和自豪。)

 1126日上午,程老师来到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会场,借办学达60年之久的传统爱国学校——香岛中学的学生,给全港语文教师代表讲授《诗经 子衿》——《用优美的汉语描绘优美的人性——〈诗经子矜〉欣赏》一课。上课伊始,程老师让学生以“风”为中心词组词,新颖地导入课文,把学生巧妙地带入到中国诗歌的鼻祖——诗经的意象中去。在完全陌生的师生的和谐、默契中,程老师施展自己一贯的幽默和博学的魅力,带领学生和听课老师一起朗读、品味、欣赏、创造。课堂的高潮是程老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创造性地给这首诗谱曲。香岛中学的学生充分展示了自己在中国语文方面的素养,有的借来《水调歌头》的曲子现场吟唱起来,有的结合流行的爱情曲吟唱,有的对诗歌中的句子进行创造加工,博得了满堂喝彩。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和谐互动,思维灵动。从字词的研究到篇章结构的赏析,再到优美语言表现优美人性的品味和把玩,使整个课堂弥漫着一股浓郁的语文味道。下课后,学生情不自禁地围绕着程老师进行进一步的交谈,一致认为这是一堂终生难忘的课。临别时,学生对程老师依依不舍,纷纷合影留念。程老师也由衷地赞赏香岛中学的学生丰厚的语文素养和开阔的视野。

课后,程老师还以这两天讲授的课文内容为例,进行专题学术报告《中国语文要教学出中国味道》。在报告中着重研讨了如何处理教材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酿造甘美的语文味。精彩的报告使听课的专家和同行如沐春风。报告完后,程老师还就香港老师所提出的“如何进行语言的品味”、“如何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

参加此次研讨会的香港语文老师的人数创造了一个新的记录。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的负责人、香港教育研究交流中心总干事詹先生对程老师的课和报告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此次活动非常成功,为香港语文老师吹来了一股清风。会后,程老师对香港香岛中学学生高水准的语文素养还在赞不绝口,由衷地认为此行收获很大,真正达到了研讨和交流的目的。并寄希望下次进一步扩大深港两地的语文教学研讨和交流。

(编者说明:本文作者为2003年深圳市高中语文教学比赛第一名获得者,2004年始被公派到香港支援香港语文教学,现驻香港著名中学香岛中学,对该校的语文教学进行研究与指导。)



香港教育工作者协会主席给程教授颁发讲学纪念品

 

 

附录二:(报道)品尝“语文味”,酿造“语文味”

 

程少堂老师《诗经 子衿》课堂教学艺术研讨会在香岛中学举行

 

 [语文味网站特别报道]2005年1129下午,香港香岛中学中文科组全体老师在科组长字老师和赴港交流的钱冰山老师的共同主持下,召开程少堂老师教学艺术研讨会,品尝“语文味”,酿造“语文味”。

          这次研讨会的宗旨是进一步学习程少堂老师所讲授的《诗经 子衿》的教学艺术,结合自身的实际,进一步改革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研讨会气氛热烈,发言踊跃。

     科组长字老师首先说:如何把诗歌中的情感变得具体可知,把汉语的语言之美很自然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充满兴趣,让课堂充满情趣,是值得老师们学习的。另外在处理知识点和把握教学的切入点等方面都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科组教学中坚王老师说:文学作品的教学如何让学生进入意境,程老师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整堂课可以说是细水长流。教学内容既实在,教学形式又给学生心灵的震撼。

年轻的赵老师说:整堂课的教学知识点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而是由老师引导学生归纳出来的。放手让学生去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值得借鉴的是程老师在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后,如何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再次的引申和归纳,在这方面给了很多的启示。

陈老师说: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马老师说:老师的教学艺术不单纯是博学和幽默。更值得借鉴的是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老师的眼神一直在关注学生,用眼神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捕捉学生的信息,达到师生间的和谐互动。

其他老师对程老师这堂课的诸多环节都进行了高度的评价。认为这是一个难以达到的标高。但通过再次学习,明确了今后的发展方向,领悟到了“语文味”的基本理念。品尝了“语文味”,可以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酿造自己的“语文味”。

 

 


程老师和香港同行合影



最后更新[2008-4-4]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