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程少堂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正式出版

【语文味网报道】本站站长、深圳市中学语文教研员、语文味理念的提出者程少堂副教授聚半生心血凝成的专著《程少堂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由海天出版社于2006年8月23日正式推出,全书洋洋60万言。我国著名美学家、著名语文教育家孙绍振先生为本书作序。孙绍振先生盛赞本书是“我国教研员系统第一部高层次理论探讨与实践相结合的力作”。
该书分为三个部分:上编《少堂教育视野》(精选程少堂老师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重要教育论文25篇,其内容高屋建瓴地、全方位地涉及宏观教育的方方面面,篇幅达20余万字)、中编《少堂论课改》(收入程少堂老师近几年作为深圳市教研员所发表的课改方面的文章10余篇,其中包括被新华社看中的著名的《第三只眼睛看课改》以及由他策划、发起并轰动深圳市教育界的有关“深圳要有自己的教学流派”大讨论的有关文章)、下编《少堂与语文味》(收入程少堂老师的关于语文味方面的著名论文、程少堂老师语文味实践——在全国中语界产生重大影响的以《荷花淀》《咏雪》《子衿》《你是我的同类》等为代表的一系列课堂教学实录,以及广受好评的在语文味理念指导下的作文点评精选等)。
收入本书的论文有16篇被国家级文摘刊物转载。其中不少篇章曾在教育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多种学术观点被《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科学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著名教育理论家瞿葆奎主编的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学术断代史《教育基本理论之研究》、著名教学论专家李定仁主编的教学论研究学术断代史《教学论研究二十年》收录,多种大学教材引用。
本书还收录了几篇与程少堂老师进行学术争鸣的文章,展现了程少堂老师作为一个真正的学者追求真理的风范和胸怀。
本书从宏观、中观到微观,集中而全面的反映了程少堂老师开阔的学术视野、扎实的学术功底、敢于实践的人生勇气和“不畏浮云遮望眼”在孤独寂寞中执著追求的坚韧个性。通过“这本大书”(孙绍振先生语),你在看到了一位理论型的实践家,或者说实践型的理论家的同时,也许还能看到一位“荒原中的舞者”。
在学术著作出版相当困难的今天,海天出版社主动提出不让程少堂老师个人出任何资费,慷慨全力推出《程少堂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并首印6000册,其心可佩,其情感人。
以下是《程少堂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一书的目录:
《程少堂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
目 录
上编:少堂教育视野
一、教育本质与教育规律研究
教育本质新探
——兼与李大伟同志商榷
试论教育规律的特殊本质
试论教育规律的实现机制
“教育的外部规律”说不能成立吗?
《教育规律问题探论》之辩驳
再论“教育的内部规律,教育的外部规律”说
教育规律分类新探
教育规律论
二、教育原则与教育教学艺术研究
教育原则论
教育艺术论
教学风格论
知彼知己:一条全新的教学原则
教学控制论
教学传播论
教学节奏论
过度学习论
三、全面发展研究
中国学校德育非个性化源流
——关于德育危机的历史文化反思
中国学校轻视健身体育由来已久
——我国学校轻视健身体育的文化分析及对策
文质彬彬批判
——我国学校美育弊端的历史文化反思
重视闲暇教育,促进素质发展
四、学校教学改革研究
学校教学改革重点研究
——试论学校教学改革自身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提高教师素质是深化普教改革的关键
运用系统思维安排好学校课程表
五、教育学研究的自我反思
教育学二重起点论
六、教育理论如何指导教育实践研究
现实化:当代中国教育理论的努力方向
中编:少堂论课改
一、第三只眼睛看课改
第三只眼睛看课改
——中小学课改四年的回顾与反思
附一:先把步子迈起来——读《第三只眼睛看课改》(于建民)
