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试题下载高考试题
文章标题: 《2006广东高考模拟试题》
出处:岭南闲樵 转贴      阅读次数:5809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006广东高考模拟试题

广州市天河区2006年高考备考组题试卷

20064. 24 WWH组稿于佛山顺德)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33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      然泪下   海一粟

B.修     开门   杂志

C      纵横   奴颜

D.愚     相形见   咄咄逼人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惊诧  生杀予夺    以敬效尤   一个巴掌拍不响

  B.国是  繁文缛节    未雨绸缪   大水淹了龙王庙

  c.誊写  相形见拙    自惭形秽   黄鼠狼给鸡拜年

  D.描摹  裨官野史    因地制宜   电线杆上绑鸡毛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高寒缺氧的恶劣环境,单调枯燥的日常生活,非但没有难住他,还磨炼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

B.勤奋学习,勇于置疑,不断创新,这是21世纪,也是中华民族振兴事业对年青一代的要求。

B.宇宙的复杂性是传统理论无法解释的,即使是爱因斯坦相对论中的四维时空也勉为其难

D.他禾仅没有趁此好好帮助小敏,还反唇相讥,这真是马屁拍到了马腿上,既害人,又不利己。

4.下面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这次新兵射击考核的成绩取得了百分之百及格、总评优秀的喜人成绩。

B.被访者几乎都表示对北京不甚了解,但都认为北京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名城。

C.郦老师教学态度严谨,教学业绩显著,选他作学科带头人是当之无愧的。

D.参与这次全运会会徽和吉祥物设计的人,到今天为止,至少有一万人以上。

 

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57题。

测 谎 仪

   说到“测谎”, 我国首屈一指的“测谎”专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武伯欣显得很无奈。他说,过去长时间被人们称之为“测谎仪”的仪器,其实是错译、错传、错用,英文poly-graph,准确的汉译是多道生理心理描记器或多道心理生物记录仪。这项技术的科学称谓,应是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它检测的实质是嫌疑人有无与案件相关的犯罪心理痕迹,如果有,那他可能是涉案人(根据法律规定,测谎结果不能作为定案的标准证据使用,只是提供辅助参考)。“测谎”只是民间的俗称,不是科学称谓。

  教授说,现在一说“测谎”,大家都以为是测试犯罪嫌疑人在口供中有没有说谎,说谎率是百分之多少。其实,口供是绝对不能测的。首先,口供的来源可能不正常,可能存在着指供、诱供。这项技术绝对不能检测这些东西,也很难检测清楚。

  从根本原理来说,这种技术应该叫测真,测的是犯罪嫌疑人真实的心理痕迹。说得简单一点,就是测试犯罪嫌疑人发案时是不是在现场。在测试过程中,不管犯罪分子说不说谎,他甚至可以不说话,但他的心理反应和生理反应会把他“供”出来。这是因为做过特殊事件的人(比如,杀人放火,包括投毒,包括特大的一些盗窃,以及拐卖人口等等)对自己案前、案中、案后的经历会留下深刻的记忆。在他的记忆中,特别是在长时记忆当中,会保持终生不忘的信息。

  “测谎仪”(姑且沿用俗称)是如何把罪犯的心理痕迹呈现出来的呢?教授说,“测谎仪”主要是通过皮肤电阻、呼吸和血压真实记录测试人当时的内心变化,真正的作案人会在这三项指标上露出马脚来。

测试中“测谎仪”记录三个指标,第一个指标是皮肤电阻。第二个比较重要的指标就是呼吸。我们知道,人紧张的时候呼吸就会变得急促,当作案人被问及作案的情景和细节时,他的呼吸会发生变化。第三个实际上是血压,也就是脉搏。这三者中,血压应该说占的比重不大,学过气功的人,很容易对脉搏进行调解,但是他对前两个调解不了,尤其是皮肤电阻调解不了。

