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程少堂”
sita
我是个网虫,天天离开网络不能生活。程少堂先生的“语文味”网(www.yuwenwei.net)是2003年11月27日建成的,我知道这个网是一年以后,现在,我和许多深圳的语文老师一样每天都上“语文味”网走走(这样说不准确,因为全国各地有许多人也非常关注这个网站)。最近看到程先生要出书了,真心地为他高兴。忽然想在google里搜索一下“程少堂”。Google可真是个厉害的家伙,我键入这三个字以后,0.43秒,它为我搜索出了2000多条相关链接。K12的语文论坛、中国语文网、语文园地、基础语文教育网、语文潮、中学语文中考高考资源网、晨月语文网、中学语文教师论坛、福建语文网、学术百家……可以说几乎所有有关中学语文教学的网站都刊登或转载过程先生的文章。
举个例子吧,k12论坛中置顶的五篇文章,点击率最高的是1900次,回帖18条,程先生的《荷花淀》没有被置顶,但他的点击率是24088次,回帖200条。此外,它的《咏雪》、《你是我的同类》等课都在论坛上激起过热烈的讨论。大多数评论是褒扬,也有个别批评的。(我想,这也很正常,一堂有价值的课本身可能不一定全是真理,被批评是经常的事情,但这样能引起争议的课一定关涉一些重要的教学理念,蕴涵一种思想的张力。)先生平时爱听好话,但对他自己的课,他喜欢听到不同的声音。有空的时候,他会亲自去回答网友的问题,对于意见和建议,他都很珍惜——求同存异嘛。我尤其佩服的就是他的这种态度。
一边google“程少堂”,我想起了几年前……
第一次见到程先生是在我工作的第一年,学校说要到深圳中学听课,我慌忙的带上了听课本,还偷偷地在包里藏了一本小说。
我们提前20分钟到了会场,领导在门口对我说:“小家伙,你找个靠前面的位置坐,好好学啊!”我想:“惨了,小说别想看了。”但没想到,提前那么长时间,会场里已经座无虚席了。我好不容易在最后面,空调的旁边看到了一把加的塑料凳子,赶紧坐了上去。心里又暗暗想:“这是何方神仙啊,这么多‘粉丝’?”反正不管那么多,我这次可以安心看我的小说了。
上课铃一响,笑呵呵地走上来一个人,我想这就是今天的主角了。该人中等身材,穿着简单随意(不太像大牌明星哦)。因为我近视,坐得又远,看不太清楚长相,只记得他笑笑地,目光很坚定,但眉宇中却有一丝淡淡的忧郁。那天讲的是《荷花淀》,一开始,他把一段景物描写改成了诗句的形式,我一下子被吸引住了。这节课的内容,不用我赘述,你随便在网上搜索一下,就能看到无数的网站转载了他的课堂实录以及评论。那一个小时,我与其余的一些幸运的听课者一起随着程先生品味中国文化,领略到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与思想。课堂上,时而大笑,时而沉思……那是一种久违了的酣畅淋漓的感觉。不知不觉,到了下课的时候。这时,我发现,我的小说早已滑落到了地上。那一个小时,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气息,后来知道,那就是程先生带来的语文的味道。
如今,我还能记起那一节课上的许多细节,记起改变了我教学观念的许多个精彩画面。如今,教书5年了,天天都在讲课。不敢说每节课都能上出“语文味”来(其实先生的东西学来十分之一就很了不起了),但在那一节《荷花淀》上学到的东西却深深地影响着我。
几年过去了,一次公开场合遇到程先生,我和他说起听过《荷花淀》的事情。他显得很兴奋,问了我三遍:“你真的听过啊!”得到我的确认后,他眯起眼睛,那表情像是回忆自己初恋的情人一般——幸福、陶醉、自豪又有些害羞。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他转过头来笑:“不错啊,不错啊!”
去年11月,深圳市初中语文教学优质课大赛决赛在滨河中学举行,我没赶上学校的车,本来不想去了。最后还是自己花了四十多块钱打的赶到滨河中学,其实就是好奇,程先生这次又会出什么题。由于下午要上课我就提前回了学校,后来听说那天下午程先生在所有的选手参赛完毕后,临时亲自讲了《你是我的同类》。我不禁有点担心,那么短的时间,没有什么准备,在那么重要的场合,先生能讲好吗?不多久,看到了那节课的实录,我再次领略了程先生的风采,那种风采中还有一些特别的元素,就是急智。当然这种急智也是基于长久以来的文化积淀。
说起程先生的课,我是真的只听过《荷花淀》一节,但他所有经典的课堂实录我都看过。我以为,在我所看过的实录中,只有程先生的才算真正的实录。他要求整理者完全实录,即使中间有一些口误,或者别人认为不必要的内容,他也要求完全记录。程先生平时待人亲切,但如果整理者改了他的课堂实录,他是要骂人的,而且是狠狠地骂。在《咏雪》一课上,程先生说了一句“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这仅仅是课堂上一句调节气氛的话,但有人拿它说事,有朋友建议他去掉算了,他不同意。在他看来这些都是他的课堂的组成部分,这些就是他的“程氏”风格,这些就是他的语文味儿——这就是他对待学问的态度。
……
再搜索下去,我看到了许多的博客。就我的理解,博客是一种非常个人,非常个性的网络存在形式。使用博客的大多数人都是非功利性的,都是出于一种完全个人化的兴趣。“蕉雨书院”、“青涩年华”、“渭城朝雨”、“红树林”、“天天天蓝”等许许多多的博客上都转载了程先生的文章,许多博客的主人甚至还找全了先生所有的文章。我想如此个人化的网络日记上载出程先生的文章,“斑竹”的心中一定是真心的喜欢和赞赏了。除此之外,程少堂先生首创的“语文味”理念也在中国语文教育界掀起了层层波澜。“中国语文网” (www.cnyww.com)从2005年11月起就展开了“‘语文味’在飘荡”的系列讨论。在google上搜索“语文味”,有17500项相关链接。
再往下搜,发现程少堂先生还经常参与各种文化活动,深圳“读书月”、香港教学交流、各个学校的文化讲座……这样一个忙碌的人,能在5年内两次压中广东省高考作文题(非常接近),能在大年三十的晚上仍伏案创作,能在深圳这样一个浮华的城市潜心研究学问,目前在我所见到的人中,他是第一个,以后也绝对不会多。
搜索了“程少堂”,我开始静心地读他的文章,品他的思想。这一读,又吓了一跳。改编冯小刚电影中的一句对白——“我在这里,程先生在看不见的地方。”(说的时候一定要做一个动作:把石头扔向看不见的地方,眼神要缈远起来,呵呵!)还是谨尊程先生的指示去读书——读中国文化原典的东西吧。
最近在K12的论坛中有个叫“程门走狗”的人,刚看到这个名字,我不禁失笑。但笑过之后,心中却再次充满了对程先生的敬仰。我想,那位号称“走狗”的仁兄,在写下这个名字的时候,心中一定也是同样的感情吧。呵呵,如果程先生不介意,也请批准我加入“程门走狗”的行列吧!
(即兴写下上面的文字,预祝程少堂先生出书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