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第二册语文《社戏》导学设计
东湖中学 陈建
导学目标:
1、人文:引导学生体会特定环境下的景色美、童趣美、人性美。
2、知识:学习文中形象的比喻手法。
3、能力: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导学安排:两课时
导学设想:343 +问题研讨式
1、 切入点:鲁迅和他儿子的合影。
2、 制高点:景色美、童趣美、人性美。
3、 增长点:景物描写、人物分析。
4、 延伸点:通过学生回忆、感悟自己的童年生活,锻炼其口头表达能力。
5、 语言训练点:感悟形象、生动、准确的景物描写,并进行景物描写的练习。
6、 思维训练点:训练学生分析概括及想象能力。
7、 迁移训练点:分析比较鲁迅关于描写童年生活的其它文章。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展示图片:五十岁的鲁迅和他的一岁的儿子周海婴的合影。每个人都有童年,照片上,从鲁迅的儿子那天真可爱的微笑可以看出,他的童年是美好的。今天我们学习鲁迅的小说《社戏》,就是一篇表现鲁迅快乐童年的美文。
二、整体感知:布置学生快速阅读课文,解决下列问题:
1、认识生字,读注释。
2、提出不懂的问题。
3、找出景物描写的段落,划出文中几个主要的人物。
三、归纳学生整体感知的内容。
1、课文第10、11、12、22、23等段景物描写有特色。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这几段景物描写。
2、文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双喜、阿发、桂生、六一公公等个性鲜明的人物。
3、学生提出的不懂的问题:
四、再读课文,深入研讨:
1、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答。
2、引导学生思考:“社戏”好不好看,美不美?要求学生找出根据说明。
“我有些疲倦了。”
“支撑着仍然看,也说不出见了些什么,只绝得戏子的脸都渐渐的有些希奇了,那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没有什么高低。年纪小的几个多打哈欠了,大的也各管自己谈话。”
“这时候看见大家也都很扫兴。”
“我很担心,双喜他们却就破口喃喃的骂,我忍耐地等着……双喜终于熬不住了。”这些内容都说明戏不好看。
3、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社戏”不美,什么美呢?
景色美:要求学生找出相应的段落,并朗读这些段落,然后谈谈美在哪里?作者怎样把这些美景表现出来的?从而体会景色美。
明确:作者从嗅觉、触觉、视觉、听觉等方面着笔,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特别是11段的比喻句,以动写景,反衬了想看戏的急切心情。另外,还写了感受:心沉静而又自失。简直是陶醉了。
童趣美: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我”在平桥村的各种有趣的事,从而
体会文中充满的童趣美。
明确:掘蚯蚓、钩虾、放牛。
最突出的是“偷豆”写出了小伙伴的无穷趣味,童心和野趣的交相辉映。几个小伙伴的形象栩栩如生。
人性美: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刻画的自己喜欢的大人和小孩,并说
说喜欢的理由,从而体会人性美。
明确:双喜等小伙伴的热情好客、聪明、机灵和能干。
六一公公的淳朴厚道 。
小结:正是因为这里的景色美、童趣美、人性美,“我”又是那样的自由快乐,受到优待,因此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4、“社戏”并不美,作者却以“社戏”为题,结尾还说“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豆并不好吃,却说“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怎样理解这些问题呢?
明确:小说中的景色美、童趣美、人性美的内容都是围绕看社戏这一活动展开的。小伙伴的形象,天真、活泼、善良、可爱的性格也在看社戏中得到了展示。如果没有看社戏的经历,恐怕也就没有偷豆吃的快乐,也就没有机会看见洋溢着豆麦蕴藻之香的乡间夜景了。小说以“社戏”为题是有道理的。
五、延伸:
1、联系自己的童年,感悟美好的生活。
读课文还要想到时代、想到社会、想到自己,这才是把课文读活
了,而不是读死书。引导学生在感受文中童趣美的同时,谈谈自己的
童年往事。(老师谈自己而时看电影的故事)
2、引导学生谈谈读后的感受,可以是对课文的独特理解,可以是给
课文重新理一个题目,也可以是其它方面的思考。
六、语言训练:练习描写景物。(运用修辞方法及从嗅觉、视觉、听
觉等方面描写景物。)
七、迁移训练:对比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
明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景物描写着眼于静态的描写,表现了童年生活中与大自然的融合, 无忧无虑、丰富多彩。《社戏》的景物描写着眼于从各种不同的感受方面去表现,反映了孩子们的友情以及童话般的色彩。
板书设计:
社戏
鲁迅
景色美
乐土: 童趣美
人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