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背后不神奇
马恩来
2006年3月下旬,我选择了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的两篇散文《文房二题》(发表于《中华散文》2006年第2期)设计出《散文阅读训练二题》,供我们梅林中学高三学生训练用。随后我将此题交给语文味网站发表(3月31日首发,至今还挂在该网站首页)。而2006年高考语文广东卷大阅读题所选文本恰好是其中的《夕阳透入书房》,所设计的训练题与高考题也大同小异,分值都是21分。
试将训练题与高考题作个比较:
训练题:
1.请说说文章开头“享受夕照穿窗而入带来的那一种异样的神奇”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4分)
2.如何理解第3段中“我可以永存”的含义?(3分)
3.第6段中为什么说“一声不吭的原来是我们自己”?(5分)
4.末尾段说“我的心已经听到它凄厉的哀鸣”,作者是怎样听到它的哀鸣?有何深刻含义?(5分)
5.作者笔下的景物(物品)生动神奇,请具体分析作者运用怎样的写作手法,达到这种艺术效果的。(4分)
高考题:
15.本文具体描写了夕照中的许多事物,请按空间位置分类列出。(4分)
16.文中加点的词语形象地描写了夕阳的动态,请从中任选两个予以赏析。(4分)
17.文中出现了三次与说相关的描写,试结合文章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7分)
(1)为什么在作者笔下《傅雷文集》好象骄傲地说“我可以永存”,苏格拉底小雕像却“紧闭着嘴巴,一声不吭”?(5分)
(2)“这个幸存下来的泥公鸡,不知何故,对着行将熄灭的夕阳张嘴大叫,我的心已经听到它凄厉的哀鸣。”联系上下文,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内涵?(2分)
18.文章开头说:“我常常在黄昏时分,坐在书房里享受夕阳穿窗而入带来的那一种异样的神奇。”从全文看,这里所说的“神奇”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不难看出,除了第15题设题点不同外,训练题和高考题基本上是吻合的。高考题17题将训练题中的第2、3、4题合为一大题两小题,其中第(2)题与第4题完全一致,第(1)题的第一问与第2题相同,第二问与第3题的问题有一种逻辑联系,答案应是一致的。18题问“神奇”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与第1题问开头“神奇”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两个问题是总分关系,都是考查文章结构内容的把握能力,只要变换角度,将“作用”具体化,答案也是基本吻合的。16题赏析词语,与第5题分析写作手法也有相通之处,加点词语中的“抛”和“挪”都是运用了拟人手法。 当然高考题毕竟是专家命题,似乎更讲究命题技巧,有些题的设题角度也更为恰当。
从提供的答案来看,题目基本一致的,答案也基本相同。
比如高考第17题的评分参考答案:
17.(7分)
(1)(5分)
作者托物言志,借书籍的特性和雕像的外形来表达自己的思想。(1分)因为作者认为文字记忆的思想和精神比物质更持久,能够真正“永存”,而《傅雷文集》正是这种“永存”的代表。所以,作者让《傅雷文集》说:“我可以永存。”(2分)面对“紧闭着嘴巴”的苏格拉底雕像,作者为了表达“昨天的哲人只能解释昨天,今天的答案还得来自今人”这一观点,所以才让它“一声不吭”,以反思在当今商品世界中真正的“失语”者是谁这一问题。(2分)
意思答对即可。
(2)(2分)
幸存下来的“泥公鸡”代表着在冲击和破坏中一息尚存的传统民间手工艺,它“张嘴大叫”的造型象征着不甘毁灭的悲啼。(1分)“我的心已经听到它凄厉的哀鸣”,蕴含着作者对以泥公鸡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艺和民俗文化目前处境的同情和忧伤之情。(1分) .
