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教育视野百家争鸣
文章标题: 《杨先武:岂能如此“玩”诗歌》
出处:语文味网,少堂编辑      阅读次数:2069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杨先武:岂能如此“玩”诗歌

岂能如此“玩”诗歌

——评程少堂《你是我的同类》课堂实录

深圳市北师大南山附中    杨先武

 

(语文味网编者按:本文将发表于北京《中学语文教学》2006年第10期)

 

去年10月,深圳市举行了一次初中语文新课程优质课大赛,参赛者中有四人执教的是同一首诗《你是我的同类》。由于“兴之所至”,市教研员程少堂先生也当场给与会者上了一堂示范课,课题仍是《你是我的同类》。这堂课赢得了不少人的喝彩,并被誉为“大开眼界”、“大获成功”的一堂课,程先生本人在课后访谈中也把这节课视为自己的“经典课”之一。但看完课堂实录,笔者却实在不敢恭维。

程先生这堂课以吟诵开始。在指导学生朗读了几遍诗歌后,便让学生研讨什么是诗或诗意。由于学生的回答不着边际,教者不得不自下结论:“诗或诗意就是曾经使我们的内心得到感动的,使我们的精神境界得到提升的那种东西。”接着便以“妈妈对你说‘宝贝宝贝’”和“奶奶说‘乖宝宝’”为例,说明“那就是诗”,“就叫有诗意”,甚至“捡了个钱包还给别人”也叫“有诗意”。进而指出:“生活当中感动我们的,提升我们精神境界的东西就是诗。”读到这番话,笔者真不知道学生是否会产生这样的认识:原来诗是十分简单的东西,也许婴儿的第一声啼哭就是一首好诗(它能使母亲的“内心得到感动”)。的确,生活中许多美好的东西都富有诗意,或者说像诗一样的美,但这决不能等同于文学作品中的诗或诗意,不应该把它们混为一谈,更何况这和欣赏诗歌并没有什么关系。

在研讨完“诗意”后,这堂课进入了最重要的环节“仔细品味,把玩诗歌”。按程先生的说法,就是“和同学们一起玩一玩诗歌”。而所谓把玩,就是“变着花样欣赏”。教者首先让学生“变标题”,将“你是我的同类”变为“我是你的同类”。应该说,变标题对于学生理解这首诗确有一定的帮助,至少让他们懂得了这首诗是“母亲写给孩子的”,突出了孩子(“你”)在母亲(“我”)心目中的分量。但接下来的“变”就明显是对学生的误导了。

程先生先让学生回答“什么是诗眼”,然后指出这首诗的诗眼是最后一句“不是吗,孩子”。紧接着便要求学生完成换词的任务:“根据诗的内容来看,你认为这个‘孩子’可以换成哪些词?道理何在?”可学生的回答却是“最好不要换”,因为“孩子是母亲心里的一块肉,在母亲的心里孩子是最为重要的,任何东西都无法比拟的,因此‘孩子’是不能以其它词来代替的”。这无疑是十分精彩的回答,也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赞同。但它却和教师预期的结果相悖,直到有个同学说出把“孩子”换成“爱人”也可以,并当堂背诵了《上邪》这首诗,教者才“兴奋地跺了一下脚”,大加赞赏。在接下来的总结中,程先生说不但可以换成“爱人”,换成“父亲”、“母亲”也可以。经过进一步启发,又得出如下结论:“如果从伦理道德审美来讲,最后两个字还可以改成 ‘善良’、‘美丽’都可以的。‘你是我的同类’,不是吗?只改这两个字,就是不改其他的句子,这首诗也还不差,也是可以的。这样读,才有点味儿。不是说其他的读法没味儿,这样读会激起我们的创造欲望。”看到这里,笔者不由产生了疑惑:程先生所致力追求的“语文味”莫非就是这样“玩”出来的?不错,课堂上确实是“有了点味儿”,但那不过是一种游戏的“味儿”。试想:把一首诗的“诗眼”也改变了,那还成其为好诗吗?如果这种“变”是为了通过比较品出原诗的韵味,体验原诗的情感,当然无可非议,但如果这种“变”是为了诞生一首与原诗不搭界的“新作”,并让学生误以为诗歌不过是一种文字组装,那就不是在欣赏诗歌,而是在破坏诗歌。因为一首真正的好诗是不可以随心所欲地改动的。

