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课题纵横
文章标题: 《温州程永超来稿:也说“做课”》
出处:岭南闲樵 编辑    作者:程永超   阅读次数:3175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温州程永超来稿:也说“做课”

也说“做课”

浙江省温州二中黄龙校区  325000  程永超  1997cyc@163.com

如今已是知识激增、更新极快的信息时代了。据说各种各样的教育名词术语也正在一轮又一轮的“课改”浪淘下改头换面,譬如以前的“学堂”改称“教室”,“思想”变为“理念”,“模式”叫做“模块”等等。“一朝天子一朝臣”,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嘛!自古如此,无可厚非!可没想到,近日偶翻报刊,竟发现“公开课”(包括一些竞赛课、示范课、评优课等)也不叫“公开课”了,而被冠之为“做课”,甚至连一些著名的特级的教师“上课”也被称为“做课”,据说还得到了“业内”的认可----好一个“做课”!“课”都能“做”得出来?我当然不是“业内人士”,可好歹也是个教书之人,可怎么越想越别扭?我以为,这是对咱教师“上课”最大的曲解、嘲弄和作践!

我总认为,教育是个严肃的事,“上课”是个直接关系到学生发展而绝对容不得半点马虎的大事,用“做”字称谓,不是说我这人脑子不正经,还真让人忍不住胡思乱想,难道这又是新课改下的“创新”?为了证实自己思想的错误,我忙将其输入全球最大的中文网站“百度”以求解惑,不料“百度”一下,用时0.035就蹦出了25,200篇的相关网页,可仔细一看,网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弄得我还是一头雾水。于是我又用最新版的《汉语词典》来查证,遗憾的是词典落伍的竟未收录!不过,却意外地看到了一串如 “做神做鬼(装神弄鬼),做腔(装腔作势),做嘴脸(装模作样),做声分(装腔作势),做意(装假,做意)”…… “做课”,好一个新概念!不会也是?-----罢了,就此打住吧!人家“做课”不容易啊!历经艰辛,反复斟酌,费尽心思,不停打磨,最后臻于“可师可范”,切不可如此“大不敬”地胡乱联系!

其实,我并不是个固守传统的老朽,容不得半点新生事物的“萌芽”。可是,咱们的教育理念也“超”发展了!别说是“做课”,就是“公开课”,在教育发达的西方国家也没这一说。据说,“人家的母语课堂是轻轻松松,简简单单,随随便便,实实在在”,也没见过一大群人在台下围着而某个人在台上汪洋恣肆, “电”“论”“导”“演”,可奇怪的是,人家“教”出来的“6年级的学生就能自己查阅文献,以标准的研究生论文模式撰写,并当众答辩诸如‘你认为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的论文”,就更别提人家出了多少位“诺贝尔”级的大师名家了!

我也不是一个坚决反对“公开课”的偏执狂!或者是看人家台上风光而自己嫉妒得眼红。其实自己也曾在不大不小的场合登台过数次,据说还博得了专家的好评。但退一万步而言,不管是评优、比武、研讨的“公开课”,还是“传经送宝、承前启后”的示范课,概以“做”论之,其本质也大相径庭。窃以为,凡言“公开”者,必定是有价值有意义、可圈可点的,否则就没有“公开”的必要;凡言“示范”者,应该是有特色、有风格、有思想,虽有高下之分却必有可取之处的课。难道这些内在深层的东西都是“做”得出来的?

我听过一些公开课,包括一些新秀的比武课、专家的研讨课、名家的示范课等等。在有限的4540分钟内,一个执教者,几十个受教者,众目睽睽之下,执教者导入之奇、设问之巧、挖掘之深,使得课堂时而鱼翔浅底,时而鹰击长空,时而百川归海,时而鸦雀无声,让观者不仅能看到一个完美的过程,还能看到令人惊叹的结果,简直是“完美的令人遗憾但是,铅华洗尽,一切归于平静之后,人们不仅要问:我们“教”出来的6年级的学生也能写出并当众答辩诸如“你认为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的论文吗?

其实,“上课”就是“上课”。“课”本是师生探索质疑、创造发展的平台,真正的好课哪有什么观赏性?即便能够“观赏”,也仅是观其外在“技术”,皮毛而已,其中教育智慧、教学灵性,人情交往,岂可模仿得来?如果仅是为了博得“精彩”而去准备“精彩”,如果仅是让“精彩”之人成为风光无限的“教学大师”,那又有何意义?于是,当再次听到某某在某处“做课”时,我心里就在想:我们今天缺的到底是“教学大师”还是“教育大师”?其实,放眼看去,各类全国性的评优比武后,一课成名者还少吗?新秀、能手、名师,简直如雨后春笋,冷不丁就会冒出一个、两个、三个……但遗憾的是诸如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教育大师却再也没看见。也难怪,大师是谁想成就成的?大师是集天地钟灵、人文毓秀于一身,百年之中,大浪淘沙,砥砺锤炼而成也就数人而已。

当然,“成大师者难!”是绝不会吓住年轻一辈向往之脚步的。年轻无极限,追梦不可诽啊!但令人遗憾的是,就有一些青年教师,不是去挣脱于“教学大师”技术主义所形成的桎梏,反而是津津乐道地去极尽模仿;而另一些本该是引领教育改革的“先锋”、“精英”们,却正忙着“做课”于全国各地的讲坛。这真让人不禁想问:教育改革,你到底要走向何方?

                            (本文已刊于中文核心期刊《中学语文教学》2006年第4期)


最后更新[2006-4-19]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