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高考园地备考教案
文章标题: 《罗晓云:炼识:作文教学核心》
     阅读次数:2352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罗晓云:炼识:作文教学核心

建立以炼识为核心的高中作文训练体系

深圳市罗湖外语学校    罗晓云(特级教师)

 

     一、为什么要“以炼识为核心”

以炼识为核心,是本作文训练体系的鲜明特色。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传统的炼识理念非常切合高中作文教学的实际。以炼识为核心,主题明确,重点突出;提纲挈领,训练科学;删繁就简,事半功倍。这种训练体系与其他体系相比,有着明显的优势。

第一,以炼识为核心,重点是解决能力问题。炼识的“识”,不是指知识,也不是指技巧,而是指作文的四种基本能力。

    1、透视能力,即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这种能力,一要准确,二要深刻,三要独到。所谓准确,就是不惑假象,不泥成见,不感情用事,不穿靴戴帽,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针见血,语语中的。所谓深刻,就是见微知著,深识鉴奥:或高屋建瓴,画龙点睛;或层层剖析,入木三分;或石破天惊,振聋发聩。所谓独到,就是不老调重弹,不人云亦云,独抒新见,别树一帜。

2、抽象能力。从观察的角度讲,这是一种把生活变成意念的能力;从表达的角度讲,这是把意念变成文字的能力。总体上讲,这是一种由形化意,由意化文的能力。日本作家小林多喜二说这种能力就是“把大大小小深的、浅的,迟钝的,尖锐的,无数的经验”经过加工,重新组合,“把它镶到艺术的画框里”去。一个“镶”字,把对生活进行艺术加工的能力说得形象极了。

3、优选能力。这是一种比较鉴别,择优汰劣的能力。观察生活,能从纷繁芜杂的生活现象中剔去假恶丑,提取真善美;分析材料,能选择最佳的角度,把自己的见解阐发得深入透彻,淋漓尽致;表现生活,能寻求最佳的表达方式,使自己的思想穿上最经济、最得体、最漂亮的服装,深情地吸引读者,感染读者。

4、迁移能力。这是思维逻辑中由此及彼的能力。善于比照,善于联想,善于推理,是对迁移能力的基本要求。善于比照,可以举一反三,执一驭万,扩大认知的领域;善于联想,可以突破时空局限,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善于推理,可以归纳,可以演绎,使思维更慎密,使判断更准确。

第二,识是作文中最重要的能力,炼识是可以大大提高作文的效益。清代学者叶燮将写作能力归为四种,即才、胆、识、力。“四者无缓急,而要先之以识。”他认为,识是依托,识是根本,“惟有识,则能知所以,知所备,知所决”。才、胆、力三者,一刻也不能离开识的指导。“无识而有胆,则为妄,为卤莽,为无知,其言背理、叛道,蔑如也。无识而有才,虽议论纵横,思想挥霍,而是非淆乱,黑白颠倒,才反为累矣。无识而有力,则坚僻,妄诞之辞,是以误人而惑世,为害甚烈。”这几句话从正面来讲,那就是:有胆须有识——以识驭胆,方能刚中带柔,破中有立,言辞辩证,切中肯綮,令人心悦诚服。有才也须有识——以识展才,方能最大限度地运用自己的知识和天赋,洞察幽微,明辨是非,激浊扬清,挽狂澜于既倒,化腐朽为神奇。有力更须有识——以识运力,方能弘扬正气,鞭挞丑恶,规世劝善,建言建德。总之,识是一种超常的能力,是智慧的光芒,领航的灯塔,开山的巨斧,激发灵感的光电火石。挥如椽巨笔,写锦绣文字,这是识的魔力与神奇。

清代学者刘熙载也有类似的论述,他说:“文以识为主。”“才学识三长,识为尤重。”识是文章的主脑,识是文章的灵魂,识见的质量直接影响文章的质量。识高一尺,文高一丈。南宋文艺批评家严羽说:“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所谓读书穷理极至,就是主张炼识。

二、炼识的基本原则

1、炼识与炼人紧密结合。作文炼识并不等同于文章炼意。炼意是为了作文,炼识则不仅仅是为了作文,其终极目标是提高人的素质,这一点与“教育要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明代学者吕坤要求学生“做第一等人,干第一等事,说第一等话,抱第一等识”,这种精英意识我们虽不能盲目效法,但通过炼识,使学生的视野更开阔,眼光更敏锐,头脑更清醒,思想更纯正,志向更远大,立场更坚定,拥第一等才,“抱第一等识”,这是我们应该做到的。