教授说,在实践中,他总结出在实案中应用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必须具有六大阶段,即测试人员在准确把握案件的客观真实情况后,要经过:对作案人的犯罪心理进行动态分析描绘阶段,运用综合测试法编制测试题阶段,对被测人进行测前访谈阶段,实测操作、观察和同步评图阶段,测试图谱综合评判阶段,测后谈话和讯问阶段。这六大阶段是保证案件测试成功的一个基本技术程序,每一个阶段都是以心理科学、侦察科学等为基础支撑,涉及的知识层面很多。所以,测试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心理学、侦察学等方面的专业素质。在设计试题时,首先是题的意思要明确,不能让被测人的理解出偏差,如果理解错了,当时出现的心理反应就可能是其他的东西。

由于测试题指向的是心理事实而不是某一个嫌疑人,所以,所有的嫌疑人都用同一套试题,用一个标准来测试,这样,无辜者将会被排除,而真正的作案人会被找出来。

总之,这项技术是一种较为可靠的技术。

5、对“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检测的实质是嫌疑人有无与案件相关的犯罪心理痕迹。

B、“测谎”是它的民间俗称,这种俗称不符合其科学原理。

C、它的英文名称是“poly-graph”,准确的汉译是多道生理心理描记器或多道心理生物记录仪。

D、这项技术不能用于测试嫌疑人的口供。

6、下面表述,不能作为“这项技术是一种较为可靠的技术”依据的一项:

A、不管犯罪分子说不说谎,他甚至可以不说话,但他的心理反应和生理反应会把他出来。

B、皮肤电阻是任何人调解不了的。

C、所有的嫌疑人都用同一套试题,用一个标准来测试。

D、这种技术就是测试犯罪嫌疑人发案时是不是在现场。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被测试人在测试过程中不说话,但只要在测试中呈现犯罪心理痕迹,就完全可以定罪,让该名罪犯受到法律的制裁。

B、在设计试题时,测试人员必须认真谨慎,不能出一些有歧义的问题。因为如果被测人理解错了,被测人就会成为罪犯。

C、气功的就是一种专门调节脉搏的健身术。

D、我们生活中经历过一些重大事件,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时的细节好象已经忘记,其实记忆中还存在这些信息,甚至可能终生保留。

 

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l题。

晁错者,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孝文帝时,天下无治《尚书》者,独闻济南伏生故博士,治《尚书》,年九十余,老不可征,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数上书孝文帝,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才,迁为中大夫。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隙。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而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还,上书言军事,谒见上。上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画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太史公曰: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也。 (选自《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赞曰:晁错锐于为国远虑,而不见身害。其父睹之,然长于沟渎,亡益救败,不如赵母指括,以全其宗。悲夫!错虽不终,世哀其忠。故论其施行之语著于篇。

(节选自《汉书·袁盎晁错传》)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全相同的一组是                   

A.①以其辩得太子                   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B.①错所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   ②后擅权,多所变

C.①上书孝文帝,言削诸侯事         ②书十上,孝文不听

D.①孝文帝时,天下无《尚书》者      ②不效则臣之罪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诏太常使人往受之               ②项伯夜驰之沛公军

B.①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           ②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C.①其辩得幸太子                     ②吴楚七国果反,诛错为名

D.①臣恐天下之士噤口                ②卿但暂还家,吾今报府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晁错为人严肃刻薄,不近人情,但是他能言善辩,才能出众,足智多谋,深得孝文帝太子及景帝的赏识和宠幸。

B.晁错极力主张借诸侯的罪过来削弱它们的土地,收取他们四边的郡城,只有这样才能尊崇天子的地位,国家才会安定。

C.晁错的改革遭到了诸侯们的反对,晁错的父亲急忙从颍川赶来劝说他,晁错不为所动,父亲饮药自尽。不久,晁错也被斩于东市。

D.晁错死后,邓公作为抗击吴楚叛军的将领,向景帝谈及他对诛杀晁错的看法,他认为处死晁错其实是替诸侯报了仇。

 

