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教案荟萃
文章标题: 《《故都的秋》教案》
   作者:司徒莹   阅读次数:5273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

                              翠园中学   司徒莹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是怎样扣住“清”、“静”、“悲凉”来写故都的秋的,又是怎样通过联想把故都的秋与南国的秋的秋进行对比的。

2、理解本文的脉络结构。

3、体会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主要的写法。

4、学习课文中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是学习课文由故都的秋联系到南国的秋的对比联想

2、 难点是如何去体会作者通过北平的秋色的描绘所流露出来的深远幽思和孤独感。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现在正值秋天,我们能不能列出一些有关秋的诗文。(课前板书杜甫的《登高》让同学们体会景物描写与人物思想感情的关系。)其实自古以来描写秋天的文章特别的多,如:“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落霞与孤鹜起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无端落木萧萧下,更与愁人做雨声”泰戈尔的《飞鸟集》中有这样的句子: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二、解题:

今天,我们学的是一篇写景的,语言优美的文章《故都的秋》(板书课题、作者)请大家齐读两遍课题,揣摩揣摩这个题目,告诉你什么?(点明了文章的内容。从语法角度看,中心词是“秋“,点明了中心是写景;“故都”是修饰语,限定了是北京的秋景,也说明所写的景是故都所特有的。)

三、分析:那么“故都的秋”有那些特点呢?请大家采用观其大略的跳读法,迅速识别景物特色的概括的词句,标出写景的段落,看谁读得又快又好。

1、散文的文眼,在文章中是有规律的,大家想一想学过的散文,文眼一般在什么位置?回想一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文眼“这几天,我的心力颇不宁静。”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请同学们归纳一下。瞻前顾后。那么根据这个规律我们找一下本文的文眼是什么?(开头的“清、静、悲凉”)

2、文章中集中写景的在哪一段呢?(3—11段)

3、诵读课文解决两个问题:A、划出呈现色彩的词语B、标出传递声响的物名。现在同学们顺着诵读的引导,神往故都,观秋色,闻秋声,品秋味。

(诵读时语调应低沉舒缓)

(一)观秋色
    芦花、柳影、夜月、碧空 1、识“秋色”—
    蓝朵、槐蕊、青布、灰枣 2、辨“秋色”—融灰、白、蓝、暗多种冷色调于一体。[1、 文中描写的诸多色彩总的格调是什么?(冷色。芦花、槐蕊是灰白色,碧空、蓝朵青布是青兰色,柳影、夜色是暗黑色,所以说故都的秋是冷色调。)]

                         3、感“秋色”—冷清。[假如你是一个独行者,你心里会产生什么样的感觉?(清冷、孤独。)]

(二)闻秋声
    虫唱、钟声、鸽声、帚声 1、识“秋声”—
    蝉声、风声、雨声、人声 2、辨“秋声”—寂静。[我们看这么多的声响交迭在一起那么,故都的秋是清还是静?(点拨:这么多的声响交迭,看似热腾,实则相反。在那无际的秋空之下,连小虫、驯鸽、扫帚、秋蝉这些细微之声都能听见,足见故都之静。以动衬静静愈静,这是艺术的反衬法。又如雨后话秋的“唉,天可真凉了 ”,一声唉叹,一个拖腔,回荡在高阔寂寥的秋空,如同回荡在无边的大森林,回荡越久,空寂越深。类似的例子:“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3、感“秋声”—孤独。[假如你是一个飘零的人,处在如此寂静的秋景中你会有什么感受?(孤独、痛苦.一个独自飘零者,越静越感到孤独。)

(三)品秋味
     沉浸在冷清的秋色之中,凉意顿生;置身于寂静的秋空之下,悲感填胸:这“悲凉”二字便是故都那浓浓的秋味所在。
     其实,这秋色的“清”,秋空的“静”与秋味的“悲凉”,相辅相成,如第4段(分析略)。
  (四)悟其理
      郁达夫为何“悲秋”呢?看一看历代作家的咏秋之作就明白了。请看投影(取宋玉《九辩》、欧阳修《秋声赋》、苏轼《前赤壁赋》、峻青《秋色赋》中的代表句,详情及分析略),无论是悲秋,还是乐秋,抑或颂秋,都是不同时代在人们思想心理上引起的不同反应。
     郁达夫所处时代如何呢?请看自读提示第三段,明确:作为一个正直进步的文学家,是白色恐怖的威胁,导致郁达夫的忧虑孤独心境,这是因“时”生“心”;这种忧虑孤独的心境,常常激起作者悲凉的感情,这是感“时”生“情”;这种悲凉的感情支配着其视听感触总是喜好冷色调,总是寻求宁静处,这是以情驭景:于是,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写自然之秋,抒内心之愁,便是这篇散文的特色。(板书:感时生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第二课时

(五)得其巧
     把握了以情驭景的特点,便可领悟文章看似疏漏实为精巧。(转入讨论)
  1、作者为何不写“暖色”,不写繁盛?为什么不提有特征的故都秋景,如“火一般的香山红叶”、“明镜似的昆明湖水”、“游人如织的颐和园”,?
      明确:那样不符合作者孤独的心境,不适合作者悲凉的感情。由此可见,写景散文决非有景必录,而是缘情择取。选材与主旨有关。作者追求“清”、“静”,内心笼罩淡淡的“悲凉”,因而文中所选景物的共 同点是都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香山红叶、昆明湖水、颐和园不具有这特点。这体现了散文“形”“ 神”相辅相成的特点。
2、作者为何喜爱“北国之秋”而不欣赏“南国之秋”? 提到“南国之秋”的“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有何作用?
      明确:“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比南国之秋更突出、更够味,更切合作者的心境。而“南国之秋”景物是作为对比物、衬托物出现的,既使散文材料“散”,又起反衬作用,使北国秋色更显色浓、味永。
3、第12自然段写了大段议论有无必要?作者写故都的秋 ,为什么要论古今中外文人对秋的深情?第12段中关键的一句是哪句?
    (点拨:“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散文中的议论,有点旨的作用。插入议论,意在通过古今中外的延伸对比,表明感秋处处有,突出中国之秋味在北方,进一步赞颂北国之秋,以充实内容,深化主题,使景、情、理交融。从纵深的角度来写秋,把个人的独特感受,放在更广阔的背景上来表现,拓宽文章的意境,使感性更加深沉。这段议论有必要。

4、下面我们看开头二段和倒数第二段,作者为什么由北国之秋想到了南国的秋天?(为了突出北国秋的特点。这种手法就叫对比联想。)

 (六)用其技
     下面六言绝句表现了隐居生活的闲适,运用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方法,判断空格处应填的一组词。(投影显示)
    桃红复囗夜雨,柳绿更囗春烟
    花落家童囗扫,莺啼山客囗眠。
    A、润、绕、忙、无 B、含、带、来、犹
    C、遭、惹、懒、高 D、逢、喜、急、恼
    明确:应填的是B组。(分析略)

 

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

郁达夫

 

            芦花、柳影、夜月、碧空

      秋色                            

            蓝朵、槐蕊、青布、灰枣

秋   秋味                              悲凉

            虫唱、钟声、鸽声、帚声

      秋声                            

            蝉声、风声、雨声、人声

 

 

 

                                      深圳翠园中学      司徒莹

                        


最后更新[2003-12-19]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