如果说改变“诗眼”与欣赏《你是我的同类》这首诗根本沾不上边,那么接下来的“把玩”——变句子顺序就更加离谱了。教者首先提出自己的观点:“诗意的东西,本质上跟语言的关系是不大的。”这话听起来似乎有道理,因为“诗意的东西”并不一定是“诗”,即不一定诉诸语言。但程先生接着便玩了一个偷换概念的游戏:“由于诗跟语言本质上没有非常大的关系,所以有时候只要是有情感的语言,我们怎么样变换一下它的顺序也是可以的。”(把“诗意的东西”换成了“诗”)为了证实自己的结论,程先生试着用两种方式把《你是我的同类》第一段的顺序打乱,虽然自己也承认“有点怪”,但认为打乱后“还是诗”。于是他要求学生也仿照这种方法,“每个人选择一段改一改”。课堂上顿时出现了“异彩纷呈”的景象,学生们分别把这首诗的二、三、四段的句子顺序打乱,争先恐后地念读,而每一种新组合都受到了老师的称赞。诚如教者所说,这种教法是“挺好玩的”,但学生们真正懂得了“欣赏诗歌”吗?诗歌的情感果真如教者所言,与语言的表达“没有非常大的关系”吗?按照这种说法,“我想死你”和“我想你死”也就没有什么区别了。如果变换顺序无关紧要,那么这堂课的开头让学生将“你是我的同类”改为“我是你的同类”得出的结论(强调的“重心不同”)不也被推翻了吗?事实上,在诗歌创作中,词语和句子的顺序与情感的表达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和“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起来”哪一句的感情更加强烈不是显而易见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开头一句为什么不说“我轻轻地走了”而说“轻轻的我走了”?要指导学生欣赏诗歌,就应该让学生懂得语序对表达情感所起的作用,而不是相反。

为了举一反三,这堂课还安排了一个迁移训练的板块,要求学生把李白的《静夜思》也“变一变”。于是“床前明月光”便“变”成了“床前明明明月光月光”,其他几句也增加了大量的叠词,整首诗被改得面目全非。如果大诗人李白在九泉之下惊闻自己的作品被如此“改编”,不知会作何感想。

窃以为,语文教学固然要让学生产生兴趣,但不能靠课堂上“玩”形式主义的新“花样”,靠脱离文本的文字游戏来“激发”。就诗歌教学而言,必须引导学生认真地感受优美的语言所展示的意境,体会词句中蕴含的情感,而不能挖空心思地让学生拆卸语言零件,进行文字组装。这样的“把玩”,非但不能达到欣赏诗歌的目的,反而捣毁了作者的情感,降低了文学的品味。

 

 

作者单位:深圳市北师大南山附中

 

[附]

程少堂老师《你是我的同类》教学实录
课题:
把玩诗歌——《你是我的同类》教学实录
执教:深圳市教研室 程少堂
时间:2005年10月20日下午 15:55—16:40
地点:深圳市滨河中学
班级:初一年级
记录、整理(根据录像光碟):王晓菁(深圳市翠园中学初中部)

一、反复吟诵,探讨“诗意”