11.联系全文看,下列对司马迁和班固评述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认为吴楚发动叛乱之后,晁错并不急于匡救国家之难,却想着公报私仇。

B.班固认为晁错进行改革是为国家长远计,而没有看到改革给自身带来的危害。

C.司马迁认为晁错当权后变更国家原有的制度,不计个人得失,是难能可贵的。

D.班固认为晁错虽然没能终其天年,但其忠心可鉴,为后代人所同情。

 

第二部分非  选择题(共117分)

四、(21分)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2分)

                                                                      

2)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3分)

                                                                    

3)计画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3分)

                                                                    

 

1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浣 溪 沙     (作者:秦  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1)本词的作者是     朝人,在作品风格上属于       派。

2)后人认为该词描绘了一个女子在春阴的怀抱里所生发的“淡淡哀愁”,亦体现作者秦观的心中的“淡淡的愁”。请你说说“淡淡的愁”的“淡淡”二字在词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请结合具体词句作答。(2分)

 

 

 

3)“自在飞花轻似梦”一句是个比喻句,今人沈祖棼在《宋词赏析》中将其成为“奇喻”,请你说说这个比喻“奇”在何处?(4分)

 

 

 

 

1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空缺的部分。(前3题任选2小题,后2题任选1小题)(5分)

1)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声声慢》)

2)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秦观《鹊桥仙》)

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4不以规矩,                。《孟子·离娄上》)

5梅须逊雪三分白,             。(卢梅坡《雪梅》)

五、(21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518题。

二 月 兰(作者:季羡林

1.二月兰是一种常见的野花,花朵不大,紫白相间。花形和颜色都没有什么特异之处。我在燕园里已经住了四十多年。最初我并没有特别注意到这种小花。直到前年,我蓦地发现,从我住的楼旁小土山开始,走遍了全园,眼光所到之处,无不有二月兰在。宅旁、篱下、林中、山头、土坡、湖边,只要有空隙的地方,都是一团紫气,间以白雾,小花开得淋漓尽致,气势非凡,紫气直冲云霄,连宇宙都仿佛变成紫色的了。

2.自从意识到二月兰存在以后,一些同二月兰有联系的回忆立即涌上心头。原来很少想到的的事情,现在想到了;原来认为十分平常的琐事,现在显得十分不平常了。我一下子清晰地意识到,原来这种十分平凡的野花竟在我的生命中占有这样重要的地位。

3.我回忆的丝缕是从楼旁的小土山开始的。这种野花碰到小年,只在小山前后稀疏地开上那么几片。遇到大年,则山前山后开成大片,二月兰仿佛发了狂。我们常讲什么什么花“怒放”,这个“怒”字下得真是无比地奇妙。二月兰一“怒”,仿佛从土地深处吸来一股原始力量,一定要把花开遍大千世界,紫气直冲云霄,连宇宙都仿佛变成紫色的了。

4.东坡的词说,“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是花们好像是没有什么悲欢离合。应该开时,它们就开;该消失时,它们就消失。一切顺其自然,自己无所谓什么悲与喜。我的二月兰就是这个样子。

5.然而,人这个万物之灵却偏偏有了感情,有了感情就有了悲欢。人自己多情,又把情移到花,“泪眼向花花不语”,花当然“不语”了。如果花真“语”起来,岂不吓坏了人!这些道理我十分明白。然而我仍然把自己的悲欢挂到了二月兰上。

6.当年老祖还活着的时候,每到春天二月兰开花的时候,她往往拿一把小铲,带一个黑书包,到成片的二月兰青草丛里去搜挖荠菜。只要看到她的身影在二月兰的紫雾里晃动,我就知道在午餐或晚餐的餐桌上必然弥漫着荠菜馄饨的清香。当婉如还活着的时候,她每次回家,只要二月兰正在开花,她离开时,总穿过左手是二月兰的紫雾,右手是湖畔垂柳的绿烟,匆匆忙忙走去,把我的目光一直带到湖对岸的拐弯处。我的小猫虎子和咪咪还在世的时候,我也往往在二月兰丛里看到她们:一黑一白,在紫色中格外显眼。