意思答对即可。
训练题2、3、4题的参考答案
2.作者认为世上延绵最久的还是非物质的——思想与精神,能够准确地记忆思想的只有文字,文字是我们的生命。“我可以永存”中的“我”代指能准确地记忆思想并具有不朽生命的文字,故说“可以永存”。
3. 昨天的哲人只能解释昨天,今天的答案还得来自今人。作者在警示:面对如今这个混沌而荒谬的商品世界,我们指望不了先哲的醒世之言,但却不能在物欲中迷失和强权下失语,而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自己的思考权与话语权。
4. 作者由泥公鸡想到北方那个具有千年历史的著名的泥玩具之乡,如今已经变为日用小商品的集散地,昔日那些浑朴又迷人的泥狗泥鸡泥人全都了无踪影。仅存的泥公鸡对着行将熄灭的夕阳张嘴大叫,作者听来是凄厉的哀鸣。这是作者面对象征着传统文化的民间工艺,遭受商品经济的冲击而逐渐消失的现状,所表达出的忧虑与无奈。
正因为文本相同,题目相近,答案也基本一致,同时考前又认认真真做过训练,所以不少学生走出考场后非常兴奋,竖着大拇指直夸我:“老师,真神!”几家新闻媒体不知从哪里得到报料,迅速跟进采访报道,也称我押中21分的高考题,确乎“神奇”。
其实这根本谈不上什么神奇,也不是什么押题的本领,这纯粹是一种巧合,是一种偶遇。我从教近30年,教高三毕业班十几届,每年我都要为学生设计一些类似的训练题和模拟题,能够真正与高考题“不谋而合”也只是这一次。当然,回过头来仔细体会,这次偶然中似乎也有一定的必然因素。
一、连续数年教高三,对高考及其命题趋势进行了潜心思考和探究,备考教学较有心得体会
我从内地来深圳八年,共带了四届毕业班,其中最近三年,一直在高三岗位上,我也与众多的高三语文教师一样,对每年的高考及其命题趋势进行了潜心的思考和探究。在高三全程复习中,我和同事们一道,根据自己多年的积累,并结合他人成功的经验,制定并实施了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的备考策略。学生高考取得了较好成绩,本人在高考复习备考中也找到了一些新的感觉,产生了一些新的体会。近几年,我先后三次在深圳市高考总结会或备考会上发言,与全市高三语文同仁交流;2002年承担了一堂全市高三复习观摩课教学,2005年12月市教育局领导调研,专程来我校听我一堂高三专题复习课;2004、2005连续两年评价高考广东卷作文题的文章发表于《语文学习》杂志;我还有若干高考备考的教案、课件、课例、训练题发表于语文味网站,后又被多家著名专业网站转载。
二、参加新课程改革和教科研活动,活跃了思维,敏锐了目光,开阔了视野。
近年,我积极参与新课程改革和“语文味”等课题研究。广东省高考自主命题,同时率先进行高中新课程改革,高考改革与新课程改革的同步性势在必行,而新课程的理念也必然渗透到高考及其命题之中。作为学校语文科组长,尽管这两年没有直接参加新课程教学,但一直认真学习领会新课程精神,并主持和参与了学校一系列新课程改革活动。很显然,新课程的新思维新理念,又必然会促进高考备考新思路新方法的形成。近几年我还积极参加程少堂先生主持的教育部十五规划课题“语文味”的研究,这个看起来有点玄乎的课题,实际是从美学角度探讨语文教育的实质和特点,针对语文教育异化的现象,呼唤语文教育本真的回归。作为课题组的骨干成员,我在程先生的带领和影响下,阅读了不少语文教育名家理论专著,订阅多种专业期刊,了解语文教育研究动态,学习吸纳前沿成果;并利用各种机会,与市内、省内乃至全国的专家名师探讨交流,并将从中所学习的东西不断进行咀嚼,然后逐渐形成自己的思考。这种不断学习思考的过程,实际就是提升自我,丰化自我的过程。它不仅成就了我一定的学术成果(有10余篇课题论文和教研文章在多家全国核心期刊发表),更重要的是敏锐了自己的眼光,开阔了自己的视野。而这种眼光和视野在高考备考教学中也是十分重要的。
三、关注当代文坛,阅读名家新作,提高文学评价和鉴赏能力
