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教育视野八面来风
文章标题: 《推荐:《事出刘文典》读后》
出处:语文味网转贴,少堂编辑      阅读次数:1839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推荐:《事出刘文典》读后

邵建所作《事出刘文典》读后
  --再谒鲁迅(38)
作者:石地


  眼见着心中偶像般的鲁迅授人以柄,而且人家的指责合情合理、中规中矩,总有些怅然若失。虽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应该是常识,但总还是希望深刻睿智如先生,是应该能把那些杂色和缺点掩得紧一点、压得深一些的。邵建的分析无情地把它们指了出来,而且坐实了"别人大敌当前,先生背后一刀"的行状,不禁为先生难过。我曾在刘军宁编的《北大传统与近代中国》一书中读到过罗隆基一些掷地有声、异代回响的政论,对这位"大右派"是颇为心仪的;胡适更是名震华夏,在笃行民主、苦心营建方面为中国知识界树一典范。先生偏偏在这一方面与他们过不去,而且把战略原则的分歧,当成了势同水火的决绝,甚至以"动机不纯"责人,有点诛心而论的嫌疑。在邵建举证翔实、持论稳当的批评面前,我无力为先生辩,谨将我对当时情势和鲁迅风格的理解,婉陈如下,以期邵君谅察。
  旧中国是一个弥天的暗夜,民族的命运是苦海中的航船。在历史命定的这一时刻,鲁迅以自己的激越、深沉、犀利和冷隽,成为了苦海中的灯塔;而胡适以自己的笃实、殷切、厚重和诚朴,扮演了航船上的水手。水手之职,当然志在引航;而灯塔之用,或许也能告示陆岸,但更多的时候,却是在警示礁滩。倘那守望者焦灼于航船触礁的危险,偏又看出那舵手刚愎自用甚至志在营私,则其对所有帮忖者一概怒斥喝骂,有点慌不择言,大概是可以原谅的偏失吧?国民党的"党国"、"训政",刚好就是这样一个"舵手",而胡罗丁(文江)翁(文灏)一班"自由主义人士",不免有点象懵里懵懂的水手,虽志在助人渡海,却忽略了那船早已偏离航向!他们的拳拳苦心究竟效用如何,历史早已作了结论,那么,鲁迅的斥骂或有过激,但那瞩远见深的睿智,不是更值得我们学习吗?责以方式的不当,我心悦诚服;但用什么"文人文字常有的怪戾的刀笔气和攻诘味"来编排鲁迅,并将其与"我以为胡罗文章才是真正的知识分子文字"对照,邵君是否心怀偏爱而稍失公允了呢?
  不错,对于在三十年代的旧中国,向权贵们建言什么"人权"、"宪政"、"法治",鲁迅确实是"不想弄明白"、也"缺乏兴趣"的,但这其实是洞明世事、看破把戏之后的了悟。邵建说先生是"缺乏这方面的知识资源",林毓生却认为那是因为"鲁迅具备了思想和道德上的气度和胸怀……有意识地选择了以思想文化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参见林著《中国意识的危机》),两相比较,我更服膺林说。邵文立论是很扎实的,将鲁迅的"批判"和胡罗的"建构"并列对比,也很发人深省,若再参以林说而慎贬先贤,回望历史而不放任好恶,是否会理解和佩服鲁迅的深刻,从而也不那么伤害我们对鲁迅先生的感情呢?
  先贤已矣,我辈唯有悬想。但这悬想中或多或少带着我们自己的偏好和时代的局限,也是常情。有此一虑,在指正前人过失的同时,报以必要的体察,也该是我们应有的情怀吧?对先贤如此,对时人亦然。即如眼下的"新左派"和"新自由主义",两造常打笔仗,有时形同水火,在韩毓海、崔之元等人这一边,更喜好将火药调入墨中,弄得朱学勤、徐友渔们常显出忙于支绌的窘态,我看在眼里,心中也有些朦朦胧胧的想法;但平心而论,我认为"新左"的赤诚和热烈,恰如燃烧的朝霞;"新自"的沉潜和笃诚,则如明澄的天光--二者相映生辉,共同展示着中国新一轮民主历程的黎明。"新左"们如果不是忘情于圣洁火热的呼唤,便不是侠肝义胆的左派;"新自"们如果也在思考中只顾痛心疾首,那就必然远离了自由主义的要旨。如果这边能体察那边补苴罅漏的苦心,那边能支持这边吊民伐罪的义愤,则中国幸甚,我辈幸甚!以此遥测八十年前的胡鲁之争,邵君能与我有同感么?

  (注:《事出刘文典》,见《书屋》2002年第九期)


最后更新[2006-10-5]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