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刀尖上的一次舞蹈
—— 一堂感动了大家的初三后期作文评讲课实录
重庆外国语学校 王君
【写在这次公开课前】
称这次公开课为“刀尖上的一次舞蹈”,原因有二:
一是这段日子正是公开课遭受“诟病”的多事之秋,大大小小的语文报刊们似乎正联合起来炮轰“公开课”。青年教师“一课成名”自然早被抨击得一无是处,甚至连教学大师们的“示范课”、“研究课”等等也正遭受质疑。但中国的现实向来如此,不管理论无何肆无忌惮漫天飞舞,老百姓还得过柴米油盐的普通日子。就像中国的校园,虽然无数血气方刚的“改革者”们哇啦哇啦叫嚷着在西方发达国家根本没有“公开课”一说,但中国的校长们是不会搭理这些前卫喧嚣的时髦理论的。我敢说,公开课、竞赛课、示范课、研究课绝不会淡出中国校园,这是理论不能支配而必须靠国情来决定的中国教育的现实需求。
这不是我今天想着重阐述的问题。我只是想说,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接受公开课的任务,无论如何有点像蜗牛背着重重的壳一样有点儿步履蹒跚。我自己还不是一个可以完全不顾世俗评判的潇洒之人,我必须在“公开课”和“常规课”之间找到一条“中庸之道”。要让听课老师觉得这不过就是一堂人人看了之后都可以“卡拉OK”一下的家常课,还要让人没有白跑一趟确有收获的幸运之感。我一直对某些血气方刚者对公开课彻底家常化的说法不以为然。他们总是自作高深地轻易地否定上课者上穷碧落下黄泉钻研出来的文本解读或者教学技巧,甚至把这一切的探索和尝试一味归之于“作秀”或者“花哨”。其实,中国的课堂不是太“花哨”了,而是太沉寂了。你到广大普通中学的教学现场去看一看,如果被专家们批判的“花哨”能多个百分之一或者千分之一,或者学生投我们语文课堂的赞成票就会多个百分之一或者千分之一。公开课本就是课堂研究的一种高级手段,其目的就是要抛砖引玉,就是要超越创新,就是要打磨新人,就是要提醇成果。不管是文本解读,还是教学技艺,公开课的追求都应该在常规课之上,唯有如此,才会激活常规课,才会产生对常规课的引领实效。
这些问题对教学第一线的老师恐怕只是常识,但是为什么却成了某些“专家”们肆意瞄准的靶子呢。就现在的舆论导向来看,一线教师会更加缩手缩脚不知所从。
我也有点儿不知所从。但必须在刀尖上跳舞。我渴望我的公开课结束后,老师们专家们会说:这是一堂很本真的课,但是很有创意。可看、可学、可赏。
我知道这很难,但我别无选择。
第二个原因是在我接受这堂公开课的任务的时候,我所任教的班级已经在作中考的最后二十天的冲刺了。这是一段艰难的日子,几乎所有的学生和教师都无法超脱于考试的压力之外。因为超脱意味着不负责任缺乏奋斗精神,这就是中国家长认的死理。题海无涯,回头无岸,深谙中国教育的人都会知道这段时间毕业班的课堂上不尽长江滚滚来的都是些什么。我敢说,这一定是整个初中或者高中阶段学生的语文视野最狭窄、语文感觉最麻木、语文追求最功利的时候。这个阶段呈现的公开课的真实状态似乎应该是高呼着“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在阴霾的天空下把应试的舞跳得更娴熟和更投入。
但这不是我的追求。我希望我的这堂应试作文课最后能进入这样一种境界:尽管这节课起点是如何感动判卷老师,终点却必须要落于作文的本质。起于“考试”而最后跳出“考试”,要积极地诱导学生去思考打动人心与体现作文本质的必然联系。
