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胡俐芬(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18715281)
将应试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美育是不可缺少的一环。《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也要求在语文教育中应有鲜明的良好的美育效果。语文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早已由对“双基”的重视提高而为对发展智力和培养健康高尚审美观的重视。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启迪学生审美思维,培养其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呢?
笔者认为把教学当作艺术进行审美性创作,把审美感知、情感、理解渗透进教学过程,创造教学美是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一 、语文课本——美育得天独厚的优势。
现行的语文课本中,文质兼美的课文比比皆是,其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美育内容。
如当我们随作者一起放舟《长江三峡》时,似乎“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那激流澎湃的三峡,那万千气象中优美动人的传说,不仅让我们领略大自然的旖旎风光的意境美,更感受到母亲河流长江美育了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雄奇和伟大。
读《风景谈》,我们难忘作者在那“高原归耕”一节绘制的“蓝的天”“黑的山”、“银色的月光”、“缭绕的歌声”、“牵牛掮犁”交织着大自然美与人物情操作美的图画,令我们为作者讴歌的民族精神美而热血奔涌。
再听《荷塘月色》那“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随那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我们被带进诗一般的音乐仙境,那流水一般的月光,笼着轻纱般的青雾,高高低低的树,树梢上隐隐约约的山,旋律是那样清新、和谐,在这迷人的月色中,作者用心尽情吟唱一支委婉、深沉而又悠扬动听的小夜曲,读者便从这优美动人的语言美、音乐美的旋律中深切感受到一个出污泥而不染,极力追求理想世界的正直知识分子的心灵美。
可见,语文课本是一本多么得天独厚的美育教材。
教师只有通过审美,以自己的眼光认识和发掘教材的美,契合融进自己的情感,对教材的美产生发自内心的喜悦和热爱之情,才能启发学生探求这些作品所蕴含的意境、情趣。有意识地从启迪学生审美意识入手,引导学生发挥想像,把文字符号转换成色彩绚丽的图像,在大脑的荧光屏上显映出来。再通过体验、意会、移情才能达到“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的效果。这样即可使学生在学到语文知识的同时,也得到美的享受,进而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阅读赏析和写作能力。
所以说,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课本对学生进行美育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的。
二、启发、体验——潜移默化中接受美的熏陶。
语文美育主要包括正确的审美观点、客观的审美标准、高尚的审美理想、健康的审美趣味。
怎样使我们的教学走向美学,使其成为洋溢着美的天地,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自然而然地接受美育呢?
(一)、反复诵读,潜移默化中感受美。
优美动人的诗文应反复朗读,于诵读中感染熏陶,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心灵所起的塑造作用,要比说教大的多。
因此要通过课文内容、课外阅读、格言警句的反复诵读、默想回味来进行美的熏陶感染。应打消学生对审美认识的神秘感和畏难情绪,明确审美的方法,而诵读则是其中简单有效的一条途径。
当我们高声吟诵《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那大海翻腾、波涛汹涌、浩浩荡荡、横无际涯的一幕如现眼前……这时你感觉的不仅是对沧海的礼赞,也是诗人咤叱风云、吞吐宇宙的博大胸杯。它给予鉴赏者的是大海的雄浑之美,也是一个人在有限的生命创造出无限意义的力量之美。
当我们引吭高歌《水调歌头.游泳》“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时,我们不仅会为那大桥如垂天之翼的鲲鹏横临江心,烟波浩渺,雄浑的意境而惊叹,更会于宏伟壮观的社会主义建设蓝图中感受到一种高昂的鼓舞人前进的精神美。
当我们读到《最后一课》:“教堂的钟声,敲了十二下……韩麦尔先生的脸色惨白,他的声音哽住了——‘我,我……’转身在黑板上用尽全身力量写下了‘法兰西万岁’!”每个人都会为那徊肠荡气悲壮的爱国主义精神而震撼,那一种崇高的精神美便会在同学们幼小的心灵中深深地植下了爱国主义的种子。
