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课题纵横
文章标题: 《胡俐芬:“须 知 ”与 “乐 知”》
出处:岭南闲樵 转贴    作者:胡俐芬   阅读次数:2003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胡俐芬:“须 知 ”与 “乐 知”

“须 ”与 “乐 知”

——浅谈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胡俐芬

众所周知,语文学科有别于其它学科的,主要是理解和表达的技能。课文教学是培养理解和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但目前我们学生一遇新文章便无所适从,一遇事情则大多口讷,辞不达意。为何教师含辛茹苦,诲人不倦,学生“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结果是难以“增益其所不能”呢?

我想,这与我们目前语文教学中一味强调专心致志、崇尚苦学,规定必须知道什么、掌握什么,只重视必须掌握知识的学习和逻辑思维的训练,而轻视乐学、忽视学生的动机、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做法有关。学生机械被动的接受,致使情绪厌烦,脑筋僵化,兴趣减低,技能提高当然落空。

因此,改革教学方法,使学生由被动的“须知”变为主动的“乐知”,由消极变积极,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必由之路。

那么,怎样才能由“须知”变为“乐知”呢?笔者想从以下几方面与大家探讨。

一、寓教学与美的欣赏中,使其喜于学。

我们的语文教材,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美育内容,包罗了人类社会中美的表现,或构成新颖的意境美,或侧重光辉的思想美,五彩斑斓,构成一个美的艺术世界。可由于我们教学中“教八股”,生动的艺术形象不见了,丰富的感情色彩消失了,支离破碎的语、修、逻、文知识讲解,学生感到沉闷窒息,才思因而枯竭。

因此,寓语文教学于美的欣赏中将学生带入艺术境界,娱悦其耳目,激动其心灵,触发其情思,一词一句,一章一篇都能引起想象意境美,引起共鸣,学生就会心驰神往兴趣盎然。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应该灵活运用不同的句式去阐述课文内容,语调、语速要与学生思维同步。授课语言应与课文风格统一。

讲《为了忘却的纪念》就应深沉凝重;讲《春》则应优美明丽,要简洁生动地展现人物形象美、环境语言美,教学生发挥想象调度感情,进入角色产生共鸣。

教师亦可用朗读再现生动的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切不能“太上忘怀”似的平铺直叙。范读要声情并茂,时而像江河汹涌,激情澎湃,直抒胸臆,催人奋进,时而象高山流水,婉约潺潺,含蓄隽永,启人深思。这样就会充满语言感染力,直观地再现文章的思想感情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功夫很值得借鉴。

语文教师应将抽象的语言变成一幅幅由声音构成的生动的图画。学生在画中借娓娓动听的声音气息入境,唤起其内心现象,受到感染和艺术熏陶,美使他们产生愉快的追求,学生喜欢在美感的气氛中得到知识。

如一位年轻女教师在讲《春》一文时,一进教室让同学们闭着眼听老师朗读,然后告诉教师脑海里呈现出怎样的画面……同学们抢着描述自己的感觉,真“未成曲调先有情”。这样就使语文艺术产生了直观的魅力,将作品的述描写直接诉诸学生的视觉、听觉。使他们对课文展示的艺术美神往倾心,引起阅读的兴趣和欣赏的喜悦。

其次,教师的表情、手势、姿态甚至服饰也可加强有声语言的艺术效果。试想讲《春》时,你着一身土灰服饰,再配之以慵懒的态势语上课,效果会怎样呢?即使你讲得唾沫横飞,学生一瞧您尊容,脑海里怎样再现生机盎然明媚的“春”呢?一位教师讲《周总理,你在哪里》时,特意选穿了白衬衣,黑裙子,导入课文时用深情低沉的语调讲述了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情景;讲述了那“十里长街送总理”亿万人民痛洒泪的揪心岁月……接着让同学们一同随作者去寻找“我们的好总理”,配乐朗诵低徊哀婉,高山、大地一幅幅画面中总理微笑着走进孩子们心中。

把语文学习当作艺术享受,阅读能力必须会随之提高。喜于学,乐知之,不仅会乐于欣赏美,更渴望创造美。有了这种渴望就会促使其练习表达,反过来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感其情,而动其心。

、诱导兴趣,激发思维,使其乐知之,欣于仿。

首先应诱导学生对教材产生兴趣;

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刺激,乃是对教材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本中并不是所有文质兼美的文章都会吸引学生,他仍有时压根不理解,不买帐,怎么办?