我不敢说能力的培养、心性的熏陶和应试的训练是完全背道而驰的,但业内人也知道,这其中巨大的落差足以堵塞语文的魅力之泉。
但我别无选择。
我必须要上这样一堂课:既是公开课,又是家常课;既是应试训练课,又是情感激发课。
于是,就有了这次在刀尖上的舞蹈。
好与不好,也就任人评说了去吧。
【课堂实录】
上课之前,我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大字:作文,用什么打动“我”的心。
师生问好之后开讲。我没有导语,只是告诉大家,这堂课我们继续评讲第三次月考的试卷。昨天讲了阅读和基础,今天说说作文。还有二十多天大家就要写初中三年的真正“压轴之作”了,这堂课,就算给大家加加油。
这次月考年级的全部作文都是我批改的。我让大家猜猜我改作文时候的心情。大家都笑起来了,有人说是“郁闷”,有人说是“痛苦”,还有人说是“伤心”等等。这是实话。我一直就在教室里改作文,他们都看到了我的愁眉不展长吁短叹。对了,我说,老师确实感觉很压抑,因为全年级六百多份作文卷子,能够打动我的心的很少,我边说边在黑板上的“打动我的心”几个字上打上了着重符号。作文不能打动评卷老师的心,这直接后果是什么?听课的老师和全班同学都笑了,几个孩子在下边调皮:“那自然是得不到好分数哟!”对!我严肃却又戏谑地说,所以,我们今天就来谈谈作文如何打动人心的问题。
初三的课总是比较沉闷的。但开头的这段对话让教室里的气氛轻松起来了,我看到了几个课间一直都在睡觉的几个孩子终于抬起了头。
那我们现在做第一件事情,我说,大伙儿来评价评价这次月考的作文题目,看它是不是一个能够写出“打动人心”的作文的题目。
我把作文题目板书在了黑板上:生活,需要
我请第一组的同学挨着秩序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并提示他们不用举手。几个同学一致认为这是一个很好写的题目,选材很宽泛,可以自由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几乎没有什么不可以写的。蒲涛的分析最精彩,他意识到了这是一个半命题作文,并从这个角度对命题的灵动和平和进行了表扬。杨之默的发言比较罗嗦,我认真地倾听,然后提醒她用一句话为自己的发言作结。她犹豫了老半天,才终于说出来了。我表扬她说:“你的这最后一句话抵得上你前面说的十句话。”她腼腆地笑了,大家都笑了。
然后我作结,我说,大家的评价很客观,这就是一个万金油似的题目(大家又笑),这是一个充满着人道主义精神的题目,就是一个要送分送到各位同学手中的题目。可是,就是这么一个题目,却让我这个评卷老师读得痛苦不堪恹恹欲睡。你们说,我们的作文是不是还有严重问题啊?大家点头,都若有所思。
那好,现在我们来看看这次考试的优秀作文,贴在教室后边的墙壁上的,都是上了五十分的作文,大家来交流一下你们学习后的心得。注意,你的发言要集中到这些作文靠什么打动了评卷老师的心这个问题上。
杨雅云站起来说她比较感兴趣的是《生活,需要哲学》这篇,小丫头侃侃而谈,优点说了一大堆。我提醒她该归纳自己的发言了。她最后说,这篇作文,打动人心的地方很多,但最让人难忘的是“思想”。我点头,板书“思想”两个字。