师(亲切地):同学们,我今天讲一首诗《你是我的同类》(师板书课题)作者是从容。从容是一位著名女作家女诗人,是我们深圳市戏剧家协会主席、电影《花季雨季》的编剧。好,你们想听班上的哪位同学读一读这首诗?(生齐声推荐:光原)
师:那请你读一遍,用你最高的水平。(生1朗读)
师:你的音色好,音质也很美。但是我觉得你的节奏没有变化。第一句话第一个主语,读完了停一下——“你/是我的同类”,你再揣摩一下。有些地方该要停顿一下,有些地方该要拖一拖,有些地方该要强调一下。好,再来一次。
生1:(生有节奏地朗读)
师:很好,“轻轻”这里再读一下。你是我的同类——,你的手指/轻轻/在我的心上/弹奏。
生1:(生有情感地朗读)
师:挺好的。第二次比第一次好多了。你们还想听哪位同学的朗读?
生:(说生2)
师:(对生2)你朗读的特点是什么?
生2:应该是停顿吧。
师:那可不能停得太长啊,你读一遍。(生2读)
师:挺好的,刚才两位同学读了一遍,下面大家把它齐读一下。(生有节奏地齐读)
师:好,刚才都是女同学读的,你们想听哪位男同学读啊?
生:(推荐生3)
师:(对生3)大家都喜欢听你读,读一遍啊,你知道什么叫深情地朗读?学会深情地读啊。
生3:(生3试着读出感情)
师:慢一些,快了就不深情了,知道不?(生3越读越好)
师:好,我们读了好几遍。这篇课文是一首诗,诗歌有些同学喜欢,有些同学不喜欢。但是诗歌是文学作品当中最精粹的。当我们说一部文学作品写的好时,往往用“有诗意”称赞它,比如说,当我们说这篇散文写得好,就说像写得诗一样美,或者这篇小说写得像诗一样美,这部戏剧写得像诗一样美等等,可以说凡是写得好的就是像诗一样美,或者是说有诗意。诗或诗意我们没多大必要分开讲。但是什么是诗或诗意呢?往往我们不喜欢读诗的同学就是对诗或诗意不太了解。哪位同学说说看什么是诗或诗意?你认为什么叫诗或诗意?不说词典上的解释,不要像词典上说最集中地反映什么什么,最典型地反映什么什么,而是要说在生活中你感觉到诗或诗意是——
生4:我觉得诗意就是作者所写的这首诗的目的。
师:这个说法我倒还没听说过!(哄堂)你再强调解释一下。
生4:就是比如说作者写这首诗,他到底有什么目的,要告诉别人一些什么道理。
师:告诉了道理就是诗意,是吗?那我说吃饭怎么吃饱了,不再吃了,这有没有诗意啊?
生4:没有。
师:你多大?
生4:13岁。
师:13岁,哎呀,你爸爸妈妈很喜欢你吧?有没有一句话让你很感动呢?
生4:有。
师:你举个例子我看看。
生4:他说人要相信自己。
师:除了这以外呢?还有没有?
生4:没有。
师:这个还不是很感动。哪个同学的爸爸妈妈说了一句让你很感动的,很朴素的,在这里又想起来觉得很感动的?遇到有诗意的东西,(对生5)你有,是吧?
生5:没有!(笑声)
师:啊没有!哪位有啊,啊你有,来——
生6:在我的印象中,诗意呢,首先先体会这个“诗”字,因为诗是非常美的。
师:怎么美?
生6:就是说它的语言非常华丽,而有时候又是朴素的,而且呢,用词可以把一件事物,本来是很平平常常的,可以把它形容得梦幻中一般,写的很美,那就是诗意的意思。
师:那要是噩梦怎么办呢?(笑声)
生6:梦幻一般都是指非常美丽的梦,噩梦那是另外一种。(笑声)
师:啊啊说得还是有些道理的!那什么叫诗或诗意呢?很简单,别想得那么复杂——拿起笔记在纸上去——那么,什么叫诗或诗意呢?诗或诗意就是曾经使我们的内心得到感动的,使我们的精神境界得到提升的那种东西。凡是这样的东西都可以称之为诗或诗意。比如说,你几岁?
生7:12岁。
师:12岁,好小啊你啊!你妈肯定很喜欢跟你说“宝贝宝贝”……
生7:没有!(哄堂)
师:从来都没有?肯定说了你不记得!
生7:记得没有的!(笑声)
师:肯定说了你不记得!(笑声)
师:说过的,哪有妈妈没说过这两个字的!妈妈对你说“宝贝宝贝”的时候,你很感动,那就是诗,知道不?有时候你奶奶很久没见到你,在见到你时奶奶她会怎么说?
生8:乖宝宝。
师:乖宝宝,我很想你啊,是吧?——那就是诗啊。诗不一定要有很华丽的词语,诗或诗意就是你听了以后,内心感到暖融融的,感动你触动你的那种东西,那种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是让你很感动。然后让你要去做好事的。我看见前面有钱包,我要去偷过来,这是不是诗啊?(生齐答:不是)捡了个钱包还给别人,自己对自己的行为很感动,那就叫有诗意,是吧?就是这样啊,诗意的东西不大好琢磨,但是,生活当中感动我们的,提升我们精神境界的东西就是诗。我们当中有些同学不喜欢诗,跟不了解什么是诗或诗意还有一定关系,再一个,可能跟我们读诗的时候老是用一种办法读有关。所以呢,我今天就和同学们一起玩一玩诗歌。

二、仔细品味,把玩诗歌

(板书:把玩诗歌)
师:把玩诗歌。什么叫把玩呢?就是在那里仔细欣赏,变着花样欣赏。读诗是一个很美好的事情是吧?本来一首诗应该是感动我们心灵的,提升我们精神世界的这样一个美好的东西,可是为什么我们不喜欢它呢?跟我们的读法,也可能跟我们老师的教法有一定关系。我今天就换个法子,跟大家玩一玩!这个玩不是不严肃的,而是一种审美,因此是一种大严肃。大家读了好几遍了,这个标题是这样写的:“你是我的同类”(板书:我是你的同类)我把标题改成这样,大家看看,跟原来有什么不同?大家自由朗读一下,想一想如果我要改成这个标题,这首诗在情感方面,语言方面应该会有什么变化?注意要开口读。(生自由大声朗读)

