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文化》教案
深圳市梅林中学 王 兴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
1、 初步了解北京民居的特点与城市文化的形成。
2、 整体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培养学生概括要点的能力。
3、 品味质朴清新幽默风趣的语言。
二、 过程与方法
1、研读为主,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讨论问题,理解课文。
2、辅以拓展活动,让学生通过网络查询了解各民族民居和文化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世界观
本文写了北京的胡同文化,揭示了北京市民的心理特征,要引导学生分析这种文化和精神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历史辩正的评价,并让学生体会作者流露在字里行间的细腻感情。
四、教学重难点:
1、 对北京胡同文化内涵的品读
2、 概括要点的方法
五、教学设想:
实施探究性教学;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六、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3分钟)
(打开网络通过Google网站搜寻北京四合院和胡同的图片显示给学生)
这是北京的四合院,请概括出它的特点来。
明确两点:方正、封闭。
(把胡同的图片显示给学生)
这是什么?广东话怎么说?请概括出它的特点来。
明确:狭长、深邃、幽静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北京的胡同蕴育了独具特色的北京人和北京的胡同文化。今天,我们就穿越北京的胡同,领略汪曾祺先生笔下的独具情味的“胡同文化”吧!
二、 作者介绍:
(首先让学生自己打开网络搜索了解课文的作者汪曾祺先生,让学生散读并交流。)
江苏高邮人。我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他的小说《受戒》和《大淖记事》都曾获奖,一些作品还被翻译到国外。汪曾祺平中显奇,淡中有味的作品,备受众多读者的真心喜爱,并在海外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通过主控台,关闭学生电脑屏幕。
三、 整体阅读:
(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快速浏览一遍课文,请找出作者为胡同和胡同文化作了一个怎样的预言?用笔把它划下来。
明确:“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
我在网上看到这样的消息:大意是北京将改造和保护现有胡同和四合院。(显示教室大屏幕)
四、 探究思考:
那么将“新四合院”与预言对照,你认为在新的形势下,汪曾祺先生的预言还会实现 吗?也就是说胡同和胡同文化最终必然消失吗?
给大家三分钟时间讨论一下,只要你说出你的观点就行了。
(请学生谈谈他们的见解,写在小纸上,并将学生的观点投影在屏幕上。 )
讨论5分钟,找出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要求:1、紧扣课文;2、联系实际。主要是紧扣课文,并要言之成理。
(自由发言)
教师:事实上,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从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特点入手。从刚开始上课时给大家看的四合院和胡同的图片中,他们有怎样的特点?方方正正、封闭。具有这样特点的建筑中的文化自然具有封闭、易于满足、冷眼旁观和忍的特点。
(细读课文,找出写胡同文化特点的句子,和你自己喜欢的句子,读几遍)
自由朗读第6小节,体会封闭的胡同文化的特点,并从第7小节中体会平常日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精读课文,品位语言)
找一个北京学生朗读第8小节中“有窝头……嘿”,并指导读好“那还有什么说的”和一个“嘿”字。略提一下第9小节。
指导读好10—12小节中的人物语言,并从中体会北京人善于忍耐的性格。“我当了一辈子的顺民”重读“一辈子”;《八月骄阳》的对话中在“卖”字后面加个“啊”,并在引号出略拖一些。
从你们归纳出的胡同文化的内涵可以看出,这样一种相对落后守旧的文化在新的形势下必然会被一种更为开放的更为现代化的胡同文化所代替。而胡同也在衰败没落,即使有的被保存下来,有的被新的胡同和四合院所代替,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它不再承载昔日胡同文化的内涵了,因此也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胡同了。因此,汪曾祺先生的预言无疑是正确的。
五、 探究品味:
面对这种境遇,作者在文中对胡同文化流露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大家一起把文章的14小节一起读一遍)
(学生自由讨论点面结合代表发言,有必要就出示课件界定,学生回答好就以学生看法为主)
明确:
作者的感情相当复杂,有对胡同往日辉煌的怀念,有对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伤感(并在原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有对胡同文化将归入虾蟆陵、乌衣巷之列的怅惘低徊……总之,万种复杂的感情归于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再见吧,胡同。”
同学们,怀念,伤感,无奈,这就够了吗?
应该还有“批判”(板书),很多词眼都能看出来,比如封闭、易于满足、冷眼旁观,忍,这些词都包含着作者的批判的意思。作者看待一个事物没有全盘否定,也没有全盘肯定,作者在胡同生活了那么久,肯定对北京的胡同有着深厚的感情,但在商品经济的大潮的席卷中也充分了体现了作者理性批判的精神。
六、 小结:(利用网络,拓展阅读)
这节课,我们只是以点带面地粗略地学习了一下这篇文化散文,只要我们认真去读,去品味,还有很多值得挖掘的东西。特别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有56个兄弟,分散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都会有不同的民居,都会产生不同的文化,比如客家人的围龙屋、云南的三房一照壁四室五天井,特别是我们深圳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下节课,我们就充分利用网络找出自己民族或自己家乡民居的文字和图片资料,了解自己家乡的文化特点,并结合深圳这样的移民城市和国际大都市的城市文化的特点,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题目字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