附二:关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调查报告
语文课改:实绩、问题与对策
师生对谈:今天怎样做学生
课改:呼唤家长、社区的有效参与
警惕课改后考试命题走入误区
对《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的几点意见
——对顾振彪、顾之川先生的提问
研究性学习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科研道德
评课:呼唤新思维
讲课人最聪明,评课人最愚蠢
——对一种评课现象的批评
二、课改背景下的教研员素质研究
呼唤与追求:教研员要学者化
三、“深圳要有自己的教学流派”大讨论回放
深圳要有自己的教学流派
——“深圳要有自己的教学流派”大讨论回顾之一
教学大师是创教学流派的前提
——“深圳要有自己的教学流派”大讨论回顾之二
附一:呼唤流派:深圳教学改革进入新阶段的标志(座谈会纪要)
——“深圳要有自己的教学流派”大讨论回顾之三
附二:参加“深圳要有自己的教学流派”大讨论的其他主要文章(存目)
——“深圳要有自己的教学流派”大讨论回顾之四
四、域外教育观察
香港中小学校长缘何更漂亮
下编:少堂与语文味
一、少堂与语文味理念
语文味:中国语文教学美学的新起点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
语文味研究回顾
语文教学要教学出语文味
——我国学术界正式提出“语文味”理念的第一篇文章
二、少堂与语文味课堂实践
用另一种眼光看孙犁:从《荷花淀》看中国文化
——程少堂《荷花淀》公开课教学实录
附一:繁冗削尽留清瘦 画到生时是熟时
——关于《荷花淀》一课的几点说明
附二:但开风气不为师
——程少堂老师《荷花淀》公开课纪实(小舟)
附三:慢慢走,欣赏啊
——程少堂老师《荷花淀》公开课观后(邹玲)
千古文人《世说》梦——《世说》欣赏:以《咏雪》为例
——程少堂《世说新语·咏雪》公开课教学实录
附一:关于《<世说>欣赏:以<咏雪>为例》一课的几点说明
附二:为语文味网写的几点说明
把玩诗歌
——程少堂《你是我的同类》公开课教学实录
附一:2005年深圳市初中新课程优质课大赛课文
附二:课后访谈:程少堂:我为自己喝彩!
——为我的“野狐禅”,为我的“七步诗”
用优美的汉语描绘优美的人性:《诗经·子衿》欣赏
——程少堂《诗经·子衿》香港公开课教学实录
附一:程少堂“维港”吹清风 语文味“香江”酿甘醇(钱冰山)
附二:程少堂老师《诗经 •子衿》课堂教学艺术研讨会在香岛中学举行(钱冰山)
陌生化:艺术的“头脑”——以《听陈蕾士的琴筝》为例谈诗歌鉴赏
——程少堂《听陈蕾士的琴筝》香港公开课教学实录
程少堂《伤仲永》公开课教学思路
语文味声名远播
①互联网上出现“语文味派”说法
②新华网发展论坛列程少堂为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三代语文名师代表
③中国教师用书网评论程少堂
④达州市职业高级中学网评论程少堂
⑤教育在线论坛评论程少堂
⑥重庆名师评论程少堂
⑦深圳一线老师给程少堂老师的信
⑧少堂印象(钱冰山)
三、语文味理念下的阅读教学思考
《背影》话题的文化反思
国家也幸诗人幸
——贺金庸作品进教材
高中生该否回避性描写?
个性化阅读是美丽的
语文课,想说爱你不容易
——对《关于中小学语文和外语教学的思考》的再思考
四、语文味理念下的写作教学思考
做人要“公”,作文要“私”
——作文魅力初探
中考语文:向人文底蕴要高分
中高考优秀作文的奥秘试探
附:2001年深圳市中考满分作文《小楼昨夜又东风》讨论
语文教师的审美疲劳:成因及克服
附一: 好作文还是“问题”作文
———读者评《映阶碧草自春色》
附二:谁能改变你的冷硬和荒芜(邹玲)
附三:审美疲劳还是美感缺失?(王爱娣)
附四: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与程少堂先生商榷(贾晓明)
附五:就作文评卷问题答读者问
对2005年广东高考作文试题的赞和弹
——2005年广东高考作文试题反思之一
“学会怀念”与“纪念”:异同及其转化
——2005年广东高考作文试题反思之二
“快” 时代如何写出“慢”文章
——“丰肚法”:一种有效的作文教学方法初探
2005年深圳高考一模高分作文点评选
2005年深圳高考二模高分作文点评选
2006年深圳高考一模高分作文点评选
附:谁人解得心血丝
——读程少堂老师高分作文点评有感(王君)
国家级文摘报刊转载程少堂论文目录
跋:做一个理论型的实干家
二、理论与实践齐飞 厚重共灵动一色