通过朗读,启发学生把握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意会到作者的所见所感,体验作品所传递的美感,并明白美所具有的时代性、共同性的道理。朗读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二)、含英咀华,在对课文的多维鉴赏中体验美。
语文美育,是通过一篇篇语文教材的课堂教学来实施的,语言文字成为学生直接感知的物质材料。
因此,要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眼看、耳听、口说、心思),反复对课文进行理解,还可用实物直观教学、电化教学等手段让学生尽快感知材料,获得美感。
例如学《长江三峡》,随着峰回壁转,在投影仪上展示衢塘峡的雄奇、巫峡的秀丽、西陵峡的凶险,再配之以跌宕起伏、旋律优美的音乐放声吟诵。这样,同学们便于目、耳、心的感知中获得极大的美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更会油然而生。
讲《废墟的召唤》,可利用与作品紧密相扣的画与背景音乐营造一份古诗词的意境,运用“通感”的手法调动学生各种感觉来体会作品中苍凉、空旷的沧桑氛围,让学生在感受色彩、音乐艺术美的同时,进行一场潜移默化而又深切动人的爱国主义教育,在审美冲动中获得思想力量。
(三)、真情倾注,在心灵震颤共鸣中进行美的升华。
常言道:“山水无情人有情。”中学生感情胜于理智,他们的心灵接受美和艺术感染的渴望,远远地超出接受一个理念的说教。感情在他们的审美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因此,老师要用发自肺腑的语言传递炽热的情感,让学生的胸中泛起涟漪起波涛,引起感情共鸣,寓情感陶治于课文具体形象中,进行美的渗透。而精心设计、饱蘸真情的导语,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笔者讲《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课时,首先用一段深情的导语,激起同学们对总理的爱戴之情,当读到“你的人民世世代代想念你”时,学生已泣不成声,师生沉浸在炽热的情感中,一种崇高的美感在共鸣中升华。诗人用心血和热泪凝成的文字在同学们面前树起一座追求共产主义审美理想并为之献身的光荣丰碑,成为他们人生的鲜红路标。
讲《废墟的召唤》这样开头:“在英法联军的两把冲天的巨火中,曾经风情万千的圆明园在屈辱地呜咽,昔日的‘万圆之圆’转眼变成为满目疮痍的破败的废墟,昨日的繁华如梦到如今都成为烟云……从此祖国母亲的身上又多了两道刻骨耻辱的烙印……”这样的导语一下子调动了同学们爱国之情,很快又激发起对曾经蒙受耻辱,历尽沧桑祖国的历史使命感与责任心。
正确运用语言的真切、语调的抑扬、适当的态势语来加强感情的渲染。老师充分利用教材固有的思想性,艺术性,用炽热的感情伴和着知识自然而然地与学生的感情交融在一起,在美育中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理想的陶冶,使美得到进一步升华。
三、走出教材,在广阔的社会活动中进行美育。
(一)树立鲜明的“大语文观”。
社会之大,无处不有语文。语文美育无处不在。
对我们而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懂得用独特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对生活美好的事物倾注感情,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并用美的语言表达出来。
“登山则情满青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培养识别形式美的眼睛和辨别音乐美的耳朵,把课堂内外的学习都当作审美训练,“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使其天然的“爱美之心”,“天赋的美感”提高到由学习、修养而形成的审美意识水平。
(二)鼓励多看课外书。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用优秀的文学作品占领学生课外阵地,为练笔作文打下基础。
(三)营造良好的审美环境。
校广播站天天播名曲、隽永的诗文;办各种文化、生活、读书专栏;搞好课堂文化建设;开读书报告会;时事综评;观画展;看电影等调动一切手段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象呼吸空气一样自然地接受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健康高尚的审美观便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
实践证明,通过启迪审美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贯穿整个中学语文教学。只有把教学当作艺术,进行审美性创造,使人享受到美的熏陶的教学艺术,才能使学生学得更生动、更活泼。
(本文获全国语文四项全能大赛论文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