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率性写吧说语论文
文章标题: 《彭宏云:多想是条快乐的鱼》
出处:清景无限 编辑    作者:彭宏云   阅读次数:2177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彭宏云:多想是条快乐的鱼

彭宏云多想,是条快乐的鱼

——旁征博引拾“鱼”趣

 

深圳市海滨中学     彭宏云

 

轻轻翻动语文课本,让心儿在漾着墨香的海洋里游弋。我看见一只丑小鸭亭立鸡群,从沼泽地里奋飞,最终变成了美丽的白天鹅;我看见一个淘金人只身荒野,与一条饿狼搏斗,最终战胜生命的极限;我看见一江春水猛浪若奔,穿过斜阳芳草,最终投入浩淼的大海……在众多的生命中,我更看见,几条快乐的鱼儿,在清澈的濠水中、在冰凉的小石潭里快乐的游弋。

多想做条快乐的鱼儿,那是一个美好的梦想。

拉开历史的帷幕,一幕智慧思辩的情景剧在上演:

阳光明媚,清风荡漾。庄子和惠子在濠水桥上游玩。

庄子:“鯈鱼从容自得地游来游去,这就是鱼的快乐呀。”

惠子:“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

庄子:“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惠子:“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但你也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完全是可以确定的。”

庄子:“让我们回到问题的起点。刚开始你说‘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这句话,实际上是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才问我的呀,现在我回答你,我是在濠水之上才知道它的。”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的濠梁之辩,被编入初三语文课本。我们在领略古人敏捷的思路与睿智的谈锋的同时,从轻松闲适的基调中感到了庄子生活的诗意,他以一个艺术家的闲情逸致去揣测鱼儿的快乐,也正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后来我们又从“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也”这句话中,读出了更多的味道,也用以反驳那些胡乱臆断别人想法的人。庄子以“逍遥”的心态追寻,所以从鱼悠闲戏水的姿态中读出了鱼的快乐。根据自己的心境对客观事物进行主观臆想,虽然也有令人生厌的时候,但它毕竟是我们现代人自由思辩的权利,大多情况下还是我们创造乐观心态的好办法。

扬弃世俗的拖累,强调生活的朴质,蔑视人身偶像,夸示个性张扬……心态那样释然,心情永远那么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在一个混乱的社会里,庄子为人们设计了高妙的处世之道:建构自己的价值世界,学会摆开一切牵累,悠然自处,怡然自适。凡是纠缠于心的那些容易引起不安情绪的因素,全让他烟消云散。这些东西真正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它们才是真正有益于生命健康的价值观。

当然,庄子对“鱼”一往情深,也有他的原本因由。他幼时家贫,常去钓鱼,见过“涸辙之鲋”“得鱼忘筌”的情境,见过“鱼贯而行”“鱼跃龙门”的情境,也深知“相濡以沫”的真正意义:鱼儿上岸了,奄奄一息,为了残喘几口,努力吐出口中泡沫来湿润对方维系生命。瞧,多么传神的描写,怪不得后来人们又用它来形容困难处境中运用自己微薄力量的相互帮助,用来形容亲密无间、深沉恒久的感情关系。

多想是条快乐的鱼儿,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梦想。

打开历史的画卷,在众多迁客骚人之中,我发现了一个高洁傲岸的身影,他——柳河东,正来到永州山涧一处小石潭边游赏:“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间向远处快速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象在与游人一起嬉戏玩乐。”

这一段文字运用特写的手法,把镜头直接对准潭中的游鱼,通过描写其动静状态,表现潭水的清澈透明,表现一种游赏的乐趣,是本文的传神之笔;妙在“明”写鱼,精微细致,颇见波澜;实写“虚”,以动写静,以鱼之“实”来写潭水和天气,以鱼儿“皆若空游无所依”,表明正值风和日丽,潭水透明澄澈;又以鱼儿“往来翕忽”之动反衬出石潭之静。潭中鱼儿,多么富有情味,似通人心,它们触动了作者的情怀。一个“乐”字,让我们读出柳宗元改革受挫,谪守远方,精神负担沉重,正处在极度压抑和烦恼苦闷之中的内心。他远离了名利纷争的官场,来到这处清静之地,看到游鱼的怡然自得,心灵仿佛得到了净化和复归。水之清,鱼之乐,给这位破碎了心的散文家带来片刻的欢娱。但是,随着时空光影的变化,“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触景生情,他又怎能摆得脱凄苦孤寂的心境呢 ?多想是条快乐的游鱼,只能是柳宗元心中一个聊以自慰的美梦而已。

古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胸襟如此豁达,身在江湖的人们又有几个能够达到如此境界呢?

多想是条快乐的鱼儿,它只能是一个美丽的梦幻。

拂去古典的风尘,让思绪随风飘移。我又看见一段网络文字,“当鱼爱上水的时候,鱼往往会哭泣,因为鱼知道水有可能一辈子都不会爱她。鱼即使很伤心,水也不会知道,因为鱼的眼泪被水给淹没了。水从来不知道鱼为他哭,水总是对鱼说,不管以后怎么样,你都是我自己人——但鱼的自己人是想成为水的一切”。

一段多么经典的故事,可谁通晓那份暗恋的执着与痛楚。鱼因为有水才能活着,爱水自然天经地义,感恩图报,应该爱水,可是为什们非要让水知道呢,就算水知道了,她又怎能读懂鱼早已相融于水的欢乐伤悲。好些人总是变着法子象这样折磨自己,先向别人释怀,再要别人接纳,不然就不痛快。人人都有自己的私人世界与快乐法则,为什么强要他人聆听自己的心音?何不作条有思想的鱼儿,把满世界游弋当作你最大的快乐。你看,成语“如鱼得水”“鱼水之欢”说得多好,相处即是快乐的,学会快乐的相处更是人生莫大的快乐。