接着是杨羚箐起来发言。她介绍的是九班许菁的《生活需要合脚鞋》。这个题目很生僻,我让她先介绍一下内容。原来许菁写的是对世界经典童话《灰姑娘》的创新解读。其主题思想是号召少男少女们不要耽于幻想,等待着从天而降一双水晶鞋,而应该用自己脚下的合脚鞋踏踏实实地走自己的人生路。杨羚箐分析说,这篇文章的题目就先声夺人,内容又独辟蹊径,读后让人眼睛一亮。我问,它到底靠什么动人?小丫头想了想后说,还是思想。底下何语婷小声地接嘴,“还有创意!”我捕捉到了这两个词语,然后马上写到了黑板上 。写完后,我说,王老师统计了一下,全年级六百多份作文卷子,大概有30%的同学写的是《生活,需要微笑》,40%的同学写的是《生活,需要勇气》,20%的同学写的是《生活,需要挫折》,大家算算,剩下的比例还有多大。全体学生和听课老师都笑了。我说,大家想想,王老师在“微笑、勇气、挫折”中早就微笑不起来了,这个时候突然看到《生活,需要哲学》、《生活,需要合脚鞋》这类的标题,那情绪哪有不上来的道理?大家会意点头。
接着蒋云淞起来谈。他评论的是一篇叫作《生活,需要沉思》的文章,他特别强调说这篇作文非常有文采。我于是把“文采”这个词语写在了黑板上。蒋云淞很诚实地说这作文他看了好几遍才看懂。我打趣说别人在一个小时以内完成了这篇辞彩华丽的高分作文,可咱们蒋云淞得读好几遍才能读懂,可见这个差距了。小子,你是理科高手,文科方面还得多读书啊!蒋云淞不好意思地笑了。教室里的气氛轻松和谐。
还有几个孩子想发言。我想了想,说,这样,现在不说高分作文了,说自己,每一位同学都来表扬表扬自己的作文,用一两句话概括地说一说自己的作文在哪一点上最可能打动人心。我示意何语婷小组挨着座次说下去。
孩子们兴奋起来。何语婷说她的作文题目是《生活,需要成长》,最打动人心之处在于她赋予了“成长”新的含义。李想说她的题目是《生活,需要摆渡》,最打动人心的是标题和创意。高洁说她写的是《生活,需要泪水》,最能打动人心的是她的逆向思维。最有趣味儿的是伍勇俊,他说他写的是《生活,需要一件新衣服》,我很想启发他说出自己最打动人心的是思想和创意,但他偏不说,而是反复强调自己觉得最能打动人心的是语言。其实我觉得语言并不是他最突出的特色,于是我反复提醒他关注自己的标题和构思,他却总不跟着我的思路走。对话在这个地方出现了让人忍俊不禁的错位,胖胖的伍勇俊的“专注和执着”逗得大家都笑了。
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我说,同学们,看来大家非常看重写作的“思想、创意、文采”的问题,这当然是对的。离中考还有二十天了,老实地说,我们要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在“文采”上有所突破是比较难的,怎么办呢?今天王老师也带来了一篇下水作文,没有太多文采的那种,你们来评评王老师的作文又靠什么来打动人心,然后说说看可以评多少分?这篇作文我以前给你们读过,是在今年的年初吧。它原来的题目叫《生命中最动人的故事》,这回我就将他改了改,用来应对这次考试作文。作文的题目还没有,听完后,大家帮着拟一拟。
于是我请代东航来朗诵我的这篇教育手记。
今天,王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暂时还没有一个完整的名字。
这是一个读来和听来的故事。今天我在批改九班的日记的时候,大部分同学都写到了这个故事。我被感动了。决定要把这个故事讲给你们听。
故事的主角是九班的全体同学和班主任李明伟老师。这你们都认识。
还有一个主角,他没有出现,他的名字叫李涵。或许这个名字你们也熟悉。李涵是学校里大名鼎鼎的“问题孩子”,和当初我们班上的李阔廷一样。
李涵是比李阔廷还要让人揪心的孩子。
他没有留级,一直跟着九班走。但我很少看到他上课。如果有一天突然发现他在教室里坐着,我的眼睛就会一亮。九班的孩子都很会意,便全部笑着叫到:“哈哈,李涵回来了,王老师笑了!”
