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高考园地模考佳作
文章标题: 《推荐06深圳高考二模优秀作文点评》
出处:语文味网 少堂编辑      阅读次数:4561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推荐06深圳高考二模优秀作文点评

1.老牛的人生哲学

   

老牛的人生哲学是谦卑,这不是他自己说的,是我们同学一起总结出来的。我们把总结的结论告诉他时,他又漫不经心地说:“瞎说,我哪有什么人生哲学呢。

老牛是我们的教学老师,因其性格温良,为人厚道得了此号。每天早晨,老牛是最早来办公室的,扫地、檫桌子,比年轻的老师还勤快。有学生不平,说老师您又不是清洁工,他笑笑说岁数大了,觉少,早来了就多干点。

办公室里有几个老师好吹牛,吃完饭时总聚在一起神聊,老牛从不参与,认认真真在旁边看书,他是教数学的,但几乎所有理科题都能解,同学们称赞他“强!”他笑笑:“前两天才看过。”老牛教的班数学总是最好的,别的老师说:“老牛真牛啊!”他笑笑:“学生好,爱学。”

 老牛岁数大,不会上网,便请来学生教他。学生让他坐下来。他笑笑:“你坐你坐,学东西还是应该站着。学生不好意思,说不坐他就不教了。老牛这才搬来张硬板凳,把自己的软靠椅让给了学生。

老牛常常怀疑自己的解题方法不够简便,便经常去跟其他老师、同学探讨,无论是谁提出的什么方法,他都亲自去算,直到解通了或算不下去为止,老牛从不像有些老师那样开口闭口就是答案错了,一定要深入思考,确定无误了再讲。

因谦卑如此,教学水平的确很高,老牛深得全体学生爱戴,每年都有好多家长想把孩子送进他班里,这时老牛又会笑笑说:“都一样的,学习关键看自己努不努力,哪个班都一样的。”

如今,老牛退休已一年有余,学校几次要回聘他,他说:“人老了就该给年轻的让位置,我都老糊涂了,脑子也没以前好用了,不去了,再教就害人了。”

从老牛身上,我隐隐又看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那份谦卑的美德,看到了那份久违的尊重与厚实,或许,现代社会过分提倡“自我炒作”导致了美德的流逝,所以这唯一的老牛才会得到大家如此热诚的拥戴。

其实,无论是从前,现在还是将来,谦卑都是对自己对他人,对知识,对世界的一种最好的尊重。我希望有一天,老牛的人生哲学会成为我们共同的人生哲学。

 

文章点评:

这篇文章初评分数并不高(47分),复评时才把分数提起来,定为满分。这篇文章确实写得不错。

1、内容切题:内容切题才有正效应,内容似切而不切就有负效应,不少高分作文经不起推敲,问题往往出在这里。这篇文章,不管是记叙还是议论,没有哪个地方不切题,有些事例还特典型。如:“你坐你坐,学东西还是应该站着。”这位老教师对学生竟如此谦卑,屈己尊人真是做到家了。

2、内容实在:这篇文章大部分内容是记叙,总共写了8件事:①否认自己有人生哲学,自视平庸;②经常为年轻人、为同事扫地抹桌,不倚老卖老;③解题速度快,但不认为自己了不起;④教学有方,但归功于学生;⑤站着向学生请教,尊重小老师;⑥从不瞎埋怨,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⑦教学成绩突出,但不认为自己比别人高明;⑧不接受反聘,怕误人子弟。这么多事情,作者如数家珍,徐徐道来,篇幅小而信息量大,其表达能力也是很不错的。

3、内容真实:作者所写的这些事情,可能也有创编的成分,但大家都觉得他是在写自己的老师,是在写生活中活生生的人,使人感觉亲切,真实。文中人物的话语颇不少,但都很得体,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表现了老牛朴素、内敛、屈已尊人的品质。(罗湖外语学校特级教师:罗晓云)

 

2.欲致博大,先学谦卑

 

耶稣说:“你们中间自以为高的,要成为低的;你们中间自以为低的,倒要成为高的。”

