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教案荟萃
文章标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作者:江传国   阅读次数:4041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华富中学   江传国

教学目标

    1、认识鲁迅。了解童年时鲁迅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2、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 
    3、在价值观上,注意学生对玩乐和求知的正确态度;
    4、在情感体验上,注重学生的内心感受与自我体验

电教资料准备
1、从网上下载李默然朗诵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素材中查找)

    2、在网上查找并下载鲁迅像和寿镜吾先生像,三味书屋图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在上学期学过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风筝》,作者在文章中对“虐杀儿童喜欢游戏的天性”的行为表示了深深的忏悔和不安。从那篇文章里,我们似乎觉得鲁迅小时候是个不懂玩乐不爱游戏的小孩,其实不然。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另一篇回忆性散文,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小时候其实是一个天真调皮、爱玩好动的孩子,具有一般孩子都有的童心。

二、解题
    问:从题目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答:记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个地方发生的故事,全文包括两个部分;“从……到……”表明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三、理清结构
    问:根据题目的表述,看看这两部分从什么地方分开?
    答:从“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这段前面,把文章分两大部
        分。

四、听前半部分的朗读录音(李默然朗读)。

五、正字音(可布置让学生在课外查字典,制成幻灯片,让学生读一读)
 záo       qí         shuài             shāi        

鼎沸 dǐng  fèi               绣像 xiù               bó 
签赏jiàn  shǎng             脑髓nǎo  suǐ           盔甲kuī jiǎ
蝉锐chán  tuì               秕谷bǐ  gǔ             锡箔xī  bó 
倜傥tì tǎng                 人迹至(稀少)      

渊博yuān bó                人声鼎(水开)      过去(ǎo用力弯曲) 

在盒里(liǎn放)         成小球(cuán凑在一块) 

高枕而wò睡)           无处食(mì寻找)

六、总体感知。

1、   问:写“百草园”,共写了几方面的情况?
答:百草园的美景、美女蛇的传说、冬天捕鸟等三个方面的事情。

2、   这些事都是围绕一个什么中心来写的?你能从文中找到能概括这一中心的一句话吗?
答:这一部分是描写儿童在自然中的乐趣,重在表述自然给孩子的启示和快乐。 围绕“我的乐园”来写;第一段中的最后一句:“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是这一部分的中心句。

七、精彩句段品评:齐读课文第二段,思考、讨论并回答几个问题。
    1、作者描写了百草园这么多景物,用了一个怎样的句式把它们连缀起来?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
    2、“不必说……单是……”从内容上看,要强调的是前面有乐趣,还是后面更有乐趣?
       应该是说“不必说”更有乐趣,之所以要详写“泥墙根一带”,用的是烘托旁衬
       的手法。
    3、“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那些特点?它们的共性是什么?
        ①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
        ②碧绿、光滑、高大、紫红。
        ③它们的共性都是静物。
    4、“也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那些动作?它们的共性是什么?
        ①鸣蝉、叫天子、黄蜂。

②长吟、伏在菜花上、直窜向云霄里去。

③写的都是动物。

5、作者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调动了怎样的感觉来写景的?
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是写颜色;“肥胖”“高大”  “臃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这两者都从视觉上写;鸣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是从听觉上写;覆盆子“又酸又甜”写的是味觉:这真叫有声有色、有滋有味。

6、作者写“泥墙根一带”先描写的是什么?后描写的又是什么?以你个人的经验、体会说一说为什么会有无限趣味?

①先写动物,后写植物。
②可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不只是对自然的观察,而是自己动手去翻,去捉,去按,  去拔,去尝……觉得更加好玩,增长许多知识……

八、速读“美女蛇”的故事,读后记住故事情节。老师请一位同学到台前绘声绘色地给大家讲故事。(不必背课文,力求有感染力。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1、听后请大家补充或更正。
    2、评议这位同学的口头表达能力。
       体态是否自然大方,口齿是否清晰,语句是否连贯,表情是否得当,有无感染力等。
    3、写百草园插入一段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也在写乐趣吗?
       还是围绕“乐趣”在写;故事本身虽然让人有点害怕,有点担心,却强烈地吸引着 

孩子们,引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增加了百草园的神秘色彩,使得它更有情趣。  
九、请一位同学朗读描写冬天百草园的内容。 思考并回答:
    1、“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中“无味”怎么讲?这是相对什么来说的?
       “无味”即不太好玩;相对前面春夏秋三季生机盎然的景象而言的,冬天显得单调、
        寂寥。
    2、“雪一下,可就两样了”中“两样”是什么意思?究竟有什么好玩的?
       “两样”是针对“无味”而言的,即好玩了;好玩的原因是可以“捕鸟”。
    3、请另一位同学到台前表演捕鸟的动作,看他是否体现出一系列的动词。
       并思考:把“捕鸟”的一系列的动词“扫一支一撒一系一牵一拉—罩”分别换成“铲
       —竖—放—栓—拉—提—按”行不行?
       让学生比较原文动词与换后动词的差别。
十、小结:

通过描写百草园是一个绚丽明快、充满生气的乐园,充分表达了我对自由自在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好奇 、求知的性格特点。

这节课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写景的精妙:抓住景物特点,有恰当顺序;“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