他偶尔来上课的时候,几乎全是在睡觉。他很有睡功,几乎可以从上午第一节课睡到晚上最后一节课。
我实在看不下去,于是便把我家中金庸的一套武侠小说搬来给他,我说李涵啊,如果你实在听不进去的话,你就看武侠吧。金庸的小说好看,看了跟学课文是一样的。他无精打采地笑着接下来,但只是偶尔翻翻,依旧还是睡觉。我很苦恼。这方法是从名师李镇西那儿学来的,李老师因此挽救了一个叫万同的学生。但是,这方法在李涵身上一点儿作用都没有。金庸吸引不了李涵,到底什么能吸引李涵呢?我不知道,所以经常看着他空空的位置长叹。
我不是李涵的班主任,所以不太知道李涵的行踪。但总是一会儿又在办公室里听说他下了谁的暴,一会儿又听说李老师为了找他深夜一两点钟还流连在高新区的网吧,后来又听说他连网吧也烦了……
总之,这个故事发生的时候,我已经很久没有在教室里看到他了。
但是,他是这个故事的主角。
故事发生在2005年的12月30号。在九班的新年晚会上。
那是一台很热烈很成功的晚会。九班的孩子是比较腼腆的,不像你们,很擅长表达自己。但是因为要毕业了的缘故,所有的孩子都放开了。他们疯狂地发泄,所有的老师和同学都成了“雪人”,他们一遍遍地唱歌和游戏,连最胆小的同学,也成了快乐的小疯子。
就在这样的疯狂中,晚会到达了高潮。
这时候,班主任李明伟老师在狂躁的人群中示意大家停下来,他说:“李涵生病了,让我们也向他问候新年好吧。”
李涵?那是一个很久没有出现的名字了。在这样的疯狂的快乐中,这个名字让整个疯狂的九班一下子就安静了。
大家都不说话。
李老师说:
“我拨通李涵的手机,我叫——李涵,然后你们一起大声喊——新年快乐!”
就这样安排好了。没有人说话,教室里安静极了。
然后李老师开始拨电话,一会儿,电话拨通了,李老师朝全班同学微笑点头示意大家准备好。
李老师对着电话大声地喊了一句:“李涵——”
“新——年——快——乐——”
九班的全体同学吼出来吼起来,比刚才还要热烈还要激情彭湃。
每一双眼睛都熠熠闪光,每一张面孔都泛着鲜润的红潮。九班的孩子们胀红着脸,手握着手,一起一遍一遍地大声喊:
李涵,新年快乐,李涵,新年快乐——
李老师站在教室中央,把手机高高地举起,高高地举起——
上面的情节,就是九班的孩子们在日记中记叙的情节了。他们比我还记叙得好,因为,他们是当事人。
但是,我相信我比他们更能够感动你们。因为,我还知道一个细节,这是他们不知道的。这是李老师后来告诉我的。那个细节是这样的。
每一双眼睛都熠熠闪光,每一张面孔都泛着鲜润的红潮。九班的孩子们胀红着脸,手握着手,一起一遍一遍地大声喊:
李涵,新年快乐,李涵,新年快乐——
李老师站在教室中央,把手机高高地举起,高高地举起——
但是,手机里只要盲音。其实,李老师根本就没有打通李涵的电话。
他知道打不通。李涵离家出走好长一段时间了,李老师知道,但孩子们不知道。
但是——
每一双眼睛都熠熠闪光,每一张面孔都泛着鲜润的红潮。九班的孩子们胀红着脸,手握着手,一起一遍一遍地大声喊:
李涵,新——年——快——乐,李涵,新年快乐——
李老师站在教室中央,把手机高高地举起,高高地举起——
整个九班的教室里,此起彼伏地回荡着:李涵,新年快乐,李涵,新年快乐——
这就是我今天要讲的故事。李涵是主角,但是,没有谁知道李涵在哪里。
讲完了,我亲爱的孩子们。
故事的名字还不完整,孩子们,给这个故事一个完整的名字的任务,就交给你们吧。
(2006年1月5日星期四 雨)
年初第一次在班上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大家就被深深感动了。这篇文章后来挂在网上,反响也非常好。这次我稍微润了色,又请了朗诵最好的代东航来演绎,效果当然是不会错的。教室里出奇的安静,连空调的“嗤嗤”声都能听得清清楚楚了。每一个孩子和听课老师的表情都很凝重。读完了,热烈的掌声响起。
我问,孩子们,这篇作文还没有题目呢,你们帮着拟拟,应该叫“生活,需要什么”好?一个孩子站起来说生活需要善意的欺骗,一个孩子站起来说生活需要爱。我笑笑,请牛晓起来说,牛晓是班上最腼腆的女孩子之一。牛晓站起来,脸涨得通红,不说话。我微笑着问,你在想吗?牛晓说在想,但好像一下子表达不出来。我示意她坐下。然后我请她旁边的王维妙起来说。王维妙也是班上挺羞涩的孩子。王微妙的脸也涨得通红,她说,她开始觉得也应该填“善意的欺骗”之类,但是细细想想也不对,可是一时片刻又表达不清楚。我让她坐下了。我回到讲台上,微笑着说,谢谢这两个同学的“表达不清楚”,因为这个“不清楚”恰恰证明了王老师的高明之处成功之处。此言一出,全班哗然。我示意大家不要激动,然后继续解释:你们的无法表达证明了这个简单的故事其实不像它外在的形式一样简单,它的思想大于形式,情感高于内容,你们无法言传恰恰就是对这篇作文的最高评价。最开始,我也想把作文的题目改为《生活,需要善意的欺骗》,但是最后我觉得这个题目不能包含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所以,我最后定的题目是……