7.所有这些琐事都是寻常到不能再寻常了。然而,曾几何时,到了今天,老祖和婉如已经永远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虎子和咪咪也不知钻到了燕园中哪一个幽暗的角落里,等待死亡的到来。如今,天地虽宽,阳光虽照样普照,我却感到无边的寂寥与凄凉。

8.对于我这样的心情和我的一切遭遇,我的二月兰一点也无动于衷,照样自己开花。世事沧桑,于她如浮云。我想学习二月兰,然而办不到。不但如此,她还硬把我的记忆牵回到我一生最倒霉的时候。在十年浩劫中,我被管制劳动改造,每天到一个地方去捡破砖碎瓦,还随时准备着被红卫兵押解到什么地方去“批斗”。可是在砖瓦缝里的二月兰依然开放笑对春风。

9.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成了“不可接触者”,几年没接到过一封信,很少有人敢同我打个招呼。然而我一回到家里,老祖、德华她们,在每人每月只能得到恩赐十几元钱生活费的情况下,殚思竭虑,弄一点好吃的东西;婉如和延宗也尽可能地多回家来。我的小猫憨态可掬,偎依在我的身旁。所有这些极其平常的琐事,都给我带来了无量的安慰。

10.我感觉到悲,又感觉到欢。

11.到了今天,否极泰来,我一下子成为“极可接触者”。到处听到的是美好的言词,到处见到的是和悦的笑容。然而,一回到家里,虽然德华还在,延宗还在。可我的老祖到哪里去了呢?我的婉如到哪里去了呢?还有我的虎子和咪咪到哪里去了呢?世界虽照样朗朗,阳光虽照样明媚,我却感觉异样的寂寞与凄凉。

12.我感觉到欢,又感觉到悲。

13.按说我早已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年龄,应该超脱一点了。然而在离开这个世界以前,我还有一件心事:我想弄清楚,什么叫“悲”?什么又叫“欢”?如果没有老祖和婉如的逝世,这问题本来是一清二白的。现在却是悲欢难以分辨了。我想得到答复,走上了每天登临几次的小山,问三十多年来亲眼目睹我这些悲欢离合的二月兰,她却沉默不语,兀自万朵怒放,笑对春风,紫气直冲霄汉。

选自《季羡林散文精选》(有删节)

15、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二月兰开放的情景,从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作者的身影,请你简述从作者对二月兰的描写中,你看到的先生人格的几个侧面。(6分)

答:                                                               

 

 

16、“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突出特点,试以本文为例作适当的分析。(4分)

答:                                                                

 

 

17、作者回首往事,浮现于眼前的并不是那些所谓最辉煌的时刻,而是那些最平凡而又最亲切的瞬间。请你概述作者想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并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6分)

答:                                                                

 

 

18、本文在修辞的应用上贴切自然,语言特色也十分突出。请你结合原文就修辞运用或语言特色作简要的分析。(5分)

答:                                                                 

 

 

六、(15分)

19.根据要求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写出六个关键词(可以是短语)(6)

由于司马迁认识到了,历史终归是“人”的历史,不是“天”的意志史,于是以“绍圣《春秋》”为使命的司马迁抛弃了孔子既定的历史纪年法——编年体,而改用纪传体。这决不是—个技术问题,而是观念问题。他对那冰冷的历史巨轮投以轻蔑的—哂,然后满怀慈悲地去关心轮子下的那些泣血的生灵:从而,我们看到,一代一代的人物以及他们对历史必然性的反抗,对自身命运的体认,构成了《史记》的主色调。史学成了人学,必然性成了戏剧性,逻辑的链条崩溃了,生命的热血喷涌而出……

(1)历史纪年法的史学观:                                                

(2)人学的史学观:                                                     

 

20仔细观察下面的漫画,按要求作答。(5)

