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泳工夫兴味长
——课堂教学“语文味儿”探微
翠园中学 鲁力
当你走进教室坐下来听一堂语文课时,那别开生面的导入,那训练有素的朗读,那机智巧妙的设疑,那循循善诱的点拨,那乐乐融融的民主教学氛气氛,那匠心别具的板书设计,那恰到好处的多媒体应用,那水到渠成的内容总结以及教师所展现出来的自身素质,诸如独辟蹊径的教材处理方法,富于感染力的教学用语艺术,游刃有余的课堂驾驶能力等等,都会使你沉浸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而有如坐春风之感,啧啧赞叹之中,你会细细咀嚼,觉得这里面似乎有一种味儿——一种如饮甘醇,久而弥笃的味儿;一种萦绕心头而又妙不可言的味儿。其实,这就是“语文味儿”。
作为一种成熟的课题专用术语,“语文味儿”最先出自于程少堂先生的《语文要教出“语文味儿” 》一文。(《语文教学通讯》2001年第17期)掩卷沉思,揣摩斟酌,“语文味儿”不是一个干瘪的名词,而是一个由若干个各自具有“语文味儿”的教学元素构成的,具有丰富内涵的集合概念。因此,它是一门学问,是语文教学艺术的高度结晶。“语文味儿”的提出,既是对先前语文教学艺术的提炼,更是对今后语文教学艺术的探索。
语文课究竟怎样才能教出“语文味儿”?这里,笔者想就“语文味儿”这个话题,,谈谈自己的思考,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在教材处理中,处理出“语文味儿”。
教师、学生、教材是构成课堂教学过程的主要素。一个教学过程要取得最佳效果,除学习的主体学生努力配合外,教师的主导作用是非常关键的,而这种主导作用,又主要体现在对教材的处理。处理得当了,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活泼,“语文味儿”就出来了。
所谓教材处理,包括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的选用等等,一句话就是对一篇课文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
1、抓住特色,提挈全篇。
一篇文章的写作特色,应当是作者为了突出主旨所采用的有效手段,抓住这个特色来提挈全文的教学,会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比如,《前赤壁赋》,本文只要抓住“乐(写景)→悲(抒情)→乐(议论)”这一行文思路及表达方式,全篇的内容就带动起来了。又如,《世间最美的坟墓》,若将焦点瞄准在“最美”二字上,抓住文中的三美:朴素(景)美、人格(人)美、崇高(情)美,那么整个课堂教学就会“活”起来。
2、选准切口,理解思路。
叶老曾经说过:“能够引导学生把一篇文章的思路摸清楚,就是最好的语文老师。”“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选好切口,是教学中直奔主题,克服“少慢差费”的最佳途径。万事开头难,切口选准了,整个文章的思路和教学思路就基本理清了。恰当的切口,可以是课文中的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个段或一个细节。我们在处理教材中,如果能用自己的火眼金睛去发现这些“切口”,将会收到“顺藤摸瓜”的效果。
比如,有人教《葫芦僧判断葫芦案》,选取文中的民谣作“切口”——假(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薛),珍珠如土金如铁。顺着这条线通过分析“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盘根错节的关系,来展示贾雨村判葫芦案的社会背景和判案结果的必然性。
又如:教《巴尔扎克葬词》,可以抓住“精神统治者”这个关键词来理解作者的思路(先总后分)。即先用“精神统治者”一词来总评巴尔扎克,接着从作品、人格、成就、影响四个方面来分别评述;然后扣住这一总评来谈“生死观”,最后又一语双关地归结到“生前凡是天才的人,死后就不可能不化作灵魂”这一结论上来,暗扣“精神统治者”。
这样的“切口”选入,不言自喻,肯定会带活课堂教学。
由此可见,重视了教材处理这一战略环节,“语文味儿”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二、在设问点拨中点拨出“语文味儿”。
安徽特级教师蔡澄清先生探索总结出了“精采点,巧点拨”的设问点拨方法。它要求教师精心寻找教师——教材——学生三维联系的交合点作为设问点拨的突破口,又称“引爆点”。“引爆点”常常是课文的“关键点”和学生的“兴奋点“。拨动了“引爆点”也就击中了文章的“关键点”,同时也引燃了学生的“兴奋点”,三者互动,相互感染,教者自如,学者轻松,从而促成课堂教学在三方面全力趋于优化。
设问的“精采点”和“巧点拨”全在一个“巧”字,因为文章的机关是巧设的,识破并利用其机巧需要精选巧取,这就要求教师深钻教材,掘巧用巧,巧问巧拨。
文章有的巧在题目,有的巧在开头,有的巧在文中,有的巧在结尾,有的巧在结构,有的巧在手法(如悬念、映衬、象征、比喻等等),一句话,哪里巧哪里就是设问点拨的“引爆点”。如教学《鲁迅诗稿》序一文,其清晰的结构就是设问置疑的引爆点。据此提问:1、本文共三段,拭找出各段评价的重点。(讨论)点拨:诗、书、人。提问2:作者是怎样分别评价“诗”“书”“人”的?(讨论)点拨:诗:犀角烛怪,肝胆照人;书:朴质而不拘挛,洒脱而有法度;人:爱憎分明(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提问3:文章结尾点明了作者什么写作意图?(讨论)点拨:近其人,好其诗,好其书。
至此,一篇课文便由三个引爆点便解决了,岂不是“多快如省”?