——《路加福音》

“谦卑”这个话题,在今日这个标榜“个性张扬”、“我行我素”的时代,似乎已经平淡得引不起时下年青人讨论的兴趣。可是,年青人是否可以扔掉谦卑,以一种“老子天下第一”的态度来处世呢?是否应该拥有绝对的自信,不需听取他人的意见去行事呢?我认为不能这样。谦卑的做人态度,也许有时让人吃亏,但学会谦卑,是一种大智慧,只有懂得谦卑的人,才有博大的胸怀,才能达到做人、做学问更高的境界。

魏征,一代名臣,也劝谏唐太宗学会“谦”与“卑”,正因为太宗接纳了“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的建议,唐朝才能够被建设成一个强大的王朝;毛泽东曾经说过:“我们国家将永远站在第三世界这一边,与各国睦邻友好,共同维护和来,共同发展。”落后的时候,能够隐忍,在隐忍中努力翻身;进步了,也不自大骄傲,而仍以自己的地位为卑微,才能不被“骄傲”遮望眼,得到更大的进步与成就。谦卑,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优良传统,正因为  谦卑,中华民族遭受过屈辱,也正因为谦卑,中华民族从绝境中一次又一次地站立起来,靠着这种温和的智慧,使我们的文明和国家得以待延续和发展。

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都应该学会谦卑。尤其是我们年青人。

谦卑,并不意味着盲目的顺从;谦卑,并不代表着懦弱无能;谦卑,并不等于不自信。相反的,谦卑是一种清醒的磨砺和忍耐;谦卑是有绝对的实力却不事张扬;谦卑是一种不显露的自信,却在其它自高者的夸夸其谈之时默默凝聚力量。学习谦卑的过程,是痛苦的,因为那是一个舍弃“小我”,认识“大我”的过程;这个过程又是幸福的,因为在灵魂的涤荡中,我们明白了何为“高尚”,何为“伟大”。深圳义工“丛飞”是一个谦卑的典型,他不顾自身利益,造就了众多失学儿童的利益,他不以自己的功劳自居,可全国的人民却把无限的荣誉和感激回赠予他。“谦卑”的做人态度便是这样一种奇妙的成分,把痛苦转化为快乐;把苦涩转化为甘美;把弱小转化为强大;把有限的生命,转化为“无限”的生命。

谦卑不是能力,可它却凝结酝酿了力量;

谦卑不是爱,可它却在与人的互动中孕育了爱;

谦卑不是博大,可是欲致博大,必先学会谦卑。

文章点评:

这篇考场作文,有三个看点。

第一,         首段写得好。

好在哪里?好在议论角度。谦卑这个话题如果放在封建时代来谈,那就没有什么特别的东西,因为大家都认为谦卑是天经地义的,是每个公民应该具备的道德和修养。即使是在改革开放前的一些年头,也很少有人对谦卑提出异议。但现在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为谦卑唱赞歌的恐怕不会很多,对谦卑有兴趣的也不在多数,不少人开口“个性张扬”,闭口“我是最棒的”,你越张狂越有味,你越谦卑越被人看不起。这是现实,是我们有目共睹的。这个考生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见解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而且带有强烈的批判的色彩。这一点,说起来好像也挺容易,只要把某一话题放在一个特定的背景里去看,就可以增强文章的时代感,提高议论的针对性。但越平常的东西越容易被忽视,我们的考生最缺乏的往往就是这一点。

第二,           论述富有思辨的色彩。这一点,在首段已见端倪,在正文

部分就更为突出。比如说,谦卑是不是顺从,谦卑是不是无能,谦卑是不是不自信,对这些问题,作者都作了认真的思考,并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尽管他的表述还不是十分严谨,但他的辨析是有质量的,反映了他的良好的思辨素质。

第三,           题目拟得较好。话题作文的题目有多种拟法,但基本的要

求有三点:①把话题字眼纳入题目之中;②若写议论文,题目最好是一个观点;③题目所定的论述的范围越小越好。“欲致博大,先学谦卑”这个题目,符合上述三个要求。

这篇文章也存在一些问题,最明显的就是误将丛飞作为谦卑的典型。丛飞是个典型,但他的特点是向社会最大限度地奉献爱心而不是谦卑。(罗湖外语学校教师  特级教师罗晓云)

 

 

                                

3.真正的谦卑

 

高耸的孤峰没有绚烂的鲜花围绕她的脖颈;

    大海的中央没有变幻的浪花做她的舞裙;

    学问高深的人反而更加朴素谦卑。

 

   “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无所知!”

