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堂印象(修改稿)
一
初次认识少堂先生是在一次高三语文教研工作会上。那次似乎是少堂先生接手深圳市语文教研员工作的第一次正式亮相,我也是一个高三战场上的新兵。其实那次只是我认识有这么一个专业方面的新上司而已。凭我当时的状况,如果想要先生认识我(只是认识),好象要走过一段很远很艰难的路,即使我有这个念想,我也不会唐突。
但先生的出现,却的的确确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第二次与先生相遇也属于巧合。那次是先生主持全市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大赛,我是参赛选手。很幸运,比赛中我拨得头筹。我猜想他可能从此记住我这个人的名字。接下来,因为要准备参加广东省的教学大赛,需要先生的直接指导和教诲,我们的接触渐渐多了起来。
先生的教学思想常常令我醍醐灌顶,我仿佛在愉悦中漫步芳草鲜美的桃花源,品尝甘泉。先生灵动的思维和妙语仿佛引领我走进童话王国,令我干涸的心灵得渐渐到滋养。因为我的学识不高,在教学中勤耕不辍,属于中规中矩的机械类型,多了一分稳重,少了应有的激情,思维一直在一个比较狭窄的直行道上行走。
那次参加广东省的比赛,最终是抱憾而归。于我而言,虽说也很失落,但它是我人生的一个高峰;但于先生而言,却是郁闷异常。我知道在先生的教学教研生涯中,无论是自己参赛,还是带领选手参赛,都是傲视群雄的,惟独我这次是例外。而先生却反复对我说:“你是有这个素质和潜能的,不然在市里的教学选拔赛中也不会脱颖而出,也不会派你代表深圳参赛,只是这次比赛结果太不公平……”我知道先生所承受的压力和遭受的腹诽。在比赛结束后不久召开的一次全省语文教研工作会议上,先生就此事的不公平还责问过有关人员。
先生这样做,并不是沽名钓誉,一方面是对青年教师的真心爱护,一方面是对一些不正常的现象进行抨击。在古风式微的现代社会,这样做是需要勇气和胆识的。从以后的一些事情中,我更多的了解了先生的不同寻常之处。
从此我就把先生认定为我的师长了,直到现在,尽管我每次跟先生在一起的时候很随便,其实我内心一直都处于一种尊敬师长的诚惶诚恐之中,而且我乐意保持这种状态。
二
少堂先生其实很迂,这有点像鲁迅先生笔下的柔石。
闲暇时,我偶尔听先生的教诲。有一次,我与先生清谈,居然不知东方之既白。先生的谈性很浓,我们谈传统文化、诸子百家,谈教学,谈生活,谈人际关系,谈做人。先生乐于说,越说越激动。在谈话中他经常勉励我要通读诸子散文、史记等,说到他喜欢的《世说新语》,先生只用一句话来概括:“千古文人世说梦”。我也乐于洗耳恭听,越听兴致越浓郁。一些不经意的话语,却宛如珠玑,铿锵入耳,启迪智慧,拓展视野,滋润心灵于无形中。先生还告诉我他做人和处理人际关系的经验,一些属于个人隐私的话题,他也会在说到激动时,毫不隐讳地告诉我。这常常让我目瞪口呆而又自惭形秽,既而心怀感激,如沐春风。我看得出先生对我的殷殷期待,每当想起这些都觉得不可思议。
我跟先生也有过争执,先生在争执的时候有时会结舌,让人忍俊不禁。当然并不影响我们之间的情谊,尤其是先生对我的爱护之情。
先生经常说的话是:“地球在变暖,人心在变冷。”说这话并不高深,但需要勇气。先生不仅私下在朋友面前说,而且还在他主持的全市中学语文大型教研工作会议上说。其实他一直知道有那么些心胸狭隘、别有用心的人在背后说他的不是,无中生有的中伤他。但他照样说,经常说类似的大实话,为此他吃过不少的苦头。好在领导信任做了很多实际工作并取得很好成绩的他,那些流言也就自生自灭了。