对文学的爱好和关注,应该是一个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我虽不能如当年“文学青年”时那么多的创作冲动,但对文学的挚爱和对当代文坛的关注度没有减退。每届官方的“茅盾文学奖”和民间的“华人传媒文学大奖”获奖作品我都会去了解或阅读;一些有影响的文学期刊我都要去浏览,发现好的作品特别是名家的新作我还要推荐给学生读。去年在学校支持下我和同事一道编印了《时文美文精选百篇》,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拓展视野,提高文学素养的阅读文本,同时也使自己在选编过程中,再次感受到精美的文字与深刻的思想相结合所产生的艺术魅力,自己的文学作品的评价鉴赏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高。而这种评价鉴赏能力又是高三备考教学,尤其是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
四、确定阅读训练重点,选择有较高艺术品位和思想深度的散文作为阅读训练文本
具体联系那篇《散文阅读训练二题》的设计来说。在选文上,我们一直将散文作为现代文阅读训练的重点。因为从命题走势来看,自1998年宗璞的《报秋》开始,所选的文本绝大多数是现当代文学史上名家的散文,近两年扩大到当代文坛上较有影响的作家,如陆文夫、刘心武、苏叔阳、韩少功、冯骥才等人的作品。散文独霸,当代主流,名家独领,仍是今后文学作品阅读选文的主要趋势。选文的内容关涉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艺术等,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历史积淀,突出较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所以我特别留意当代著名作家的散文新作。我将最近的散文杂志几乎读遍,最终在《中华散文》2006年第2期发现了冯骥才的《文房二题》。它包括了取材于文房相关的两篇散文,其中的《夕阳透入书房》作者凭着对光线和色彩的敏锐,捕捉到夕照下书房的“异样神奇”,并抓住其特点展开思索。表达了作者面对商品经济冲击,人们思想精神逐渐缺失,民间文化惨遭破坏的忧虑情怀。作品有较高的艺术品位和思想深度,加之篇幅1500字左右,非常适合作为规范的高考文学作品阅读的文本。考虑到《作画》同一作家,也有较强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虽篇幅稍短,仍可设计题目供学生阅读和训练,于是选定两篇文章一起作为散文阅读的小训练专题的文本。
五、依据考纲,按照常规的方法和步骤设题作答
在设计题目上,我是按照常规的设题方法和步骤进行的。考纲是命题的依据,研究考纲吃透考纲是设题的第一步。第二步反复研读文本,从整体把握入手,对其内容主旨、结构形式、艺术手法三方面进行认真分析。第三步参照去年的高考卷和今年的模拟卷的命题形式和特点。最后回到文本踩点设题,并确定设题思路和角度。考纲将现代文阅读部分分为三个能力层级,九个考点,而一道大阅读题一般涉及四至五个考点,共设4道或5道题,分值21至23分。最后在设计《夕阳透入书房》时,我根据文本的性质,确定“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分析概括(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等考点为设题重点,共设5道题,分值21分。设好题后,我就按照自己的设题思路和散文阅读训练的解题思路作答,平时怎么教学生自己就怎么去做,按要求,按步骤,一道一道去解答。最终所给的参考答案与高考评分标准基本吻合。
最后我想再次强调一遍,我设计的阅读训练题,从选文到题目和答案设计,没有参考任何资料,与高考题“雷同”,纯属巧合,谈不上什么神奇和本事,更不可能如网上有人质疑是否有“黑幕”。 而这种“巧合”也是千载难逢,可遇不可求的。这次“运气”了我,下次不大可能再“运气”到我头上。而对于我们高三语文教师来说,从来不是主要靠运气和押题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靠的是对高考考纲和试卷的深入研究,对命题走势的准确判断,靠的是行之有效的备考策略和科学的方法指导。对学生来说,不能指望老师能押多少题押多少分,主要靠自己的语文素养的长期培养和积累,靠自己在老师的指导下,针对自己的实际,多读,多练,多体会,多感悟;在考场上以其良好的心态,发挥最佳水平。惟其如此,高考方能取得理想成绩。这应该是此次“巧合”后,我的最深也是最重要的体会。
2006年6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