——贺《程少堂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出版
福建 孙绍振

少堂先生自称是我的学生,但其实我一直把他当作我的朋友。近几年来,他在我国中学语文界非常的活跃。在各种学术期刊上,在网上,当然更多的还是在语文老师们的口碑中,他都是引人注目的风云人物。对这个理论知识扎实且很有点儿开拓精神、创新意识的后辈朋友,我的喜爱是不言而喻的。今天读了他的新作《程少堂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感慨良多,忍不住要为少堂先生喝两句彩。
这位可爱的后辈曾经说:幽默是他的工作态度。我很欣赏这句话。我自己,也有同样的追求。今天就轻轻松松地说说对这本书的感想。
这是一本大书,一本好书,建议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语文老师们好好读一读。好在哪里?我感觉这本书学术品味较高,因为从中我品出了浓浓的“归去来兮”的滋味儿,也就是呼唤语文教学回归的味道。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承载了过分的额外的重负,僵化的政治、虚假的道德,都以神圣的名义在语文教学这片领地进行殖民,近来又有喧宾夺主的多媒体的豪华包装,弄得语文课非驴非马。提出向语文教学“归去来兮”,就是归真返朴,回归语文味,回归人文性,回归到学生的才智和心灵的自由发展,在这一点上少堂和我是心心相印的。
2004年,福建举行“孙绍振语文教学思想研讨会”,其实这个会主要不是研究我,而是研究“海峡两岸语文”的。开会前,要我为闽派语文拟个主题词,我拟了四个词语,分别是:求实、去弊、创新、兼容。其中,我个人认为“去弊”是最关键的。“去弊”的意思就是“去除自我蒙弊”。英国哲学家罗素有一篇很精彩的文章,就叫《如何防止自我蒙蔽》。求实必须去蔽,一切把我们纳入教条的东西,哪怕是非常神圣的、非常权威的、非常流行的、显而易见的、天经地义的东西,都要重新反思。只有去弊之后,才有可能去创新。
“去蔽”是西方流行的表达,用我们自己平实的语言来说,就是:反思。但这个词语还包含了一层很重要的涵义:“去蔽”仅仅是“破除自我蒙蔽”而已,不是彻底打乱打碎埋葬,而是扬弃,破中有立,在传承中创新。我想,这才是正确的“去蔽”的道理。我一向对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情有独钟,觉得这“归、去、来”三个字都有无限的意蕴,似乎揭示了学术研究和行事为人的精髓所在。读了少堂的这本书,首先从我的头脑里涌出来的也是这个句子。纵观少堂先生前期、中期、近期的研究成果,我似乎都听到了他在天真烂漫而又执拗强悍地呼唤:归去来兮……
他青年时期的论述,收集在本书的上编《少堂教育视野》中。他的研究触角延伸到了教育本质与教育规律研究、教育原则与教育教学艺术研究、全面发展研究、学校教学改革研究、教育学研究的自我反思、教育理论如何指导教育实践研究等等。他这段时间的论文几乎每一篇都相当厚重。十多、二十年过去了,如今反观来路,其观念之超前、反思之深刻、论述之精辟,令人感叹良深。《教育本质新探》、《教学风格论》、《中国学校德育非个性化源流》、《文质彬彬批判》、《现实化:当代中国教育理论的努力方向》等论文,可谓是高瞻远瞩,在历史与未来的自由空间中纵横捭阖,读之不禁掩卷深思,有茅塞顿开之感,深切感受到他挥斥方遒的意气和豪情,他对中国教育的忧患意识和历史使命感。
青年少堂,对中国教育喊出的第一句话就是:归去来兮。他呼唤教育本质的回归,呼唤教学艺术的圆融,呼唤未来和历史的携手。固然先觉者不免引起骇世惊俗的侧目,然而,燕雀焉知鸿鹄之志,这第一声“归去来兮”,便预示了未来几十年的探索的前景。
离开大学校园投身基础教育研究的选择,本来是很冒险的。擅长理论演绎哲理思维的人,留在高校似乎天经地义。但少堂就是这样倔强。朋友们爱这样嘲笑他,逃离虎口(离开中学),又投身“狼窝”(做语文教研员)。但他就是这样的不可思议。别人追求轻松闲适,他偏要让自己继续忧心忡忡。谁都知道,中国当代的基础教育,特别是语文教育,简直就是一个烂摊子,谁要是沾上了边儿,谁就注定了终身不得解脱。少堂既然把自己主动喂了“狼”,于是,他的《归去来兮》就只有继续苍凉地唱下去了。
他中期的研究成果,在本书的中编《少堂论课改》中。很明显,这段时间,他的忧思和积虑加深了。如果说《少堂教育视野》还只是宏观的审察沉吟的话,那么《少堂论课改》就已经倾向于微观的一声叹息了。在“第三只眼睛看课改”中,他执着于“课改背景下的教研员素质研究”,他振聋发聩地高喊“深圳要有自己的教学流派”,引发了他所在的现代化城市对自身教育底蕴的深刻反思和大讨论。渐近中年的少堂神采飞扬而又忧心忡忡,他回顾和点评“中小学四年课改”,一一梳理出关于课改的“实绩、问题与对策”,他与家长学生对话,与一线教师沟通。他甚至还和自己较劲,作为教研员,某种程度上是以评课为职业的,但是他偏写文章说“讲课人最聪明,评课人最愚蠢”,把自己推上了被告席。他又呼吁“教研员要学者化”,愣是逼得自己没了退路做了过河卒子。