作为教研员的他,常被邀请听课。听完课后,他的话不多,说得最多的通常是一句“不容易”。这话让当事人很有面子。但后来在全市的语文教研工作会议上,先生竟然忍不住把这句“不容易”做了解释:“一是讲得这么好,不容易;一是讲得这么差,真不容易。”我想以后无论是哪个老师再听到先生这样评价他的课时,肯定是如芒在背。毕竟讲得很好的课和能把课讲得很好的人不算太多。
其实这不是先生的刻薄、清高和孤傲,实在是先生觉得自己的责任太重了。他在听到不好的课后,通常会难过几天,并且还叨念:怎么会这样呢。
有一次,先生主持全市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大赛,在上午连续听了五节比赛课后,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都很疲劳,尤其是先生并没有听到满意的课,内心颇为郁闷。在全市中学语文教学最高的擂台上听不到好课,作为教研员的他的难受是可以想见的。中午临近结束时,先生突然宣布,下午比赛结束后,亲自上一节课。而当时先生根本连课都没有备,竟然先把这风吹出去了。让所有的人为之一愕,为之一振。最后先生教的是教材中的一首诗歌《你是我的同类》。整堂课体现“把玩诗歌”这个创意,赢得了满堂喝彩。处理教材独特的视角和创意又让老师耳目为之一新,视野为之一开。有老师在课后真诚的评价说“先生这次玩疯了,把诗歌教学玩到了一个新境界。”
先生还经常要求语文老师要多买书,多读书。他自己差不多就是一个书痴,看见喜欢的书心里就痒痒,买回来后就喜不自胜,读了后更是浮想联翩,思维灵动,写作的冲动充溢心间。先生的家装修雅致,但他的家被他弄得非常乱。沙发、茶几、地板上和房间到处是横七竖八的书刊。有新买的,有刚读过的。有幸走进先生的书房,除了惊讶之外,更多的则是敬佩之情。先生的书房不算太小,但里面的书的种类和数量却真的多。除了墙边的书柜里满是书之外,地板上照样是书堆。整过书房除了一个人可以小心的走过外,到处是书,给人一种到了图书馆的感觉。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对高档物品的追求人们趋之若骛,酒吧、电视是人们消闲的最佳选择,一个普通的中学教育工作者,却能潜心读书,是不容易的。难怪听先生的讲座和谈话,总是如沐春风。
先生爱与三五知己小聚,酒酣处,先生常能语出惊人,如“及时读书就是及时行乐”“讲课人最聪明,评课人最愚蠢”……听过后,我们都觉得释放了心中块垒,击掌庆贺。而先生也颇为陶醉,陶醉之余,会拿出手机或者卡片,把这些话记录下来。过不了几天,就能在报刊上看到先生写的观点新颖、感情朴素真挚的好文章。
说到先生的读书卡片,这也是先生的一笔财富。他常常会在知己面前搬出这些作满笔记的卡片,甚是自得。现而今,我孤陋寡闻,作为一个普通中学教育工作者还能保留做读书卡片的习惯的人可能是硕果仅存了,而先生却有数量惊人的读书卡片。先生不仅自己买,还托人到处买(如今要买到这些卡片并不容易)。他每年要“消耗”近千张卡片。我曾经给先生买过一些卡片,先生的喜悦程度不亚于读过一本好书,更不亚于世人眼中的美酒佳酿,甚至其它珍贵的礼品。
先生每次作报告时,总能让听众五分钟一小笑,十分钟一大笑。而先生并没有讲稿,最多是从随身的包里摸出几张卡片而已。
先生爱读书,阅读面非常广泛。不单纯是教育教学方面的,也不单纯是传统文化方面的。可以说“阅”惯中西,“读”惯古今。而读过的书常被先生融会贯通,灵活地运用于他的舞台。他的思维在与先贤先哲和同侪的交互碰撞中日见灵动飘逸,日见丰厚绵长。
先生曾经送给我一本《鲁迅先生修改文章》的书,我从先生的眼睛里读出了先生没有说出的话。从那以后,我便把自己的心从芜杂的电视剧那里赎回来一点,认真读了几本书,偶尔还写一些不能登大雅之堂的文字。
三
少堂先生其实很可爱,中年人了却还像一个青年学生。
