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教案荟萃
文章标题: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后记》
   作者:邢丹丹   阅读次数:4501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后记

感受真情,塑造美的心灵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后记

深圳市华富中学    邢丹丹

教学背景

2002年9月开始,深圳市各中学语文学科全面使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我们这一届初一师生很幸运地成为新教材的享用者。新教材一改老教材的陈旧、功利、古板,体现出语文特有的“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课程标准)。打开新教材,其前言部分即向我们传递了这样的信息,比如七年级下册的前言——“写在前面”中有这样的表述:“面对崭新的语文课本,你又一阶段的语文学习之旅启程了。在旅行中,你将追寻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苦难历程,聆听《黄河颂》的雄壮旋律,瞻仰“两弹”之星邓稼先的光辉形象,欣赏文化艺术的奇光异彩,感受探险英雄的壮志豪情,探索动物世界的无穷奥妙……一篇篇短小精美的课文,是一道道精神的美味,散发着芳香,让你尽情享受;一次次综合性学习,是一次次精神的探险,让你留恋往返。”一段课本内容介绍是如此的生动形象亲切有趣,令人顿时产生了对新教材的向往和期待。新教材离文学近了,离学生近了,离我们的心近了。它用文情并茂的文章为学生开启了一扇通往文学海洋的大门,召唤学生去观赏语文世界广阔天地的无限风光。引导学生认识世间真理,感受人间真情,陶冶自我情操,塑造完美的人格。与新教材配套的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应“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注重情感体验”,“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课堂教学从以往的满堂灌、满堂问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琅琅书声重回教室,学生的感悟、发问成为课堂的主流。2002年11月,我校倡议,联合深圳市其他五所中学创办了“语文教学研究六校联合体”,研究探索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教师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实践中摸索、寻找、创造着课堂教学艺术。正是在这种背景下,2003年3月我上了《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文章。

教学设想

《爸爸的花儿落了》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城南旧事》的最后一章。林海音是台湾有名的纯文学作家。一生创作丰富,小说、散文、童话都有涉足,影响最大的当推她的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马克思说:“一个人不能再变成儿童,否则就变得稚气了。但是儿童的天真不使他感到愉快吗?他自己不该努力在一个更高的阶梯上把自己的真实体现出来吗?”林海音正是以一种纯真的情怀捡拾童年往事的碎片,把我们带进一片纯情而凄美的世界。在《城南旧事》出版后记中她这样写道:“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于是,我们在《城南旧事》里邂逅林海音心灵的童年,有幸读到《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情真质美、动人心弦的好文章。

《爸爸的花儿落了》原题为“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从标题就可以看出,这一部分实际是写主人公经历了那么多人生世事,在爸爸去世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文章波澜起伏,跌宕有致,时而写眼前之事,时而回忆往事,在丰富的内容中寄寓真挚、深沉的感情。主人公英子与父亲之间深沉含蓄的父女情;英子对即将离别的小学校园、小学老师的留恋眷爱之情;英子与同窗六载的同学的难舍难分之情;英子与宋妈老高等仆人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脉脉深情,种种感情交织成篇,让文章产生动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读来情如潮水,令人长久心动。此文教学成败与否,“情”应是最佳切入点,应牢牢把握文章的这个闪光点来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感悟,借助课文本身的情感力量来拨动学生的“情”弦,从而感受人间真情,放飞美的情怀,塑造美的心灵。师生的表情朗读和学生的感悟应是教学的有效手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林海音及其《城南旧事》。

师:在人的一生中,有一个阶段最快乐无忧,最让人难以忘怀。那时,我们尽情地享受母亲的抚爱,懵懵懂懂地做了许多冒傻气的事情,与小伙伴吵架又和好,总是在不经意间犯了让大人责骂的过错,那时我们知道了日出日落,知道了冬去春来,那时我们天天盼着过年过节,总是觉得日子永远都过不完。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们一天天长大,可是最想念的还是这一段童年时光。现在就让我们走进林海音的童年,重温往日的温馨。

(屏幕打出林海音头像及其代表作《城南旧事》。)

师:有没有同学能为我们介绍一下林海音和她的《城南旧事》?