 

(1)为本幅漫画拟一个标题。(不能以无题为题,不超过10个字)(1)

    答:                                                

  (2)这是一幅获奖的漫画,请你以评委的名义写几点获奖理由。(不能少于两点)(4)

答:                                                                     

 

 

 

21.请模仿语段中画线的句子,分别在处各续写一个句子,要求前后文意贯通。在处续写一个反问句以收束全段。(4)

    如果海伦抱怨自己的不幸,也许就没有她日后的辉煌:如果爱因斯坦抱怨自己的    出身,也许就没有相对论的问世                                             

                                                                            

每个生命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上帝在制造你的时候,为你留下了小小的缺陷,    让你总感到一份遗憾。但当我们拜读曹雪芹未能写完的红楼巨著,当             

               。我们就会发现,原来缺陷也是一种美。                      

                                   ?   

七、作文。(60)

22.阅渎下面文字,按照要求作文。(60)   

    人与人之间会有多方面的差异;事物与事物即使是同类事物之间也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需要我们客观审视,也需要我们理智对待。实际上,“差异”的存在,反映了生命、生活形态的丰富与多样,也带给了人们更多深入认识社会、认识人自身的机会。

    既然如此,“差异"义会引发你怎样的联想或思考呢?请以“差异”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广州市天河区2006年高考备考组题试卷(一)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第一部分选择题(33)

题目  考点  分值    答案     

一、(12分,每小题3分,难度在0.5左右)

1.答案:D  分析:拙:zhuō屈:qū茁:zhuó绌:chù咄:duō A.创、怆:chuàng伧:chen 

2.答案:B  分析:(A.以儆效尤C.相形见绌D.稗官野史)

3.答案:A  分析:非但’’不但的意思。B置疑,用于否定式,此句宜用质疑C勉为其难’’的发出者应该是人。D马屁拍到了马腿上是指讨好巴结不适当,反遭没趣。

4.答案:B  分析:A‘‘成绩……取得……成绩主宾搭配不当,宜将第一个的成绩删去。C.句式杂糅,在‘‘带头人’’后加逗号;前加上D至少以上相矛盾,删去其中一个。

 

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57题。

5CC项不是这种技术的英文名称和汉译名称,是这种技术使用的仪器的名称,也就是“测谎仪”的名称。)

6DD项答非所问。其他均能作为依据。)

7DA项错在“就完全可以定罪”,根据法律规定,测谎结果不能作为定案的标准证据使用,只是提供辅助参考;B项原文是说“如果理解错了,当时出现的心理反应就可能是其他的东西”,不一定就是罪犯。C项气功并非专门调节脉搏。D项推断正确。)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l题。

8BA①宠幸、宠爱;②希望;C①屡次、多次②几;D①研究,②惩处、处置;B①②均为“更改”)

9AB①地方;②所字结构;C①介词,凭借②拿、用;D①况且、而且②暂且。A①②均为“于是”)

10A(错在太子及景帝,太子就是景帝。)

11C(由太史公曰中变古乱常,不死则亡知司马迁对晁错变法持贬斥的态度。)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117分)

四(21分)

12.(1)那时候,太子对晁错的计谋策略称好,而袁盎等一些大功臣们都不喜欢晁错。(“”1分,全句大意通顺1分,共3)

2)景帝刚刚即位,你当权处理政事,想削减诸侯的力量,疏离人家的骨肉,而被人家纷纷议论,都埋怨你,这到底是为什么呢(“用事人口1分,全句大意通顺1分,共3)

3)计划才刚施行,竟然遭到杀戮,对内杜绝了忠臣的进谏,对外反替诸侯报了仇,我私下认为陛下不该如此。(“1分,全句大意通顺1分,共3)

 

13参考答案:

1)宋、婉约

2)词人使用或选取了“轻寒” “晓阴”“淡烟” “丝雨” “如梦的飞花”等词语或意象,通过轻浅的色调、幽渺的意境,体现了“淡淡”二字。

(得分关键:“轻寒” “晓阴”“淡烟” “丝雨” “如梦的飞花”这些意象。)

