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香格里拉”之梦
----还语文课美之本色
深圳市龙岗区葵涌中学 黄德元
关键词:“语文味”、“宏观语文教学”、“微观语文教学”
我国语文教学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期间涌现了无数的国学大家。从春秋时期的孔子到宋代的朱熹,再到现代的叶圣陶等,他们在语文教学上的许多真知灼见,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启迪和教育着后人。语文课也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迈入二十一世纪的门槛,我们的语文还有魅力吗?据一份来自学生中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小学生中喜欢上语文课的比例还达不到20%。这充分表明:眼下语文课的受欢迎程度正经受着信任危机。特别是源自1997年底在《中国青年》等报刊上所进行的一场关于语文教育的大讨论之后,语文教学已成了众矢之的,“误尽苍生”的声音此起彼伏,语文教学更是陷入了尴尬与惶恐之中。学生们也反映:学起来最摸不着边的是语文,考起来最没信心的还是语文。一句话,就是“语文没味道”。
语文没味道——来自学生心灵深处的呐喊。
我们不禁要大声疾呼:语文课的“美”到哪儿去了?
最近,深圳市教育局教研室的程少堂教授所倡导的关于“语文味”的大讨论就具有非常深刻的现实意义,它一方面给我们的语文教学指明了一条“光明的大道”;另一方面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所存在的通病,即语文课要么是“没味了”,要么是“变味了”。
原因何在?我想:这里有自身的原因,就是教材的趣味性低、内容陈旧。众所周知,多年以来,我国的语文教学已沦为政治的附庸,我们一味地、过分地强调“文以载道”的功用,片面地强化思想教育,使到语文教学一再地去迁就政治,以至于混淆了语文课与政治课的根本区别。但笔者认为:这其中还有一个更深层的原因,它根之于我们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之中。下面本人尝试从这个角度来谈谈这一问题。
针对当今语文教学的发展趋势,一些专家把它归纳为两类:一是贴近生活、生动活泼的“生活语文”;一是与考试接轨、简单实用的“应试语文”。我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关键在于我们语文老师对于具体课文的把握处理上,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即“宏观教学”与“微观教学”。
笔者把“宏观语文教学”定义为从大处着眼,即毎一篇课文都从总体上去把握作品的语言美、情感美、主题美。让学生在美的艺术氛围中得到熏陶,进而提高他们的鉴赏和写作能力;相反的,“微观语文教学”则着眼于细处,从字、词、句方面去掌握语文知识,把一篇篇作品分解成一段段的句子和一个个的词汇,让学生通过分析句子成分以及词汇意义来把握课文,达到积累语文知识的目的,最终提高学生的应考能力。相比而言,前一种课型受学生欢迎,但应考能力不强;后一种课型虽枯燥,但却“实在”。
眼下,整个教育界表现出一种过分注重功利的浮燥心态,在如何衡量教学质量的问题上,片面地强调升学率,一味地以分数的高低来论英雄。无可避免的,语文教学也沾上了一些“务实”的风气,于是,“微观语文教学”乘机抬头、盛行。试想:把一篇完整的文学作品分支成一个个独立的字、词、句来讲解,让学生在语法的怪圈里转,美从何来?在学生看来,语文课不再是学习中外名篇的场所,而是反复地推敲、理解、掌握那些枯燥的字、词、句的过程,跟死读书没有差别。正是这样,语文课才变得枯燥而单调,教师的教学程序、教学语言也日趋死板、陈旧以至于机械化;也正由于这样,直接造成了一个负面后果:使到语文课越来越偏离生活,这样的语文课“有味道”才真是怪事。
这个道理其实再简单不过,我们就从看足球谈起。喜欢看球赛的人会发现,近年来的足球赛越来越难看,赛场上还在踢“观赏性足球” 的也许只剩下巴西队这个“桑巴舞”的老祖宗了,其他球队都“务实”起来,死守龙门不出洞。反正,我赢不了,你也甭想进球。可悲的是,我们的语文教学也走上了这一条“不归之路”――中用不中看。试想:朱自清的《背影》、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都德的《最后一课》等这些古今中外的名篇,假如都把它们分割成独立的字、词、句来讲授,那还有什么美感可言,难怪学生不欢迎。
一句话,“微观教学”是急功近利,舍本求末,是一种典型的“应试语文”。
其实,语文课有它自身的特点,它一方面具有工具性和知识性;另一方面又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片面地强调语文课的工具性和知识性,则语文课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没有什么区别了。思想性和艺术性才是语文课的精髓所在,灵魂所在,少了它则如行尸走肉。
现在许多老师常常抱怨,语文课越来越难上;学生们也反映,语文课越来越难听。这是因为我们老师的脑子里多了一份功利思想,一切的备课、上课、评课都围绕着考试来转,上课以把考试内容都讲到了作为最高境界,真是再“实际”不过的了,哪里还有什么功夫去上文学欣赏课,去联系生活问题。
我们常说: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一样的。也就是说,生活离不开语文,语文也离不开生活。“宏观语文”所表现的就是“生活中的语文”,能充分展示语文的魅力。一些有经验的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他们并没有一下子就急急忙忙地切入新课,而是从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谈起,再引入新课,让学生真切体会到:语文就在现实生活中,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
再深究下去,“宏观语文教学”究竟还有没有存在的价值,因为如果是“中看不中用”的东西,那么始终也是要被淘汰的。我个人的体会是:“微观教学”表面上是面面俱到,细到极致,无暇可击;但它提供给学生的却是被“吸干了水分的甘蔗渣”。而“宏观教学”看起来只提供给学生一个美的轮廓,但它却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由轮廓的美进一步体会到语句的美、文体的美、意境的美,成功地锻炼了学生的语感能力和创新能力。大家都知道,语感是要从文章整体上去把握的,并在不断的朗读中感悟出来,而不是从咬文嚼字的分析中得来的。所以,“宏观教学”的作用虽然不是立竿见影,一下子就在分数上体现出来,但它却是潜移默化、影响深远的。