学生一:林海音是台湾著名女作家,原名林含英,我们今天学习的《爸爸的花儿落了》选自她的长篇小说《城南旧事》,是《城南旧事》的最后一章。

学生二:林海音早年居住在北京,童年时代在北京城南度过,所以她的小说命名为《城南旧事》。这是她的代表作。

学生三:《城南旧事》讲述这样的故事……(简介《城南旧事》)

师:很好。林海音在《城南旧事》出版后记中曾说:“我是多么想念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所以《城南旧事》有着浓厚的自传体色彩,是林海音心灵童年的记录,饱含她对童年纯真眷念的感情。下面就让我们用心去聆听全书最后一章《爸爸的花儿落了》。……

(板书课题《爸爸的花儿落了》,放课文录音。)

二.探讨课文内容。

师:听完课文,你认为本文最打动你,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

学生四:课文字里行间无处不在的感情让我感动。

学生五:是作者回忆童年时的真情打动了我。

师:很好。那么文中写到的感情具体地讲有哪几种?

学生六:父亲对女儿的感情。

学生七:女儿对爸爸的感情。

学生八:英子对学校对老师的感情。

学生九:同学之间的感情。

师:除了上述已经发现的感情,想一想,文中还涉及了哪些感情?

学生十:英子和她家的仆人,比如宋妈、老高之间的感情。

学生十一:英子和弟妹的手足情。爸爸和叔叔的同胞情。

师:很好。正是刚才大家读到的这些感情让我们的心感动起来,潮湿起来,心灵深处最柔软的一角被掀开了。让我们充满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片段,感受文中洋溢的真情。

(学生自由朗读,感悟。)

师:请同学为我们表情朗读精彩片段,并且谈谈自己的读后感受。

学生十二:我读的是这一节。

           “于是我唱了五年的骊歌,现在轮到同学们唱给我们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我哭了,我们毕业生都哭了。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呢!当我们回到小学来的时候,无论长得多么高,多么大,老师!你们要永远拿我当个孩子呀!”

这个片段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小学毕业时的情景。我们穿着整齐的小学校服坐在明亮的坐了六年的教室里,讲台上是我们的班主任彭老师。老师今天很漂亮,微笑着慢慢地说着话。可是说着说着她停下来了,我看到老师的眼睛里有晶亮的东西,老师哭了。老师舍不得我们,我们也舍不得离开我们的彭老师,她辛辛苦苦教了我们六年啊!

(教室里安静片刻,忽然响起了掌声。)

师:讲的太好了。师生之情是最真挚最难忘的感情。就在前几天,有两个年轻的男孩在学校的楼道里叫住了我。望着眼前高大的他们,我一脸茫然。他们笑着说,老师,你不认得我们啦?他是张辽,我是韦伟。我们考上大学了,回来看看老师。我眼前立刻浮现出当年他们总是隔着几层楼从楼上喊“老师好”的情景。我们说了许多别后事情,韦伟忽然说,要是能再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一次课,该多好呀!我的眼睛一下子热热的,我和他们,我们互相间有着多么深厚的情意呀!流走的是岁月,留下的是真挚的师生之情。所以有句话叫“师恩难忘”(同学们一起说出“难忘”二字)。好,我们继续欣赏《爸爸的花儿落了》。

学生十三:我喜欢的是这一段。

“静默之中,我的肩头被拍了一下,急忙地睁开了眼,原来是老师站在我的位子边。他用眼神告诉我,叫我向教室的窗外看去,我猛一转头,是爸爸那瘦高的影子!

我刚安静下来的心又害怕起来了!爸爸为什么追到学校来?爸爸点头示意我出去。我看看老师,征求他的同意,老师也微笑地点点头,表示答应我出去。

我走出了教室,站在爸爸面前。爸爸没说什么,打开了手中的包袱,拿出来的是我的花夹袄。他递给我,看着我穿上,又拿出两个铜板来给我。”

这一段非常逼真地表现出父亲对女儿的爱。父亲是严厉的,女儿想逃学就狠狠地打了她。可是在严厉之中又蕴涵着对女儿无尽的疼爱,所以冒着大雨追到学校来给英子送夹袄。这让我想起老师让我们读过的一篇文章《孩子啊,我为什么打你》,父母打我们正是因为他们爱我们,他们盼望我们有出息,其实,打在儿身痛在娘心,他们是舍不得打我们的。

学生十四:我欣赏的是这一段。

“我虽然很害怕,但是也得硬着头皮去——这是爸爸说的,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闯练,闯练,英子。’我临去时爸爸还这样叮嘱我。”

上学期我刚从内地来这学校的时候,找不到一个朋友,英语跟不上,听不懂白话,苦恼极了。我经常跟父母吵闹要回老家去。是爸爸妈妈的鼓励和逼迫,使我一天天适应了新环境,闯过了来深圳的第一关。的确,象英子爸爸说的那样,很多时候我们是要硬着头皮去创一创的。这其实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我喜欢有这样一个逼我成长的爸爸。

师:看起来,同学们都在用心品味《爸爸的花儿落了》,找到了一颗颗晶莹的感情的珍珠。那么,文中这些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呢?

