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课题纵横
文章标题: 《黄琬雅: 把课堂变成知识的融会点》
出处:岭南闲樵 转贴    作者:黄琬雅   阅读次数:2294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黄琬雅: 把课堂变成知识的融会点

                                                                                把课堂变成知识的融会点

深圳市翠园中学   黄琬雅

欢迎光临黄琬雅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19726313

 

 传统的课堂,每一节的上课内容是不预先告诉学生的。因为传统的教学观点认为,如果学生都知道了上课的内容,这节课就没有了吸引力,学生就会觉得不“新鲜”了。但在“生本”教学中,我发现,开放性的课堂,预先让学生知道上课的内容,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使得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更加深入地探讨上课的内容,更广泛地进行知识交流。

 首先,让学生进行充分的预习,就课文的内容提出问题并自己寻找答案。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这样做以后,对课文已经很熟悉,这样学生还学什么?还需要老师讲解吗?这时,老师上课要做的工作不是讲解课文,而是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他们的预习所得。比如在上《社戏》一课的时候,学生就大胆地提出作者“离题”的看法。那到底是不是“离题”?老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这时候老师的作用是“组织者”而不是“讲解者”了。真理是越辩越明的,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不断纠正和完善自己的看法。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辩力、口头表达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都得到有效的培养和训练。许多原来不敢开口说话的学生,现在都可以说得头头是道。

其次,让学生广泛地查找资料,了解与课文相关的更多的内容,在有效地扩大学生知道面的同时,培养了学生自觉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这种方法特别适合用于介绍人物的课文。比如《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想和做》、《音乐巨人贝多芬》、《鲁迅自传》等课文。我让学生先去查找这些人物的资料,在上课前学生对人物已经有相当的认识了。上课时我先把课文放在一边,针对人物的情况,结合课文的内容,给学生定一个更具体的主题,如“认识邓稼先”、“感受闻一多的浩然正气”、“走近贝多芬”、“鲁迅专题报告”等,让学生自己讲对这些人物的认识和看法。学生通过大量的资料了解了这些人物的生平事迹、作品,甚至身体状况等,学生说得差不多了,我再引导学生去看课文,拿课文和他们寻得的资料相对比,有哪些优胜或不足的地方。学生的学习早已经不限在课文,他们通过人物的作品,如闻一多的诗、贝多芬的音乐、鲁迅的文学作品等,在大大地增加阅读量的同时,也加深了对人物的认识和印象,立体地了解了人物。而课文里那些所谓的“难点”就轻而易举地迎刃而解。在上《鲁迅自传》时,我把学生的资料分成四大部分:鲁迅生平简介、鲁迅作品简评、鲁迅的故乡绍兴、名人看鲁迅并引出“你对鲁迅的看法”的话题,让学生进行补充和讨论。学生发表了许多有见地的观点。在上《邓稼先》时,学生在网上找到“邓稼先纪念馆”,全班同学在课堂上给邓稼先献花,并说上一句话,有的说:“您的功勋我们会永远记住!”有的说:“我要成为象您一样的人!”课堂气氛庄严而感人。学生对邓稼先的认识经历了从开始不知何许人也到深深敬佩并认同的转变和升华。

这些课堂都是学生知识的融会贯通。在上课之前学生就开始大量的资料查找和阅读,进行比较深入的学习;在上课后,他们依然会继续关注和了解这些人物。课堂的作用老师注重的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给学生一个交流的机会,把他们所知所感与同学分享,并在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别人的看法,从中受到有益的启发。为今后的学习作准备、打基础、指明方向。

第三,设立主题课,把语文学习引向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实现“大语文”的教学目标。比如,在中秋节那天我上了一次“中秋文化”主题课,既营造了节日气氛,又扩大学生的视野。中秋节在我们中国文化历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人们对它倾注了无限的深情,这是一个团圆的节日,是一个欢乐的节日,同时也是一个很世俗的节日。从古至今,大量的传说故事、诗词歌赋颂赞着中秋节动人的情感、诉说着中秋节无穷的思念、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我先设立几个小主题:“中秋节的来历”、“月亮的传说”、“中秋习俗”、“中秋诗词”等,让学生分小组查找有关资料,作深入研究,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交流。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所做的作业精美有趣。不仅加深了对中秋节的认识和了解,学到了许多知识,也从诗词中受到了文学的薰陶,更多地、自发地学习诗词。又比如,我上了一次“认识黄河”的主题课,也是先设立几个小主题:“黄河奇观”、“黄河的治理”、“黄河的文化历史”、“黄河的诗词鉴赏”、“黄河的歌曲欣赏”、“黄河两岸的生活”等。黄河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它最早孕育了我们中华民族,它的变迁演示着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的变幻,认识黄河,有助于学生了解我们中国的文化,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这种主题课的学习,帮助学生走出狭隘的课文课堂,扩大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语文并不是学习书本上那几篇现成的课文,文学有更广阔的空间和更深厚的内涵,让学生重新认识“语文”,从而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培养灵性。

第四,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用逆向思维打开学生的思路。蒲松龄的《狼》这篇课文,把狼的形象树立成贪婪、凶残和狡猾,这是传统教学中公认的,狼就是一个受批判、被斗争的对象。学生用了各种成语去描绘狼,如“狼心狗肺”、“狼子野心”、“狼狈为奸”等,都是些贬义词。在让学生完全明白了作者的意图后,我反其道而行,问学生:“狼有什么优点没有?”学生开始一愣,然后就思考、讨论,讨论的热烈程度大大出乎我的意料,课堂简直象炸开了的锅。不久有学生说狼“聪明”,有说狼“团结”,有说狼“锲而不舍”等。我充分地肯定了学生的大胆说法,并把狼的优点归为十点:众狼一心(团队精神)、自知之明(不盲目地想当兽王)、顺水行舟(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回报)、表里如一(承认自己的凶残)、知已知彼(从来不轻视对手)、狼亦钟情(公狼在母狼怀孕时一直保护母狼)、授狼以渔(狼会在小狼有独立能力时就坚决离开它,让它学会自立)等。这种逆向思维大大开拓了学生的思路,跳出了既定的思想模式,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学习的不仅限于课文的知识了。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这堂语文课很受学生的欢迎。

第五,把写作不知不觉地贯穿到课文中,和课文的学习融合到一起。比如在上《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的时候,我就先不讲课文,而是让学生先看老师,观察老师的外貌和举止,然后当场用100字左右描写老师的外貌,并即时予以评论。再引领学生“去福楼拜家看名人”,看看、学学莫泊桑怎样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学习之后再让学生描写一同班同学的外貌,要求抓住特征写出性格,并且一定要在结尾时指名道姓,让同学们来评判写得象不象。学生写的作品出乎意料地准确和生动,几乎每一篇小短文一拿出来,学生就猜到了写的是谁。课堂气氛热闹而生动。

 “生本”教育,走出了传统课堂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知识性课堂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有很多,以前许多由老师来做的收集知识的工作,学生通过先进的科技手段已经可以轻易做到,如果我们老师还停留在传授知识的层面上,老师就显得落后了。不要把课堂变成单纯是传授知识的基地,把课堂变成学生知识的融会点,让学生在这里进行交流和讨论,进行更进一步的能力培养、观念的改变和更新,这是我们老师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努力达到的目标。


最后更新[2006-5-30]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