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率性写吧说语论文
文章标题: 《中西方歡樂文化的差異》
出处:华夏文化 wbs转载      阅读次数:2258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西方歡樂文化的差異

   歡樂是人類的普遍情緒,是人類的共同心理體驗。然而,千百年來,世界各地的人們通過各種不同的歡慶活動體驗歡樂的感覺,表達歡樂的情緒。日積月累,在人們年復一年的歡慶活動中,逐漸積澱形成了內涵豐富的歡樂文化。歡樂文化作為社會文化的一部分,包含著一個民族歷史形成的性格、心理、信仰、觀念、思維方式、審美情趣以及價值取向,帶著深深的民族文化烙印。眾所周知,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迥乎不同,這也決定了中西方歡樂文化內涵存在巨大差異。傳統節慶活動是集中體現各民族傳統文化的窗口,通過這個窗口,我們可以了解中西方傳統歡樂文化的一些明顯差異。

  首先,中西方歡樂文化蘊涵的心理期盼不同。中國人通過節慶活動企盼豐收、享受喜悅,而西方人則更偏向借此發泄個人情緒、張揚個體人格。

  中國的封建社會綿延上千年,“男耕女織”的農耕生活方式源遠流長,農業生產狀況、農作物生長情況一直是老百姓心理情緒的“晴雨錶”。因此,中國傳統節慶活動都是依照農曆上的節令產生的,人們通過豐收農閒時的這些歡慶活動,祭祀日月星辰,慶祝五穀豐登,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代表中國人歡樂極致的節慶—“年”就是典型。按照古書記載,“年”本身就包含有五穀大熟、豐收的意思,每到農曆“年”關,天寒地凍,萬物休眠,忙了一年的人們,紛紛放下手上的農活,開始祭祖祈年、敬奉土地、拜年賀喜、休養生息,人們還自發組織起來,通過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表達豐收的喜悅情感。這種風俗一種流傳至今。

  在西方,人類社會早期的節慶活動也具有企盼豐收的性質。後來,由於基督教等宗教的興起和普及,由於工業社會商品經濟取代了農業經濟,敬土乞收的傳統節慶習俗逐漸被人們淡忘,取而代之的是各種宗教意識衍生出來的節日,例如耶誕節、復活節、萬聖節等等。在宗教教義和近代西方“人本主義”的影響下,人們更偏向於把節慶活動當成緩解壓力和情緒發泄的通道。在節慶期間,人們往往打破平時森嚴的地位界限,撕掉一本正經的面目,發泄平時壓抑的情緒和緊張的壓力,還原人本來的原始的面貌,張揚個性,追求個人的心理和生理的極大滿足。

  其次,中西方歡樂文化的表達方式不同。中國人喜歡採用家族團圓、和諧、溫和的方式錶達歡樂之情,而西方人則更強調個體的舒適和滿足,表達歡樂的方式多為直接、縱欲、粗放的風格。

  中國人向來講究含蓄深沉,“溫柔敦厚”,“發乎情,止乎禮儀”,“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提倡以克制的心態發泄歡樂情緒。中國人還強調“有福同享”、“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注重多人之間分享歡樂、傳播歡樂。縱觀中國傳統節慶活動,大多展現出中華民族強烈的宗族家庭觀念和社會群體觀念,例如除夕之夜的年夜飯,中秋佳節的月餅,重陽節的懷念祝福親友,春節期間的尋親問故等等,無不突出人與人之間感情溝通、情緒傳遞的同樂氛圍。就連現在,我們也經常說舉國同樂,普天同慶,這就是對中華民族傳統歡樂文化的傳遞和繼承。

  西方的歡樂文化,十分注重個人性格的張揚與個人情感的表達。風靡歐美各國的狂歡節(英文名為carnival,相傳起源於古希臘的酒神節,也稱“嘉年華”)最能淋漓盡致體現這一文化特點。節日一到,處處張燈結綵,大街小巷上填滿了狂熱的人群,彩車遊行,鑼鼓喧天,人們或者身穿色彩艷麗的奇裝異服,或者在身上涂滿五彩斑斕的油彩,或者戴著形態獨特的面具,極力地顯示自己的個性,吸引他人的關注。遊行隊伍裏的人們不分男女老少,不分貧窮富有,誰都可以毫無忌憚地瘋狂跳舞、拼命唱歌,充分張揚自我,讓自己享受極致的歡樂,而不必在乎別人是否感同身受。再譬如西方的情人節,純粹是兩個情侶之間的節日,與其他任何人無關。這個節日,除了相愛的兩個人,除了愛情,不需要任何其他的人,也不需要任何其他的東西來填充或昇華。

  再次,中西方歡樂文化所追求的理想不同。中國人的歡樂,是建立在民族國家的命運和前途之上,以實現全民族的幸福為理想的歡樂。在宗教尤其是基督教的影響下,西方人追求歡樂,更多的是通過懺悔、內省和宣泄,以求個體靈魂的潔凈和個人感情的昇華,它更重視個人價值的實現和個人幸福的追求。

  從孟子的“獨樂樂與眾樂樂,孰樂”,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庇得天下寒士俱歡顏”,再到中國近現代史上不勝枚舉的先驅英烈,他們為追求中華民族的光明前景和中國人民的幸福生活所做的不懈的探索和努力,我們可以知道,中國傳統的歡樂文化,往往是與全民族共同的命運,與民族的進步和發展緊密相連的。沒有國,哪有家?沒有普天同慶,哪有個人幸福?中華民族的獨立自主、繁榮富強,這才是每個中國人最大的歡樂。

  在西方,歡樂文化強調個體的心理體驗和感受,歡樂往往只跟個人有關。古時候,《聖經》就告訴人們,上帝創造了人,並賦予每個人靈魂,個人只對上帝負責,這使得人們產生了強烈的個人存在意識。隨著一系列宗教革命、文藝復興運動的興起和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個人的這種意識又演變為靈魂的自決權和個人的神聖性。不斷高漲的個人主義精神,積澱成一種深厚的文化心理根基,影響著西方人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因此,西方人的歡樂,更多的指個人通過奮鬥努力,克服了人的惡念,昇華了感情,實現了自己的理想和價值,得到了肉體和精神的滿足感和愉悅感。

  中西方歡樂文化有著各自不同的特點,兩者的差異遠遠不止以上談到的三點。事實上,這兩種歡樂文化各有所長,沒有孰優孰劣之分。在經濟全球化步伐加快的今天,我們不能閉關鎖國,在發揚光大咱們自己傳統歡樂文化的同時,也要汲取西方歡樂文化中的精華部分為我所用。目前,中國經濟社會迅速發展,中西方經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中國傳統歡樂文化開始走出國門,向世界展示其獨特的魅力,中國老百姓也開始了解西方歡樂文化的迷人之處。中西方的歡樂文化互相滲透,相互融合,這是兩種文化緊跟時代潮流、永葆生命活力的一大福音。


最后更新[2006-5-12]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