2、炼识要与“积学”相结合。积学,就是积累知识。没有知识的储备,炼识就是无米之炊。知识的储备,古人的经验主要有两条:一是读万卷书,一是行万里路。这也是毛主席在《什么是知识》中讲的两种途径,一种是直接途径,一种是间接途径。从教学的角度考虑,主要还是走间接途径,即读书。读书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又能迅速扩大学生的知识积累,读书是一条捷径。

知识的储备总是有限的,而有的能执一驭万,闻一而知十,有的则十知而不能一用。知识的积累,是思维能力发展的条件,但并不等于思维能力的发展。学浅则才疏,但学深却不一定才俊。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谈到写作的准备工夫,先提“积学以储宝”,紧接着提“酌理以富才”。既强调“学富五年”,又强调“才高八斗”,而从前者到后者,关键是要“酌理”,酌理就是炼识。炼识不能不积学,积学不能不炼识,刘勰的观点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

3、炼识要与练表达相结合。重点解决“明于心而不名于口”的矛盾。有识而说不清楚,有货而倒不出来,这是中学生普遍的苦恼。识与表达的矛盾,主要问题还是在识上。识不明便说不清,识不到火候便说不到点子上。但是,有没有炼识炼得洞若观火,而作文仍写得疙疙瘩瘩的呢?有,而且很可能发生在个别理科尖子生身上。这类学生表达能力很差,他们做数理化作业,因有现成的表达方式为他们借鉴,所以不存在想得出而写不出的矛盾,或者说想与写的矛盾不突出。而作文就不同了,谁也没有为你提供表达思想感情的固定模式,因此他们的缺陷便暴露出来了。这种情况也给我们一个启示:要注重表达能力的训练,我们要给学生架设运载思想的桥梁。

4、炼识要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深浅,习有雅郑。”炼识就要从学生的这个实际出发,善求同者求同,善求异者求异,善探幽者探幽,善出新者出新,使炼成之识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尽管如此,但我们认为中学生炼识关键是求准确,唯有准确才能使识的质量得以保证。中学生认识能力正处一个超常发展时期,但其认识水平还是很有限的。不少学生作文刚刚入门就萌发“上天捞月”“下海捉鳖”的奇想,这种倾向千万不能助长。他们想跑,但还没有矫健的双腿,他们想飞,但又缺少凭虚御风扶摇直上的垂天之翼,他们很少有左右逢源的快慰,时时有捉襟见肘的困窘,一不留神,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偏差。因此,炼识一定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切不可操之过急,拔苗助长。

三、炼识的三个切入点

识人,识事,识文法,是炼识的三个切入点,切入每一个点都有非常广阔的话题,但有了这三个基本点,就可以圈定炼识的范围,既可加强针对性,也有利于提高效率。

识人识事识文法都必须遵守一般的认识规律,如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实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等。但由于认识的对象各异,训练中便有各自不同的规律。

首先说识人。把握人的共性是破解疑难的一把金钥匙。东施为什么效颦?因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愚公为什么对移山有那么大的信心?因为“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人对后代的期望值远远大于对自己的期望值)。刘兰芝遭遣,告别婆家,悲痛不已,但为何早起而严妆,以“精妙世无双”之形象出现在告别现场?因为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刘兰芝既维护自身人格的尊严,又是对“阿母”的一个刺激,甚至是一个挑战。“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是唐代诗人刘希夷的诗句,其舅宋之问“苦爱”而“恳求之”,刘“许而竟不与”,后惨遭宋之问暗杀。刘为何不与?因为每一个人都看重自己的劳动成果,而且特别珍视文学艺术方面的创造成果。

在认识人之共性方面,我们特别强调以下名句的学习,给学生以理论上的武装。

     1、仓廪实而知礼节——人的物质存在决定人的思想意识,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的第一个伟大发现证明了这一点。

2、站在哪山唱哪山的歌——这句俗语表述了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所谓“本位主义”,所谓人的立场都可以从这里得到解释。

3、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生存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人的志趣,人的习惯,人的作为无不与环境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4、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善是人的天性,这个基本观点不能动摇,这对建立和谐社会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5、情人眼里出西施——人是有感情的,感情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不认识这一点,很多现象就是无法解释。

6、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人的生命固然可贵,但人的理想追求和人格操守比生命更宝贵。

