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更多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
率性写吧
>
说语论文
文章标题: 《诺奖:王蒙和鲁迅的态度之比较》
出处:南方周末 wbs转载 作者:孙玉祥 阅读次数:1767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诺奖:王蒙和鲁迅的态度之比较
最近,在暨南大学演讲的作家王蒙在被问及有没有信心在有生之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有这样的回答:“我能不能拿到诺贝尔文学奖?大概不能,可能性很小,原因已经说过很多次。但是有人推荐也不算坏事。”此前王蒙曾公开表示:“诺贝尔奖好,不如文学作品本身写得好。我一直觉得,诺贝尔文学奖不能代表文学本身。作家写得好而得不到,那是诺贝尔奖的悲哀;写得不好反而得到了,那是诺贝尔奖的透支。”(见5月12日《新快报》)这应该是他一贯的思想———在2003年的深圳读书月论坛上,王蒙就曾这么回答过这个问题。(见中新网2003年11月19日电,下面引文多出自此篇)。
我们可以看出:王蒙在自己究竟能不能得到诺奖这个问题上的态度是:首先,“大概不能,可能性很小”——在很不情愿地排除自己得奖的现实性的同时,却给人一种欲说还休临去回眸的不甘感,此中意蕴,耐人寻味。其次,在说明自己得不到这个奖的理由时,他认为不是自己作品不好不够格,而是因为诺奖有问题——“但这个诺贝尔文学奖是瑞典人办的,18个评委中只有一个懂中文,这个人对中国的情况还不了解。试想,这样的评奖,大家要想想其分量”。最后,他还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对这个奖项的蔑视——“诺贝尔奖好,不如文学作品本身写得好。我一直觉得,诺贝尔文学奖不能代表文学本身”,“诺贝尔文学奖伟大,文学更伟大,得到了,那算幸运;没有得,也没什么。因为我们靠的是作品,是文学,不是广告”,“作家写得好而得不到,那是诺贝尔奖的悲哀;写得不好反而得到了,那是诺贝尔奖的透支”。总之,我们从王蒙对诺贝尔奖的态度中,读出的是愤愤不平的激昂和念念不忘的酸劲。
于是,不禁想起另一个作家鲁迅对诺奖的态度来。1927年,来自诺贝尔故乡的探测学家斯文海定到我国考察时,在上海了解了鲁迅的文学成就以及他在中国文学上的巨大影响。这位爱好文学的瑞典人,与刘半农商量,准备推荐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刘半农托鲁迅的好友台静农去信征询鲁迅的意见。鲁迅婉言谢绝了。他回信道:“九月十七日来信收到了,请你转告半农先生,我感谢他的好意,为我,为中国。但我很抱歉,我不愿意如此。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何限,他们得不到。你看我译的那本《小约翰》,我哪里做得出来,然而这作者就没有得到。或者我所便的,是我是中国人,靠着‘中国’两个字罢,那么,与陈焕章在美国做《孔门理财学》而得博士无异了,自己也觉得可笑。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瑞典最好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倘因为黄色脸皮的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以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
鲁迅对诺奖的态度也非常鲜明:首先,非常明确地认为自己不配得这项奖——不但自己不配,同时代的其他中国作家也不配;其次,自己不配得到它是因为自己努力不够实力不够,而不是因为瑞典人偏见——“18个评委中只有一个懂中文,这个人对中国的情况还不了解”之类;最后,鲁迅还认为,诺奖是高水平的奖项,在没有实力竞争的时候侥幸得到它,名实不符,不利于文学扎扎实实的发展,反而会掩盖自己的缺陷和不足。
从两个不同时代的文坛执牛耳者对诺奖的不同态度,我们或许可以看出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之间的距离。
(P1162223)
最后更新[2006-5-23]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
友情链接:
我爱语文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