    说这句话的人,他的地位,在思想界,不亚于东方的孔子,他就是苏格拉底。哲人,智者苏格拉底却认为自己学识浅薄,于是遍访雅典城中的“智者”,却发现他们大多是一些夸夸其谈自以为是的愚人。

    真正的智者伟人,因为目光深邃,看到了天地的无穷。所以深知自身的局限,因为视野阔远,看到了世界的广褒,所以深知足迹的渺小。

    他们的谦卑,不是虚伪矫饰,而是源于内心的气质。

   “君子敏于行而讷与言。”

    孔子认为,一个高尚的人应该积极地做事,而毋须在言谈上过于夸耀。有人认为这句话是要求人们埋头苦干不吭一声,实际上是对孔子的误解。君子的谦卑,是恢宏气度的自然流露,是“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的从容。

    他们的谦卑,不是木讷,而是明智,懂得做事的价值。

    “我不知道。”

    这是丁肇中,诺贝尔奖获得者,对大学生提问的回答。作为一个专家、一个权威,他没有利用自己的声望、地位对“物理学未来”这个深刻的问题不假思索地妄下结论。这与对生活中的一知半解却喜欢大放阙词的人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是事业有成的大科学家的谦卑,他们的谦卑,是实事求是,严谨求实的品格,这种谦卑本身就解释了他们为什么成为大家。

    大哲人的“一无所知”,君子的“讷于言”,科学家的“不知道”……这些回答体现了真正的谦卑。伟人经过格物致知,对我们生活的世界因为懂得而充满敬畏,更会用平和的心态来面对人和事。正如纪伯伦说的“登上福山之颠的人想到那深谷中,与那里的人民生活在一起。”这种体悟所达到的高度、宽度,就是那洗尽铅华的巍巍雪峰,就是那没有浪花的幽蓝深海。

    真正的谦卑,是西方的谚语所说“静水流深”。

    真正的谦卑,是东方的老子所言“大音希声”。

 

点评

这是一篇章法严明,议论深刻,语言隽永,写法上寻求创新的佳作。文章开头类似题记的三句话巧妙地剖析了题意,点明了主旨,再将苏格拉底、孔子、丁肇中的三句名言串联起来,架构文章的主体。三句名言恰似三个小标题,或是三个分论点,每段的内容就是通过对名言含义的理解和名人事迹的评述,准确诠释了“谦卑”的内涵和本质。这种切分式结构的文章,规范谨严,而又不落窠臼,颇受评卷老师青睐。加之深刻议论中凸显的丰厚的文化底蕴和超强的语言表现能力,最后被一致评定为满分,也就不足为奇了。(市学科带头人、梅林中学马恩来)

 

4.谦卑的智慧

 

红柳谦卑,身贴大地,不似白杨般峻俏(应为“峻峭”)挺拔,锋芒毕露,狂风过后,白杨被连根拔除而红柳安然无恙;山狼谦卑,深知个体不足,结成团队,不似老虎般咆哮震天,单力闯关,猎人搜山,老虎们被个个拔除,而狼群则得以延续。(开篇即用两个感性的事例,形象地阐明了谦卑的力量。对比手法,有激情、有文采!纵观许多成功的高考作文,开篇运用对比与排比的手法来抓住读者眼球,似成“潜规则”。“起”。)

这便是谦卑的智慧,它不张狂,不自大,不骄傲,不自满,它看似无用软弱实则曲径通幽,实现双赢(“这便是谦卑的智慧”,感性事例之后,上升到理性的总结,指出谦卑的内核,既亮出观点又使得全文结构紧奏。“双赢”指向不明。“承”。)点点滴滴,谦卑智慧的光芒闪烁在大自然的星空上,使其倍受荫蔽(“荫蔽”一词用得不妥,该词本为“遮蔽、隐蔽”之意。)其实,这闪烁着的理性的谦卑光辉又何尝不在人类社会中存在呢?(由自然转向人类社会,足见该生视野开阔。“转”。)

