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百花争艳的花园让人联想起春的娇艳与明媚;绿草如茵的公园让人得到休闲的愉悦与舒适;巧夺天工的各式园林让人们赞叹工匠们高超的技艺从而得到美的享受,那么,巴金笔下的这座园子带给人们怎样的感受呢?作者为什么称它为“废园”呢?
二、 整体感受,把握思路:
1、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讨论:
(1) 作者在散文集《废园外》后记中写道:“我的心反抗着,我的信念执著着。我怀疑过将来么?我相信恶势力的胜利么?我愿意在侵略者下面低头么?不,不可能。”想一想,课文中的“侵略者”指谁?为什么?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日本空军;因为文中有“太阳旗下的空中武士”的描写。作者再文中表达了对侵略者的愤慨和对不幸者的同情。
三、 读品结合,品味语言:
1、 各自放声朗读第三段,品味语言:
(1)“但是现在窗是没有了,楼房快要倾塌了。只有园子里还盖满绿色。花还在盛开。倘若花能够讲话,它们会告诉我,它们所看见的窗内的面颜,可是,如今永远消失了”
作者为什么极力描写废园里还盖满绿色,花儿还在
盛开?
明确:他要告诉人们,生命与美是摧毁不了的,人民不会向侵略者低头的,花会见证侵略者的暴行的。
花是不能讲话的,作者为什么要设想花能讲话的呢?
明确:侵略者的恶行是掩盖不了的,花、草以及一切活着的生命都会见证他们的罪恶的。
在最后一句中,将“永远”一词删去,表达效果有什么变化?
明确:删去“永远”,则表达不出这些生命被彻底剥夺的悲愤之情。
2、 齐读第七段,品味语言:
(1)“连这个安静的地方,连这个渺小的生命,也不为那些太阳旗的空中武士所宽容。” 删去两个“连”如何?
明确:不好。删去两个“连”字,就不能突出日本侵略者破坏一切,残杀一切,连一个小小的角落,小小的生命也不放过的暴行。
3.老师范读第九段,学生自读第十、十一段,品味语言:
(1)“花随着风摇头,好象在叹息。它们看不见那个熟悉的窗前的面庞,一定感到寂寞而悲戚罢。”
花木本没有感情,为什么说它能“摇头叹息”和“寂寞悲戚”呢?
明确:用花木为少女惋惜和悲戚反衬侵略者暴行之罪恶。
(2)“我不能长久地立在大雨中。我应该回家了。那是刚刚被震坏的家,屋里到处漏雨。”
“我不能长久地立在大雨中”有什么别的含义?
明确:言外之意是:我要去做点什么,为被杀害的生命;对残暴的侵略者。
为什么要写“我”被震坏的家?
明确:说明侵略者的暴行到处都存在。
(3)“为什么不出现一个人来听我愤慨地讲那个少女的故事?难道我在梦里?
这句话流露出了“我“怎样的感情?
明确:为同胞不觉醒感到悲哀与寂寞。
四、 创新与积累:
1、 各自放声朗读7—8段,综观全文谈谈陈家三小姐是一个怎样的人?(各抒己见,不拘一格)
2、 试将你认为最有表现力的句子摘抄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