教育学家认为:设问置疑是学生思维训练的重要手段之一。这里面有技巧,有艺术,而设问的重要原则必须是:问题间要相互勾联,层层递进,趋向教学目标,产生水到渠成之妙(程少堂先生语)。
巧于设问,巧于点拨,从而营造出一种和谐愉快的教与学的氛围,师生始终都处于一种轻松自如的情绪中,其记忆、思维都得到了最好发挥。这样的设问点拨,能没有“语文味儿”吗?
三、在语言揣摩中揣摩出“语文味儿”
语言是思维和信息的载体,又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语言具有整体性和综合性,一篇文章,一个语段,甚至一句话,都是一个完整的综合体,它既包括思想内容,又包括情感情绪,还包括语言组合规则和语言运用方法等等。洪镇涛先生说过,在“感受——领悟——积累——运用”这一学习语言规律中,感受是前提,领悟是关键……。这里所说的对语言的感受和领悟,在课堂教学中离不开“揣摩”这一桥梁。所谓“揣摩语言”,按照教材中的说法,揣摩语言即在一定语境中对关键词语关键句子的深刻含义、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等进行辨析、品味和理解。
揣摩语言往往同语感训练有相似之处,这里不妨介绍常用的几种:
1、美读感染。即根据文章内在要求,准确安排停顿、重音,调控速度,把握语调,把文章(段、句)朗读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感悟语言的意蕴、情感、韵味,以培养语感。
如读李清照《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白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通过美读揣摩,我们除了感受到词的音韵美和节奏美之外,还感受到女主人公的形象美。一个独居寂寞而饱含相思之苦的李清照便活生生地再现在读者眼前。
2、比较揣摩。即对语言的标点、字词、构词方式等,采用加一加,减一减,调一调、联一联,换一换,改一改的方法,让学生在比较中体味语言的妙处。
这里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不想做名人的丈夫”(选自《深圳晚报》一篇文章的标题)。倘若把它看作是偏正短语,那意思就是说“这个丈夫只想当一个普通人”;倘若把它看作是一个动宾短语,那意思就变成了“这个丈夫不想娶女强人当老婆”。
正是通过这种将构词方式换一换的语言揣摩方法,学生才体会到了语文味儿。
3、语境创设。即根据教学需要,创设特定的言语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参与言语活动;从动态语言中获得语感,体会“语文味儿”。
在教学屠格夫的《门槛》这首散文诗时,笔者有意将诗中的人物形象分为旁白、问话人、答话人、评论人(正反各一)几个角色,让学生用话剧的形式来表演。表演要求——旁白(平静地)问话人(阴冷、使傲地)、答话人(女革命者的形象,坚定地),评论人(反方,一人,嘲笑地;正方,众人,高声赞美地)。
实践证明,学生在这种情境创设的语言揣摩中感受到了诗中女主人的形象,领悟了诗的主旨,欣赏到了诗的“语文味儿”。
其实揣摩语言的方法还有许多,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值得强调的是,语言的揣摩一定离不开语境。张志公先生说:“所谓语境,从比较小的范围来说,就是对语义影响最直接的现实的语言环境……”。语境变了,语言的味道也可能发生变化。
四、在锤炼教学语言中锤炼出语文味儿。
这里所说的“教学语言”是指教师自身在教学中使用的语言及其水平的高低。一堂具有“语文味儿”的语文课,必然浸透着语文老师的教学语言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课堂教学语言是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优美的教学语言可以感染学生,影响学生终身,正如张志公先生所说,教师,他不仅用说话进行工作,而且他的口头语言对他教育过的桃李弟子的一生都会产生影响。
作为语文教师就更应锤炼自己的语言。“教学语言”应该成为一种行话,它除了应该做到准确、精当、生动、形象外,还应做到风趣幽默、富于情感,给人亲切之感。这就是说,语文老师的“教学语言”要字正腔圆,抑扬顿挫;要简洁明快,不拖泥带水;要遣词造句合理,表情达意适宜。
那么,我们如何选用“教学语言”,使其各得其所,各尽其妙呢?
江西许明亮老师在《语文教学的用语艺术》一文中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将教学用语分为:快语、慢语、庄语、谐语、诠语、问语、趣语、婉语、导语、引语等等。这个分法或许对我们语文教师会有所启发。倘若我们都下功夫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用富于“语文味儿”的语言来进行课堂教学,那么,你所表达的情感就会象涓涓细流流入学生的心田。
语文教学重课堂,涵泳工夫兴味长。
一堂课从整体上展示“语文味儿”;同样,课堂中各个环节更可以从局部细节上展示“语文味儿”。
诚如前文所说,“语文味儿”是个集合概念,它是由多个独立而又各自具有“语文味儿”的子元素组成。上面例举的几点就是几个各自具有“语文味儿”的子元素。其它如“板书设计”“导语设计”、“结语设计”“多媒体的使用”等等,如果每个环节都处理得当,“语文味儿”也就会充分地显示出来。同时,这也启示语文同仁,“语文味儿”这片园地,大有开垦空间,它等待着我们去一试身手。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加强个人修养,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研究教学艺术。钱梦龙先生指出:“教学艺术是教师的智慧在教学过程中的内现。而智慧这东西,多少带点空灵,靠点悟性。所以,那些过分实心眼儿的人,那些一头扎进死胡同不肯回头的人,一辈子跟教学艺术无缘。”张定远先生也说:“语文教学的未来,就是要创新。”让我们牢记这些教育名家的教诲,以创新开拓的精神,去探索教学艺术,发掘课堂教学中的语文味儿,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园地春色满园,馨香四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