正因为鱼儿这样快乐可爱,所以又成为世人的口中食。“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鱼肉百姓”“鱼肉乡里”,当事者内心的无奈与凄苦无处倾诉。而有的人吃起鱼来,朋友都可翻脸,看,“鱼很大,不过我们的胃口更好。很快白森森的骨架就漂浮在黄色的汤汁里,上面还剩下一块白色的鱼肉。于是我和他的筷子一起伸了过去。 我擅长精密复杂的计算,但论反应速度,却逊他一筹,所以我的筷子慢了半秒钟。 于是我的手腕立刻偏转,筷子已经搭上了他的筷子,打算半道而击,横刀夺肉。接着我很顺利地把那块鱼肉夺了下来。 唯一的问题是,太顺利了一点。预料中的反抗居然没有出现,这导致我力道拿捏错误,啪的一下筷子戳进了鱼汤里,溅了他一脸。 我有些心虚地赶快把鱼肉夹起来塞进嘴里,同时祈祷自己的肠胃急速消化吸收,获取能量,以便应付接下来的恶战。” 一段多么精彩的场面描写,“鹬蚌相争”,恶战后果不得而知。

爱吃鱼的人很多,并非人人如此。“拒不受鱼”就是一段佳话。鲁国相国公孙仪,很爱吃鱼,全国上下听说他的爱好,纷纷买鱼前来讨好他。可不论什么人来送鱼,也不论送的什么鱼,他从来都不接受。他的一个学生见了,就劝他道:“先生,既然您爱吃鱼,可为什么又不愿意接受别人送给您的鱼呢?”公孙仪答道:“恰恰就是因为我爱吃鱼,才不接受人家送的鱼。如果我现在接受别人送的鱼,到时候就一定会迁就送鱼的人;既然迁就了送鱼的人,就会歪曲法律。我是执法的人,如果我知法违法,就会被罢免相国的职务。一旦我的相国职务被罢免了,既便我喜欢吃鱼,这些送鱼的人也不会送鱼给我了。而那时我已被罢了官,也没钱自己去买鱼。但是如果我现在不接受这些人送的鱼,就不会贪赃枉法,不会循私情,那么也就不会被罢官免职了。这样就算我不接受别人的鱼,我爱吃鱼的口味一辈子不变,我照样可以用自己的俸禄买鱼吃。”还有“羊续悬鱼”的故事也是如此,你看他们,多么清淡高洁的思想。

还有一些人,把鱼儿派上用武之地。“意马心猿萦梦寐,河鱼天雁托音书”,看,鱼儿都成了传递音讯的邮递员;还有“及宾有鱼”,用别人的鱼请客,借机培植私人势力;“狐鸣鱼书”,陈胜吴广则利用鱼来为起事做舆论准备,表明揭竿而起是顺应天意。更值得一提的是,如此快乐有用的鱼儿到了老孟的眼里,竟成为命运多桀的玩偶,“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你看,为了得到更好的东西,毅然决然,把鱼儿抛弃了不说,还摆出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一副不得已而为之的样子。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那是明智之举;“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更是一种恬淡的心态。众多古今中外的名人都与鱼儿有一段佳话。北宋文学家苏东坡的诗词作品及其饮食生活,都和鱼结有不解之缘。如脸炙人口的《惠崇春江晓景》,吟咏有肉味鲜美的河豚:“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芦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还有《鳊鱼》:“晓日照江水,游鱼似玉瓶。谁言解缩颈,贪饵每遭烹。”等等。美国总统布什在接受德国《周日画报》访问时,把“在自己的湖内捕捉一条重七磅半的鲈鱼”当作入住白宫后“最美好最难忘的时刻”;斯大林野把到莫斯科郊外钓鱼作为一种有效的休息方式,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被人称为“钓鱼首相”。而作家托尔斯泰的则把到河边或湖畔垂钓当成安静构思的好办法;海明威的作品《老人与海》更是他认真体验捕鱼生活后的旷世之作。写鱼,吃鱼,钓鱼成为他们的人生中最有情趣最值得珍惜的一段生活。

关于鱼的成语有两百多条,随便捡拾几条,趣味甚丰。

如果景况不好,可用“池鱼笼鸟”“牛蹄之鱼”“枯鱼病鹤” “鱼游沸鼎”形容。如果身处“鱼米之乡”,却“三日打鱼,两日晒网”,仍将陷入“鱼生空釜”的处境。如果“射鱼指天” “以鱼驱蝇”,甚至“为渊驱鱼,为丛驱雀”,则只能得到不愿想见的结果。如果“信及豚鱼” “以蚓投鱼”,必能实现“悬龟系鱼”的梦想。

 做条“鱼”,其本身是快乐的,但因为有了自然,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虾吃泥巴”的情况,即便偶尔看见几滴“鳄鱼的眼泪”,也是因为它实在撑得难受,并不带有丝毫的感情色彩。“鱼”的命运跟自然与社会紧紧连在一起。如果你是条小鱼,就把快乐的游弋当作最美丽的梦想,如果你是条大鱼,就要提防“鱼死网破”的局面,但只要你力气够大,能挣脱那张大网,也许还有活命或者活得更好的可能。“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虽然我们谁也无法违背自然的法则,但我们可以在“鱼儿”的价值世界里找寻生命的快乐。

多想,做条快乐的鱼!

 

                                    2006年6月19日

 


最后更新[2006-6-21]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