蒲松龄曾在落第自勉联中写道:苦心人,天不负,三干越甲可吞吴。遥想夫差当年(化用苏轼之语,有历史沧桑之感。)也是谦逊躬卑之人。其父王阖闾张狂攻越,大败重伤而亡,饱受锋芒毕露之苦,其此夫差立下誓言,不灭越国誓不休。它行军练兵,增言纳谏(使用文言语汇可以使得文章简洁而又有文采,但要适度,不要刻意追求。“增言”就很晦涩)甚至还命一门童天天警其勿忘当年之耻。两年后,吴越再战,夫差败勾践于会稽,这正是谦卑的力量啊!然而(正是这一转,使得这则材料更具典型意义。)一旦胜利,夫差心中的谦卑之光又被自大的黑暗吞噬,被重新变得谦卑的勾践的美言冲昏了头脑。于是在越王一面为夫差前马与一面广开言路,尽纳良才之中;在勾践一面美言相赞,一面卧薪尝胆之中;(几句排比,用语晦涩,读来极不顺畅)在夫差的自大与越王的谦卑之中,力量对比改变,存亡之理,胜负之数调转,吴国最终灭在越王的谦卑与夫差的自大之中。

由此观之,谦卑是胜负成败的关键,在成王败寇的古时,谦卑更是一种自我警示,找出自我不足,自我磨砺的品质(“合”)商场如战场,在今日的“战场”上,谦卑的光芒依然使企业受益万分。(再转)

都说要打造品牌,成就信誉,似乎在商场上谁的名字最响谁就称王,然而百度的成功范例恰恰打破了这一铁律。百度系李彦宏自主创办的中国自己的搜索引擎,成立之初备受同行谷歌网站的挤压。于是百度人潜心专研,谦卑处事,给自己留下了反击的余地,终于在美国上市,一举使股票上窜一百多点时击败对手谷歌,(还谈不上击败,只是说使自己获得了成功)成为中国搜索冠军。这正是谦卑的力量使然。试想若是当初百度一味与谷歌拼强拼大,不比权量力,不潜心脚踏实地,怎能存留至今,早就被淘汰出局了!

谦卑是内敛,是自省,是自我默默耕耘,(总结得好!与前文以否定的形式概括形成对照。)但决不是放弃自己的原则,从自己心灵的底线上退防。它不同于阿谀,它是一种婉曲的对底线的维护与防卫,它不同于无耻,它正是最知耻的表现。(再“合”)

谦卑的智慧如光芒,照亮成功前路,祛除自大之黑暗,守住心灵的底线。(文章结尾,显得太软,“强弩之末”。)

 

点评:

客观来讲,这篇文章的主题、立意谈不上特别的深刻、新颖,但它有几个亮点,给人印象深刻:其一,作者的思路很清晰,结构严谨。“起承转合”是经典而又实用的结构方式,该生运用得很好。作者由自然现象到人类社会,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总结,由古到今,条理清楚。其二,运用事例论证上,选材很典型,特别是勾践灭吴,挖得很深。其三,文章对谦卑的诠释很深刻,有内涵、有文采。“谦卑是内敛,是自省,是自我默默耕耘,但决不是放弃自己的原则,从自己心灵的底线上退防。它不同于阿谀,它是一种婉曲的对底线的维护与防卫,它不同于无耻,它正是最知耻的表现。”“这便是谦卑的智慧,它不张狂,不自大,不骄傲,不自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就考场作文来说,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能做到这些,已是相当不错的了。考试作文应该提倡能让人一口气看得清、读得顺的文章。

另外,从卷面来看,作者字体秀美而有力度,成熟老到,足见功底。全文约950字,“性价比”很高。

但从全文来看,题为《谦卑的智慧》,而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谦卑的力量,从事例来看,与文题扣的尚不严密。实际上谦卑是为人处事的一种审势度势的选择,也是一种生存发展的手段,在这一点上,文章不够深入。

                               (教苑中学高中部  杨志雄)

 

 

 


最后更新[2006-5-18]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