十一、作业
    1、请同学们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式造一组句子(参考答案:深圳真美呀!不必说美仑美奂的世界之窗,也不必说一碧万顷的小梅沙,单是绿树成荫的深南大道,就让你流连忘返。又:你父母对你将来升学要求不高。不必说北大清华、

也不必说复旦中大,你单是考上深圳大学,你父母就很高兴了)
    2、同学们小的时候,都捕捉过小昆虫或玩过各种游戏。请你模仿鲁迅描写冬天捕鸟

用一系列动词,也用五个以上的动词描写你亲自做过的一种活动。


第二课时

一、  齐声朗读“我不知道家里的人……”这段。读后,讨论下面问题。

1、   这段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段。
2、家里人将少年鲁迅送进书塾里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他那时却是怎么想的?
    让他学更多的知识。他错误地认为是对他过错的惩罚。对书塾和老师的描写,
    是从儿童无知的视点出发的。
3、这段文字表达了“我”当时怎样的情感?
    对百草园的依依不舍,对三味书屋的惧怕之情。  

二、默读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两人一组,结合课文内容,讨论下列问题,然后全班探讨。
    1、少年鲁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哪些地方不满意?
        ①拘束人的礼节:拜鹿——拜孔子,拜先生;
        ②问“怪哉虫”老师不予回答;
        ③读的内容大多不懂。)
    2、你怎样认识百草园的趣味和三味书屋的无味?
       ①儿童少年与大自然接触,不仅增长知识,而且无拘无束;
       ②三味书屋学的东西似懂非懂,枯燥无味。这是从儿童无知的视觉来写的。生活比
         较枯燥,学习内容引不起兴趣,老师不允许问课外的知识,原来的贪玩到现
         在的用心学习,有趣的故事到听不懂的文章。
    3、告别了童年的无忧无虑,鲁迅开始有了自己的秘密,自己的烦恼,自己的思想
       与见解了,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他能够逃避,不去上学吗?
       要让学生明白:求知是人类的痛苦,同时也是人类的快乐。
    4、什么才是真正的成长,是年龄的增大?是体重的增加?结合课文,说说你的见
       解。
    5、文中还写到了作者的老师,从文中找出这些句子,说说这是怎样的一位老师,
      你喜欢他吗?你怎样看待寿镜吾老师?
       (鲁迅6岁入私塾,12岁进三味书屋读书。教他的老师是寿镜吾先生,寿老师自
          20岁考取秀才后,就没有再参加乡试,决定继承父业在三味书屋坐馆教书,长
          达60年之久。鲁迅对寿镜吾老师很尊敬,他在南京读书、东京留学的时候,每
          逢回家,常到三味书屋看望他的老师。)    

点拨:抓住文中关键词语和关键语句去理解
极方正、质朴、博学,和蔼,
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
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
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
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在当时比较开明,不打骂学生;对学生既和蔼又严格。但在封建社会里,他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都是守旧的。)

6、   园中有许多趣事,如拔何首乌等,作者在三味书屋有没有?分别是哪些趣事?
听老师读书;
折腊梅枝;寻蝉蜕;
做戏、画画儿;捉了苍蝇喂蚂蚁。

7、   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

三、讨论文章的主题
讨论课后研讨与练习一
点拨:从文中看来,作者觉得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
课外延伸:下边是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三个故事: 
    他曾制作一张书签,中间竖写“读书三到:心到,口到,眼到”10个字,夹在书页里。读书时,读一遍书,自上而下盖书签上一个字。这个办法同学们很赞赏,大家都仿效起来。 
    有的同学整天只想玩,常常背着老师拉别人一起玩。鲁迅为防止同学影响自己的学习,就在书桌的左上角贴了一张三寸长二寸阔的红纸条,纸条上写着“君子自重”4个字。 
    鲁迅读书时,还要帮助家里做些事,特别是为父亲的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有一次,因多做了些家务,读书迟到了,受到老师的责备,他就在书桌的右下角用小刀刻了个“早”字,用以鞭策自己。此后,他就再没有迟到一次。 
    把这些情况和课文作个比照,思考下边几个问题。 
1)鲁迅少年时这样用功,为什么还对他的三味书屋生活流露出不满的情绪呢? 
2)怎样理解少年鲁迅背着先生画画呢? 
3)少年鲁迅视百草园为乐园,又是一位用功读书的学生,两者有矛盾吗? 
4)你从少年鲁迅在书桌的右下角刻个“早”字联想到什么?
——鲁迅还是一位热爱学习的好学生,他只是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不满而已。
对文章所描述的内容,有下列三种理解,你是怎么理解的? 
1)嘲讽脱离实际的清末私塾教育,暴露封建社会对儿童身心健康的漠视、束缚、残害。 
2)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3)真实地再现封建时代少年儿童入学前后的生活,表现了少年儿童热爱大自然,探求各种知识的广泛的生活兴趣,表达了作者对生气蓬勃的少年生活的怀念和追求。 
    充分肯定学生的意见,最后统一为第三种。

五、学了本文,在你印象中鲁迅的童年与少年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活泼、天真、好奇、求知欲强等)

六、课外作业
作文片段练习。
1.用形象化的儿童语言写一段童年有趣的生活。
2.用形象、风趣的语言描写某位老师上课的神态、语言、动作,让同班同学一看就知道
   写的是哪位老师。

(深圳市华富中学  江传国)


最后更新[2003-12-22]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