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愈教愈不会教
厦门市禾山中学 陈爱萍
常听到同行感叹,这书真是愈教愈不会教了,特别是语文老师,这种感触尤其深。我想这多少与语文教学所受到批评太多有关,相信没有一个学科象语文科这样受到外界的关注,同样没有一科的教师受到象语文教师这样多的非议。不时听到一些作家声称他们的文学造诣和语文老师无关,并申明他们是“天纵英明”,自学成才,借此证明语文老师水平低。预言语文科将走向灭亡的也大有人在。(据我所知,自学成才的不仅有作家,数学家发明家大有人在,至于音乐美术家更是不计其数,但不知为何,没人预言其他学科会灭亡。)不少上级领导来学校检查工作,其它课听不懂就专听语文课,听完后还要“指导指导”。有时云里雾里,高谈阔论,让你丈二金刚模不着头脑。
说到内行,就更不得了,语文界大师层出不穷,各据山头,打出各色旗帜。有的是站在学术研究高度上的专家学者,有的是重点中学的名校名师。一会提出阅读的自主性多元性,一会强调教师的主导性指向性;一会推重阅读的拓展型,一会又觉得要重视文本语言的解读;忽而预设,忽而生成;呆会又冒出常式与变式之争,搅得耳根子浅些的年轻教师晕头晕脑,不知所向。
仅仅是“构建”倒是件好事,平心而论,大多一线教师埋头拉车疲于奔命的时候,还真的没时间高瞻远瞩,还是需要大师们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帮忙指点迷津的。属于探讨性质的君子之争也不是不可。最怕的是听到大师们的各种责难,有的质疑语文教育路上已经失落了太多太多,把大多数语文教师一直坚持的人文、生活、积累、诵读、文化、文字教育当成是失落的东西;有的戏称语文教师是毫无理性判断力的知识或现成结论的搬运工;有的断言语文教学质量的不佳,是语文教师整体素养下降的结果。更有甚者,干脆把一线语文教师的努力说成是“无效的教学”……难道真的是“文人相轻的本性”,外来的干预和指责不够还要内耗?
众所周知,自改革开放后,社会上一直在提升英语的地位,母语教学早已退位于英语之后。此时此刻语文界同仁若不拿出划龙舟的劲儿,齐心协力,又怎能顺利地将“诺亚方舟”撑出洪水的包围圈?反倒自凿船板,做倾覆之举,实在令人费解!我曾好奇地问过别科的老师,他们的教学论坛都刊什么样的文章?听到的回答是:大多是研究教材教法,或是分析命题走向。即使提出一种新思路,也很客气的表明此乃一家之言,仅供商榷。几乎看不到批这评那的。原来别的学科的教学探讨是专为一线教师送军粮的!我们不送军粮也罢了,指挥官特多,军刀指东指西,还不时落两发炮弹到自己阵营里,炸得自家人七零八落,这仗还怎么打?难怪年轻教师出来没几年就锐气尽失,难怪不少语文教师要抱怨“越教越不会教”了。
这使我想到一件事,年前,招聘新教师需要面试,我去作评委。看着一个个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站在讲台上,颇有自信的侃侃而谈,我不由对身边一位评委说:“现在的年轻人真不简单,落落大方,口才也好。想当初我刚出道时,站在讲台上,眼睛不知看哪才好,备了一整夜的课,不到半节课就讲完了,只好东拉西扯,眼睛瞄着手表,心中小鹿乱跳。” “可不,刚走出学校,就能把重点难点分析清楚,实在不容易。”对方附和道。因招聘名额有限,我们不得不忍痛割爱,仅录用了其中一位。该生不论是教态还是处理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都给人留下很好的印象。可是时隔半年,去听这位年轻教师上公开课,简直判若两人。当年的自信不见了,看得出他有点紧张,有点慌乱,全然失去了试讲时的灵气。我注意到事后评课时他小心翼翼的拿出笔记本,把大家的意见一一记下来。此时,他不时点点头,满脸是“敬畏”之色。这个细节使我联想市里每次开完公开课评课时,或是市教研员评点,或是指名让名校名师进行评点。这些老师讲起来都是一套一套的,在座的若是象我们这样的“资深教师”,也就听听而已。但我不知这些权威们的点评给年轻教师心中留下了什么,记得自己年轻时是很在意别人评价的。到了这份上,教学基本已形成风格,就不太容易被别人左右。再说,好歹也教出一点成绩,得到一定认可,一堂公开课上得是否成功,不至影响自己的定位。年轻教师,大概不会有这种坦然。
其实我一直认为公开课就只是一堂课,无论上得好坏,也只是给同行提供一个案例而已。大家可以探讨这堂课该怎样上,但不应该演变成对一位老师教育教学水平的评判。更何况,一堂课应该怎样上才算是好课,衡量标准并不是单一的。通常公开课评课只是针对教材教法的处理而言,实际上应考虑的因素很多,如:对不同学校不同层次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重点中学,学生的主体性往往更突出,有时老师稍加点拨,学生就能借题发挥,甚至有不少优秀学生,分析能力及表述水平决不在授课老师之下。而薄弱校,教师的主导地位则不可或缺,教师讲析的成分也可能多些。此外,从教师的角度来考量,也该因人而异:教师的年龄、性别、性格、特长、学养等等,诸多因素都可影响他对教材的处理。如有的教师朗读有优势,凭借声情并茂的范读就能把学生带入文本所创造的境界。有的教师颇具亲和力,极易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就拿我听过的几位大师的授课风格来说吧:于漪老师的课“煽情”味特浓,钱梦龙老师的 “茶馆式”课堂书卷气漫溢,魏书生老师喜欢上操作性很强的学法指导课……特别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在福师大听孙绍振老师上课时的情景:老先生在解读文本时,喜欢用“进入式”,边读课文边分析。记得在讲析郁达夫的《故都之秋》时,老先生并不板书,他很随意的坐在前排课桌上,手里拿着书,笑眯眯的分析那些写得好的细节:“你看,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有味道吧,牵牛花以蓝色或白色为最佳……有感情吧?” 讲到得意处, 悬着的双脚便情不自禁的前后晃悠着。他就这样徐徐道来,学生们也听得有滋有味。瞧,大师们各具特色,自有其妙处。不过你欣赏就好了,别照搬,因为他们的模式不一定适合你。这就和学习书法一样,临摹永远成不了大师,只有根据自己的特质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风格才是最好的。
曾在《语文学习》看到吴非老师的一篇文章,大意是一位青年教师上了一堂公开课,听到好几种不同的看法。吴非老师很干脆的对他说:别管人家怎么说,你得听听学生的看法,学生认可的就是好课!这话说得实在太妙了,可不,一堂课,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所获,可矣!
(感谢陈爱萍老师惠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