(一)把玩诗歌——变标题

师:好,我们第一玩。把这个标题变一变,看它有什么不同?
生9:我觉得“我是你的同类”和“你是我的同类”不同之处就是,它们两个题目之间,你和我的关系不同。
师:什么关系?
生9:那种包含关系。
师:包含?
生9:“你是我的同类”就表示先有了我,然后才会有了你,但是“我是你的同类”就表示先有了你然后才有了我。
师:这个我还没想到呢!(哄堂)真是没想到!
生9:就是说,按照这首诗的母亲与孩子的关系来说,肯定是先有母亲再有了孩子的。(生笑)
师:一般是这样。(笑声)好,分析得挺好的,你体验得很细致啊。她说这是包含关系,谁先谁后的问题。还有没有同学有其他的感受的?
生10:“你是我的同类”就是以我为中心的,“我是你的同类”就是说以你为中心。
师:这个小家伙!有个中心问题,是不是啊?摆在前面和摆在后面表明强调的重点不同,是吧?有道理啊。我们生活当中说话,你和我在一起的时候,用“你”又用“我”这两个代词的时候,谁放在前面,谁放在后面,还是有点讲究的是吧?那你接着说,有些什么讲究?
生10:生活中一般主语放后面。(哄堂)
师:主语放后面?(笑声)不对吧?
生10:我搞忘了……
师:一般主语放前面。不过你的意思我懂了——你可能想说生活中有时需要有礼貌的说法是“你和我”,“我”放后边是吧?你再进一步思考一下,“你是我的同类”和“我是你的同类”重心有所不同——你的感觉很好!你很聪明,一看你眼神就知道!你再说说,如果改了标题,后面的诗句好多地方都要改。你们看看哪些地方要改?简单说一下,举个例子就行了,谈自己的体会。
生11:我觉得如果是“我是你的同类”,那么是以“我”为重点,最后面一句:“不是吗,孩子”如果改的话,就变成另一种方式来说明。
师:你再接着说,这首诗以文字来看,它是母亲写给谁的呀?
生11:是母亲写给孩子的。
师:刚才那个同学说,如果把我放在前面是以“我”为中心的。现在原文是把“你”放在前面的。如果你改成说“我是你的同类,无论多遥远的距离,我都能听到你的呼唤”……
生12:首先,我觉得如果是“我是你的同类”,对“你”是一种尊重,而且改“你”的话是整篇文章都描写“你”,而不是描写“我”,所以“你”是开头。“你是我的同类,无论多遥远的距离”,那就说明了,“你”在“我”心目中的分量是非常重的。
师:呃,最后这句话说到点子上去了。她是把孩子放在重要的位置,所以放前面。是不是这样,我也不清楚,但是我们可以这么解释,是吧?第一玩,就这样玩啊。