3)它的奇,可以分两层说。

第一,“飞花”和“梦”本来不相类似,无从类比。但词人却发现了它们之间有“轻”和“美”这两个共同点,就将两样原来毫不相干的东西联成一体,构成了既恰当又新奇的比喻。(该点2分。如果考生围绕“通感”这种特殊的比喻来作答,此点亦可给分。)

第二,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具体的事物去形容抽象的事物,或者说,以容易捉摸的事物去比譬难以捉摸的事物。但词人在这里却反其道而行之。他不说梦似飞花,而说飞花似梦,也同样很新奇。”(该点2分)

这个比喻用语奇绝,特别具有一种诗意美和画境美。

 

14答案: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不能成方圆      雪却输梅一段香

 

五.大阅读

15、参考答案 ①在逆境中巍然屹立;②一切顺其自然;③有自己的悲欢和真情。

 

16、参考答案)形散:本文漫谈身边琐事,泛论世间人情,信手拈来,娓娓而谈,逸趣横生。神不散:全文以二月兰为线索,一线贯穿。

 

17、参考答案

人和事:①老祖挖荠菜;②婉如匆匆而去的身影;③虎子咪咪在二月兰丛中嬉戏;④文革遭劫难,成了“不可接触者”;文革后,成为“极可接触者”。

  处:以小见大,体现真情。

 

18、参考答案 ①运用了拟人、夸张、反复等修辞。

②在语言上,作者十分重视在淳朴恬淡、天然本色中追求繁富绚丽的美。

六、(15分)

19(1)冰冷  必然性(或“历史必然性”)  逻辑  (2)慈悲  戏剧性  生灵(或“命运”或“生命的热血”)(每点1)

20画意提示(不作答案要点)

    一棵被滥伐的大树的根上生出的小树苗,正被滥伐者抢救着,而那医疗的吊水瓶就挂在粗大的斧柄上。滥伐者抢救小树苗的目的不是为了保护和改善人们的生态环境,而是为了能尽快地再砍伐!作者借此强烈地讽刺了滥伐者的贪婪之至,残暴之极;愤怒的地抨击了破坏自然环境的丑恶行径。

    本漫画的深层意义还可理解为:强烈地讽刺了“滥伐者”摧残现有的人才,毁掉真正有价值的事物,却又以“抢救未来”的面目出现的丑恶嘴脸。

    (1)示例:砍伐者的慈善(抢救)(答案不唯一)(1)

    (2)第一,漫画内容深刻,发人深思。漫画所揭示的滥伐者这种贪婪残暴的破坏自然环境的丑恶行径,必将使动物无家可归,使人类受到应有的惩罚。(或:漫画引发人们由自然现象联想到社会生活,激起人们对摧残人才、毁掉有价值的事物的假慈悲者的愤恨)

    第二,漫画细节清晰,构图精巧,形象鲜明。画家凭借纯熟的绘画技法通过大树根、粗斧柄与小树苗的对比,夸张地讽刺了滥伐者破坏生态环境的(摧残人才、毁掉有价值的事物的”)丑恶行径。对比鲜明,夸张准确,突出特点,整个画面没有一点多余的东西,所谓“一图胜千言”。(概括出要点即可,答对一点给2)

 

21(4)示例:如果贝多芬抱怨自己的失聪,也许就没有《生命交响曲》的旋律。

(如果你抱怨自己的天赋不佳,也许你的历史会因此而缺少灿烂的一页)

    我们看到维纳斯那断臂女神的完美。(我们领略张海迪身残志坚的刚毅)

    我们又何必为了那点小小的缺憾而怨天尤人呢

    (①②两处的续写结构要相同或相似,符合如果……抱怨……,也许就没有……”