说到这里,我停顿下来,很神秘地把目光在每一个孩子的脸上停留了片刻。我要吊吊他们的胃口。这时,每个孩子和老师的眼睛都亮晶晶的。
我清了清嗓子,微笑着说,最后,我决定,把老师的这篇作文题目定为——
我在黑板上的“生活,需要 ”的横线上填上了一个省略号,变成了:
《生活,需要……》
教室里一片唏嘘声。
妙吗?妙!师生会意,笑声四起。像一个封闭多年的宝盒被突然打开,五光十色全部放飞了。
那你们来给王老师评评分。我含笑邀请。
一个孩子说,以真情实感取胜,应该在48分以上。我点头,把“真情”写在“思想、创意、文采”的最上面。一个孩子说,以巧妙的构思取胜,可以上50分。一个孩子说,语言平实但回味深长,可以上52分。一个孩子说,王老师能把平时的日记巧妙修改后来应对考试这说明王老师很聪明,我建议给王老师满分……掌声响起,教室里几十张兴奋的笑脸像花儿开放。
然后我说,同学们,咱们班上坚持了近三年的随笔写作,一般同学写了六七百篇日记,多的同学甚至写了上千篇。这些日记,就是我们考试作文的后备军啊,就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啊,这么浩浩荡荡,这么繁花似锦,可是为什么居然还会出现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作文卷雷同的情况呢?孩子们,这是出题者的问题呢,还是我们自己的问题?
教室里安静下来,每一张脸上都是若有所思的表情。我不说话,让这“若有所思”静静地持续了十秒。因为我知道,有一种高潮,只能在沉静之中孕育。
但这并不是这堂课的最高潮。
然后我说,孩子们,刚才我们一起探讨了关于作文打动人心的问题,大家对“真情、思想、创意、文采”有了非常直观的认识。确实,如果你在这四个方面的某一方面做得很好,你的作文就完全可能在成千上万的作文中脱颖而出。但是,写作的追求是无止境的,有些东西是底线,但有些东西却是理想。现在我们看一个“FLASH”动画,看完后,请您说说您的感受。
我示意孩子们关灯拉上窗帘打开投影。我有些激动,因为,我知道,我教学的高潮要来到了。
我打开电脑,点开《人不能没有鸡》的世界。这首歌的曲子用的是杨钰莹主唱的一首著名流行歌《我不能说》的调子,动画中的表演者全部是鸡。演唱声音是一个男孩子的声音,年龄不会超过五岁。歌词是这样的:
人不能没有鸡的世界
我不想说我很清洁,我不想说我很安全,可是我不能拒绝人们的误解,看看紧闭的圈,数数刚下的蛋,等待被捕杀的危险。
吃我的肉我没意见,拿我的蛋我也情愿,可是我不能容忍被当作污染,想想命运的苦擦擦含泪的眼,人的心情我能理解。
一样的鸡肉,一样的鸡蛋,一样的我们咋就成了传染源。禽流感,很危险,谁让咱有个鸟类祖先。
孩子他爹已经被处决,孩子他哥被抓去做实验,这年头做只鸡比做人还艰难,就算熬过今天,就算过了明天,后天估计也得玩儿完。
一样的鸡肉,一样的鸡蛋,一样的我们却已不值一钱。一样地吃肉,一样地吃饭,人不能没有鸡的世界。一样的鸡肉,一样的鸡蛋,一样的我们却过不了本命年。一样要吃肉,一样要吃饭,人不能没有鸡的世界。
(朗诵)2005年过去了,希望一切不美好都能过去,愿所有的小鸡小鸭小朋友健康成长。愿世界充满健康和平。人不能没有鸡的世界。
五月的阳光被厚厚的窗帘挡在了教室外边。空调在默默地散发着冷气。教室里先有浅浅的笑声,然后沉静下来,沉静下来……
我看到有的老师流泪了。
这我并不惊奇,今年春节,我们全家人第一次看到这个FLASH,上到我那近六十岁的姨公,下到我那四岁半的小儿子,当然也包括我自己,都不禁潸然泪下。就是昨天晚上,在准备这堂课的时候,在寂静的深夜里听这首歌,我依旧泪如泉涌。
看完了,听完了,教室里的空气凝固着。隔了好一会儿,我缓缓地说,孩子们,这堂课,我们不用来讨论这首歌。这首歌,就是我们本周作文的话题。现在,我只想听大家说一说,这个动画,在写作上给了我们一些什么启示呢?它告诉你,对创作而言,打动人心的更高境界是什么?
一个孩子说,是出人意料的选材,这个“材”就在我们的身边,但我们却往往视而不见。
一个孩子说,把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和最普通人的情感结合在一起。
一个孩子说,是社会责任感。
一个孩子说,是情感的倾诉和奔流。
一个孩子说,是对生活的透彻理解