交换位置,制造悬念,激发求知欲。如讲《背影》一课,讲明写作背景后,让大家设想假如自己是作者,将怎么样写父亲?待大家谈完后趁机介绍本课写人独特之处:“抓住特定背景下人物最具典型特征背景”来写。然后问为什么写“背影”,它表明了什么?这样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去读课文。有时对课文在文学史的地位加以简介,如《王贵与李香香》;有时可介绍名家大师同类题材的各种写法,看课文独特之处,如《登泰山记》;有时可首先介绍有关课文的评论争议,作者的写作体会等,这样学生极易对新课之产生兴趣。

鼓励质疑争论,提倡“参与”、“竞争”;被动“须知”为主动“乐知”。虽然由于个人的气质、特长、爱好形成了众多的个性,但从心理学来看,人都有一种表现欲,希望获得认同和赞许,没有一个人希望自己以拙劣低能出现在众人面前的。

提高自我意识对人的学习和能力提高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语文学习中如能始终以学生为主体。着眼于他们在四十五分钟内有哪些提高,而不是灌进了多少知识,那么效果则大不一样。文言文教学中采用让学生先写条提问,然后将问题公之于众,人人须揭榜答疑,自由组合质疑、答辩。鼓励学生能者为师,上台讲解,答“学生问”。这样从质疑解疑落实知识点,整个过程让学生处在主动位置上,枯燥的文言文充满了情感,事半功倍。

鼓励多向交往,及时反馈,激起学生自信心。

学生可以下位进行课堂讨论,教师通过启发、激励其好奇心,求知欲,鼓励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多层次、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问题,给学生多作求异思维的环境也会极大限度地调动其积极性。高二学完小说、戏剧单元后让同学们以自由组合编课本剧或生活小品,人人分担角色,让同学们现场评论,谈感想。教师对每一个参与者重视、尊重的前提下,对其见解及时反馈,给予具体,切合实际的肯定,指导则又会激起其学习兴趣。

三、融教学于爱的渗透中,使其陶然于乐知

现代心理学揭示了情感对人的行为具有动力功能,当人的情绪在高涨时,可以满怀热情,全力以赴地达到预定目标;在情绪沮丧的人则无精打采畏缩不前。由此可知情绪对人的行为具有不可低估的动力作用。

教师融教学于爱的渗透中,句句篇篇,课上课下皆体现出对学生的爱护,学生喜欢教师这种有利于共同实现教育目标的情感因素,可以缩短师生心理距离,直接提高教育的可接受性,有利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成功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

师生间互相欣赏,相互期待,会产生预想不到的效果。

罗森塔尔实验告诉我们诚挚的期待是通过 教师的情绪、行为或语言各种渠道传给学生,这种关注和信任激起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做出积极努力。

冷漠、批评、疾其师则隐其学;

《学记》云:“隐其学而疾其师……教之不刑,其此之乎?”学生厌恶学习,怨恨师长教育没有成效,原因就在这里。

笔者以为师生沟通中,必须时时注意保持平等、民主和相互帮助的态度。师生间平等融洽相互探讨、启发,有助于产生新的观念、思路甚至灵感,形成一种教学相长的效应。

平等、真诚、自然的态度,朋友自然亲切的方式,会产生极佳的教学效果。有许多事实证明学生因喜欢这个教师而喜欢这门课。反之,当学生反感、害怕你时,你的教学必定受阻,很大程度上失败了。因此 ,教师务必要爱护学生,切不可随意伤害其纯真地微笑,让春风、阳光充满语文课堂。阳光、雨露滋润下的孩子们怎会不壮成长?盼望见到你,盼望上语文课,怎能不人兴趣盎然“乐知”呢?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既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注意启迪其思维,让他们感到自己是发现者、探素者、创造者,获得满足和兴趣,那么语文教学质量将跨上新的台阶。


最后更新[2006-5-2]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