(学生讨论一会儿。)

学生十五:通过事情的记叙表现的,比如爸爸送夹袄写出爸爸对英子的疼爱。

学生十六:是借助物来表现的,毕业典礼上英子胸前的花无声地诉说着爸爸的爱和期待。

学生十七:课文中经常出现的花儿都带着很丰富的感情,让我们感到爸爸对女儿的疼爱,对生活的热爱。

学生十八:是在抒情的语句中流露出来的,就象第十七页第三节。

师:那你能为我们有感情地朗读一下吗?好,掌声鼓励。

学生十八:“只记得,从那以后,到今天,每天早晨我都是等待着校工开大铁栅栏校门学生之一。冬天的清晨站在校门前,戴着露出五个手指头的那种手套,举了一块热乎乎的烤白薯在吃着;夏天的早晨站在校门前,手里举着从花池里摘下的玉簪花,送给亲爱的韩老师,是她教我跳舞的。”

(掌声响起。)

师:多好的朗读啊!我们真是感谢你。好,文章还通过什么方式来写感情?

学生七嘴八舌:人物的对话;人物的动作。

师:正是这样,林海音运用种种方式来写情,写得含蓄而又深沉,使文中的感情象雨丝一样慢慢润湿我们的心田。让我们所有人的心为之起伏感动,浮想联翩。由文中的爸爸想到自己的爸爸,由文中的老师想到自己的老师。我们欣喜地发现原来我们已经拥有如此丰富而美好的感情。那么,就让我们充满感情地齐声朗读文中的一个片段,感受《爸爸的花儿落了》蕴涵的纯美之情,来塑造自己完美的心灵世界吧!

“于是我唱了五年的骊歌,现在轮到同学们唱给我们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我哭了,我们毕业生都哭了。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呢!当我们回到小学来的时候,无论长得多么高,多么大,老师!你们要永远拿我当个孩子呀!”

(伴随《骊歌》的乐声,屏幕打出这个片段字幕,学生齐声地、有感情地朗读,然后下课。)

教学后记

对于本文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确如此,《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课的教学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这点。教师要精心研读教材,善于发现作品的闪光点,寻找作品激起我们心灵之火的燃点,把作品中最美最精彩的部分展示给学生,引导他们去读,去品味,去感悟,去感动,去净化心灵,去陶冶情操。塑造美好高尚的心灵世界。《爸爸的花儿落了》的教学从一个“情”字入手,找到较佳切入点,一下就把学生的阅读情趣调动起来,所以课堂思维活跃,发言踊跃。学生开放心灵,读得动情,悟得深入。确实,这一课起到了荡涤心灵、陶冶情操的作用,唤起学生对人间真情的向往和追求。

二.著名情境教学专家李吉林老师在《把握语文学习规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一文中指出:“情感是语文教育的‘渠道’、‘灵魂’和‘根’。”“教材——学生之间情感交流的桥梁便是教师的情感,老师用自己的真情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点燃学生情感的火焰。”一旦学生情感的火苗燃起,语文课即迸射出无穷的生命活力。在《爸爸的花儿落了》的教学中,我始终保持饱满的情感,以此去感染学生,并且善于借助课文本身强大的情感力量来拨动学生的“情”弦,所以学生读并感动着。

三.遵循新课标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教师有意识地从课堂主导者的位置上走下来,把课堂空间、时间的绝大部分交还给学生,只是点睛式地抛出一两个问题,作一些点评,发一点感悟。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精神主宰和知识施与者,而是课堂中的一份子,一个平等的参与者。这样,为学生学习提供了较大的自由度,让学生敢于说,愿意说,成为课堂的主人。《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内容浅近亲切,贴近学生生活,很适合用此方法来教学。

四.《爸爸的花儿落了》选自长篇小说《城南旧事》,小说篇幅虽不长,但还是有相当部分同学课前对它一无所知。如果能在上课前播放电影《城南旧事》,教学效果会更好。在了解熟悉故事内容的前提下,学生对课文涉及的人和事容易接受,课文蕴涵的感情会更深入持久地占据学生的心田,感悟也会深入一些。另外,由于课时关系,对语言的品味还不够细致,使课堂流失许多华彩篇章。这也是令我感到遗憾的地方。

 


最后更新[2003-12-22]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