的格式,②句应是“主语+谓语+定语+宾语的格式;内容要与文段的主旨吻合;每一续

1分。处的续写一要用反问的修辞句,二要承接上文,总结上文。本句续写给2)

 

七、作文。(60)

参考2006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作文评分标准。

 

(附录)文言文参考译文:

晁错是颍川人,凭借文学而当上了太常掌故。晁错为人严峻刻薄,不近人情。汉孝文帝时天下没有研究《尚书》的人,只听说济南一伏生是以前的秦国博士,研究过《尚书》,年龄已经九十多了,年纪太老无法征他到京都来,就下诏让太常派人到他那里受学。太常差派晁错到伏生的住所受学《尚书》。学成归来,就征引《尚书》上书陈说对国家有利的治国方略。孝文帝下诏任命他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晁错凭借他的辩才被太子宠爱,太

子家称他为智囊。在孝文帝时,晁错多次上书建议削弱藩王势力,以及修改法令。上书陈述几十次,孝文帝虽然没有听取他的建议,却很赏识他的才能,升迁他为中大夫。那时候,太子对晁错的计谋策略称好,而袁盎等一些大功臣们都不喜欢晁错。

景帝登基,任命晁错为内史。晁错曾多次请求陈说一些事情,总是被听取。他所受的宠爱,凌驾九卿之上,更定了不少法令。升迁为御史大夫后,建议就诸侯的罪过削减其土地,收取他们四周的郡城。奏书呈上,景帝命令公卿列侯宗室聚集商议,没有一个敢责难晁错的,只有窦婴与他争辩,因此和晁错有嫌隙。晁错所更定的法令有三十章,诸侯都叫嚣着攻击晁错。晁错的父亲听到了这个消息,从颍川赶来,对晁错说:景帝刚刚即位,你当权处理政事,想削减诸侯的力量,疏离人家的骨肉,而被人家纷纷议论,都埋怨你,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晁错说:事情固当这样做,不这样做,则天子不受尊崇,宗庙不安稳。晁错的父亲说:这样做,刘家天下安稳了,然而晁氏家族却危险了啊!我要离开你走了。于是饮药自尽,临死前说:我不忍心看见祸患降临到我身上。晁错的父亲死后十几天,吴、楚七国果真以诛杀晁错为名,起兵造反。等到窦婴、袁盎进谏陈说,景帝下令让晁错穿着朝服在东市把他斩了。

晁错死后,谒者仆射邓公担任校尉,做抗击吴、楚的军队的将帅。打仗归来,上书陈述军事情况,拜谒进见景帝。景帝问他:你从吴军、楚军的地方来,听到晁错已死的消息,吴、楚罢兵了吗?邓公说:吴王蓄意造反已有数十年了,因为削地而发怒,以诛杀晁错为名,但他的本意并不在晁错呀!再说我恐怕天下的人都将闭口,不敢再进言了。景帝说:这是为什么呢?邓公说:晁错担心诸侯强大,无法加以控制,所以请求削减他们的土地,以保持京都的尊崇地位,这实在是有利国家的好事呀!计划才刚施行,竟然遭到杀戮,对内杜绝了忠臣的进谏,对外反替诸侯报了仇,我私下认为陛下不该如此。景帝沉默了好久,才开口道:你所说的确实不错,我对这事也感到有点悔恨。

太史公说:晁错当家令的时候,屡次进言,而不被采用。后来掌权,变更许多法令。诸侯发动叛乱,晁错不急着匡辅挽救这危机,却想报个人私仇,反而因此惨遭斩首身亡。常言道:“变更古法,混乱常理,不死则亡,大概指的就是晁错这一类人吧!

评赞说:晁错精于替国家长远谋划,却不能看到自身的危害。他的父亲看到了,只是他长于治理沟渠,对挽回败局没有好处,不如赵括的母亲指出赵括的弱点,来保全他的宗族。可悲啊,晁错虽然不能终其天年,但世人同情他的忠诚。所以写出他的所作所为的文字附于书中。

 

 


最后更新[2006-5-30]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