大凡优秀的文学作品,其华美的文笔、曲折的情节和感人的人物形象都是有灵性的,无不寄托着作者的情趣和理想、跳动着时代的主旋律、把握着读者的脉搏,集中反映了现实美和理想美的统一,就像是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一般,有着强烈的震撼性和诱惑力,能与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与主人公同悲欢、共离合。往往一篇课文所塑造的一个伟大形象或叙述的一个感人故事,会在学生的人格形成中起到重大的作用。如丹麦作家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讲的是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除夕夜冻死街头的悲惨故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感受一个向往幸福和欢乐的女童,却怀着美好的愿望悲惨死去的凄美感人的形象,体会作者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和对那个旧世界无比痛恨的思想感情;并通过小女孩的悲惨遭遇与今天小朋友的幸福生活进行对照。学生们就会受到强烈的感染,进而感受到今天生活的温暖和幸福,从而激发起他们求真、扬善、立美的本性。这就是语文课情感教育和美感教育的过程,德育和美育渗透于具体的语文教学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感受作者的情感,感受课文中和谐统一的内容美和形式美,感受汉语言文字的意味无穷的魅力,从而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的乐趣。语文课正是要充分体现这一特点,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和丰富的情感去感染、熏陶、激励每一个学生,使他们在美的氛围中情操不断得到陶冶,心灵不断得到净化,辨别美丑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教育的过程,正是学生领略美、创造美的学习过程,然而,在应试教育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往往片面强调语文知识的灌输,教师不厌其烦地逐段逐句分析、串讲,不仅耗时多、效率低,而且把课文中那些完整的、活生生的、感人的形象分析得支离破碎。为了应试,答案要求标准唯一,学生缺少独立的思考,没有自己的见解,更谈不上有什么美的享受。这种刻板的、僵化的语文课堂教学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注定是要失败的。
因此,我们必须摒弃应试教育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功能,努力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美的因素,积极寻求美育渗透的途径和方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既是美的传播者,又是美的创造者。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创造了美”,真正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汉语言文字的音韵美、结构美以及阅读课文中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语言艺术的美,同时又感受到教师在教学中传递美、创造美的教学艺术的魅力。学生沉浸在领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愉悦之中,自然会形成一种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在这种气氛之中就会觉得兴味盎然,乐趣无穷,思维就会更加活跃,学习就会更加主动。
我想:语文老师就要充分关注和把握这一份“美感”(即少堂先生所言的“语文味”),并进而转化为一种情感,最终达到能够“煽情”。让学生在课堂上也能够感受和体验这一份情感,使课堂成为情感交融的空间,使老师与学生在情感交流中碰撞出火花。“宏观语文教学”则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它融会古今,紧扣生活,课堂上师生平等自由;它重在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进而培养他们的语文创新能力;特别是文学欣赏课更能点燃学生对文学的激情,激发他们去阅读课外读物,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相信每个有心人都会发现,现在的学生宁愿多做几份理科习题,也不想去学那根本不起眼的“语文”,更没有兴趣去阅读课外读物;即使是在学习语文的时候,也是把它当作一门不得不学的科目来对待,他们把语法、修辞当作数学公式来死记硬背。这样,语文成了最没有灵性的“鸡肋”,以致写出了千人一面的作文,面对这“丢失了钥匙”的一代,我们不禁要为我们的“母语”的明天而担忧。记得鲁迅先生曾在小说《狂人日记》中喊出了“救救孩子”呼声,这句话到了今天仍然有其深远的现实意义。
诚然,崇尚“宏观教学”是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的,即牺牲眼前利益,在分数第一的今天,相信并不是每个语文工作者都能做到无动于衷的。但是,为了语文课的尊严,也为了赢取学生们的“欢心”,有识之士是应该勇敢地“拿起笔”来,投入到这场“语文保卫战”之中,还我语文课之本色。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语文课从“应考”中解放出来,回到“生活”中去,重获新生。
传说中,“香格里拉”是人间的天堂,是至美之所在,语文课也应该像“香格里拉”一样神圣、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