课改是摸着石头过大江。他激流勇进却又脚踏实地,一步三回头,五里一徘徊,心比天高,脚踏实地。这段时间的《归去来兮》,是咏叹调,是协奏曲,是他腾飞前的行行重行行。
少堂真正到中流激水浪遏飞舟,是在他的“语文味儿”理念提出之后。关于“语文味儿”,相当多的专家和一线教师都有定评,我不想过多赘述。从现实的情况看来,“语文味儿”已经濡染深圳,香飘维港,渗透内地。我曾经这样对“语文味儿”理论做出评价:
这是一个很好的提法。既有近年来教学经验的升华,又有历史经验的积淀。最精彩的是对于语文味的界定。说它是历史的经验的升华和积淀,因为这里有着近半个世纪来的否定之否定。这表现在“语文课不是政治课,语文课不是德育课,语文课不是审美教育课,语文课不是思维训练课,语文课不是天文地理课或其他自然知识课,语文课也不全是语言课、语文知识课或文学课。语文课不是其他学科知识的拼盘。语文课不是其他学科的保姆”。有了反面的历史教训,又从正面提出:“核心是用语文独有的人性美和人情魅力教(学)出语文独特的情感来”。这几年许多人在谈“回归语文教学本体”,“语文味”的提法,尤其是它的阐释,其好处是,很有历史的深度。除了历史经验的深度,还有一点学术的深度,这就是对于中国古典文论中“滋味”说的承传,但是也并没有停留在历史的标签上,而是结合了当代的学术资源如“积淀民族文化”、“丰富生存智慧”、“提升人生境界”等等。
在我看来,少堂的《归去来兮辞》唱到这个时候,也已经真正唱出了一点儿纯正的味道。这味道,是“语文味儿”,是“生命味儿”,是“民族味儿”,是“现代味儿”。之所以“语文味儿”的研究能引起专家和广大一线教师的共鸣,我想,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一曲《归去来兮辞》真正唱到了语文教学改革的穴位上。它呼唤什么归来呢?直面文本、直面文化、直面心灵、直面人生。前几年我有为语文教学招魂一说,其实,少堂先生呼唤“语文味儿”之回归,就是以最民族化最语文化的方式对当前浮躁混乱的语文教学的一次招魂。
当然,他是不是能够做到“一唱雄鸡天下白”,还要看未来的探索和成果。就现在这个阶段而言,他已经初步建构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思路。纵观本书下编《少堂与语文味》的内容,让人振奋——“少堂与语文味理念”、“少堂与语文味课堂实践”、“语文味理念下的阅读教学思考”、“语文味理念下的写作教学思考”等四个部分,都值得老师们一读。前年我和钱理群老师的所谓“高端对话”中,谈到如何提高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这个问题,钱老师曾有精辟的论述。他提出了三点:一是语文教师要做一个有思想的人,二是语文老师应该是一个可爱的人,三是语文老师应该是一个杂家。这三个方面在少堂先生的文章和教学实践中体现得非常充分。他的“语文味儿”理论,表现出他在文史哲的结合方面,有相当造诣。他的《荷花淀》《世说新语•咏雪》《诗经•子衿》《你是我的同类》等课例早已经在网上流行,常读常新,确确实实是开了风气之先。他的高考中考高分作文点评,更值得钻研,“语文味儿”理念居然把最令人厌烦的考试也弄出了别样的滋味。
拉拉杂杂地写了这么多,是想表达我对少堂先生的敬佩和祝福。敬佩他半生不倦地吟唱《归去来兮》的历史使命感。他在研究和探索中体现出来的求实精神和开拓精神,应当就是中国教育的真正筋骨和脊梁吧。我也祝福少堂先生的“语文味儿”研究能越发炉火纯青。我有理由相信,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语文教育史如果缺少了“语文味儿”,显然会略微逊色。
最后,学习《文心雕龙》的笔法,对中国教研员系统第一部高层次理论探索与实践相结合的力作以赞语来结束我的序言:
理论与实践齐飞,厚重共灵动一色。雅儒更当有热血,风流不愧真名士。愿少堂一曲语文味儿,清歌智慧满乾坤。
是以为序。
(说明:本文作者为我国著名美学家、著名语文教育家、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本文是他为《程少堂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一书写的序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