(二)把玩诗歌——变“点睛”句

(师板书:二、点睛句)
师:请大家把最后一段齐读一下:“你是上帝给我——”一、二!(生齐读)
师:读得不错。古诗啊,里面经常有所谓诗眼。哪位懂什么是诗眼?啊你说——
生13:我觉得诗眼就是整首诗的中心、重点,整首诗就是围绕着这个诗眼写的。
师:好,她回答得很棒!一个人的眼睛是能够代表人的精神世界的地方,诗眼就是诗的眼睛,也就是一首诗最精炼最传神的一个字词,是整首诗的中心、主旨之所在或点题的地方。那么这首诗最后一句:“不是吗,孩子”它是一句点题的。有些诗它不用点题,风格比较含蓄的、朦胧的。这首诗从文字本身看是母亲写给孩子的一首诗。那么,我的意思就是说,既然前面我们换了标题,我们把这句话:“不是吗,孩子”,把“孩子”换成其它的词行不行?大家现在默读一下这首诗,根据诗的内容来看,你认为这个“孩子”可以换成哪些词?道理何在?要交流就交流一下也行。(生讨论)
师:哪位同学说一说还可以改成什么?看看你的思维的开放性,读诗有时候就是要会玩儿,知道不?
生14:我觉得“孩子”最好是不要变为好。首先呢,孩子是母亲心里的一块肉,在母亲的心里孩子还是最为重要的,任何东西都无法比拟的,因此“孩子”是不能以其它词来代替的。
师:有些道理。你说——
生15:我是从同学的两种观点来考虑的。一种呢,就是象刚刚那位同学邓敏她说的一样,孩子是最好不要变的。因为孩子在双亲的心里占有一个很特别的位置,一般是没有人可代替的,所以说这个“孩子”最好是不要变;另一种,是可以变成自己的“亲人”,我说是变成母亲父亲。因为有些孩子对母亲父亲有那种特别亲情,也是其它的无法代替的。至于其他的,我就不知其他同学怎么想的。(笑声)
师:挺好!
生16:我想可以改成“亲爱的”,(哄堂)因为这个我……
师:你没早恋吧?(哄堂)
生16:没有,我很乖的。(笑声)因为从这篇文章里每个句子来看,都看得出文章所叙述的这个人跟作者的关系是非同一般的,是非常亲密的,而这种关系不一定就是孩子跟母亲的关系,有可能是其它关系,有可能是跟丈夫啊,兄弟啊什么的……(哄堂)
师:(兴奋地)我知道了我知道了!你很聪明!这首诗啊,就是——
生17:这首诗最好还是用“孩子”好,因为如果说写给自己的爸爸或者妈妈,但是你看最后一段,那些句子就应该是一个上辈对下辈的话语。而且父母跟孩子的关系是最密切的。
师:说得也有道理!
生18:我觉得还是不要换比较好,因为它这整首诗都是非常真挚地描写属于两个人之间的关系。而且,我认为从最后一段来说,是上辈对下辈的关爱。即使是自己的弟弟也不用那么深情吧。说到下辈和上辈的关系,我觉得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比任何人之间的关系都要密切,所以我认为还是不要换比较好。
师:你们这么多人认为不要换,那我这个问题不白提了?
生19:我刚刚说过有两种观点,现在我要改变第二种观点。我蛮同意那位男同学的意见。 我也跟他一样,其实是现代诗看多了。首先,如果说把孩子换成爱人的话,它中间的确有一些诗句是形容这的,比如说:“我都能听到你的呼吸,和你的手指在我的心上弹奏。”(笑声)这都是属于这个类型的。还有最后一句:“有一天我死去,无论你在哪里,我都会安详地闭上眼睛,我始终都活在你的记忆里”。好象以前有一首古诗叫做“上邪”,里面的“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哄堂,掌声笑声)与这个差不多。
师:(兴奋地跺了一下脚)啊你还知道这首诗,是吗?(笑声)(看看手表)好的,这个问题我们就讨论到这里。我们说,要对语文有兴趣,就要学会自己在阅读过程当中创造性地进行一些转换。我们不是说换成什么词更好,而是说可不可以换成其它的。这首诗只换后面的两个字,刚才同学说了换成“爱人”可以,是不是啊?换成“父亲”、“母亲”也可以。我们一般说情诗是爱情诗,但是往往可以广义地说,凡是写感情的诗都是情诗。我们这个班的孩子很聪明啊!可有好多词可以换,人生在这个世界上会产生哪些关系啊?除了人和人之间,还有什么关系?(学生齐答:亲情)
师:亲情、友情、爱情也是人和人呢。那些草木、环境、大自然……还有其他的关系,这里头换成大自然的什么关系啊?要是那种唯心主义者,信仰宗教、信仰神的有些民族啊,这首诗后面可以改成——(生答:上帝)“上帝”,对了。如果从伦理道德审美来讲,最后两个字还可以改成“善良”、“美丽”,都可以的。“你是我的同类”,不是吗?只改这两个字,就是不改其他的句子,这首诗也还不差,也是可以的。这样读,才有点味儿。不是说其他的读法没味儿,这样读会激起我们的创造欲望。就是说,有时让自己创造性地加点东西,减点东西,味道可能不同,对吧?好,我们这个第二环节就到这儿。
