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希金(1799——1837)俄國詩人,俄羅斯近代文學的奠基人和俄羅斯文學語言的創造者。是“俄羅斯的第一位詩人和藝術家”(別林斯基語),“世界上極偉大的藝術家”(高爾基語)。由於普希金與十二月黨人關係密切,猛烈抨擊農奴制度,歌頌自由與進步;否定沙皇專制,歌頌人民的力量,因而備受沙皇政府的迫害,1837年在陰謀佈置的決鬥中遇害。
國家主席江澤民訪問俄羅斯期間,曾參觀普希金紀念館並親筆題詞:“偉大的詩人,民族的驕傲”。江主席對普希金評價甚高,這可能與普希金生前熱愛中國、希望訪問中國有關。
1829年,普希金在一首無題詩中寫道:
我們走吧,朋友,無論走到那裏,
只要是你們想要去的地方,
不管是到那遙遠的中國長城邊上,
……
普希金所處時代的中國是一個閉關自守的封建國家,外界對中國一無所知,可普希金怎麼會嚮往中國呢?原來,普希金的母親曾向他講述過他的外曾祖父阿·彼·漢尼撥到過中國的故事。漢尼撥是俄國著名的軍事工程師、將軍和國務活動家,彼得大帝逝世後失寵於朝廷而“被流放到西伯利亞,並受命去測量中國的萬里長城”。這就是普希金對中國和中國的萬里長城的最初的了解。1820年4月,普希金創作了歌頌自由、反對專制的詩歌,被“調遣”到俄國南方,在那裏,他結識了在1805年出使過中國的外交官維格爾,獲得了有關中國的更多知識。因此,在他的長詩《魯斯蘭與柳德米拉》中就有了“顫動的森林幽暗的深處,中國黃鶯在婉轉地鳴唱”的詩句。1828—1829年,普希金結識了“中國通”雅·比丘林神父,這位神父曾任俄國東正教駐北京傳教士團的團長,他熱愛中國文化,對孔子有很高的評價,受其影響,因而普希金的詩中有“孔夫子……中國的聖人”的詩句。
這位“中國通”精通中文,是俄國漢學的奠基人,翻譯了許多研究中國的著述。他曾把翻譯成俄語的《三字經》和《西藏概述》等書送給普希金。此外,普希金還閱讀了許多有關中國的歷史文化書籍,如《中華帝國概述》,《中庸》,《四書解義·大學》等。
1830年1月,普希金正式向當局提出申請到中國訪問,但是當局對這位十二月黨人的文學代言人是嚴重不信任和仇視的,怎麼也不會同意他訪問中國的,否則,普希金將給人們留下大量優美的詩、文,中俄文學史和文學關係史就會奏出一段華彩的樂章。
附圖是1987年6月6日前蘇聯發行的紀念普希金逝世150週年的紀念郵票(帶附票),票名為《俄國詩人、新文化的創始人》,主圖為普希金肖像,附票內容為普希金作品手跡,其上的黑色字為普希金的詩句和簽名:
而我那不為利誘的歌喉
一直是俄羅斯人民的回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