把握人的共性非常重要,但也不能以共性排斥个性,探求个性特征也是识人的一个重要环节。

再说识事。识事与识人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但在认识的方法上也不完全相同。我们觉得识事应该特别重视特殊性的分析与研究,因为事情的本质往往是从特殊性方面入手探究得来的。下面举个例子说明这个问题:《深圳商报》最近刊登一则材料,称美国至少8位“彩票富翁”又成穷光蛋,文章作者归咎于他们不会理财。这个观点并没有错,但较肤浅。这些人个人素质低下是不争之事实,但拥巨奖而又成为穷光蛋,这里面肯定另有原因。我们觉得众多“彩票富翁”的暴富与破产,均与彩票有着直接的联系。他们的巨额财产,并非是个人劳动所得,而是凭运气中奖得来的,用中国的话说就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因此,中奖者本身不会十分珍惜,而且很容易滋生任意挥霍的恶习。而更为严重的是,对于天上掉下的馅饼,亲戚朋友们都想来分一杯羹,这就给“彩票富翁”带来了无穷无尽的麻烦,钱财一天不折腾干净,他们就一天不与你善罢甘休。“彩票富翁”差不多人人都有这样的经历。

最后,说一说识文法。识文法并不等同于练习写作技巧。识文法强调思维的逻辑,强调表达的规律,强调文体的特征。比如说,评析性文章的写作就十分讲究文法:首先要把评析的对象讲清楚,然后初评(多肯定别人的意见和做法),紧接着笔锋一转,亮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论证,最后是对整篇文章的思路进行整合,这就是传统文章的“起承转合”之法。按照这个程序写,思路就清晰,重点就明确,表达就顺畅。所以我们认为,对中学生而言,文法比技巧更重要。话题作文有话题作文的文法,材料作文有材料作文的文法,命题作文有命题作文的文法,教师要严格要求,依法训练,不能有丝毫的马虎。

四、炼识的常用方法

1、名句天天诵。①依据炼识的第二条原则设计此项练习。②名句的范围:以中国古诗文名句为主,以外国名家名言为辅。③名句的数量一般控制在1000句以内,先由老师讲解意义用法,然后要求学生熟读成诵。④循序渐进,不急于求成,一周不超过10条,近1000条名句分三个学年学完。⑤名句的学习是一个基础工程,对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2、美文周周读。①依据炼识的第一条、第二条和第三条原则设计此项练习,称之曰“美文欣赏”。②要求学生每周从课外读物(如《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等)中选取两篇精美文章,先剪贴,再写出评析或鉴赏文字。③评析鉴赏不拘一格,可概述大意,可漫谈感受,可欣赏品味,可质疑问难。④一周一收查,一周一评讲。⑤美文周周读是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练习,在炼识过程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3、活水时时来。①依据炼识的四条原则设计此项练习,称之曰“源头活水”。②这项练习与美文欣赏有别。美文欣赏的对象是文质兼美的文章,选择时偏重于形式。而选作“源头活水”的文章往往含有非常典型的材料,选文偏重于内容。前者的目的重在欣赏陶冶,后者的目的重在写作运用。③练习要求:一是概述,要求以论文中述例的方式叙述,难度虽然比较大,但实用性却很强。二是评析,力求准确深刻,以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④“源头活水”是难度较大的一种练习,对议论文的写作有直接的帮助。

4、立意百题练。①根据炼识的第一条、第三条原则设计此项练习。②各种题型都要训练。我们常训练的题型有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漫画作文等。③以书面练习为主,以口头练习为辅。书面练习只要求拟提纲,不要求写成文章。书面练习的训练效果比口头的要好。④每次训练后整理一份材料,把一些好的立意展示出来,以便学生学习借鉴。

5、病文百篇改。①根据炼识的第一条、第三条、第四条原则设计此项练习。②病文要从本班的作文中选取,以加强训练的针对性。③把病文印发给学生,先由学生评论,然后由教师归纳,指出存在的主题问题,并作修改示范。修改示范往往比指出问题难,但不能省略。抽象的意见学生不一定能真正领会,而具体的修改往往使学生获益匪浅。

6、表达百式练。①根据炼识的第三条原则设计此项练习。②从教材中选取典型的语段,教师先作表达特点分析,然后要求学生仿写。③教师批改并作评讲。④印发优秀练习,以供学习借鉴。

         

深圳市罗湖外语学校罗晓云       电话13713641980
最后更新[2006-10-21]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