说得最好的还是谷雨,他说,是换个角度去观察生活,换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是换个角度去表达情感……
我转过身去,在黑板上写下了三个大字“换角度”。
我说,孩子们,还记得我们进入初中后的第一堂语文课吗,还记得那双蓝色的大眼睛吗,还记得那个四国学生修理水杯的故事吗,还记得王老师在那节语文课上第一次赠给你们的几句话吗……哦,所有的孩子的眼睛又一下子亮了起来,群情兴奋,我们一起高声朗诵:
我用我的眼睛观察,
我用我的心灵体验,
我用我的头脑思考,
我用我的语言表达。
我说,孩子们,写作不过就是真实地、充分地、独特地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当我们具有了悲天悯人的眼光和情怀,当我们心底的真情就要喷涌而出了,当我们具有了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意识,当我们的文字个性化了生命化了的时候,我们笔下的作文就一定会打动人心。
然后我分发资料,资料上是二十多句关于写作的古代诗文名句。还有二十多天就要毕业了,这些句子或许能够打通阅读和写作的某条通道。
关于写作的名句
1.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2.嘻笑怒骂,皆成文章。
3.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4.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5.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6.村村有画本,处处有诗材。
7.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9.劳于读书,逸于作文。
10.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11.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12.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13.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14.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15.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16.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青松。
17.丹青难写是精神。
18.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19.掷地作金石声。
20.春花秋月冬冰雪,不听陈言只听天。
21.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翻新杨柳枝。
22.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
23.纵横自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
24.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
25.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25.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教室里响起了颇有气势的诗文朗诵声。我希望,这些句子,能够因为这节课而得到更好的内化。
最后,我用小黑板展示了南京大学斐显生教授的关于写作的名言。我说,孩子们,当我们成为了这样的人的时候,我们的写作,就一定能够打动人心。在激情的诵读声中,下课铃声响起。黑板上,斐教授的话赫然:
目中有人,
心中有爱,
肩上有担,
腹中有墨,
胸中有识,
手上有艺。
(授课时间2006年5月16日星期三下午第二节,IB班,5月17日整理)
(感谢王君老师惠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