不太熟悉先生的人会认为先生清高孤傲,瞧不起人;熟悉先生的人都觉得先生很风趣幽默、学识渊博,容易亲近。其实呢,先生“骨子里头是一个内向的、忧郁的、孤僻的、不合群的人。”这是先生自己说的,我的感觉也与这差不多。但这绝对不影响先生的可爱。
先生爱听好话,但不是什么好话都爱听。首先必须是真诚的,其次还要有恰当的恭维成分。
记得先生开风气之先,作为教研员的他请缨主讲全市公开课《荷花淀》。那是一堂振聋发聩的课,清新脱俗,轻灵飘逸,视角独到,把握深刻,味道隽永。他品味的是《荷花淀》里表现的中国传统文化里“天人合一”的境界,而这堂课让陌生的师生之间的默契也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让每一个听课者都享受了一顿教学的美餐。可以说是教育界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成功范例和标志(这从后来K12网站的热烈讨论就可以看出)。观课的领导和教学专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既激情肯定了他的课堂艺术,又高度肯定了他的做法。他听了后当然陶醉,但并没有飘飘然。只是在日后的闲暇里,要我们几个熟悉的人再给点评价,我们当然顺势好好吹捧了一番,乐得先生把珍藏的茅台和五粮液贡献出来了。
先生不怕难为情,率性而为。他不擅长唱歌,但在私人聚会的场合,他却常能陶醉在自己演唱的音乐天堂里。他最喜欢唱腾格尔演唱的《天堂》,自娱自乐,好不沉醉。人们常会为自己不擅长的事情感到难为情,而先生却不这样看,用他自己的话来注释:“激情就是天堂”、“语文老师没有激情就不是一个优秀的老师”。先生陶醉在自己的天堂里,遨游在自己的天堂里。先生在主讲《荷花淀》时,讲到文中表现的情感,由文中的芦苇,联想到《诗经》中的《蒹葭》,进而联想到《在水一方》的歌词,就情不自禁的当场唱了起来。虽说与邓丽君演唱的大相径庭,但先生照样沉醉,并感染大家。
先生爱特立独行,但不是卖噱头,而是一个普通知识分子个性的鲜明写照。
凡是看过先生登在“语文味”网站上的自我介绍,都会对下面的几段话进行琢磨和品味:
程少堂毕生为之奋斗的的学术理想是:初级理想:书架上要有一本自己的书,不是杂七杂八(如文章合集)的那种,而是死了能枕头的那种;高级理想:在自己的研究领域进入学术史。
程少堂给自己写的座右铭是: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我所没有的,要么本来就不该有,要么生活迟早会给我。
程少堂为自己提前撰写好的墓志铭是:(1)十分正经版:“斯人虽已逝,语文味长存!”(2)比较正经版:“朋友,‘语文味’收进辞典了吗?”(倾向于用后者)
这不是幽默,也不是滑稽,是一个普通知识分子滚烫的情感,足以让每一个平庸之辈汗颜,让每一个追求名利的人惭愧。
先生非常钟情于自己一手创办的“语文味”网站。这是宣传“语文味”理念的阵地,也是播种“语文味”种子的土壤,更是催生“语文味”果实的胚胎。“语文味”理念的提出,是先生对中国当代中学语文界教学的一大贡献。这个理念的提出和网站的创办时间都不长,但而今已经是影响日益深广了。
现在这个网络社会,人们真正关心学术网站的不多,而且办好网站需要一大笔经费。先生凭借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对“语文味”的痴迷,在身边聚集了一些意趣相投者和对先生的崇拜者,自筹经费,硬是把这个网站搞得红红火火。
先生用醇厚朴实的情感经营自己的事业,用天真可爱的真诚追求自己的目标,用标新立异的思维来启示每一个同路人。
我一直奇怪,我怎么跟先生有缘相识并相知;我一直庆幸,我在先生的教诲中渐渐成长。
2006年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