(三)把玩诗歌——变句子顺序
(师板书:三、句子)
师:我们看看这首诗,我有一个观点,就是,诗意的东西,本质上跟语言的关系是不大的。所以中国古代有很多“得意忘言”之类的说法。诗意的东西如果过分地执着于语言,那就没有诗意了。有时候我们用语言拼命表达出来的诗意,感觉和我们心中感受的诗意往往差一点点,有时甚至差很多,所谓词不达意、“词不达情”,是吧?所以我们有时候说,心底有一种很美好的感情,写出来总感觉到差一点点,是不是啊?这就是诗意跟语言之间的距离。那么在诗当中的一些语言现象,由于诗跟语言本质上没有非常大的关系,所以有时候只要是有情感的语言,我们怎么样变换一下它的顺序也是可以的。这首诗,我先举个例子。比如说第一段,我们再来齐读一下:“你是我的同类……”预备——读。(生齐读诗歌第一段)
师:好,这些句子虽然没有很亮丽的词语,但是这里面包含了很丰富的,深层的感情。它跟我们学议论文不一样,学议论文、说明文的时候,老师会讲这个句子在这里不能动,那个句子在那里不能动,这个思路不能乱,对吧?但是,诗有时却不同,诗是抒写情感的,而情感往往不讲逻辑、顺序和次序。我举个例子,这首诗,第一段,我把它打乱。我把第二句放在第一句:“无论多遥远的距离,我都能听到你的呼吸,你是我的同类,你的手指轻轻地在我的心上弹奏,那是这个世上听不厌的乐曲。”这是第一种。我再把它打乱,还举一种:“你的手指轻轻地在我的心上弹奏,我都能听到你的呼吸,无论多遥远的距离,你是我的同类,那是这个世上听不厌的乐曲”。有点怪啊,但是还是诗,对吧?(生答:对)这小孩很聪明。那你们把下面三段,每个人选择一段改一改。不用你自己的语言,就用这些原句子,你就换一下顺序,但是要有一点想法,好不好啊?当然你如果快一点,全部改也行啊。
(生热烈讨论)
师:好,哪位同学念一下?好,你来——
生23:我改的是第二段,我把前三句打乱了,改成了这样子:“让我的脚下生出一条大路,无论多远,你的一声随意呼唤,都是我奔向你的时刻。”
师:可以的啊!来,你来——
生24:我改的是第三段:“如果你需要我献出身体,那是你敲开了我心的大门,如果我的思想曾经照耀你的灵魂,我感谢你让它变得如此壮丽。”
师:挺好的。
生25:我也改的是第二段:“无论多远,你的一声随意呼唤,让我的脚下生出一条大路,都是我奔向你的时刻。”
师:你一呼唤,脚下就生出大路来了,是吧?还有哪个同学要念啊?你念是吧?觉得挺好玩的是吧?呵呵。(师生兴味盎然)
生26:我改的是第三段:“如果你需要我献出身体,如果我的思想曾经照耀你的灵魂,我感谢你让它变得如此壮丽。那是你敲开了我心的大门。”
师:挺好的,还有哪个有好诗啊?
生27:我改的是最后一段,就是:“有一天我死去,无论你在哪里,我都会安详地闭上眼睛,我始终都活在你的记忆里,你是上帝给我最深情的礼物,不是吗?孩子。”
师:哎呀,这个还可以大胆点,比如说:“有一天我死去,你是上帝给我最深情的礼物,我始终都活在你的记忆里,无论你在哪里,孩子,我都会安详地闭上眼睛。”这也可以的,对不对啊?语文课为什么那么枯燥呢?我们可以学得有趣点,是不是啊?偶尔这么样变一下也不是不可以。(笑声)来,你说——
生28:我是把最后一段的“孩子”和“不是吗?”换了一下:“你是上帝给我最深情的礼物,有一天我死去,无论你在哪里,我都会安详地闭上眼睛,我始终都活在你的记忆里,孩子,不是吗?”
师:好啊,大家很踊跃!时间不多,大概这样,这个方法教给你们了,我估计你们这辈子也不会忘啊!
三、迁移与结课
师:最后,我把大家小时候都背过的一首李白的诗写出来。(板书:“床前明月光”)我就不写后面了,你们肯定背得下来。我的意思就是说,这诗大家都背得下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有时候啊,我们可以把它变一变:
床前



月光
月光
师:也可以是吧?它也是一句诗啊!(示意并指挥同学一起)来,接着来(在老师带领下,师生齐诵):
疑是
地上
师:(示意并指挥同学)再重复一下,
(师生深情并茂地齐声背下去)
地上

师:(示意并指挥同学)再重复一下吧,(在全场异常高涨的情绪中学生和老师齐诵)


举头








低头






故乡

师:(面对高度兴奋的同学)这好玩是吧?它也是诗啊!而且是不错的诗!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谢谢同学们啊!

 

 


最后更新[2006-10-6]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